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物质决定意识,我们只是由物质组成,死亡之后,我们的遗骸均变为其他东西,你的意识便永不存在(何来意识的延续),每每想到死后自己什么也不算,对于这个世界也是一抹虚幻,现在非永远,将来的死亡才会成为永远,均会无比恐惧。这个观念困扰了找很多年?拜托大家了。


谢邀,很高兴朋友,看到你这样其实是一种好事,你在那么花样的年纪就发现了人生的终极奥秘--人生无意义,无论如何,你很聪明哦。

人生无意义?乍一听好像很奇怪哦,这不符合直觉,也不符合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爸妈的教导、社会的宣传,人生不是充满各种目标、美好,充满各种人生意义吗?怎么会没有意义呢?

可这不是我说的,很多哲学家都说了,包括康德、克尔凯郭尔、萨特、加缪等等等等都专门论述过这问题,人生本无意义,注意,这里说的是人生本无意义,原因就像你所说的,反正最后会死掉的啊,任何就算有意义的事情也是暂时的,到头来都是没意义、没意思啊。加缪甚至用了一个很经典的比喻,人就像古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一样。

西西弗斯触犯了众神,诸神为了惩罚西西弗斯,便要求他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由于那巨石太重了,每每未上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诸神认为再也没有比进行这种无效无望的劳动更为严厉的惩罚了。西西弗斯的生命就在这样一件无效又无望的劳作当中慢慢消耗殆尽。

想想人生不正是这样,到头来石头掉下去一场空吗?

那么人应该怎么过呢,哲学家给出了答案:不要去管人生有没有意义,自己去发掘人生的意义,定一个目标,勇敢得活下去。就像加缪说的:人就像西西弗斯一样,虽然知道人生没有意义,但依然努力活下去,蔑视神的不公平,蔑视死亡的结果,在人生中活出自尊自爱,勇敢得接受人生的命运,快乐、坚强得活下去!

那么你的焦虑怎么办呢?其实年轻时出现死亡恐惧是很正常普遍的现象,许多知名的心理学家包括佛洛依德、贝克尔、亚隆都专门讲过这个问题,他们差不多喜欢叫这个体验为「死亡觉醒」,哲学家海德格尔也专门说过这个问题,他认为人在那一刻进入了「本真状态」。

海德格尔,专门论述你这个问题的哲学家。

人在大多数时候是不考虑死亡的,或者说虽然认识到死亡不可避免,但大多数时候都不会去想他,我们用各种社会娱乐、个人事业、家庭关系等方式,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每天吃吃喝喝、看看电视剧、谈恋爱、工作,让我们忘记最后的结局,印度诗歌里说「每天都有那么多人死去,但剩下的人活得像自己会永生一样」,差不多就是这个道理。

看到你说,每每想到死后自己什么也不算,对于这个世界也是一抹虚幻,现在非永远。很好,其实你的想法和哲学家们是一样的,接下来你只要明白向死而生,勇敢得活下去,那你就是英雄。就像罗曼罗兰的名言: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在知道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它。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想你也很迫切想知道吧?

一、如果你想暂时性解决这个痛苦状态,你最好的选择是「转移」,你可以试著去娱乐、工作、学习、和他人相处、恋爱,通过这些「快乐、充实」的事情,暂时忘记死亡焦虑,转移不是逃避,实际上你不得不逃避,因为死亡的结果不可避免,你不逃避又能如何呢?

二、如果你想较长期得解决这个问题,那你就要试著「接受死亡」。你要试著让自己明白,死亡是自然规律,从古至今数万亿人类都是这个结局,自己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作为渺小的人类,唯一能做的,就是享受这一生宝贵的时间,就像上面「一」里面所说的,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且根据海德格尔的说法「向死而生」,当你明白死亡的不可避免和生命的宝贵后,你会更加珍惜每一分钟,不浪费生命,更珍惜爸爸妈妈爱人,好好度过每一天。

三、设定一个人生的目标。你现在会焦虑,是因为你没有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因为你可能还没有自己喜欢的人、事业、家庭,你的父母是你的致爱,但他们不是你选择出来的,人最重要的是选择,因为那是你自由意志的体现,体现了你的价值!现在,试著想一想,在这几十年人生里想做什么,想成就一番事业、想做学问、还是想找个爱人、想有可爱的儿女,想好了之后就一步步去做,努力做!用自己的自爱去蔑视神安排的不公平,直到最后一刻。

