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说

这个逻辑不成立

我就喜欢用新锅,全新的不粘锅我最喜欢了,用的越久锅越不好用,不粘性能越差。

我还喜欢用电热的,电磁炉,电陶炉,微波炉,电热不粘锅,炒菜机。

没有匠心,毫无情怀

但是我做的菜绝大多数都很好吃

那是因为我会做饭会调味而且懂烹饪原理

农村的土灶大铁锅我一样用的溜


这么跟你说吧,我爸有一口老锅,老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从外观上看黑漆漆的,油乎乎的。

但是这锅真的十分灰常特别很无比好用。

第一,它从来不粘锅。铁锅没开好很容易粘锅的,用这个锅煎蛋,只要放一点油就可以了,完全不粘。原理就是它经历了风风雨雨炒了那么多菜,油膜已经非常坚固了。

第二,它越来越厚重。刚买来的铁锅锅体都是比较薄的,除了铸铁锅,但铸铁锅又太重。我爸的老锅,越用越重,越用越实在,可能是底部粘的锅灰越来越多吧,那是属于它的岁月的沧桑。

第三,它越来越好洗。锅体油润,每次炒饭只放一点油就可以,洗锅的时候也尽量不用洗洁精,反正就是炒完菜把菜倒出来,锅还是干干净净的,除了油什么都没有,简单清洗就好。

我爸的老铁锅可以当传家宝!


其实这个问题单拿出来好像有点类似抖机灵或者招摇撞骗的感觉;但是你把他带入到一个厨子的语境中去,其实透露出的是一种自豪感,归属感,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这句话可以理解成——一个厨子,经验很深了,出于一些可能是情感可能是经济原因,一口锅一把勺跟了他确实好些年了,也就所谓用著顺手。他炒菜好吃是因为他自己就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厨师,正经跟锅应该没多少联系。

你想像一下这个场景:有人问他,大厨,你炒菜为什么那么好吃,有什么秘诀呀?

严厉一点的厨子可能会告诉你:天下没有什么捷径,唯有勤奋踏实,至少十年,你才可以说是入道了!

稍微慈祥一点的厨子,不慌不忙摘下高帽,解开围裙,把锅勺案板洗出来,在灶台边上坐下,抚摸著锅把,宛如一个在圣诞夜里在火炉边讲故事的老爷爷。「哎呀,一晃二十年了,想当初我还在村口跟师傅打杂呢,现在能做到厨师长不容易呀!」

「你知道吗,这口锅就是我师傅传给我的,十几年来,我辗转了几家饭店,换过多少双套袖,眼前的小厨子门也换了一批又一批,唯独这口锅陪著我,走到现在,还有这把刀,也是我初来乍到时一直带著的,钝了就磨,磨了又钝,就是舍不得扔。」

「你问我有什么秘诀?我告诉你,秘诀就是这口锅!它炒了这么多年菜,吸收了多少油光菜香,别看它那么老旧,我跟你说,越是老锅炒的菜才越香哩!就跟你看那什么修仙成道,那不都是老头吗?你看有几个年轻人?」

「对了,我感觉现在自己就是这后厨里的仙人,这口锅就是我的法器,只有在我这把老骨头手中才能发挥最大的灵力!哈哈哈哈哈哈哈~」


最后可能写飘了。。。不过我看到这题目的时候确实我就是这么想的。

另外,多说一句,不像西式厨具那么锅碗瓢盆多大的锅配多小的碗,又是炒锅又是炸锅又是电饼铛的,刀又分长刀短刀削皮刀。你们看过王刚师傅没有,煎炒烹炸全在一口锅里,你往回倒,正经家庭小灶谁还讲究分那么多厨具啊。


借物抒情,睹物思人,是咱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的情感品格,很多厨师(我浪漫主义地猜测)都是跟他的锅或刀或砧板有感情的。就像有的学生有他自己的「幸运考试笔」,有些大学生上课上自习一定要选三层靠窗第二个座位,有些上班族有自己的「必胜领带」一样。

不过话说回来,是不是要养锅,有什么科学依据,我就不清楚了_(:з」∠)_


呵呵呵

就跟这么说的厨子反问一下:那我拿一个别人用过很久的锅,还成立么?

换个角度夸自己而已


真是博大精深,炒菜都成了玄学?

食物的味道的好坏是由食材、调味料、加工手段决定的。

如果说锅越老,食物越美味,那么是这口老锅有什么样的独特物质起作用了?还是这口老锅有什么样的独特功能起作用了?

如果是独特的物质起作用了,那么这种独特的物质是什么?

如果是独特的功能起作用了,那么这种独特的功能是什么?

这些都不存在的,存在的是作怪的心里。

我们可以看一下国内外的星级餐厅,用的都是什么样的厨具,选锅的标准是看新锅还是老锅?或者选锅的标准必须要有老锅这一条?

食材、调味料、烹饪水平、适合的厨房器材才是决定美味的核心因素。锅的历史左右的只是人的心理。炒出一盘菜,谁能吃出锅的新旧来?

烹饪不是玄学,是扎扎实实的技术。

牛肉干推荐:内蒙人说说好吃的牛肉干怎么选-牛肉干哪款值得买?

奶类零食推荐:内蒙人说说好吃的奶类制品零食怎么选-哪款奶类零食值得买?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