中国古代最早的交易是由于邻居之间的互换食物而形成的,最后又形成了集市,人们只需要将自己不太需要的食物,或者多余的拿到集市上去与别人换取需要的东西就可以了。而后来又形成了用贝壳等物品用来交换东西形成货币。之后随着文明的发展,人们又将贵重的金属作为货币。随着后续工匠的技艺越来越精湛,也将它做成了元宝等样式,更具有标识性和流通性。

  而说起古代的元宝,其实是大有来历的。一般元宝是官府流通的官银,普通人用的大多是碎银子和铜钱,也就出现了电视剧里面小二收到银两,便会拿牙齿咬一咬以辩真假。而古代银两的制作是非常讲究技艺的,师傅的一般都要看银子的成色如何,如果颜色暗沉的银子,一般是不会被制作成银两的。

  而胥吏则会以银子成色不足过于散碎等借口对老百姓交付的银两折色,让民间多交银两,这叫做“火耗”。多的时候能达到三成,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这个意思。而被制作为成品的银两底部是会被刻上工匠的名字的,千锤万凿,才会成为一锭完美的银两。

  而东西制作的时间越长,它的价值也就越高。现在清朝的一两银子相当于人民币三四百元左右,或者四五百元左右。但是如果制作工艺非常好的银两可以达到几十万,如果是明朝的就更加值钱,年代再往前的甚至可以达到几百万。这也是为什么收藏家们酷爱收藏古代文物的原因,如果不出其他状况,它们是随着时间的增长价值也变得越来越高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