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也就是心理学中的共情(empathy),通常指对他人情绪状态、感知状态的体验,即是否能设身处地感受他人的情绪、想法。

共情(同理心)分成两种:情感共情认知共情,这两种共情随著年龄增长变化的规律并不是一致的。

情绪共情是对他人情绪的一种替代性分享,也就是说他人的情绪会「传染」你的情绪,形成和他人相似的情绪;比如你的好朋友失恋了,他/她的悲伤情绪也会传染给你,让你感到悲伤。认知共情是指进入另一个人的角色,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点;如你是否能理解好朋友为何做出分手的决定。

情绪共情是与生俱来的,在我们还是婴儿的时候就有著较高的情绪共情,听到其他婴儿哭我们也会哭;从婴儿期到成年期情绪共情能力是逐渐下降的,或许可以映射成人世界的复杂和淡漠;到了老年阶段情绪共情能力又有所上升,可谓返璞归真。情绪共情总体呈现出U形发展轨迹。

认知共情发展相对较晚,从出生直到成年期呈现上升趋势,但又在老年阶段逐渐下降,呈现倒U形的发展轨迹,我们慢慢学会理解这个世界,但最后又囿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再难以理解他人。

也就是说情绪共情更倾向于天生的,认知共情则倾向于后天学习。

在从小孩变成大人的过程中,你在不断学习著如何理解他人的想法和观点,但对别人情绪感同身受的能力反而会下降。

在你从成人开始变老的过程中,随著大脑机能的衰退,你学习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逐渐下降,但对于直接的情绪刺激却有著越来越强的同理心。

这些只是研究得出的一般化规律,但对于我们每个个体,都是有主观能动性在,能够通过自我控制,去克服这个规律中的缺点。


看人


这个是不一定的,论人而定


不一定!

如果特意学习,学来的东西会根据年龄增长而变强,反之亦然。


随著经历的丰富,了解到生活的不易,能共情的时刻确实会多起来!但有些人经历了一些打击磨烂后,如果没有正确的解决困扰,也会变得尖酸刻薄,敏感,难相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