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請自來,唐太宗如果活78歲,那武則天已經52歲了啊,那唐高宗肯定對她沒興趣了,又從哪來的唐玄宗呢?

說點正經的,對比兩個細節吧

①據《唐會要》記載,李隆基在開元15年已經開始怠政了:

上(唐憲宗)謂宰臣曰。朕讀元(玄)宗實錄。見開元之初。銳意求治。【至十五六年。則稍懈】。至開元末。又似不及中年。

②據《冊府元龜》記載,唐太宗在貞觀18年的時候,親自考察村落詢問分田的情況,憂慮到半夜才休息,擔心分田分不到農民手裏,下詔把少田的百姓遷徙到田地多的地方:

  十八年二月,幸壺口村落逼側,問其受田丁三十畝。遂夜分而寢,憂其不給,詔雍州錄尤少田者,給復移之寬鄉。


玉皇大帝:停手!叫紫薇星君速速歸位!再搞下去要逆天了!


太宗的歷史評價會更高。

有些人說太宗晚年昏庸。先看看他晚年的記載吧。

十八年二月己酉,幸靈口。村落逼側,問其受田,丁三十畝,遂夜分而寢。憂其不給,詔雍州錄尤少田者並給復,移之於寬鄉。——《冊府元龜·帝王部·惠民》

貞觀十八年春,唐太宗前往關內雍州的靈口村視察,發現村落擁擠,丁男每人受田僅三十畝(按均田制規定應受田一百畝),憂心得半夜睡不着覺,下詔給雍州境內田少者免除稅賦,移之寬鄉。

即使到晚年,太宗仍然不改憂國憂民的明君風範。

有些人拿魏徵的《十漸不克終疏》說事,認爲太宗晚年昏庸。但是魏徵自己還說過,自古上書爲了引起皇帝的注意,有很多言辭激切,似誹謗一樣。要是有人因爲魏徵的上疏認爲太宗真是他所描述的那樣昏庸,恐怕他本人都不能同意吧。

侍中魏徵進言曰:“昔賈誼當漢文帝上書云云‘可爲痛哭者一,可爲長嘆息者六。’自古上書,率多激切。若不激切,則不能起人主之心。激切即似訕謗,惟陛下詳其可否。”

太宗晚年還御駕親征,徵高句麗,打得對方聞風喪膽,俘虜高句麗十幾萬人,而唐軍僅損失兩千人。順便發掘了一代名將薛仁貴。有的人二十心已老,有的人年近五旬還在激情燃燒,生命的每一刻都在盡力綻放。豈可以常人度之?

可惜天不假年,人終究是要死的。天可汗的一生光輝燦爛,而在臨死之前,他還是沒有停止那顆銳意進取的心。

於顯道門外,見繫囚千餘人,鹹北面。太宗力疾乘輿,諸司庶僚百姓等車馬填噎,顧謂長孫無忌曰:“百姓滋盛如此,誠可哀憐。朕方欲盡心布化,令其安樂,而痾瘵彌積,事不遂心。”因慷慨長息,泣數行下。——《冊府元龜·卷八十四》

貞觀二十三年春旱,三月份終於下雨了,唐太宗李世民要與百姓一起慶祝,遂寫了赦詔;五日後李世民撐着身體爬起來坐步輦出宮,看到百官士庶車馬夾道,他說還有好多政策剛想到沒來得及實施,可是身體己經不給他機會了,說着說着便淌下淚來……然後李世民離開長安去了終南山,便再也沒有回來,兩個月後就病逝了……

我當然不是說太宗是完人。我就算這樣說,他本人地下有知,也不會同意的。他寫給李治的政治遺囑《帝範》的結尾這樣說:

當擇聖主爲師。毋以吾爲前鑑。取法於上,僅得爲中;取法於中,故爲其下。自非上德,不可效焉。吾在位以來,所制多矣。奇麗服,錦繡珠玉,不絕於前,此非防欲也;雕楹刻桷,高臺深池,每興其役,此非儉志也;犬馬鷹鶻,無遠必致,此非節心也;數有行幸,以亟勞人,此非屈己也。斯事者,吾之深過,勿以茲爲是而後法焉。但我濟育蒼生其益多,平定寰宇其功大,益多損少,人不怨;功大過微,德未以之虧。然猶之盡美之蹤,於焉多愧;盡善之道,顧此懷慚。

他以聖人的標準要求自己,反思自己確實沒有做到盡善盡美。然而所謂上古聖人,恐怕也不會超過他吧。


李世民基本可以穩壓秦皇成帝王第一,貞觀之治徹底封神。至於李隆基,估計沒人關心他了。

李世民再活20年,不會有武則天什麼事了,安史之亂也不會有了,就算安史之亂背後的根本問題依然得不到解決,也應當不至於如此早且猛烈地爆發。大唐將成爲世界文明史上毋庸置疑的一個巔峯,至於中國後續道路,也許會發生不少不同(這個真不好說)。

不過有一個問題,誰來繼承皇位?李世民活這麼久李治都已經快不行了,傳給孫子嗎?

—————————分割線———————————

說一下“李世民晚年昏庸”這個問題,想說很久了。

所謂李世民晚年昏庸的罪證,不過以下幾個,我們挨着來看看:

1.納諫不如早期

首先,是不如早期,並不是像楊廣那樣完全不聽。

其次,其實很容易發現,貞觀時期的諫臣基本都是魏徵等原本不屬於李世民勢力的人,房玄齡等李世民自己人一直都不怎麼進諫。

一直在一個牛逼到一定程度的領導手下,真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和能力去勸諫的,即使你和他想的不一樣,你也很可能覺得是自己錯了。

李世民晚年,魏徵們都去世了,也不太可能再出現一個能當魏徵的人了。

再說,從諫如流從來不是一個好皇帝必須的能力。其實只要自己基本知道怎麼做,然後不要過於聽不進話,一意孤行就行了。事實上,如果自己水平不夠,納諫太多反而更容易亂。

2.好大喜功

這一點是最站不住腳的了,贊成這個的大概率是被宋朝寫的史書中重文抑武的思想給洗腦了。

看看疆域圖,貞觀年間大家津津樂道的五百萬平方公里+的拓土都集中在後期。李世民前期打仗很有規律,基本是每四五年發動一次規模較大的戰爭,後期突然加快頻率一方面是國力確實更強了,更大的原因恐怕是他覺得再不打來不及了。如果給他更多的時間,他肯定能把節奏安排的更好。

另外,貞觀末期其實也並沒有因爲打仗怎樣窮兵黷武,李世民爲了保護民力,都開始拉着周邊民族打其他周邊民族了。

至於高句麗,是收穫不夠大還是損失不夠小?覺得打高句麗是敗筆的真的是史盲。

3.大興土木

這就不說了,李世民晚年修的宮殿趕得上楊堅的一半嗎?古代皇帝修修宮殿多正常,修個好看的還能成爲功績。

怎麼?因爲李世民前期很節約還非得要求他之後繼續那麼節約嗎?他又沒多鋪張浪費。

4.喫丹藥

……這更沒必要說了……李世民嘗試丹藥不是想求長生,而是藥石罔醫之後試一試罷了……當時他已經不行了,丹藥恐怕也沒有讓他死的更快。

史書上很明顯,李世民早在貞觀21,22年就開始交代後事,以防萬一了。

何況咱也不能開上帝視角,古代人不知道丹藥就是騙人的,人也不懂唯物主義,就算求求長生,也不值得嘲笑。

5.懶政

人家最後幾年都病入膏肓了,你要人家怎麼勤政?

————————————————————————

總之,貸款嘲的可以歇歇了。歷史上沒有任何證據表明,如果李世民還能健健康康地活下去,會昏庸會作妖,更別說作李隆基那樣的大妖了。


如果唐太宗能活到78歲,歷史上可能根本沒人關心李隆基能活多久了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