最后,我也希望你对未来的科技充满希望。现在科技日新月异,根据最新的研究,基因工程、干细胞研究、人工智慧研究、神经科学研究,我们这一代人在有生之年,是有很大概率看到人类医学、生物学发生大革命的,现在科幻片中的比如意识上传、人体冷冻、细胞返老还童技术,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这不是我说的,比如:早在2011年,"永生狂人"德米特里·伊茨科夫(Дмитрий Ицков)便发起了一个惊世"俄罗斯2045"计划,他斥资10亿欧元,雇佣了一支背景强大的百人科学团,旨在通过"脑机"系统打造真实版的意识永生,最终实现《时间机器》中虚拟人沃克斯那样的不死化身,因此又被称为"阿凡达"计划。

比如,谷歌工程总监库兹韦尔,他被比尔·盖茨誉为"预测人工智慧最准的未来学家",他曾先后成功验证了"携带型电脑"、"自动驾驶汽车"、"IBM深蓝打败象棋冠军"……数年前,他在纽约指数金融会议上大胆预言,2029年人类将与人工智慧深度融合,那将标志著永生"奇点"的到来。库兹韦尔在与自己的医生特里·格罗曼斯合著的书中甚至描述了通往300岁寿命的三座桥梁:其首座桥梁便是通过现有的生物、医疗技术充分延缓衰老,为此他每日都会服用100片以上的维生素以及逆转衰老相关口服补充剂,还会定期进行含瑞维拓核心成分的静脉注射,以期通往最终的永生桥梁——即在死亡前通过AI和纳米技术对老化的身体完成分子水平的重建。

有信心了吗?加油,我们都可以的。


「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方长。」

死亡没有接近前,我们总觉得有大把时光可以挥霍。

当死亡靠近,我们才会知道,原来人生中存在著那么多的缺憾。

一如砂田知昭的一生。

67岁之前,他把自己「献」给了工作,勤勤恳恳,从一名小职员,做到了主管的位置。

每天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应酬。

他感到很自豪,「日本是我这种上班族撑起来的。」

「公司就是我的命。」

似乎「以家庭为重」是一种无能,砂田要把一生都献给公司,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在事业上升期,妻子接连生了三个孩子。

他拚命赚钱,支撑起一个家的开销,却没有时间陪伴家人。

妻子的怨气与日俱增,和他争吵不休。

没得到妻子的理解,砂田感到委屈,他养了条狗做陪伴。

等到小狗年老去世,他又回到孤独的状态里。

后来,儿子渐渐长大,搬到了国外,他的房子空了出来。

砂田搬过去看家,和妻子分居,只在周末见面。

他戏称这时的婚姻为「周末婚姻」。

戏剧性的是,因为「聚少离多」,夫妻间的关系竟然缓和了下来,不像过去那么剑拔弩张。

可惜,好运不长。

砂田在退休的第二年,就被医生提前宣布了「死亡日期」:得了癌症晚期,生命只剩下半年。

这临头一棒,把他打得够呛。

由于一丝不苟的性格,他希望一切都能掌控在手。

如果没有癌症,他还可以再活二三十年,用另一种「身份」......

但砂田并非常人。

他不会这么轻易就被击倒,在残酷现实面前败下阵来,一蹶不振。

哭丧著脸,求活久一点,也不是他的本色。

他细细制作「临终笔记」,安排「死前」的人生。

他的活力四射,仿佛在警告癌症,「你可以决定我什么时候死,却决定不了我怎么活。」

小女儿好奇他在写什么,砂田回答得像个老顽童:

「笨蛋才会在死之前告诉你。」

砂田的《临终笔记》,看似絮絮叨叨,其实完全可以归结为9个字:

「对不起」、「谢谢你」和「我爱你」。

砂田是个很传统的男人。

之前,他对家庭不够上心。

也看不起老把孙子挂在嘴边的人。

但患病以后,他很快就「自打嘴脸」,成了不折不扣的「孙女奴」。

孙女有模有样地唱歌,他就在一旁鼓掌;

孙女生日,他就戴顶生日帽,欢快地拍手、唱生日歌;

临到夜晚,与孙女互道晚安;

孙女在海边捡拾贝壳,他就在一旁收集;

