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已收录至知乎圆桌:不完美父母,欢迎关注我们,成为「刚刚好」父母!


关于孩子兴趣班的选择,在这几年的养育路上,我也是慢慢摸索、试探、尝试,才跟孩子们一起找到了方向。回顾这一路,我还蛮多感慨的。

身边很多朋友都知道,我是很重视孩子学习和能力启蒙的家长,所以他们有时候也会来问我,怎么看待培训班?那些五花八门的暑期集训班、兴趣班,到底意义大不大?

每次这个时候,我都会说,「培训班的设计目的更多出于能力精进。如果孩子能力到了这一步,自己也想去上是可以的;但如果只出于想培养孩子不输在起跑线,推著孩子去上不会真正对孩子有帮助。」

在我看来,强推无用,只有亲眼看到孩子学习喜欢事物时眼里发出的闪亮光芒,以及对知识的好奇和执著,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验证孩子是否感兴趣的标准。

而这些其实也是我从我家孩子身上学习和了解到,接下来我也想来分享我在兴趣发现和培养上的经验心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啦~

01 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呢?

兴趣,是孩子能够持续往前发展的很重要的驱动器。缺少了兴趣,孩子们就会慢慢失去眼睛里的光芒,最终可能就真的沦为「完成任务」、「为了妈妈而上兴趣班」的机械性用功了。

如何发现孩子的兴趣呢?就是多陪孩子多试试。

像我家两个孩子的专注点、兴趣点都很不一样,上次我同事做选品测试,拿了一盘蘑菇钉玩具来,死命吆喝著让我家两个孩子玩,可是哥哥弟弟都很拒绝。他们觉得「蘑菇钉太简单了」,不就是拿著小蘑菇钉往盘子里插吗?毫无技术含量。

可当我很好奇地跟他们说,我觉得这些蘑菇的作用不仅仅只是装饰啊!他们完全是一个一个小人嘛,小人可以做什么呢?两个孩子马上异口同声说——「打仗!」,然后他们就开始用棋盘来做阵地,用不同颜色的蘑菇来做兵将。这些都会让一个小小的蘑菇钉教具,变成了他们眼中最好玩的玩具,而这里面锻炼的创造性思维,又怎么会不够呢?

02 找到「对的兴趣」

「对的兴趣」,顾名思义,不是我们强加在孩子身上的兴趣,而是孩子真正喜欢并愿意投入热情的兴趣。

兴趣这种东西,从来都不是设定好的,它存在一定的机遇和随机性,每个孩子都不一样。孩子发现兴趣的过程有时候带有很多的偶然、突发、随机和凌乱,父母也没有办法去给孩子下一个标签,孩子更无法一定得迫使自己对某一件事情产生兴趣。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们是否允许孩子去寻找自己的人生路,是否愿意跟孩子一起感受并体验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我们自己本身是否愿意开放地接受和吸收新的事物,都会有所影响。

父母的核心作用,是帮助孩子在最早的六年时光里,尽情通过更多的体验和感受,去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积累和成就感。这也是家庭教育的地基。

我们可以通过亲子陪伴的时光,丰富、系统性的优质探索活动,让孩子找到自己「热爱」的事情,这就是孩子的激情所在。

在尽兴和深度体验后,当你发现孩子愿意花上好几个小时认真地练习打架子鼓,愿意牺牲玩游戏或者外出游玩的机会去学习画画,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些孩子都找到了「对」的兴趣。

03 兴趣是发自内心的喜欢

每次一谈到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培养,也有很多朋友会提出担心,觉得孩子好像对什么都没兴趣啊,怎么办?然后,家长最终的解决方案就是不停地把孩子往培训班送,仿佛只有培训机构,才能启发孩子兴趣、培养孩子成才。

有很多孩子上兴趣班的体验是无趣和不开心,却敌不过父母希望自己赢在起跑线的心情。(而且这种心情更像是会传染的「焦虑」一样,让周围其他家长也开始忐忑:是不是我也得送孩子去上培训班了?这难道又不是舍本逐末吗?)

