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也会,这个要看是哪一方面,因为到了中年,自己的父母也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自己有的一些困难和困惑可以适当的和父母沟通一下,也许当初他们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他们可以把自己当年的经验传授给你!


谢邀。

人到中年,会不会和父母谈心里话。

我认为分什么样的心里话,分什么样的父母。

其实有这样的区分就证明了,不得不承认大部分中国父母与我们之间有疏远感,却没有边界感。

疏远感在于他们和我们都是重复循环著「报喜不报忧」的模式。这种模式代表著不接纳,他们怕我们知道真相后担心,我们怕他们知道真相后担心或生气。所以彼此之间变得只接受对方是好的状态,一旦有了问题,加重情绪。所以我前面说心里话要「分什么类型」。

无边界好像听起来和疏远互相矛盾,但其实彼此听到对方出现问题时,加重情绪就是一种无边界的情况。因为我们不允许对方犯错或不允许对方自己面对和解决问题。一旦想到这些,我们总会加重对对方的心疼,所谓的心疼就是没有边界感,不能区分出亲密关系中的对方也是独立的个体,需要自己面对和解决问题,而你只能提供建议,也请你只提供建议。有人可能会觉得这样是不是太冷漠了,但如果这样的模式形成,你所苦恼的类似于题主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有一个或一对有边界感的父母,作为子女不会为能否向父母诉说心里话这件事感到困惑,这与年龄无关,有边界感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不会因为年龄所改变。所以我前面说「分什么样的父母」。

怎样解决这样的模式呢?

1.作为子女你自己充分相信这个模式与问题是可解决的,不是根深蒂固的。

2.首先给家长无条件积极关注。所谓的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无论对方什么行为什么表现,不要先给出对方情绪回应。先接受状态,再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也要划清自己与家人的边界感,也做到给出建议不过多干涉。(正如,我希望别人进我房间前敲门。你直接和对方说,对方不容易记住。但你每次进对方房间之前都保持敲门的行为,对方下次再找你时想起敲门的可能性就会大大提升。)

3.上一条方法试过以后,可以向父母逐步递进的先尝试沟通比较不太沉重或者不要重要的心里话,观察父母是否有情绪反应明显的表现,如果连较为轻松的心事透露后父母的表现仍有过分担心迹象,说明还不到可以有效沟通的时候,那就最好不要尝试完全袒露心声,因为不会起到好的效果。

以上如果有人觉得是不是太累了,太麻烦了,一家人何必这样。那你也可以继续保持无边界的这种亲密关系,没关系,只要你愿意选择这样的方式都是可以的。任何亲密方式都没有根本的对于错,只是对你现在的情况来说是否适用,只要你不感到痛苦或不适也可以继续选择。但如果对你产生困扰,不妨试试我说的方法。

All is well.确实如此。


只报喜不报忧


反正我不会,只能报喜不能报忧。既解决不了问题还若他们担心。


谢邀,只说自己。会和妈妈谈心,但不会啥都说,以宽慰开心的话题为主,引起烦恼焦虑的基本不提或者她提我不接茬,少给老人添堵就是给自己添福了。


可能更多的是沉默


我还小,感谢邀请


报喜不报忧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