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按照我们现在的话说,何以消解忧愁呢?也只有酒能解决这个问题,喝的酩酊大醉,忘掉烦恼之事,这里用杜康代替酒,说明杜康就是酒的代名词。既然杜康能够作为酒的代名词,那么杜康与酒的关系很大。

汉《说文解字》中记载:「杜康始作秫酒。又名少康,夏朝国君,道家名人。」

皇帝时期的杜康传说在皇帝的时候,有个叫杜康的人专门负责管理粮食,当时随著农业生产的改进,每年都是大丰收的年代,粮食都多的吃不完,只能储存在山洞之中,山洞里潮湿阴暗,粮食堆积在里面都腐烂发霉了。杜康看到这一问题,就苦思冥想储存粮食的办法。有一天,他到树林里去散步,发现了很多空心的大树。杜康想到了一个方法,他将粮食都倒进这些空心树的树洞里储存起来。过了一段时间,他到这里来看粮食的情况,可他惊奇的发现,储存粮食的树旁都躺著很多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像是死了一般,躺著不动。他连忙走进树干查看情况,原来树干上有很多裂缝,裂缝中不断渗出来水,这些小动物有可能就是舔舐了这些水而躺倒的,这究竟是什么水呢?杜康凑上去一闻,顿时有一股清香扑面而来,他不禁尝了几口这清香的水,顿觉神清气爽。后来,杜康把这清香的水带回家,请大家品尝,大家你一口,我一口,都说味道很好。

就这样,最初的酒在民间逐渐普及开来,杜康也被人们尊称为「酒神」。

大禹时期的杜康还有一个传说,杜康是大禹时期的人,同样,他当时也负责掌管粮食,因为下属不小心把仓库钥匙弄丢了,导致粮食发霉,杜康因此还差点丢了性命,不过在大臣帮助下免了一死,把坏了的粮食带回了老家。对此,杜康一直耿耿于怀,认为这是自己失职,想著要弥补损失。邻居老李有一次上山砍柴,口渴时想找水喝,看到地上的水里泡著腐烂的果子,但是因为太渴,还是喝了几口,喝过过后感觉神清气爽,还感觉到水的味道很香,好像有特殊的香味。有一天,老李到杜康家串门,又闻到了这种香味,就把自己遇到的事情给杜康说了,杜康想到了既然果子加水后能够出现这种神水,那么给粮食加水,应该也可以出现神水。经过一系列尝试,杜康就这样发现了酒,并把白酒发扬光大。得到了大禹的认可。

因杜康善酿酒,后世将杜康尊为酒神,制酒业则奉杜康为祖师爷。后来多以「杜康」借指酒。

通过历史记载和传说相互印证,杜康是酿酒的鼻祖这种说法可以说是成立的。我是松头土豆,为您解读历史事件,呈现历史故事。这些只是个人的一些愚见,若有正解,请关注留言,谢谢!

杜康造酒的故事

古时候杜康造酒,怎么也造不出好酒。一天晚上作了一个梦,一位白胡子仙人对他说:你要造出好酒也不难,明天到村头小路,求三个人的三滴血加入酒中,即可造出传世名酒。

杜康依言,第二天一大早来到村头向人求血。乡间僻壤,人烟稀少,中午时分才等到一位书生。杜康讲了自己要造好酒的决心,书生亦爱饮酒作赋,就给了他一滴血。杜康下午继续等候。不久,只见一武士骑著俊马,飞驰而来。杜康急忙上前说明缘由,武士生性爱酒,听说杜康要造传世名酒,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他的要求。天色渐晚,杜康顾不上欣赏西方天空美丽的火烧云,苦苦等候最后一人的出现。左等不见人来,右等不见人来,眼看太阳就要落山,杜康心急如焚。正在此时,他忽然听到不远处的路边有动静,跑过去一看,原来是本村的一个傻子在路边酣睡。杜康也不管傻子的血管不管用,急忙上前采了血就往家赶。三滴鲜血加入酒中,七七四十九天后,杜康果然造出了名扬天下的好酒。

现在人们喝酒一般都分三个阶段,叫「一开始推推挡挡,不一会儿唯我豪爽,结束时死不离场」。第一阶段,一开始喝酒推推挡挡,互相谦让,那是书生的血液在起作用;第二阶段,不一会儿唯我豪爽,小杯换大杯,一口闷二两,大块吃肉,大杯喝酒,豪爽得很,那是武士的血液在起作用;第三阶段,结束时死不离场,喝得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姓啥了,家都不知道在哪儿了,还非说没喝多,非再来两瓶。这是傻子的血液在起作用。

听了这个故事一是知道酒是谁造的了,二也应该知道怎么喝酒了吧。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的这首《短歌行》,让多少中国文人骚客沉迷于酒色之中??木匠敬鲁班,酒家敬杜康,大家就在这半醉半醒之间,都将杜康尊为酿酒的鼻祖啦??