实际上在早教启蒙中,如果不清楚孩子的兴趣所在,不懂得捕捉孩子眼里的光,从而去激发引导,单凭著「推娃去上培训班」的外力并不一定能有所收获。

我跟你分享另外一个家长的例子

我有个粉丝朋友也把孩子送去学英语,在这之前她的孩子没有上过其他兴趣班,她是在家里陪娃的过程中发现孩子其实挺喜欢英语的,也愿意学更多。

她跟我说了一个小细节,她教孩子英文字母的那段时间,孩子每天把单次卡贴在浴室的玻璃上,每天晚上洗澡都给字母们浇水,嘴里还念叨:「B啊B,我来给你喂水啦。」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母,就急著要妈妈告诉她答案,平时也总爱听英文的儿歌、看原版绘本……正因为看到孩子的热爱,她才萌发了送孩子去系统学习的念头。

她特意去研究课程体系的内容,因为第一学期的课是亲子课,所以她也一起上课的,她很积极,会去做笔记,回家拉上孩子多练习,同时看孩子目前学习的进度,再去网上找一下相关的有趣的素材来引导孩子。

因为她的表现,让孩子觉得这是妈妈跟她一起在做的事情,也学得非常带劲。孩子心里觉得不孤单,跟妈妈也有了很多共同话题,反而因此越学越兴奋,还跟妈妈一起比赛,这让两个人的英语都了很大进步。(要知道,那个粉丝朋友最开始的英语,也只是刚刚过4级而已,加上不工作多年,能忘光的早就忘光了。)

大家觉得这位妈妈的做法怎么样呢?我觉得她有两点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初心对了;并且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激发孩子的内驱力。

所以啊,相比推娃去上兴趣班,用言传身教来引导孩子发现兴趣、培养兴趣,更能让孩子更加享受其中,这也是我们可以做起来的。

关于如何引导孩子探索的方法,我之前有写过一些文章,里面的方法都可以应用到引导孩子发现兴趣上,希望可以给到大家一些参考。

注意力游戏启发孩子探索:

萌芽:如何用注意力游戏启发孩子对世界的观察和洞察力??

zhuanlan.zhihu.com图标

言传身教开启孩子内驱力:

萌芽:开启孩子的「内在驱动力」之前,父母还需要创造哪些先决条件??

zhuanlan.zhihu.com图标

04 最容易放弃的「50小时」法则

找到对的兴趣往往只是开始,孩子同样需要更长的时间去渡过下一个难关,就是心理学提到的「50小时」法则

人们开始学习任何一个新知识或新技能,最初的50个小时是容易放弃的,大多数人会在前50小时就知难而退,选择放弃。而一旦熬过了最艰难的50小时,能坚持到底实现自己目标的概率,就会超过50%。

任何人早期的兴趣都是脆弱而模糊的,他需要有力的培养,并且精心的研磨才能获得更深厚的力量。所以坚持必不可少,但明确了兴趣和热情之后的坚持,又长什么样子呢?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斯·埃里克森提出了「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的概念,让孩子有目标地持续进步。帮助孩子积累更多的刻意练习的机会,去拆解困难,重新理解和面对困难,这同样也可以提高孩子的坚持度,让坚持和勤奋成为孩子内在的驱动力。这个过程,也是心理学上的「赋能」

生活里我们经常看到两个孩子用同样的时间,花了同样的努力练习,却收获不同的效果,原因何在?因为练习的方式不一样

举跑步的例子,一个孩子跑步每天都是同样的动作,每天花完成1000米距离的跑步,控制在15分钟内,而另外一个孩子,每天也完成1000米,但是爸爸妈妈一直帮孩子记录跑速,距离和路线,跑完后的心跳或者中间穿插的快跑的次数,并且给孩子制定了一个短期目标,每天提高一点跑速。

这样一段时间练习下来,收获的结果便会完全不同。第一个孩子也许还停留在15分钟跑完1000米,但是第二个孩子可能就需要10分钟就能跑完1000米。

所以刻意练习跟普通的练习方式最大区别在于它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最直接的一点,当我们针对孩子的某一个目标设定「刻意练习」方向的时候,是需要基于孩子没有突破的特定弱点,我们首先得有一个定义清晰的延展性目标。

