劣勢打優勢,該富貴險中求自然沒錯,可是你的險中求也得有可能成功(運氣加持)才行對吧。就比方我1萬,打對面十萬,我孤注一擲選擇劫對面糧道。我運氣好,對面沒防備,糧草沒了軍心大亂我贏了。運氣差,對面正好提前偵查到了給我來個瓮中捉鱉,我輸得更快——然而輸得快點慢點沒啥實際區別。所以這招富貴險中求算是可以梭哈的選項。可是「子午谷奇謀」是啥,風險高沒事,問題是,收益呢?是「成功之日」即「滅亡之時」。好,我們給你魏延運氣加持,子午谷天氣晴朗、魏軍沒提前發現、夏侯楙嚇破了膽跑路、長安投降,這運氣夠好了吧?然後呢?1萬魏延大軍,將面臨一群如狼似虎的反攻長安大軍,接到的是曹睿的死命令——不奪回長安,提頭來見。魏延拿頭守?這叫什麼——體量優勢。正面跟諸葛大軍相互牽制,背後,人家能抽出大軍給你來個瓮中捉鱉。魏延除了通過城池實現還比較好看的戰損比以外還能起飛是咋滴?

可與之探討的就是鄧艾破蜀。這招富貴險中求的一個不可忽略的前提就是,蜀漢弱,主力在劍閣,後方抽不出強大的野戰部隊。換之蜀漢有曹魏那體量,你2萬鄧艾精兵來個「富貴險中求」?求了半天的確求到了「蜀中大驚」——驚的是居然還有2萬送上門的肉?幾十萬蜀漢後方大軍怕不是搶著吃肉。


因為夏侯楙,我夏侯駙馬鎮守長安8年萬無一失,蜀漢不得寸進,與鎮守漢中8年能口吞十萬的魏延合稱三國雙壁,魏延居然想以區區萬人長途奔襲攻下長安,都不夠我夏侯駙馬塞牙縫的,他魏延能口吞十萬,我夏侯駙馬難道胃口就小了?


要是聽了,結果大敗,傷及季漢根本,又有一群人要在某乎上發問了:為什麼諸葛亮要聽魏延的出子午谷襲長安?他作為一個軍事家不知道這樣做風險很大嗎?

所以,反正都要被問,他找了一個最穩妥的辦法,讓黑他的人沒法石錘


子午谷風險太大。

打長安基本等於找死,所以魏略記載並不可信。

那麼依本傳,打潼關有沒有可能成功呢?

有可能。

魏延在漢中整整九年,當時的地理形勢他比我們熟得多。後來又孤軍入羌中,客場作戰大破魏國名將郭淮,說明他對於戰場形勢的掌控力也遠超我們。

所以他提出異道(不一定是子午谷)取潼關是綜合九年間勘察地形+刺探軍情,在自身能力基礎上得出的戰術,某些人再怎麼吵吵打潼關也是找死,也只是紙上談兵。

諸葛亮否決魏延並不是從可行性角度否的,而是從風險性角度否的。以弱擊強還要主動進攻還要取得勝利,容不得半點閃失。


後世有人實踐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謀

他就是明末著名起義軍領袖、闖王——高迎祥

闖王?不是李自成嗎?

是啊,然後闖王就變成李自成了那這個高迎祥呢?死了唄

先回答後面這個問題,諸葛亮死前,魏延是蜀國軍方二把手,老資格的趙雲都排他後面。諸葛亮死了,他也就沒了。至於能力?魏延的漢中太守可是硬生生擠掉張飛,被劉備提拔上去的。所以,不論是忠誠度還是能力值上,諸葛亮都沒啥不信任魏延的。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與亮異道匯於潼關,如韓信故事。魏略的說法就是著名的子午谷奇謀了。

如果按三國志記載的說法,那麼第一次北伐其實是用了這個方案,至少是部分。諸葛亮傳,六年春,揚聲由斜穀道取郿,使趙雲鄧芝為疑軍,據箕谷,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亮身率諸軍攻祁山。然後諸葛亮上疏裡面有一段,街亭違命之闕,箕谷不戒之失。這裡面關於箕谷就有一個很有意思的事了。漢晉春秋里說,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但三國志趙雲傳,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

如果上面記載的都沒問題,那麼我們可以拼湊還原一下。以下為個人猜想。

三年春,亮率眾南征。有個叫趙括,不對,叫馬謖的小伙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亮納其策。諸葛亮這南征去了,你小伙這麼能,那你去北邊也給我攻攻心吧。