像个老小孩般蹲在地上玩泥土;

陪孙女看儿童节目演出。

凡是可以逗乐她们的事,砂田都乐此不疲。

临近危险期,儿子一家提前从国外回来。家里又增添了欢声笑语。

孙女问他,「爷爷记得我小时侯吗?」

砂田一扫绝症带来的阴霾,答非所问地说,「能见到惠茉,爷爷好感激!」

「你有听到问题吗?」

「没有,请再说一遍。」

「你记得我小时候的事吗?」

「当然记得,全部都记得。」

「那你说说最早的事。」

砂田夸张地张大嘴巴,「哇哇。」

表面上看,是砂田在给孙女带去欢乐。

其实,小女孩天真纯粹的笑容,完全感染了这个离死亡只有一步之遥的老人。

教他如何珍惜人世间的美好。

孙女们曾在和爷爷捡拾的坚果上,画脸、签名,然后寄送过来。

砂田抚摸著这个特别的礼物,一脸珍视地说,「我要随身带著。」

似乎有了它,死亡也不再那么可怕。

对妻子,砂田一直想,等40年的「卖命」生涯结束,就可以好好陪陪妻子了。

却没有想到,他要准备「赴死」。

为此,妻子一直在生他的气。

气他为什么这么「任性」,这么「自私」,不能「匀」点时间给她,享受一下二人世界的生活。

在未曾结婚前,砂田可是很愿意花精力在她身上。

有一年冬天,他们有个约会,但妻子没有准时赴约。

砂田就一直等一直等,还好最后妻子盛装而来。所有等待都变得值得。

这一点细节,砂田至今没忘。

妻子调侃说,「你记得真清楚,都过40年了。」

一句话就把砂田说囧,用吃药掩饰过去。

妻子看后,不觉「咯咯咯」地笑起来。

因为他知道,眼前的这个男人并不擅长表达爱。

的确。当女儿问他为什么要娶母亲时,他的回答特别中二:

「我以前太鲁莽了。」

女儿接著又抛出「夺命」问题,「娶谁都没差吗?」

砂田带著骄傲地说,「当然不是,我还是有喜好的。」

「你妈长得很可爱,虽然有点阴沉,穿得好像卖火柴的小女孩。」

话中有褒奖,褒奖中又有戏谑,这独一份的幽默,把家人都逗乐了。

这就是砂田的「直男」柔情:

死亡将近,他不想妻子、女儿陪著他垂头丧气。

他要留下一个快乐的形象,这也是他给家人最好的礼物。

如果人必须离开。

他希望,爱能留下。

在这一次永久告别中,砂田最对不起的,恐怕是94岁的独居母亲。

曾经,他想接母亲一起住,却因为婆媳之间的矛盾不了了之。

他想弥补。

把母亲带进家庭旅行之中。

游船。

品尝美食。

折纸鹤。

在一旁等著她们「血拚」,虽然多少有点无奈。

玩了一天,晚上休息时,他们开始谈论死亡这个话题。

关于如何死去才是最好的,妻子说,「说晚安之后,隔天就长眠。」

母亲很赞同,「那真幸福。」

妻子附和,「我也想在睡梦中往生,熟睡中悄悄离开人世。」

她们的勇敢,很明显冲淡了对死亡的恐惧。

在另一场砂田和母亲的对话中,主题更为深入。

砂田谈到了对丧礼的要求,更谈到了自己的顾虑:

「如果能和你一起走那就简单多了。」

母亲听到这话,也不感伤,哈哈大笑地回应说,「是啊。」

很是奇妙,他们几乎是以同样的方式,看轻死亡,没把它当回事。

于砂田,他可以让家人少沉溺在悲痛里,尽早走出来;

于家人,她们可以让砂田放下重重顾虑,安心离去。

这种心照不宣的爱,比任何悲泣都动人。

终于,最后的日子到了。萦绕在砂田脑海里的,是两个终极难题:

「我真的能死吗?我能好好面对死亡吗?」

很显然,这两个问题,砂田都回答得很完美。

他和母亲郑重其事地告别:

「谢谢你长久以来的照顾, 我过得很好。 很抱歉比你早走一步, 家里人会照顾你的, 下次再打电话给你, 谢谢妈妈。 丧礼当然会办, 我打算办得简单安静, 他们会唱歌。」

不忘调侃送他最后一程的老同学:

「我和他的共通点就是秃头。」

给儿子交代丧礼事宜,请什么人,要怎么举办,末了还不忘幽他一默:

「还有不清楚的就打手机给我。」

在砂田的「插科打诨」下,本该肃穆的告别仪式,气氛变得轻快起来。

砂田问小孙女,「人为什么要死呢?」

这样沉重的话题,小女孩哪里能懂?