这里并不是让我们笼统地跟孩子说,「你坚持不下去啦?」「你不想练习了?」,这些话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帮助孩子习得坚毅,关键是要及时发现孩子的弱项,这个可以从与孩子的交流当中,或者观察孩子上课表现,甚至跟指导老师的聊天中发现这些细节。

比如我们发现正在学习篮球的孩子,运球的时候经常不能控制球的方向,那么我们就可以跟孩子一起定一个小目标:「能够沿著一条线,平稳地把球运到对面。」

再比如我家孩子之前遇到过的钢琴瓶颈期,当时他出现的状况是,在连续弹奏了40分钟后,剩下的10分钟是他非常沮丧和疲倦的时刻。所以我们制定的目标是,「每天练50分钟,但是拆成两段25分钟」的方式,通过灵活地把握好这些关键之处,我们才能够真的制定对孩子有帮助的目标。

越清晰的目标、定义越准确,越有利于孩子去找到突破口。

05 体验全情投入的状态

明确了目标之后,我们仍然需要陪著孩子,去体验什么叫做全神贯注、全心投入地练习状态。意味著当我们对里面的过程同样是有质量标准的,如果没有质量标准,只是重复的作业,对于任何人的精进其实并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先不说孩子,来说说咱们成人吧。如果我们环顾一下我们身边的工作环境,身边是不是有一些朋友,即便有十年工作经历,但是他的能力却好像一直停滞著不动一样,哪怕他的资历很深,但实际上业务水平只是正常水准,我们也只能勉勉强强说一句「哦,也就那样了」。

有多年工作经验,不等于有复合型工作技能,就正如我们陪孩子的时间总数,并一定等于我们的亲子陪伴质量就一定高,是一个道理。

这里的区别因素,就是我们是否能够同时做到这三点:

  • 我们自己是否愿意全神贯注以及不懈努力;
  • 过程中我们能否得到即时的、有益的反馈;
  • 我们是否也愿意进行持续的反思和完善。

这当然就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每一个环节都环环相扣。以练琴为例,我们要让孩子努力地带著目的去练习,既然是练习我们同样需要对里面的过程是有要求的,我们拆分了整体的练习时间,但是我们也同样对练习质量是有要求的,比如孩子在指法、坐姿和节奏等方面,孩子也需要全神贯注地投入到练习的过程。

所以在练琴时,我也会跟孩子约定,我们虽然把时间拆分成了两部分的,但是每一部分的要求仍然是需要的。放松肩膀、抬高手腕、控制节拍,这些都是需要我们通过提醒让孩子注意到的地方,通过重复的练习,直到孩子能够真正驾驭这些曲目。

接著,我们仍然需要在过程中保持跟孩子的密切沟通,我们针对孩子的表现作出具体的反馈,让孩子知道自己在哪些方面取得了不错的进展,哪些方面仍然做得不够好。这里最关键的是我们的沟通方式,我们到底是为了揪著孩子的错误不放,还是我们更重视里面的反思和探讨性,都会让我们能否真正地帮助孩子获得更大的改善。

父母都希望自己在孩子成长的角色上有「指导意义」,但很多时候,往往不是我们说的道理是错的,而是我们通过这些语言所强调的目标失了偏差。我们的反馈最好的方式是基于理解和尊重,我们更需要让孩子看到过程虽然需要汗水的灌溉,但是这个过程可以很美好。

像在钢琴这个高难度的乐器学习中,当孩子手中可以弹出美妙的音符,当孩子发现原来自己在识谱能力上进步空间很大,当孩子第一次在小朋友们面前演奏的时候,这个过程同样是重新塑造了他的自信和自我形象。当孩子开始进入到这个领域,每走过的一段路,都是孩子坚持的证明,这便是孩子成就感的最客观感受。

想明白了这点,其实可以帮助我们重新获得平常心,如果我们对孩子坚持的目的是为了一个结果、一个成绩、一个比赛,那我们永远就只能盯著结果来议论孩子,但如果我们认可孩子走的每一步都是坚持,孩子每一个努力弹奏的瞬间,遇到障碍排除困难的过程都是坚持的话,那我们才能更全情投入地跟孩子享受这个过程。

