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卷三十五 蜀書五 諸葛亮傳第五):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屬以後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眾所周知,古代帝王的權力交接是有規則的,強如曹操都不敢違規,傳位曹植。只能根據規則傳位曹丕,三國時期,袁紹和劉表違規傳位,下場大家都看得到,劉備不傻,不會冒天下之大不韙,傳位給諸葛亮,所以這必是試探,那問題來了老奸巨猾的劉備,為何要在臨終時刻還在試探諸葛亮,逼諸葛亮承諾輔佐劉禪?


說逼迫,其實自有道理。

權術、暴虐、詐力在亂世中遠比仁義道德有用。

劉備漂泊半生才遇到諸葛亮這個知己,怎會輕易放過他?

那天諸葛亮怎麼說來著,漢室可興,這直擊劉備靈魂深處。

這就是志同道合,太懂劉備了,所以才能魚水交融。

把劉備換成孫權,說漢室可興,孫權肯定不開心。

把諸葛亮換成魯肅,說漢室不可復興,劉備八成掀桌子。

當曹操佔據大半天下時,尚有二人隻手單拳與之對抗。

一是想興復漢室,還於舊都的劉備。

一是認為漢室不可復興,想開闢新朝自己當皇帝的孫權。

曹操和孫權都是敵人,而且孫權二次證明作為盟友是不可靠的,又沒有底線和操守的投降曹操父子。

現在劉備快死了,怎麼辦?

只能交給諸葛亮去辦。

不是不相信別人,只是諸葛亮的能力、品質、人望、魅力都無可挑剔。

託孤給諸葛亮,完全順理成章,水到渠成。

劉備要做的無非是在臨終前,最大限度的賦予諸葛亮權力,告誡劉禪等諸子,視諸葛亮如父。

所謂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不過如此。

不能忘了,還有逼迫。

換成在座各位,也會選擇逼迫。

若不逼迫,怎知道到底誰在覺得劉備逼諸葛亮承諾??

讀史明智,常見的其實是這種讀史顯智。

所以大家看好了,無智不可讀史,且讀且顯,貽笑大方,悔之晚矣。


還是熟悉的味道,一如五萬哥慣有的瑞芝提問風格。

您好歹也經常號稱自己是讀過《三國志》的人了,我咋看著不像呢?劉備和諸葛亮有沒有玩兒心眼,《三國志》和裴注不是已經告訴你了嗎?

【觀亮君臣相遇,可謂希世一時,終始以分,誰能間之?】

【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感覺陳壽和裴松之都不太懂政治,不太懂人心,唯你懂乎?


今兒不聊屁股的事,就聊閱讀理解能力。

下列兩段文字中,哪一段文字的「逼迫性」與「命令性」更強?

第一段:

《三國志·先主傳》:"君(諸葛亮)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第二段:

《仨國志·先主傳》:"君(諸葛亮)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嗣子可輔,君宜輔之。"

倘若連「視情況而定」都能算作「逼迫」,那你每天中午都在忍受被「中飯喫什麼」這件事逼迫的滋味。

與其說劉備的叮囑是在逼迫諸葛亮輔佐劉禪,倒不如說劉備的叮囑是在逼迫諸葛亮能不輔佐劉禪。

劉備之所以在病入膏肓之際仍不願意早日重開,不就是為了能在彌留之際將權力盡數下放,讓諸葛亮能在日後的政治生涯中擁有「擇嗣而輔」的權力、能在社稷危急之刻擁有不輔佐劉禪的權力嗎?

再者,某些底線較低的政治家為了達到其目的,往往會無所不用其極——成熟的政治家並不會只奢求於旁人的一句承諾,簡單的「承諾」並不能給政治事態的發展帶去分毫的保障。

《晉書·宣帝紀》:(宣)帝數其過失,事止免官……又遣(曹)爽所信殿中校尉尹大目諭爽,指洛水為誓,(曹)爽意信之。

承諾之時固然感人肺腑,然而洛水滾滾東流去,曹家一戶口本的親黨今又何在?

劉備一世梟雄,又以識人見長,昔日遊刃於諸侯之間,區區一句承諾在重大利益面前又值多少分量,門清。

倘若只聽其言而不觀其行、輕信「承諾」而不關注「實操」,那真可謂不知世事之艱險、不知人心之叵測。

在生命之火即將燃盡的片刻,劉備給予了諸葛亮「擇嗣而輔」的權力,這並不是試探,而是基於對眼下事態的憂慮、社稷未來的考量、以及對諸葛亮充分的信賴。

題主又曰:

老奸巨猾的劉備,為何要在臨終時刻仍在試探諸葛亮?

如果劉備是老奸巨猾之人,那他便不會在臨終之際輕信於旁人的承諾。

如果臨終之際的劉備輕信於旁人的承諾,那他便不是老奸巨猾之人。

這便是著名的「白帝託孤悖論」,又名「白帝託孤學」,簡稱「白學」。

捎帶,劉備是有多老奸巨猾,滑到能將漢家的江山、劉氏的社稷、皇帝的寶座讓給一位外姓旁人?

底圖取自網路,侵刪。

為什麼我們總要用最險惡的意圖去揣測別人呢?

為什麼我們就不能承認劉備諸葛亮真的是魚水之情呢?

為什麼我們就看不見當年諸葛亮為劉備規劃的藍圖大業,看不見諸葛亮為蜀漢政權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為什麼我們就看不見劉備當年每每爭伐都要命諸葛亮總理後方,負責調度?

有人說,入蜀帶的是龐統,伐漢中帶的是法正,東征伐吳帶的是馬良等人,說明諸葛亮其實不被劉備看好,但請大家回過頭來想一想,打仗打的是什麼?打的是後勤啊!你後勤不行你不是白白趕著去投胎嗎?!

當年抗美援朝為什麼那麼苦?就是因為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後勤跟不上,所以我們的志願軍戰士纔打的那麼艱難,如果中美後勤實力相當,美國鬼子不早就被趕下海了?

所以劉備每每爭伐,都把大後方交給諸葛亮,那正是信任的體現啊!也是對諸葛亮能力的認可啊!

再說,當年曹操討伐徐州,後方交給誰了?張邈!當年曹操和張邈可是託妻獻子的交情,由此看來,鎮守後方,負責調度的工作是多麼重要。(同理,還有當年諸葛亮北伐,就是因為後方李嚴失職,使得北伐功虧一簣)

綜上,劉備諸葛亮真的是古代君臣的典範,不要再惡意揣測了好嗎?


先主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孔明瞥見帳外燭影恍惚,斧聲鏗鏘,汗流遍體,手足無措,泣拜於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盡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乎!」

先主曰:「卿何以面赤?」

亮曰:「荷國重託,如承五嶽,是以吁吁。」

「又何故蠟黃?」

「益州疲弊,恐託不效,憂心如焚。」言訖,磕頭流血。

據答主說這纔是真實的版本。

五萬兄讀史另闢蹊徑,不屑流俗,意出蜀吳圈粉遠矣,誠恐見害於世俗,唯君慎之。若是不幸被封,有了新號,還望趕快出新提問讓大家知道,名字不重要,如此別開生面的風格,不用看也知道是五萬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