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這個時候漢中太守魏延說了,我研究了一下地圖,丞相,你看我帶人偷偷從這條道溜進去,堵住潼關門口,你呢,帶人大張旗鼓的圍陳倉取郿縣打下長安還於舊都,然後來支援我。我堵在潼關這,若魏國舉天下而來,我就拒之,若偏將十萬之眾,我就大破之,你在後面放心大膽的打平安縣城,不,打長安。我在潼關這,他們肯定不敢擾開我先去支援長安,長安那小伙又不厲害,你打完了再來支援我。諸葛亮聽了十分感動然後拒絕了。

馬謖這個精神小伙已經策反了涼州一大波帶路黨,我們完成一個小目標先,不過魏延這個想法也很有道理。趙雲鄧芝你兩,揚聲由斜穀道取郿,拿下郿縣就守在那,魏國來支援的人,肯定先拿你們開刀。等我拿下涼州,你們再撤回來。

然後諸葛亮攻祁山,三郡叛魏應亮。但是,趙雲這隻軍隊被堵在箕谷了。魏國派出的援軍不是一隻,是兩隻。諸夏侯曹傳,黃初三年還京都,以真為上軍大將軍。可以看到早在前面,曹真就已經從雍涼防線回去京城了。帝遣真督諸軍軍郿,遣張郃擊亮將馬謖。明帝這一邊把曹真丟到郿縣去擋住趙雲,一邊讓張郃去支援涼州。

那麼漢晉春秋的說法就應該是,曹真還在路上的時候,趙雲鄧芝就被堵在箕谷裡頭了,這個時候魏國防禦的部隊不多,但趙雲估計打的也比較謹慎,反正我是疑軍嘛。後來曹真趕到,統合了一下部隊,於是有了後面的兵弱敵強。趙雲這個時候一看敵眾我寡,我又沒真龍附體,那就不要中出對方了,據守吧,反正對方支援部隊已經被我吸引了。

所以為啥這隻疑軍,全身而退,趙雲還被貶官?可能原因就是,他們沒真的吸引住魏國援軍,被曹真帶人擋住了,而且也沒有進入關中平原,魏國只要一小部分兵力就可以守住。於是街亭馬謖被張郃暴打,一伐失敗。

那麼按照魏略的說法,魏延的計劃可行么?我個人覺得還是否。第一次北伐後,曹真才遣郝昭治陳倉,也就是說之前陳倉可能比較破爛守備不足,從這個推斷,漢中通往長安的幾條道,估計都差不多。但就這種情況下,趙雲帶人也沒能打到郿縣去。二次北伐,諸葛亮帶大軍圍陳倉,沒啃下來。魏延帶萬人,能啃下長安?指望長安守軍看到魏延之後集體逃跑?誰敢賭這個?


不請自來,回答的不好隨便噴,反正咱也不是專業的。

第一個問題,諸葛亮採取的進攻策略對蜀漢而言,是沒有問題的。從四川出擊隴西,這是個長途遠征,對於人少糧更少的蜀漢而言,這是個很艱難的軍事行動,所以集中全部兵力北伐,是絕對唯一的辦法。

第二個問題,諸葛亮絕對信任魏延,因為魏延是漢中守將。漢中,是蜀漢的命門所在,滅蜀之戰,因為鄧艾偷襲陰平,漢中守軍急忙回援,導致漢中淪陷,劉禪不投降也守不住了,所以漢中這個守將的忠誠度和軍事能力決定了蜀漢的存亡。諸葛亮不可能不信任魏延而讓他一直擔任這樣的職位。更何況他倆都是荊州集團的首腦,是同一派系。

然後我們再來討論子午谷奇謀的不可取之處。我的觀點和大部分答主的側重點不同。

第一點,無論如何,攻打長安都需要度過渭河,魏延的戰略構想是失敗的,他根本沒有考慮到長安西側的渭河支流會對到達長安前造成什麼嚴重阻礙。地圖上看,部隊沿著箭頭可以到達谷口,似乎會很順利。但其實,到達了谷口,渡河無論如何都需要大量船隻,沒有提前準備的情況下,魏延根本搞不到船渡河,這至少會耽誤他一天的時間去解決,往糟糕點講,他會被這條河困死。因為曹魏的巡邏兵不是傻子,都看到大股敵軍準備渡河了,即使不給魏延搞個迎頭痛擊,也會提前加固城防的,長安作為故都,從各地調集援軍的難度並不高,援軍足以在兩天內趕到。

