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请自来,唐太宗如果活78岁,那武则天已经52岁了啊,那唐高宗肯定对她没兴趣了,又从哪来的唐玄宗呢?

说点正经的,对比两个细节吧

①据《唐会要》记载,李隆基在开元15年已经开始怠政了:

上(唐宪宗)谓宰臣曰。朕读元(玄)宗实录。见开元之初。锐意求治。【至十五六年。则稍懈】。至开元末。又似不及中年。

②据《册府元龟》记载,唐太宗在贞观18年的时候,亲自考察村落询问分田的情况,忧虑到半夜才休息,担心分田分不到农民手里,下诏把少田的百姓迁徙到田地多的地方:

  十八年二月,幸壶口村落逼侧,问其受田丁三十亩。遂夜分而寝,忧其不给,诏雍州录尤少田者,给复移之宽乡。


玉皇大帝:停手!叫紫薇星君速速归位!再搞下去要逆天了!


太宗的历史评价会更高。

有些人说太宗晚年昏庸。先看看他晚年的记载吧。

十八年二月己酉,幸灵口。村落逼侧,问其受田,丁三十亩,遂夜分而寝。忧其不给,诏雍州录尤少田者并给复,移之于宽乡。——《册府元龟·帝王部·惠民》

贞观十八年春,唐太宗前往关内雍州的灵口村视察,发现村落拥挤,丁男每人受田仅三十亩(按均田制规定应受田一百亩),忧心得半夜睡不着觉,下诏给雍州境内田少者免除税赋,移之宽乡。

即使到晚年,太宗仍然不改忧国忧民的明君风范。

有些人拿魏征的《十渐不克终疏》说事,认为太宗晚年昏庸。但是魏征自己还说过,自古上书为了引起皇帝的注意,有很多言辞激切,似诽谤一样。要是有人因为魏征的上疏认为太宗真是他所描述的那样昏庸,恐怕他本人都不能同意吧。

侍中魏征进言曰:“昔贾谊当汉文帝上书云云‘可为痛哭者一,可为长叹息者六。’自古上书,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则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讪谤,惟陛下详其可否。”

太宗晚年还御驾亲征,征高句丽,打得对方闻风丧胆,俘虏高句丽十几万人,而唐军仅损失两千人。顺便发掘了一代名将薛仁贵。有的人二十心已老,有的人年近五旬还在激情燃烧,生命的每一刻都在尽力绽放。岂可以常人度之?

可惜天不假年,人终究是要死的。天可汗的一生光辉灿烂,而在临死之前,他还是没有停止那颗锐意进取的心。

于显道门外,见系囚千馀人,咸北面。太宗力疾乘舆,诸司庶僚百姓等车马填噎,顾谓长孙无忌曰:“百姓滋盛如此,诚可哀怜。朕方欲尽心布化,令其安乐,而疴瘵弥积,事不遂心。”因慷慨长息,泣数行下。——《册府元龟·卷八十四》

贞观二十三年春旱,三月份终于下雨了,唐太宗李世民要与百姓一起庆祝,遂写了赦诏;五日后李世民撑着身体爬起来坐步辇出宫,看到百官士庶车马夹道,他说还有好多政策刚想到没来得及实施,可是身体己经不给他机会了,说着说着便淌下泪来……然后李世民离开长安去了终南山,便再也没有回来,两个月后就病逝了……

我当然不是说太宗是完人。我就算这样说,他本人地下有知,也不会同意的。他写给李治的政治遗嘱《帝范》的结尾这样说:

当择圣主为师。毋以吾为前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自非上德,不可效焉。吾在位以来,所制多矣。奇丽服,锦绣珠玉,不绝于前,此非防欲也;雕楹刻桷,高台深池,每兴其役,此非俭志也;犬马鹰鹘,无远必致,此非节心也;数有行幸,以亟劳人,此非屈己也。斯事者,吾之深过,勿以兹为是而后法焉。但我济育苍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损少,人不怨;功大过微,德未以之亏。然犹之尽美之踪,于焉多愧;尽善之道,顾此怀惭。

他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反思自己确实没有做到尽善尽美。然而所谓上古圣人,恐怕也不会超过他吧。


李世民基本可以稳压秦皇成帝王第一,贞观之治彻底封神。至于李隆基,估计没人关心他了。

李世民再活20年,不会有武则天什么事了,安史之乱也不会有了,就算安史之乱背后的根本问题依然得不到解决,也应当不至于如此早且猛烈地爆发。大唐将成为世界文明史上毋庸置疑的一个巅峰,至于中国后续道路,也许会发生不少不同(这个真不好说)。

不过有一个问题,谁来继承皇位?李世民活这么久李治都已经快不行了,传给孙子吗?

—————————分割线———————————

说一下“李世民晚年昏庸”这个问题,想说很久了。

所谓李世民晚年昏庸的罪证,不过以下几个,我们挨着来看看:

1.纳谏不如早期

首先,是不如早期,并不是像杨广那样完全不听。

其次,其实很容易发现,贞观时期的谏臣基本都是魏征等原本不属于李世民势力的人,房玄龄等李世民自己人一直都不怎么进谏。

一直在一个牛逼到一定程度的领导手下,真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和能力去劝谏的,即使你和他想的不一样,你也很可能觉得是自己错了。

李世民晚年,魏征们都去世了,也不太可能再出现一个能当魏征的人了。

再说,从谏如流从来不是一个好皇帝必须的能力。其实只要自己基本知道怎么做,然后不要过于听不进话,一意孤行就行了。事实上,如果自己水平不够,纳谏太多反而更容易乱。

2.好大喜功

这一点是最站不住脚的了,赞成这个的大概率是被宋朝写的史书中重文抑武的思想给洗脑了。

看看疆域图,贞观年间大家津津乐道的五百万平方公里+的拓土都集中在后期。李世民前期打仗很有规律,基本是每四五年发动一次规模较大的战争,后期突然加快频率一方面是国力确实更强了,更大的原因恐怕是他觉得再不打来不及了。如果给他更多的时间,他肯定能把节奏安排的更好。

另外,贞观末期其实也并没有因为打仗怎样穷兵黩武,李世民为了保护民力,都开始拉着周边民族打其他周边民族了。

至于高句丽,是收获不够大还是损失不够小?觉得打高句丽是败笔的真的是史盲。

3.大兴土木

这就不说了,李世民晚年修的宫殿赶得上杨坚的一半吗?古代皇帝修修宫殿多正常,修个好看的还能成为功绩。

怎么?因为李世民前期很节约还非得要求他之后继续那么节约吗?他又没多铺张浪费。

4.吃丹药

……这更没必要说了……李世民尝试丹药不是想求长生,而是药石罔医之后试一试罢了……当时他已经不行了,丹药恐怕也没有让他死的更快。

史书上很明显,李世民早在贞观21,22年就开始交代后事,以防万一了。

何况咱也不能开上帝视角,古代人不知道丹药就是骗人的,人也不懂唯物主义,就算求求长生,也不值得嘲笑。

5.懒政

人家最后几年都病入膏肓了,你要人家怎么勤政?

————————————————————————

总之,贷款嘲的可以歇歇了。历史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如果李世民还能健健康康地活下去,会昏庸会作妖,更别说作李隆基那样的大妖了。


如果唐太宗能活到78岁,历史上可能根本没人关心李隆基能活多久了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