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卷三十五 蜀书五 诸葛亮传第五):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众所周知,古代帝王的权力交接是有规则的,强如曹操都不敢违规,传位曹植。只能根据规则传位曹丕,三国时期,袁绍和刘表违规传位,下场大家都看得到,刘备不傻,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传位给诸葛亮,所以这必是试探,那问题来了老奸巨猾的刘备,为何要在临终时刻还在试探诸葛亮,逼诸葛亮承诺辅佐刘禅?


说逼迫,其实自有道理。

权术、暴虐、诈力在乱世中远比仁义道德有用。

刘备漂泊半生才遇到诸葛亮这个知己,怎会轻易放过他?

那天诸葛亮怎么说来著,汉室可兴,这直击刘备灵魂深处。

这就是志同道合,太懂刘备了,所以才能鱼水交融。

把刘备换成孙权,说汉室可兴,孙权肯定不开心。

把诸葛亮换成鲁肃,说汉室不可复兴,刘备八成掀桌子。

当曹操占据大半天下时,尚有二人只手单拳与之对抗。

一是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刘备。

一是认为汉室不可复兴,想开辟新朝自己当皇帝的孙权。

曹操和孙权都是敌人,而且孙权二次证明作为盟友是不可靠的,又没有底线和操守的投降曹操父子。

现在刘备快死了,怎么办?

只能交给诸葛亮去办。

不是不相信别人,只是诸葛亮的能力、品质、人望、魅力都无可挑剔。

托孤给诸葛亮,完全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刘备要做的无非是在临终前,最大限度的赋予诸葛亮权力,告诫刘禅等诸子,视诸葛亮如父。

所谓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不过如此。

不能忘了,还有逼迫。

换成在座各位,也会选择逼迫。

若不逼迫,怎知道到底谁在觉得刘备逼诸葛亮承诺??

读史明智,常见的其实是这种读史显智。

所以大家看好了,无智不可读史,且读且显,贻笑大方,悔之晚矣。


还是熟悉的味道,一如五万哥惯有的瑞芝提问风格。

您好歹也经常号称自己是读过《三国志》的人了,我咋看著不像呢?刘备和诸葛亮有没有玩儿心眼,《三国志》和裴注不是已经告诉你了吗?

【观亮君臣相遇,可谓希世一时,终始以分,谁能间之?】

【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

感觉陈寿和裴松之都不太懂政治,不太懂人心,唯你懂乎?


今儿不聊屁股的事,就聊阅读理解能力。

下列两段文字中,哪一段文字的「逼迫性」与「命令性」更强?

第一段:

《三国志·先主传》:"君(诸葛亮)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第二段:

《仨国志·先主传》:"君(诸葛亮)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嗣子可辅,君宜辅之。"

倘若连「视情况而定」都能算作「逼迫」,那你每天中午都在忍受被「中饭吃什么」这件事逼迫的滋味。

与其说刘备的叮嘱是在逼迫诸葛亮辅佐刘禅,倒不如说刘备的叮嘱是在逼迫诸葛亮能不辅佐刘禅。

刘备之所以在病入膏肓之际仍不愿意早日重开,不就是为了能在弥留之际将权力尽数下放,让诸葛亮能在日后的政治生涯中拥有「择嗣而辅」的权力、能在社稷危急之刻拥有不辅佐刘禅的权力吗?

再者,某些底线较低的政治家为了达到其目的,往往会无所不用其极——成熟的政治家并不会只奢求于旁人的一句承诺,简单的「承诺」并不能给政治事态的发展带去分毫的保障。

《晋书·宣帝纪》:(宣)帝数其过失,事止免官……又遣(曹)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谕爽,指洛水为誓,(曹)爽意信之。

承诺之时固然感人肺腑,然而洛水滚滚东流去,曹家一户口本的亲党今又何在?

刘备一世枭雄,又以识人见长,昔日游刃于诸侯之间,区区一句承诺在重大利益面前又值多少分量,门清。

倘若只听其言而不观其行、轻信「承诺」而不关注「实操」,那真可谓不知世事之艰险、不知人心之叵测。

在生命之火即将燃尽的片刻,刘备给予了诸葛亮「择嗣而辅」的权力,这并不是试探,而是基于对眼下事态的忧虑、社稷未来的考量、以及对诸葛亮充分的信赖。

题主又曰:

老奸巨猾的刘备,为何要在临终时刻仍在试探诸葛亮?

如果刘备是老奸巨猾之人,那他便不会在临终之际轻信于旁人的承诺。

如果临终之际的刘备轻信于旁人的承诺,那他便不是老奸巨猾之人。

这便是著名的「白帝托孤悖论」,又名「白帝托孤学」,简称「白学」。

捎带,刘备是有多老奸巨猾,滑到能将汉家的江山、刘氏的社稷、皇帝的宝座让给一位外姓旁人?

底图取自网路,侵删。

为什么我们总要用最险恶的意图去揣测别人呢?

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承认刘备诸葛亮真的是鱼水之情呢?

为什么我们就看不见当年诸葛亮为刘备规划的蓝图大业,看不见诸葛亮为蜀汉政权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为什么我们就看不见刘备当年每每争伐都要命诸葛亮总理后方,负责调度?

有人说,入蜀带的是庞统,伐汉中带的是法正,东征伐吴带的是马良等人,说明诸葛亮其实不被刘备看好,但请大家回过头来想一想,打仗打的是什么?打的是后勤啊!你后勤不行你不是白白赶著去投胎吗?!

当年抗美援朝为什么那么苦?就是因为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后勤跟不上,所以我们的志愿军战士才打的那么艰难,如果中美后勤实力相当,美国鬼子不早就被赶下海了?

所以刘备每每争伐,都把大后方交给诸葛亮,那正是信任的体现啊!也是对诸葛亮能力的认可啊!

再说,当年曹操讨伐徐州,后方交给谁了?张邈!当年曹操和张邈可是托妻献子的交情,由此看来,镇守后方,负责调度的工作是多么重要。(同理,还有当年诸葛亮北伐,就是因为后方李严失职,使得北伐功亏一篑)

综上,刘备诸葛亮真的是古代君臣的典范,不要再恶意揣测了好吗?


先主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孔明瞥见帐外烛影恍惚,斧声铿锵,汗流遍体,手足无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先主曰:「卿何以面赤?」

亮曰:「荷国重托,如承五岳,是以吁吁。」

「又何故蜡黄?」

「益州疲弊,恐托不效,忧心如焚。」言讫,磕头流血。

据答主说这才是真实的版本。

五万兄读史另辟蹊径,不屑流俗,意出蜀吴圈粉远矣,诚恐见害于世俗,唯君慎之。若是不幸被封,有了新号,还望赶快出新提问让大家知道,名字不重要,如此别开生面的风格,不用看也知道是五万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