但听到小孙女的回答,砂田应该再满意不过:

「因为人从一岁活到一百岁, 上帝创造的身体越来越老, 就像书也会越来越旧, 所以总有一天会死。」

而最终爷爷去往哪里,是孙女们最关心的问题。

「你要去快乐的地方吗?」

「听说很不错。」

「真的吗?怎样不错?是乐园吧?」

「不能跟你们说。」

「你很期待吗?」

「不告诉你。」

「爸爸安心去想去的地方吧。」

「还是不能说。这是很机密的事。」

听到父亲用「机密」这个词,家人们都笑出声,夸他很会选词。

最后的时刻接近了,砂田知道自己随时会咽气,他要说出妻子等待40年的那句话:

「我爱你。」

而妻子,则说出了砂田等待40年的「谅解」:

「我想和你一起走,不要丢下我,你是那么好的人。 现在已经太迟了, 我应该更加珍惜你的。 你常年辛劳, 一路带著我走过来, 你懂的,对不起。」

砂田知昭的离去,成了一场和解。

与死亡和解,与妻子和解,与不善表达的自己和解.......

真正告别过后,他们不必伤感,也不必哀伤。

看过一句话,「多愁善感」真是这世上最无用的东西,还能爱的时候好好爱,轮到离别了也无需感伤。

死亡是什么?

就像人有不同个性,死亡也一样。

有人看到恐惧,有人看到不舍,有人看到恩情,有人看到爱......

砂田在生命的最后几秒,嘴角虽然在打颤,依然努力说:

「谢谢医生!」

生命提前终结,但他却没有任何怨念。

也正因为他坦然「赴死」,才可以在最后的时间里,酣畅淋漓地享受人生的一切喜乐。

在《临终笔记》的最后,砂田模拟了一场父女间的对话:

「擅自冒充我讲话的二女儿, 刚才告诉我,我已经死了, 她问我现在在哪里。 这件事嘛...... 我不告诉你。」

死亡不是绝境,更不是终结。

砂田活过的一生也不会凭空消失。

正如《相约星期二》所说,「死亡不过是走一座桥,是到远方去旅行,肉身是无法永恒的,永恒的是人类的精神与爱。」

生,不仅仅是绽放;

死,也不仅仅是归零。

生死相依,一个生命照亮另一个生命,才是人类达到永恒的方式。

而砂田用力爱过的人与事,将代替他再活一遍。

作者:羽逸尘


「所有的才华能力资质

并不是会一直停留在人身上的东西

甚至人也不会永远停留在人的身边

还没有告诉你

四月时我将不会在这里也许将踏上黑暗而艰险的道路假如之后你的力量变得迟钝失去了那干净的乐音所奏出的正确音调与明亮音质而再也无法恢复我将再也不会与你相见」——宫泽贤治《告别》

如果你们没能赶上那班通往新世界的列车——

那列车就是那道唯一可以穿透死亡那道铁墙的光

你们就会留在这里和一切一起回归虚无

你们的大脑十分擅长把厚厚的现在压成一张张薄纸片推向那座深不见底的坟墓

当旋律的流过音符时

你们还以为动听的是音符

当你们的心之流水流过旋律时

你们还以为动听的是旋律

而我实在不愿意与那些只讲求音符与旋律本身的人与伍

曾经有一天

当创作者找不到任何一种语言

突然那无形的光芒穿起这一切时

你们有没有看到他那双流著激动之泪的如是表白的眼睛

他已找到献给神的宝石

你们把它和你们那些被神遗弃了的废料混在一起

只因在你们那迟钝了的眼中看起来一样

你们怀里揣著的是当祭品,神也不看的废料

你们的祈祷,神也不听

你们做出假装敲门的姿势,敲在无门可开的地方

正因如此,你们十分害怕你们自己已被神遗弃

害怕到你们又找人来教你们怎么安眠

可是你们依然害怕死亡——将这一切遗弃都兑现的时刻

那又如何?