这便是我们价值观的投影,这样的目光更长远,对孩子的坚持斗志,反而更有激励性。

哥哥现在的练琴状态

(像现在练琴难度越来越大了,没有时间和平常心的保证,是更难坚持的。)


在孩子的能力启蒙上,有一点我很坚持,就是不要追求速成大法。如果有什么技能,是可以通过短期特训来培养的,那么这项技能也会很快从你的记忆库里丢失,最终还是没有办法真正帮助到你的成长。

如何让孩子爱上学习、渴望知识,并且愿意沉下来专注和探究,这本身就是每一个父母在学龄前都需要去面对的事情,但这项功课不应该只是丢给兴趣培训班,也不是给孩子报了50个兴趣培训班,孩子就能成人成才。

现在偷的懒,很容易成为将来捡不回来的痛,如果说学龄前有什么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保护好孩子内心最具有潜力的好奇和探索心!一起互勉吧~

@知乎亲子

END

我是萌芽,学龄前家庭教育品牌【小芽启萌】创始人,公众号萌芽研究所BUD(ID:myyjs_bud)专注于早教启蒙和亲子沟通,是百万妈妈信赖的育儿号。

码字不易

如果对你有所帮助

可以关注我

也可以点个赞哦


下面这个测试让帮你找到孩子的兴趣点!

来自耶鲁大学心理学系教授斯腾伯格曾提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我们称之为天赋。一旦找到属于他自己的天赋后,顺应才能的趋势去努力,更容易取得辉煌的成就。

耶鲁大学发布的「孩子潜能自查表」,通过孩子的日常行为,便能推测他的天赋所在。

各位家长不妨先来了解孩子的天赋,再帮他们做出最佳的选择吧!

(测验来源:美国耶鲁大学罗伯特·斯腾伯格博士研究的一种「多方面」的测验)

1、他在背诗和有韵律的句子时很出色。

2、他很注意你在愁闷或高兴时的情绪变化,并做出反应。3、他常常问诸如「时间从什么时候开始」「为什么小行星不会撞到地球」这样的问题。4、凡是他走过一遍的地方,他很少迷路。5、他走路的姿势很协调,随著音乐所做的动作很优美。6、他唱歌时音阶很准。7、他经常会问「打雷、闪电和下雨」是怎么回事。8、你如果用词用错了,他会给你纠正。

9、他很早就会系鞋带,很早就会骑车。

10、他特别喜欢扮演什么角色或编出剧情。11、出外旅行时,他能记住沿途标记,说:我们曾到过这里。12、他喜欢听各种乐器,并能辨别它们发出的声音。13、他画地图画得很好,路线清楚。14、他善于模仿各种身体动作及面部表情。15、他善于把各种杂乱的东西按规律分类。16、他善于把动作和情感联系起来,譬如他说:「我们做这件事兴高采烈。」17、他能精彩地讲故事。18、他对不同的声音发表评论。

19、他常说某某像某某。

20、对别人能完成与不能完成的事他能做出准确的评价。

答案在这里↓↓↓

①如果孩子在1、8、17条表现突出,代表他可能有很好的【语言】天赋。

具有语言才能的孩子,父母应该常请他描述一些对象、一件事、一个自然现象等等,并经常给他提供这方面的书籍。

②如果孩子在6、12、18条表现突出,代表他可能有很好的【音乐】才能。

这类孩子在很小的时候(2.3岁)就特别注意倾听有规律的声音,只要有音乐出现,他就会瞪大眼睛专注地聆听,这时他所表现出来的专注程度,连七八岁的孩子都比不上。这表明他在音乐方面潜能很大。