第二點,即使他解決了渡河問題,5000由騎兵改步兵的兵力,能否拿下千百年歷史的古都呢?這顯然是一道沒有技術含量的問題。一定不可能。即使守軍不足了,長安的男丁也不可能低於一兩萬,而一旦敵軍來攻城了,長安的老百姓可不管來的是哪路人,他們只知道敵軍一旦攻破城池,劫掠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如果守軍不足又不能出城的情況下,長安本地的民兵就足夠抵禦5000士兵構成的攻城部隊了。

我已經給他排除了準備攻城武器的時間,甚至連口糧問題都省略了。奔襲路上搗毀各個哨站的時間也忽略不計,就算他能立刻到河邊好了。請問他發起攻城是幾天後的事情?曹魏的軍隊能不能在這幾天內準備好防禦工事,甚至消滅他?答案不言而喻。

綜上,諸葛亮否決子午谷奇謀的決定是絕對正確,不容置疑的。


可以問問百度。搜子午谷奇謀。解釋很詳細了。


如果只是說羅貫中寫的小說《三國演義》的話,那本身諸葛亮作為小說中後期的第一主角和反面教材,羅貫中就是要告訴大家千萬別做的和諸葛亮一樣,什麼意見都不聽,永遠以為自己最聰明,那樣的話一個軍事集團永遠都不會成功

看看目前市面流行的被篡改的120回《三國演義》里的原文是如何形容的吧

且說司馬懿引二十萬軍,出關下寨,請先鋒張郃至帳下曰:「諸葛亮平生謹慎,未敢造次行事。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但怕有失,不肯弄險。今必出軍斜谷,來取雒城。若取雒城,必分兵兩路,一軍取箕谷矣。吾已發檄文,令子丹拒守雒城,若兵來不可出戰;令孫禮、辛毗截住箕穀道口,若兵來則出奇兵擊之。

而更接近羅貫中本來思想的嘉靖版240回三國演義里,是更詳細的敘述原因:

於是司馬懿引二十萬軍出關下寨,請先鋒張郃至帳下曰:「吾平生知汝忠勇,故在天子前保舉,以退蜀兵,非同小可。諸葛亮乃當世之英雄,用兵如神,天下之人無不懼之。見兵屯於祁山,聲勢甚大,不作準備者,欺曹子丹無謀也。他不知吾來。吾今先算下地理有十餘處,皆峻險僻靜之路。諸葛亮平素謹慎仔細,不肯造次行事。他卻不知吾境內地理;若是吾用兵,先從子午谷徑取長安,早得多時矣。他非無謀,只怕有失,不肯弄險……」

上面這段司馬懿說的「吾今先算下地理有十餘處,皆峻險僻靜之路。諸葛亮平素謹慎仔細,不肯造次行事。他卻不知吾境內地理」,其實就是暗示一個出生在離長安和漢中近1000里外的以前從來沒有來過漢中的信陽人魏延,在擔任漢中太守期間,肯定已經都探查過子午谷這條路,甚至可能都已偷偷沿著子午谷到過長安了,否則他魏延如何能知魏國境內地理?但是自大的諸葛孔明對魏延提出的正確建議充滿了鄙視,就這樣的自大的人如何能事業成功?呵呵!


沒那麼複雜,其實就是魏延請命當敢死隊,然而諸葛亮捨不得。


諸葛亮對魏延其實也挺好的,主要是風險太大,蜀又經不起大敗,魏延那一路如果失敗可能就一個人也2回不來了


因為就是行不通

已經有很多大神在網上發過衛星圖了

可以看出,走子午道偷襲,勢必要和丞相分兵,

,一路繼續牽制,一路偷襲。但是兩路完全沒法策應,而且意味著兩路都不能有失!

但是當時的情勢是本來就兵力劣勢,全靠丞相運籌,調動魏軍,可以形成局部優勢,打擊敵人,如果這個時候再分兵,就徹底打不動。

分少了,魏老闆就是去送了,分多了,丞相這邊壓力太大只能防守,魏軍會師長安也可以。怎麼破,都是死局。

這樣回來反觀丞相的策略,相當靠譜,相當可行!一點不是結硬寨打呆仗這麼簡單!


