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确是满腹经纶,「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而且他的老师赵蕤,是一位纵横家,著有《长短经》,这本书用全局的视角、辩证的逻辑论述了历史兴亡、权变谋略、举荐贤能、人间善恶,是一部有点类似于《战国策》的书籍。这本书是赵蕤的得意之作,作为学生,李白也研读过。

李白的志向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怀著这样的理想,「遍干诸侯」,却始终没有真正得到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虽然也做过翰林,但是翰林后面还省略了两个字,待诏。在长安的几年,翰林李白只做了两件事:等待皇帝召见,跟贺知章喝酒。

如果非要说李白做翰林的几年,还做过其他事的话,那大概还可以有两件:一、写了一首《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便向瑶台月下逢。」二、高力士为他脱靴子,杨贵妃给他磨墨,唐玄宗亲自迎接他下轿这样亦真亦假的事情。

总之,就是在安史之乱之前,李白因为性格的原因,也可以说是知识丰富但是毫无当官的经验说白了就是情商太低,而没有发挥自己的才能、体现在经世治国方面的价值。

安史之乱发生后,李白已经是五十多岁的人了,但是他依然渴望建功立业,但是太过心切,误入永王李璘幕下,还写了《永王东巡歌》,就是这几首诗,不仅让李白失去了最后的报效朝廷的机会,还沦为了阶下囚。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军在关键的灵宝之战中失败,潼关失守,唐玄宗一伙人不得不逃往西蜀。其实这一仗也可以不败的,如果唐玄宗不一意孤行强行要求哥舒翰出潼关迎敌的话。

在逃亡途中,唐玄宗作了分工,大意就是派几个儿子在不同的地区平定叛军,其中太子李亨负责长安、洛阳等黄河流域的地方,永王李璘就负责江陵(湖北荆州)相当于现在的华中这些地方,而被「赐金放还」的李白此时正在江陵或者金陵这一带,渴望建功立业的他,加入了永王的幕下。

唐玄宗逃到西蜀之后,太子李亨却在灵武即位,就是唐肃宗,然后单方面宣布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唐玄宗虽然觉得有点尴尬,却也勉强能接受,李亨本来就是太子,更重要的唐军的主力精锐也基本上在太子手上,比如郭子仪等。

而永王李璘则不仅仅是尴尬这么简单了,他也发展了一直强大的军队,这支军队对于新即位的唐肃宗李亨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不论李璘主观意愿上想不想反叛。

李白衰就衰在写了《永王东巡歌》,如果他不是那么容易诗兴大发,只用一个「操」字来表达自己终于有机会报效朝廷的兴奋的心情的话,也就不会有后面的那些麻烦事了。

这些麻烦事有多麻烦呢,这么说吧,若不是郭子仪和宋若思等人出手相救,李白死定了。

所以,回答题主的问题就是:

安史之乱中,李白虽然也入局了,但是站错了队,连叛军在哪儿都没搞清楚,就被打进了天牢。

而且,就算李白在唐肃宗手下,他也不见得能有什么作为,这是他「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性格决定的,如果李白不是这种性格,早在他当唐玄宗的待诏翰林的时候,就应该已经干出名堂来了。


李白学识确实非常高,能够作诗到这个地步基本上书本知识是没得说了。李白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任何政治、军事历练及经验。李太白太理想主义化了,仰慕姜子牙、鲁仲连,一出山就能拯救苍生。史书并没有记载姜子牙、鲁连出山之前都有哪些遭遇,李白只看到了他们大手一挥天下风云为之变的一面。

李白虽然作过翰林待诏,但不算正经官职。一直没有谋得实际的官职。实践经验比起书本知识更重要。特别是唐代的社会情况与李白仰慕的姜子牙、鲁连所处时代又完全不一样。

对比同时代的高适、岑参,前者从幕府做起,四五十岁的年纪还跟随哥舒翰出塞,长时间的基层工作经验,使得高适在安史之乱中被委以重任,高适能力尽管不是很强,当时谓之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却能够做到忠于职守。岑参则先后在高仙芝、封常清幕府中任职,级别也不高,后来在杜甫的举荐下担任补阙,后来官至嘉州刺史,这都是长时间基层任职的结果。

杜甫则在安史之乱前夕得到一些基层职务,很多人说他混得惨,其实对比同时代的其他文人,已经算不错了,高适、岑参与他同时期,同样在底层摸爬滚打,从他们当时的诗文交往看,杜甫似乎比他们还混得好些。后来安史之乱爆发他投奔了唐肃宗,任左拾遗,虽然是六品官职,却是中央官。杜甫的问题主要是自己脾气不大好,没有高适、岑参那种养晦态度,现在好多人觉得杜甫可能是那种谦虚的儒生形象,实则不然,这人脾气大得很,嫉恶如仇。

高适、杜甫都是科举失败,岑参则进士及第,但科举的成功失败在他们三人的际遇中没有产生影响。当时的情况是就算进士及第,直接授官的概率仍然很低,除非中博学鸿词科,所以多数学子选择入幕,在幕府干好了,得到幕主的推荐,一步步来。杜甫则拒绝入幕,一直在长安寻求关系,先后得到河西尉、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务,岑参进士及第是也才能够担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

人人都想一步登天,但在一步登天之前真的要做好准备。以李白的人脉关系看,不是没有做一些地方基层职务的机会,他比较贪大,结果就是年岁一年年增长,一直没有相应的官僚经验,到了安史之乱,李白才意识到时不我待了,这才选择入永王幕,可这匆忙选择又站错了队。而同时期的其他文人,尽管之前混的不好,因为积攒了经验,朝廷正缺人手,此时却迎来了机会,典型就是高适。


李白主要还只能归于文人这一范畴。要在乱世发挥作用的话起码要懂点权术。从李白前期在长安那种高傲地表现来看,他并不适合在体制内生活。他更像是三国时期祢衡那类的人,很有才能但是不是安邦定国类的才能。你看历代当宰相的人都基本是性格比较沉稳的实干家。像李白这种性格奔放的人不可能在政治军事上有大的作为,宋朝的大文豪苏轼也一样,大都不可能成为国家柱石类型的人物。


华为现在的状况,也没见所有满腹经纶的爱国人士入职华为。


谢邀!1.安史之乱时,李白己离开朝廷,人生的重点已经转为寻仙修道。2.李白个人虽然剑术还可以,但是没有证据显示他有统兵才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