而事实上,史学家们早已有权威论断了。早在商朝出土的象形字中,就有「酒」这个字,还有学者认为,商朝之前2000—3000年的夏朝黄帝时期,酒已经被发明了。

所以,无论何种说法,出生在周朝的杜康,顶多只能算个「酿酒的改革家」,而不是「酿酒的鼻祖」。

先来回答题主的问题,历史上确实有杜康这个人,除了曹操的那首诗,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有:「古者少康初作萁帚、秫酒。少康,杜康也」。秫酒,就是高粱酒、白酒。

也就因为他这这段记载,长期以来,大家都把杜康误认为是中国古代酿酒的发明人。

随著时间的推移,唐朝白居易在《酬梦得比萱草见赠》中曰:「杜康能解闷,萱草解忘忧」。宋朝苏轼在《和陶止酒并引》中云:「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

你看,各个朝代的名人集体为杜康「背书」,杜康的面子也真是大??

最后再来聊聊,杜康是第一个酿出「白酒」的人吗?

在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周恩来总理设宴招待。席间,田中提到了:「天下美酒,唯有杜康。」作陪的郭沫若就此讲解杜康酒历史,他引用了《说文解字》说:「夏人杜康就是夏朝皇帝少康,少康在纶氏地区避难时,发明了杜康酒。」

但是实际上,史学家们大多认为,杜姓是周朝才出现的,说少康就是杜康不大可信。而在1974年,河北省平山县战国中山王陵墓中,就出土了两种曲酿酒,其中之一密封完好,酒壶盖被开启后,一时间酒香四溢,据说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杜康」酒。

从这些文献来看,杜康很可能就是那个高粱酿酒技术的创始人,实际上也等同于白酒的发明人!

或许是杜康善于用高粱酿酒的名声太大,后世的老百姓久而久之就把他传颂成酿酒的鼻祖,又同夏朝黄帝少康混为一谈啦!


大家知道,我们国家各行各业都有创始人,像鲁班,黄道婆,锺馗等,这些创始人在其行业做的最好,后来都被称为鼻祖。

根据传说和史料记载,杜康,又名少康,陕西白水县人,是夏朝第五位国王,年轻时候的杜康经常放牧,有一次因贪图玩耍忘记吃饭,饭菜挂在树枝上经过日晒夜露后,散发出淡淡的香味,发酵后的饭汁特别香甜。

这一现象引起了杜康浓厚的兴趣,经过反复实验研究,终于掌握了白酒发酵的方法,之后经过改良完善,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白酒酿造工艺。

后人为了纪念杜康,称杜康为酿酒的鼻祖,传统酿造作坊都供奉著杜康,称他为酿酒业的祖师爷。


杜康,又名少康,据传是夏朝的国君。

关于「杜康造酒」的古代文献有:

汉代,许慎《说文解字·巾部》:「古者少康初作箕、帚、秫酒。少康,杜康也。「

晋代,江统《酒诰》:「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

晋代,张华《博物志》:「杜康作酒。」

南北朝,顾野王《玉篇》:「酒,杜康所作。」

唐代,李瀚《蒙求》:「杜康造酒,仓颉制字。」

宋代,朱翼中《酒经》:「仪狄作酒醪,杜康作秫酒。」

明代,许时泉《写风情》:「你道是杜康传下瓮头春,我道是嫦娥挤出胭脂泪。」

而最著名的一句,莫过于曹操的《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中学语文课本里对这里的「杜康」的注解是:相传是发明酒的人,因此曹操此处用他的名字来指代酒。

从上述文献来看,古人认为,仪狄发明了「酒醪」,而杜康则发明了「秫酒」。

酒醪是一种米酒,那么秫酒是什么呢?

秫是高粱的别称,秫酒就是高粱酒。

把杜康认为是中国酒的创始人,虽然传说的成分比较高,但是总的来说没有太大毛病,就好像「仓颉造字」、「神农尝百草」一样,大家当成一种历史传说来看待即可。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杜康一般被认为是炎黄时代或者夏朝的人,而当时我国还没有出现蒸馏酒的技术,当时市面上还只有酿造酒。

蒸馏酒技术传入我国的时间有很多种说法,比如其中一种说法是,蒸馏酒技术是元代由蒙古人带入中原的。

而白酒是一种蒸馏酒。

这从白酒的外号「烧酒」也可以看出来——因为酿好之后需要进行烧制蒸馏,故名烧酒。

↑白酒厂的工人正在进行蒸馏加工

因此,杜康可以算是酿酒的鼻祖,但却并不是白酒的鼻祖。

当然,如今「杜康」被注册成了一个白酒品牌,这又是另一码事了,不能因为这个就觉得杜康创造了白酒。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个宣传酒与性情的名句,让我们认为杜康为酿酒鼻祖。

但有据可考证的是800年前明朝,而史书〈孔丛子〉记录的更早,于舜时就有酿制技术了,史记等也都有类似记载文字。

可以大胆归类判别如下:舜时酿制的是初级果酒。

商周至宋,为果酒及米酒,武松的十八碗就是于此证。河北金元时铜蒸馏器出土,证明白酒技术己经大步提高了,且本草纲目有蒸制记载。

杜康为哪个朝代人,说法不一,多为夏朝国君一说。是不是酿酒第一人不得而知。史料更有与杜康同为夏期的仪狄为第一人之说。

说来说去,说不清。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感谢我们的祖先,为华夏留下如此美味佳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