③如果孩子在3、7、15条表现突出,代表他可能在【数学、逻辑】方面有天赋。

他喜爱下跳棋和象棋,能很快明白一些等量关系。如果给他一些完全混乱的玩具,他会分门别类地把它们归类。

这种孩子,也许他上学后的数学成绩并不理想(这可能由于他对讲述的课程语言方式不适应,或者注意力太容易分散引起),但他在这方面的潜能是不应怀疑的。

④如果孩子在4、11、13条表现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空间】方面的才能。

他有丰富的想像力,他对绘画、机械组装有浓厚的兴趣。应该多带他远行,并从小让他作画地图的游戏。

⑤如果孩子在5、9、14条表现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身体动觉】才能。

通常运动员和舞蹈家都有这方面的天赋。

⑥如果孩子在10、16、20条表现突出,代表他有很好的【自我认识】才能。

通常剧作家或者导演会有这方面的才能。

⑦如果孩子在2、10、19条表现突出,代表他很好地【认识他人】的才能。

这类孩子对自我和别人都常常不由自主地做出判断和反省,具有与人交往、沟通、组织方面的潜能。


上兴趣班也要注意年龄,孩子上兴趣班的最佳年龄:

1、外语

从大脑发育来看,6岁前的大脑侧向化尚未完成,宝宝在学习英语时,是用整个大脑学习的,比长大后用部分大脑学习英语会更快速和熟练。正常儿童4岁时便能掌握母语的全部语音,越早接触外语越有优势。如果家庭条件允许,宝宝1~2岁就开始亲近英语,3岁以后跟著老师正规学习比较好

2、绘画

每个宝宝发展都有差异,最早在八九个月,最晚两岁左右,就可以开始让宝宝进行第一步的涂鸦探索了。这实际上是让宝宝开始接触笔和纸,感受手的运动对白纸产生的影响。真正报班跟著老师学习一般从四岁左右开始比较适合。

3、书法

书法是一种技巧性很高的艺术,字要写得漂亮且具有艺术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书法有兴趣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小学一二年级就可以开始接触书法。真正系统地学习书法,年龄不宜太小,学龄儿童从三年级开始学习书法较为适当

4、钢琴、古筝、小提琴

钢琴、小提琴和古筝都对孩子的手指力度和力量有一定的要求。如果孩子学琴年龄太小,就无法达到这一力度要求,这不仅不能很好地学习,而且时间一长还会对孩子手指的正常发育有损害。孩子学习这些乐器的最佳年龄是5—6岁。

5、篮球

学篮球最好的时间段是6-16周岁,6-10周岁主要是学一些基本功,基本功要从小打好;而且这个阶段孩子的身体也正在发育,运动能够促进孩子的生长发育。10-13周岁则是孩子开始学习技术的阶段。

6、跆拳道

7岁左右的孩子,身体的柔韧性、爆发力及头脑的接受能力都是学习跆拳道的最佳时期,孩子在这个黄金时间学习,进步将非常迅速。具体来说,女孩子的最佳学习年龄在六七岁,男孩子在七八岁。

7、象棋、围棋

围棋和象棋的开始适龄期是3-4岁,只要孩子能区分棋子的黑和白,棋上的文字可以了解即可。这两种棋都有很难的专业术语,如果要充分了解,一般是从小学三年级开始。

8、舞蹈

舞蹈对于孩子的身体柔韧性发展有较好帮助,3岁以上可以开始接触启蒙教育,对培养宝宝的律动和节奏感有益。但是专业舞蹈的训练建议等到10岁以上为佳,因为专业舞蹈训练强度大、时间长,容易损伤肌肉,对于10岁以下孩子的生长发育不利。

7、编程

根据教育认知学,6-12岁孩子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形成,这个阶段是学编程的黄金期。编写程序遵循严密的逻辑,还要不断调试、回溯和debug,孩子在学编程后会不自觉用编程思维去思考,学会规划和安排,还能自己查缺补漏。可以提升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

?看完两件事:

如果你觉得这篇内容对你挺有启发,我想邀请你帮我2个忙:

1. 点赞,让更多的人也能看到这篇内容(收藏不点赞,都是耍流氓 -_- )

2. 关注我 @小码王在线少儿编程,让我们成为长期关系

我是小码王在线,专注分享孩子成长干货,构建孩子面向未来的思维方式。

发布于 2020-01-03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已重置][已重置]

对什么感兴趣」,别说孩子,很多大人终其一生也没有给出答案,甚至没有认真面对过这个课题。不必过于纠结,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存在很多bug