时间还久,身边人都是如此?

你们的文化和消遣娱乐中没有什么灿烂的光芒

而透露著一种绝望气息

而真正智慧的人知道

死亡只是回归到神的身旁

因此他从不求安眠

那光芒孕育了他也迎回了他

他做的一切,最终使那光芒更加清晰

他是光芒自己使心像成为风景的想法

而他最终定会完成自己的想法

并为新的心象提供健康而肥沃的土壤

正因如此

能否发自内心说出

「来吧!甜蜜的死亡。」

这句话

就意味著一个人是否真正记起自己是谁


感谢赞同。

回答抒情主观,并不提纲挈领以及专业化,但是我希望可以把这种感受带给你,提供一种看待死亡的角度。

好好生活。

以下是原回答。

————————————————————————

死亡不代表消失,死亡代表我们作为人类的组合形态终结。我们会去往更远的地方,我们会遍布大地与天空。那时,飘逸一点的,你可以选择浪迹天涯;浪漫一点的,化作一株花陪伴在她身边,或是在她死后,原子与原子交缠,共同飞向远方。

珍惜现在的每一天。利用自己已知的情报是必须的,已知的情报就是我们正在一天天迈向死亡。在那之前,唯独好好生活。不易的机会,珍惜吧。

如何珍惜?做好自己。充实自己的每一天。制定一个目标去完成,目标达成的成就感会暂时消解这种无力,对于事物的集中也会使自己不由自主产生成就感

总而言之,有这种想法的产生是面对过大的自然规律,无法抗拒而产生的茫然失措感。人在事件不处于自己支配之下的时候,容易害怕,失落。所以这条也可以总结为让自己充实起来,并且积极让自己在人生中处于支配地位。


思考一下,组成我们身体的物质来源于哪里?

我们早就存在...只是以不同于人类的形式而已。

此刻,有幸组成如此精妙的元素聚合体,不仅感谢父精母血,也要感谢造化。

婆娑境下,轮回之间,那些逝去的传说,可能就是组成我们的部分。

我们是父母的孩子,我们也是万物的孩子。

「意识」——脑,以此刻天下绝一的方式固定下来、定格下来的思考瞬间,其所有神经元之间的接触信号、原子排列状态都是精密到无法复刻的。在高速的思绪运转之间,哪怕时间流动一皮秒,其状态就会改变。

这永无止境的思绪,是一个个恒定存在于过去的小世界。

或许某个瞬间,似曾相识的感觉再次触动,那可能是过去的投射,永远无法再现的荒芜。

这就是缘,这就是冥冥。这就是我们,这就是世界。

我们漂流在亿万年粘稠的时间之粥中,混合,杂糅,熔化,组合。

我们其实早已说了无数遍再见,到头来相遇却不知该如何重叙旧好。

你还记得我吗?

死亡,腐烂。精密的肉仪器最终会在这个过程之中损毁。

存在的同时,就必须遵循存在的规律。

一切都会终结。

作为「你」的这个世界将会停止,将会被遗忘在时间中,积满灰尘,破败殆尽。

但是,组成你身体的原子,它们会再一次开始旅程。

久被禁锢的解放产生的狂喜会使它们格外活泼...它们会成为组成其他物质的一部分。

一个苹果?一片树叶?一株人参?一粒灰尘?遗迹中的砂石?汽车钢材中的铁原子?一只蜜蜂的翅膀?云朵中的水份?甚至去往更加辽远,孤寂的宇宙?

谁又知道呢。

但是请记住,我们存在的意义绝不是死去,而是那些仍旧作为现在的意识形态存活的时间。

而且即便是死去,也是作为自然一分子的回归与解放。

已经经历过亿万次转化才能造就的今生今世,足以成为令我们狂喜落泪的恩泽。

爱自己,感谢自己,淡然面对那一刻的来临。

死亡是优雅的邀约,她将与你携手走入无尽的远方。

但是到那一天真正来临之前,请狡猾地与她捉迷藏吧。

我们没有消失,我们只是分散。

混沌之下,我们终将再次相遇。

那时候,歪打正著,抑或是感天动地,都皆是另外一个故事罢了。

总而言之

能思考到这个问题已经很了不起,能战胜面对回归的恐惧,才是完完全全的支配自己

现在的你无论处于生命中的哪个阶段,都没必要思考这个问题

答案是注定的,结果是必定的。变数只是自己

今晚你不会有任何事的。睡个好觉吧;)