風險大。

魏延的戰略不是沒可行性,只是風險太大。

他的戰略是諸葛亮引吸關中主力到陳倉或郿,他出子午谷到潼關堵路,然後諸葛亮同時要派出兵馬到長安周邊,再堵武關和蒲坂,以絕魏軍入關支援,直接吃下關中。

不能說這個戰略完全沒機會,但是只要魏國反應夠快,不失潼關,先一步支援到長安,那麼此戰必敗,魏延部的風險很大。

這不是因為對魏延不信任,而是對這個戰略的風險評估後,他不想冒險。

諸葛亮的戰略是先取涼州,魏延是直取關中,諸葛亮覺的自己胃口沒這麼大,怕被撐著。

其實兩者的打法有相似之處,都是聲東擊西。

諸葛亮讓偏軍吸引關中軍,自己出祁山,堵街亭,占涼州。

魏延是讓主力引吸關中軍,偏軍堵潼關,主力再接應布防堵路。

顯然這個在當時他們是有過取捨討論,最終諸葛亮決定用更穩的前者罷了。


補充下,我發現很多人都糾結魏略上子午谷計劃的十日可達,魏略畢竟是敵國記錄,口口相傳中有所錯誤這很正常。

魏延久在漢中,他對漢中各條路肯定是非常清楚的。

從戰略上講,此戰攻長安其實沒什麼意義,關鍵是潼關。

穀道很長,大部分是無人區,是不會有多少人發現的。

只要諸葛亮與魏延行軍時間配合好,魏延並不需要十天跑完子午谷。

他只需要在諸葛亮成功吸引關中部隊到了陳倉或眉城並對峙時,差不多時間出穀道就可以了。

出了穀道後,肯定是會被發現,這時長安會馬上通知洛陽,然後洛陽就會派出支援部隊。長安本身當時都督無能,主要兵力若又被吸引到西邊,那能自守就算不錯了。長安沒有堅閉清野,魏延可以花點時間直接搶糧草補給,然後直接去潼關。

魏延要做的就是比洛陽更快的拿下潼關,潼關是內關,應該是不會有多少防守力量,只要援軍不至,應該是能拿下。

拿下了,能堵一時,就看諸葛亮分軍過來支援及補給了。

問題的關鍵是洛陽會不會比魏延更快,這個風險太大了。


1.拿隴西四郡有用嗎?沒用的

如果諸葛亮拿下了涼州,接下去攻打曹魏是不是就輕鬆多了??

www.zhihu.com圖標

2.我對子午谷出擊的看法

諸葛亮為什麼不兵出子午谷,襲取長安或潼關呢? 魏延的子午谷奇謀是否優於諸葛亮的先攻佔隴右??

www.zhihu.com圖標

3.昭烈帝部曲很慘的

諸葛亮是否是戰爭狂人??

www.zhihu.com圖標

4.蜀漢本身的結構性矛盾

本土人氏,東洲人氏,荊州人氏,劉備的老兵四個利益集團的根本利益並不一致。本土人氏和東洲人氏作為較早的既得利益者,對北伐戰果的期望上限是跟著荊州派和老兵吃肉,期望下限是保住自身,荊州派和老兵死一死他們反而能獲得更多的資源。當然,檯面上並沒有像昭和海陸馬鹿那樣互撕。

這個時候政權的中流砥柱老兵集團為了爭取本土派的支持,主動提出擔負最艱難的作戰任務,可以證明他們是寧死也要打出去的。可是荊州系安身立命的根本是這些老兵,老兵沒了荊州派自己就站不住,也就是說老兵們奮不顧身敢為人先並不符合荊州系的利益:打贏了老兵們功勞最大,打輸了荊州系基本盤沒有了。

發現了沒有?私心

晉冀魯豫解放區,近鄰之一是弱雞閻錫山,請問,晉冀魯豫解放區有沒有為了自身利益,先打垮閻老西再渡黃河?渡過黃河之後,為了全局做了什麼?記不記得淮海戰役的時候,286說就算二野打光了一樣可以解放全中國?

這種結構性矛盾確實是諸葛亮拿不出偷襲關中魄力來的根本原因,就如同KMT失敗,不是因為空一格,四大家族,張靈甫胡璉們智商低一樣:他們個個都是人精


補充一些基本的事實:

@五世三公袁顯甫 谷歌地球會用嗎?你起碼有點基本的動手能力再出來發表意見好么

街亭戰場正面寬度

南陽到十堰走最好走的路216公里

南陽到房縣269公里(有曲折裁直,列個頂格數字300公里)


諸葛亮其實也是出於謹慎,想步步為營。魏延的計劃確實比較冒險,但個人認為還是有可能性,就是用現代話說是閃電戰。因為國力的差距,打消耗戰對蜀漢是行不通的。如果魏延襲取長安,蜀漢能及時制止魏國在隴上,宛洛,潼關以東的援軍,加上有吳國牽制,才有可能成功。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