兴趣的bugs

我们知道,「兴趣」是个好东西,它就像你在游戏里吃了以后能开启满血高能模式的增益道具,让你容易进入心流(Mind flow),潜能up,效率up,帮你自动抵挡过程中的枯燥、烦人。所谓废寝忘食的忘我、痴迷状态,这时人的体验是无比畅快,无比珍贵的。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幸刚好遇见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对它一见钟情,并真的有条件去干这件事情,更别提幼儿园的小孩子,用来「遇见」兴趣的时间本来就很短。 更重要的是,人可以对体验过的事情感兴趣,也可以宣称对没体验过的事情感兴趣。那么孩子以为的「感兴趣」是真的「感兴趣」吗

有几种情况: 1. 因不了解而认识片面的叶公好龙 比如孩子上了兴趣班的试听课后表示很感兴趣,但交了钱正式上课还没多久,很快改变主意打退堂鼓。因为试听课展现的大多是这件事吸引人的、容易产生成就感的一面,而弱化漫长习得过程中的枯燥部分,并且也没有了第一次体验的好奇新鲜感加持,「三分钟热度」再正常不过。 2. 没有对比而产生的暂时最优可选项 这很好理解,遗憾的是,人受所在时空的限制,不可能遍历世间一切事情,再精确比较,得出答案。 3. 受其他因素影响的「误判」 指的是孩子此时感兴趣的不是这个「兴趣」本身,可能是来自于偶像效应、从众行为,比如班上很多人学街舞,于是心生向往。 反过来,「不感兴趣」也可能不是真的「不感兴趣」,比如该技能的学习门槛高,初学上手难度太大,孩子可能会因此在一开始就产生放弃的念头;比如不喜欢上课的老师、环境,都有可能决定孩子口中的「感不感兴趣」。

这样看来,兴趣可遇不可求,迷惑飘忽不定,难道作为家长,我们要就此打住这个话题,佛系试听,随缘报班吗? 当然不是。

让兴趣成为兴趣

  1. 给孩子创造尽可能多的体验机会

不需要接触市面上每一种兴趣班,「琴棋书画」已经是集合N种技能的大分类,如果发现孩子对器乐丝毫不感兴趣,那么在试听完钢琴课后不必接著试小提琴,可考虑转向围棋、击剑、美术等。

2. 用心观察,识别孩子表现相对出色的项目

通常,我们并不是因为感兴趣所以擅长,而是擅长所以感兴趣。得到正面反馈,被称赞,有成就感,于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在这个项目上,技能越发纯熟,则更受肯定,更多投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一开始也许是「误以为」自己感兴趣,而随著深入的探索,发掘出当中的乐趣和美妙之处,因而产生真正的兴趣。

3. 帮助孩子判别项目学习的半衰期(Half Life)长度

有一些目标任务常常因为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收益,或者平台期(也叫瓶颈期)太长,而被误以为这是徒劳的、不适合的项目,因而直接放弃。或者像前面说到的,初期上手难度高,比如小提琴和古典吉他的上手要比钢琴难得多,古人云:」三年琴,五年萧,一把胡琴拉断腰。」说的就是同个道理。

这些需要克服初期不快的事情,我们称之为「长半衰期事件」。我们可以用理性和这样的判定性知识来克服,但小孩子很难有长远的目光看到坚持的力量、量变到质变的力量。这时就需要家长的辅助,或循循善诱,或使用适当的约束力。

4.摆正心态,「兴趣」是奢侈品,不是必需品。孩子的兴趣特长培养应当作锦上添花的活动,不必设置高期待,引导孩子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记住那个珍贵的「啊哈」瞬间(Aha Moment)才是重要的目标。

洋洋洒洒码一堆字,但现实是,大多数还未「偶遇」兴趣的孩子只会表达「抗拒」和「不那么抗拒」。兴趣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或许是我们想多了。

感谢阅读。

@知乎亲子


对什么感兴趣」,别说孩子,很多大人终其一生也没有给出答案,甚至没有认真面对过这个课题。不必过于纠结,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存在很多bug

兴趣的bugs

我们知道,「兴趣」是个好东西,它就像你在游戏里吃了以后能开启满血高能模式的增益道具,让你容易进入心流(Mind flow),潜能up,效率up,帮你自动抵挡过程中的枯燥、烦人。所谓废寝忘食的忘我、痴迷状态,这时人的体验是无比畅快,无比珍贵的。