我是来拆台的,无法真正的克服。

很遗憾,其实所有的答案,所告诉你的,无非是要么接受死亡,要么逃避死亡。

但是,但是,但是,这些都毫无意义。

我们恐惧的并不是死亡本身,我们恐惧的是自我意识的消散。

据说十成的人里面,会有一成左右会如我们一样具有死亡焦虑。其中,视严重程度或是认识程度的不同,可以进行的选择:

一部分人逃避死亡,让事物充实自己的大脑,不再思考这些(能够轻易地做到逃避的人是幸运的,幸运到我不相信有这类人存在,无论怎样,睡觉前人的大脑永远是有空闲去思考的,这很难逃避)。

一部分人超越死亡,其中十分成功的,他们让自己能坚定地相信肉体的死亡并不是终点,人的灵魂(或是自我意识)有著其自然的延续方式。比如曾经的我,我构建许多意识永生的世界观,有从时间上的:并不是说要穿越时间什么的。就现有的理论来说,(虽然人类做不到)如果掌握宇宙中的所有信息,是可以推算出过去的(存在这样的可能)。换句话说,一切事物都有著记录存在。可以这样设想,我们的意识贯穿于我们所走过的痕迹,这些是无法磨灭的。(但这样的意识是不自由的,如果意识不自由,意识还能算意识吗)

有从灵魂(或者说意识)上的:这类太多的,总结来说,就是物质的归物质,灵魂的归灵魂,相信灵魂跟物质一样,既然物质不灭,那灵魂自然也不灭。

一部分人赋予死亡意义(或是说接受死亡),这是漫长而又残酷的过程,我做不到,所以也无法想像,只是有人提出这也是一种方法。

把超越死亡的部分列出来后,总算感觉心里好受了一点,成功超越死亡的,我做到过(但现在已经是个失败者了),那段时间被这种恐惧折磨得难受的要死,当时刚上大一,也是这种事情最为频繁发作的时候,据说心理学上来讲,死亡焦虑的人都曾近距离的接触过死亡,或是亲人离世,或是其他。但是我在那之前没有参加过任何葬礼,现在想来,可能一部分原因应该归结于《三体》把死亡描述得过于细致了。

当然上面所说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作死了,边码著字我才意识到,我当初急于摆脱死亡焦虑,似乎并不是基于对恐惧的困扰,而是担心每次恐惧时都心脏狂跳全身颤抖,(不仅是晚上,我白天也会想这个,大一是真的太闲了。)这样次数多了,(那时几乎是每天都这样吧)容易引发疾病英年早逝吧。(目的的偏离导致了后续的作死)

基于成功地超越死亡,我摆脱了死亡焦虑,之后的生活也逐渐充实起来,

(摆脱了的感觉真的很爽,我不再恐惧死亡,甚至偶尔不顺心还想要寻死,嗯,很是怀恋,但是感觉很难回到从前了。)

从那之后过了很久,算是很多年了吧。我开始怀念起了那份恐惧,(太闲了,疫情的影响吧。)我开始重新审视起了我的理论,并越陷越深,你要知道,成功的超越死亡是要坚定不移地相信自己的理论的,当我反思并怀疑时就已经是个失败者了。PS:要是你超越死亡了,并且不想回到当初,就不要再去思考它,相信它就可以了。

我的反思让我在这方面成为了一个偏执狂,我那时把所有的理论都攻击了一遍,(当然,我也随之找回了那种恐惧。)我认识到,那些理论在正面上都是有可能,但反之,都是有可能不成立的。我那时才发现,我之前超越死亡是相信灵魂永生的可能性,我现在恐惧死亡是相信意识会消散的可能性。

我走到了曾经的反面,曾经我乐观到,只要灵魂有可能永远存在,我便不会恐惧死亡,那时我觉得世界不会这么糟糕。现在的我偏执到,只要意识有可能会消散,那对于我来说就必然会发生。

我并不知道今后怎么办......

或许我只能选择去逃避了。

你知道我现在恐惧什么吗?倒不是死亡时意识的消散,而是宇宙可能存在终结,那是一切事物的消散。(中二了吧,或许再多去了解一些理论物理,才是我摆脱困境的方法。)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