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校友群里一哥们找我聊天,问我最近如何,找没找工作,我就说待业状态,还在观望。

然后他发了一段语音给我,打开一听,用著普通话问我有没有吃饭,我突然觉得大家都是一个地方的,用著普通话沟通让人有些距离感,少了那种同乡的亲切感。

之前有一次我嫂子和我妈在讨论我两岁小侄女讲话方式的时候有过一次争论,我嫂子说,小孩子现在小就应该让她学著说普通话,要不然孩子上学的时候说方言,同学会笑话她的,我妈就说,孩子光学著说普通话,忘记了说方言,是对于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的一种遗弃,在这地方生活的世世代代的人都在说方言,你不让她说方言,也是在剥夺她学习地方文化的一种权利,两人争执不下,都坚持自己的想法,孩子的思维没有独立,她的想法都是依靠大人给的建议来判断的,后来这事不了了之……

我妈说了大半辈子方言,你现在让她学著去讲普通话也不是件容易的事,不过那件事后我妈也做了些改变,慢慢的学著说几句拗口的方言版的普通话。

虽然普通话越来越成为国际通用的语言,但是我觉得,我们每个地方人,也不能忘记自己的地方语言,这也是我们每个地方独有的文化和特色,也是老祖宗留下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以后我要是有了孩子,我会让他学习普通话的同时也不忘记自己的方言,这也是我们地方人特有的印记。


我觉得这样有好有坏,但总体而言好处大于坏处。

本人由于在广东生活,对此深有体会,因为广东的珠三角地区涌入了全国各地的人,所以迫切需要语言的统一,否则难以沟通。我觉得合理保护方言确实值得提倡,但走极端就很不可取了。


作为一种官方通用语言,普通话盛行无疑是一件好事。对国内来说,促进了人们的沟通。(中国方言差距之大,十里不同音,分分钟让您享受手语的乐趣)对国际来说,体现了国家的强大。同时,随著人口流通性越来越强,也是不可避免的。 这对方言来说是同理,随著身边使用者的减少,语言环境的变差,(您一定不愿意孩子将来闭塞在一处)加上新事物的辞汇会第一时间出现在普通话中,任何地方的方言都会变得越来越弱势,只分早晚而已。所以方言的普通话化(发音贴近趋势,音译普通话辞汇,语法结构贴近)不实用化会越来越强,且无法逆转。不仅中国世界应该也会如此。君不见国家的方言保护工程都只是储存、记录而非传承。所以方言的消亡在现今的状况下应该是必然。 所以你嫂子说的话是对的,但是你妈说的也很正确,传统文化的空虚就是精神的空虚,即是归属感的空虚。

所以我看到你已经得出了结论,让孩子多学一点吧,这样既传承了文化,也让孩子多一种文化的思维方式,也让孩子可以自豪地说出家乡的语言,当别人问他从何处来。


只说我的结论:绝对是好事儿。


国家推广普通话以来,利于交流方面已经取得不错的成绩,所以现在很多政策和人都在保护方言啊,要方便交流,也要保护文化


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正面来看,这种趋势可以扩大交流,让各个地方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从反面来看,方言正在逐渐被同化或者消失,文化多样性难以保存。

对不会方言的人来说是好事,沟通很方便啊。

这并不会阻碍方言的发展之路吧,有些人是没有语言天赋的,只能通晓一种语言(包括方言),比如我家里一家人坐在一起会讲到4种不同的方言(是的你没看错是四种),我们一家人也没有统一一种语言,只要能听懂、交流无障碍,只有我在这几种方言里不停切换(除了我外公的湖北话我不会,因为就他一个人说而且他话很少,语言环境不够我学不会),我妈也会其中两种。

有些人,他一辈子就只会说一种(比如很多重庆人随便啷个我斗是只说重庆话咋子嘛哈哈哈哈哈哈哈),所以我觉得普通话也是一种方言。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