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幸刚好遇见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对它一见钟情,并真的有条件去干这件事情,更别提幼儿园的小孩子,用来「遇见」兴趣的时间本来就很短。 更重要的是,人可以对体验过的事情感兴趣,也可以宣称对没体验过的事情感兴趣。那么孩子以为的「感兴趣」是真的「感兴趣」吗

有几种情况: 1. 因不了解而认识片面的叶公好龙 比如孩子上了兴趣班的试听课后表示很感兴趣,但交了钱正式上课还没多久,很快改变主意打退堂鼓。因为试听课展现的大多是这件事吸引人的、容易产生成就感的一面,而弱化漫长习得过程中的枯燥部分,并且也没有了第一次体验的好奇新鲜感加持,「三分钟热度」再正常不过。 2. 没有对比而产生的暂时最优可选项 这很好理解,遗憾的是,人受所在时空的限制,不可能遍历世间一切事情,再精确比较,得出答案。 3. 受其他因素影响的「误判」 指的是孩子此时感兴趣的不是这个「兴趣」本身,可能是来自于偶像效应、从众行为,比如班上很多人学街舞,于是心生向往。 反过来,「不感兴趣」也可能不是真的「不感兴趣」,比如该技能的学习门槛高,初学上手难度太大,孩子可能会因此在一开始就产生放弃的念头;比如不喜欢上课的老师、环境,都有可能决定孩子口中的「感不感兴趣」。

这样看来,兴趣可遇不可求,迷惑飘忽不定,难道作为家长,我们要就此打住这个话题,佛系试听,随缘报班吗? 当然不是。

让兴趣成为兴趣

  1. 给孩子创造尽可能多的体验机会

不需要接触市面上每一种兴趣班,「琴棋书画」已经是集合N种技能的大分类,如果发现孩子对器乐丝毫不感兴趣,那么在试听完钢琴课后不必接著试小提琴,可考虑转向围棋、击剑、美术等。

2. 用心观察,识别孩子表现相对出色的项目

通常,我们并不是因为感兴趣所以擅长,而是擅长所以感兴趣。得到正面反馈,被称赞,有成就感,于是投入更多的时间在这个项目上,技能越发纯熟,则更受肯定,更多投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一开始也许是「误以为」自己感兴趣,而随著深入的探索,发掘出当中的乐趣和美妙之处,因而产生真正的兴趣。

3. 帮助孩子判别项目学习的半衰期(Half Life)长度

有一些目标任务常常因为短时间内很难看到收益,或者平台期(也叫瓶颈期)太长,而被误以为这是徒劳的、不适合的项目,因而直接放弃。或者像前面说到的,初期上手难度高,比如小提琴和古典吉他的上手要比钢琴难得多,古人云:」三年琴,五年萧,一把胡琴拉断腰。」说的就是同个道理。

这些需要克服初期不快的事情,我们称之为「长半衰期事件」。我们可以用理性和这样的判定性知识来克服,但小孩子很难有长远的目光看到坚持的力量、量变到质变的力量。这时就需要家长的辅助,或循循善诱,或使用适当的约束力。

4.摆正心态,「兴趣」是奢侈品,不是必需品。孩子的兴趣特长培养应当作锦上添花的活动,不必设置高期待,引导孩子发现学习过程中的乐趣,记住那个珍贵的「啊哈」瞬间(Aha Moment)才是重要的目标。

洋洋洒洒码一堆字,但现实是,大多数还未「偶遇」兴趣的孩子只会表达「抗拒」和「不那么抗拒」。兴趣真的有那么重要吗?或许是我们想多了。

感谢阅读。

@知乎亲子


不管小孩子对什么感兴趣,进了幼儿园之后,男孩子都对奥特曼感兴趣,女孩子都对艾莎感兴趣。

如何知道孩子对什么感兴趣,有几个方法:

