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懂《道德經》的,學會了應該是生龍活虎,悠閑自得,遊刃有餘,心安理得的,可是很奇怪,歷史上那些讀書讀成書獃子的,偏偏把《道德經》學歪了,害自己也就算了,也害別人、危害社會,所以,從今天才是慢慢寫點自己的心得體會,希望不會把各位也害了。

(1)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故,恆無,欲以觀其眇也;恆有,欲以觀其所徼也。 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道,是可以被掌握和遵循的,它不是恆定不變的。

用名稱對它進行表述是能夠表述清楚的,這種表述不是恆久不變的。無,可以把它比喻為天地已經孕育,但是尚未誕生的那個狀態;有,可以把它比喻為萬物已經從母體出來了的那個狀態。所以,長期的用「無」的觀點去看待事物,以便觀察它們細微的變化;長期的用「有」的觀點去看待事物,以便觀察它們所運動的軌跡。無與有兩者都來自於道,名字不同,意義相同。它們扭曲了又扭曲,旋轉了又旋轉,共同構成一個圓形的門,所有的奧妙都來自於這裡。

-------------------------------------------------------

1、道可道也,非恆道也。 「道」,指的是「道」本身。「可道」,可以被作為道路。翻譯成「可以被掌握和遵循」。「前車之鑒,後轍之師」就是這個意思。「恆」,恆定,恆久。「非恆道」,不是恆定不變的道。全句翻譯成:「道,可以被掌握和遵循,它不是恆定不變的」。

2、名可名也,非恆名也。

「名」,命名,取名,表述。「可名」,可以被表述清楚。「非恆名」,不是恆久不變的表述。「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翻譯成「用名稱對它進行表述是能夠表述清楚的,這種表述不是恆久不變的」。 這個問題多說幾句: 從古至今,不斷地有人翻譯和解釋《道德經》,為什麼呢?

因為隨著時代的變遷,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也在變化。即使是同樣的文字、同樣的片語,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它們的意思都是不同的。

老子明白萬物變化的道理,所以,開篇就把這個問題說清楚。「名可名也,非恆名也」。免得後人用他們當時的語境去錯誤的理解老子那個時代的文字的含義。 類似的情況,在佛經的《金剛經》裡面也有。《金剛經》裡面,佛祖說:「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裡的「如如不動」的意思是,「表面上看起來似乎變動了,實際沒有脫離它的核心思想」。用現在的語言就是:「怎麼去給別人解說金剛經的意思呢?不要被這裡的文字現象束縛,不要死板硬套,要根據在場的人的理解能力、語言表達方式去向人們闡述和解釋,只要不脫離核心思想都是可以的。」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云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老子和佛祖,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表達了同樣的一個道理。

3、無,名天地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解釋之前說幾句: 這一句話,是為了提出「無」與「有」的問題的。以供後面的章節展開闡述。因此把「無名」、「有名」連在一起,而不斷句是錯誤的。 關於「有」「無」的問題,這裡先給出一個定義,暫時不展開分析。因為這個定義不是我自己亂編造出來的,是根據後面的章節而得出來的。下面的第二章,馬上就要進一步說明這個「有」「無」。

「無」的定義是:生命能量相對微小的狀態。

「有」的定義是:生命能量相對強大的狀態。這個"有、無」不是絕對的有、絕對的無,而是相對的。絕對的有無觀念脫離了老子的思想。用絕對的有無去理解老子的思想,是自己編造出來的思想。 下面是文字解釋: 「名」,這裡是「比喻成」、「好比」的意思。 「之」,是「之於」。不能認為是「的」。

「天地之始也」,是「天地之於始也」。意思是:天地尚未誕生之前的那個狀態。

「萬物之母也」,是「萬物之於母也」。意思是:萬物已經從母體出來了的那個狀態。 如同一個嬰兒,在母體里生長發育的時候,這個嬰兒是存在的,只是他的存在狀態和存在力量是微弱的。當嬰兒從母體里誕生出來,脫離母體以後,他與之前的那個嬰兒就不同了,同一個嬰兒,前者的存在狀態弱於後者,前者是「無」的狀態,後者是「有」的狀態。 因此全句翻譯為:「無,可以把它比喻為天地已經孕育,但是尚未誕生的那個狀態;有,可以把它比喻為萬物已經從母體出來了的那個狀態」。 4、恆無,欲以觀其眇也;恆有,欲以觀其所徼也。「欲以」,想要達到什麼樣的目的。翻譯成「以便」。「恆」,永久的,長期的。

「恆無」,長期的用「無」的觀點去看待事物。

「恆有」,長期的用「有」的觀點去看待事物。「眇」,本義是,眯上一隻眼去看。看顯微鏡就是這樣看的。細小;微末的意思。「觀其眇」,觀察它們細微的變化。「徼」,遊走,巡遊,引申為「運動軌跡」。「觀其所徼」,觀察它們所運動的軌跡。全句翻譯成:「長期的用「無」的觀點去看待事物,以便觀察它們細微的變化;長期的用「有」的觀點去看待事物,以便觀察它們所運動的軌跡。」 5、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兩者」,指的是「有」與「無」這兩者。「同出」,出處相同。「異名」,稱呼、叫法不同。「謂」,意義、意思。「同謂」,意義相同。「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翻譯為:「無與有兩者都來自於道,名字不同,意義相同」。「玄」,如同蛇那樣的彎曲扭動就是「玄」。同時,也可以把「玄」理解成旋轉的「旋」。現在我們說,事物是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這個就是「玄」字的意思。「玄之又玄」,扭曲了又扭曲,旋轉了又旋轉。「眾妙之門」,一切奧妙的大門。 現在看太極圖

在太極圖中,白色的代表「陽」,黑色的代表「陰」,陰與陽,扭曲在一起,併產生了旋轉的效果,這就是「玄之又玄」。當把「陰」與「陽」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一個圓圈,這個圓圈就是道。這個圓圈就像一個圓形的門,陰陽的變化就產生了天下萬物,所有的奧妙都來自於這裡。全句翻譯成:「無與有兩者都來自於道,名字不同,意義相同。它們扭曲了又扭曲,旋轉了又旋轉,共同構成一個圓形的門,所有的奧妙都來自於這裡」 6、關於太極圖。本章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第六章說「玄牝之門,是謂天地之根」。這裡的「眾妙之門」、「玄牝之門」都指的是這個太極圖模式。「牝」是雌性動物的生殖器,在老子所處的農耕時代,用這樣的表述方式去描述道,也是由於知識接受對象的理解能力的原因。太極圖,是宋代陳摶把它傳出來的,在老子那個時代,老子並沒有把這個圖畫出來。但是從老子的描述來看,就是這個太極圖。

來源:一九合十新浪博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