  1. 直接跟宝宝交流

宝宝对某个事物感兴趣,他们都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问年龄小的宝宝对什么感兴趣的时候,需要给一个非常详细的问题,指明是什么活动。我小孩刚满三岁的时候,我带他去试外教课。在此之前,他从来没有参加过比较正式的课堂活动。一对二的外教课,半个小时试听,他跟外教玩得挺开心的,离开的时候不愿意走,跟我说好好玩,下次还要来。回家路上也跟我强调,觉得好好玩。下午睡觉前还要跟我讲,今天玩得很开心,下次再去。宝宝都是有自己的想法的,要想知道他们对某个活动感不感兴趣,直接跟宝宝交流是最简便的方法。

2.问老师或者经常跟孩子接触的人

如果不确定小孩子在幼儿园里对什么活动比较有兴趣,可以问老师。一般幼儿园的观察报告里面都会很生动地记载宝宝对什么感兴趣,因为对老师来说,写宝宝对什么感兴趣,比写宝宝对什么不感兴趣要保险很多。

3.给孩子尝试不同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观察孩子的兴趣点

带宝宝去参加各种不同的活动,在活动中观察他们的兴趣点。现在的兴趣班那么丰富,家长想得到的,市面上都有,可以去参加免费试课活动。但是需要辨别好的培训机构。很多培训机构都是重装修,师资都是市场上随便找的人,每家都差不多,靠著包装的课程来忽悠家长。据说,有一些培训机构的老板就是干装修的,干著干著发现装修是培训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就转行做早教做培训了。而且很多免费试课的效果,跟实际上课的效果差别很大。前文提到的外教课,朋友推荐的,据说算是成都比较好的,至少是英国人,我带小孩去听了,没觉得跟别的外教有什么不一样的,上课水平也很一般。要是别的家长一听到小孩不断给自己讲,觉得好好玩,要再去,可能就报名了。辨别好坏就是带著批判性思维,多试,多聊,多查资料。

4. 不仅要关注宝宝正式的学习,也要关注宝宝非正式的学习

宝宝在家自己玩的时候,也要多观察宝宝的兴趣点。我家小孩就特别喜欢昆虫。他很小的时候,带他到山里的度假屋避暑,我家人就会逮各种安全的小虫子给他玩。现在三岁半,看电视都爱看discovery的昆虫世界。平时周末也爱去科技展览馆看昆虫科技展什么的。每次我出门旅行或者出差,问他要什么,他都说要昆虫玩具。后来我直接买了DK的自然百科全书给他,一本中文的,我爸负责给他讲,一本英文的,我来给他讲。

作为家长,在帮助宝宝寻找自己的兴趣的时候,需要做到几点:

1.明确知道感兴趣不代表擅长,不要对宝宝有过多的要求

比如小孩子喜欢画画,就给他提供一个很大的画画的区域,里面放著大的画板和纸笔。他爱怎么画就怎么画,自由表达。我们家长能做的,就是给他提供一些素材,或者是准备一些亲子画画游戏之类的,让画画这个活动更有趣。但是不要期望他成为画家。要上画画培训班,也要跟他商量好之后,再带著他去试课。

2. 不要对宝宝所有的活动都有过多要求,偶尔对某一项活动坚持一下自己的要求就行

比如宝宝对画画感兴趣,主动提出要去培训班,去了培训班之后,发现他开始倦怠了,不想去上课,可能就需要我们出来对他施加一点要求了。然后再想办法鼓励宝宝继续保持兴趣,比如一起去外面画画,组织家庭画画比赛,互相解读画作等。这主要是帮助宝宝坚持自己的兴趣。要求过多,或者过硬,容易用力过猛,结果适得其反。


孩子对什么感兴趣,这简直像黑暗里面的明灯一样的耀眼。然而有些家长太过自我为中心,竟然看不出来。

真正感兴趣会有以下表现:

1、反复提想要学这个。大致就是扭腰踢腿撒票打滚闹著要学。

2、愿意主动练习。

3、会由于班里教的太慢,进度太慢而苦恼。

4、周围如果有水平更高的小朋友,愿意主动请教。

当然,兴趣不等同于才能。

这都是小时候学兴趣班的教训。有的时候真是点背,最感兴趣的事情,偏偏是最没才能的事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