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不理包子是天津一道传统的名小吃,至今有100多年历史,狗不理包子还是「天津三绝」之首,也是中华老字号之一。为什么感觉身边很多天津人都不吃狗不理包子?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去天津,还要吃狗不理的话,如果你有天津朋友,他一定会劝你:No Zuo No Die,Why You Try?

直至上世纪80年代,狗不理在天津还是能打的。但90年代之后,狗不理改制,奔著高大上、国际化去了。

档次上去了,价格也自然水涨船高,一个包子折合下来十几块钱,够在外边吃一顿包子了。

狗不理堪称包子界的LV,可口味非但没有什么变化,甚至还有下降。

一方面取消了高汤和馅,说那是「历史误传」,另一方面改变肥瘦肉的比例,那种「一咬一兜油」的体验没有了。

当然,即便是保持原来的口味,这种多肉、多油的传统味道,能不能赢得现代人的青睐,也是个未知数。

狗不理的目标客户,也由本地人变成了外地游客:多花50块钱可以体验包包子,包厢进餐有人打著快板唱,袁世凯怎么把狗不理献给慈禧老佛爷的。

咱就不说100多年前的晚清了,就是现在,在天津买了刚出炉的包子,坐著复兴号高铁回北京,那这包子也失去了最佳口感了。

▲狗不理也有英文名。图/网路

再加上,游客生意多是一锤子买卖,服务体验并不好,失去本地人气,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民国时期,在天津兜兜转转的富贾、政要都不少,没谁跟包子发生一段奇缘。一说档次,全捣腾到慈禧太后那儿去了。

说到底,包子还是一个平民美食,做得再讲究,大家对它的期待也是日常的味道、家常的味道,没人指望它跟珍馐一样。

话剧《宝岛一村》中有一幕:

1949 年,钱奶奶和女儿、女婿从北平一路颠簸南下,落脚到台湾嘉义的眷村。闲暇时,天津人钱奶奶向「本省人」朱太太传授包子的诀窍:肥肉跟瘦肉的比例得根据季节变化来调整,夏天肥瘦比例三比七,冬天肥瘦四比六。可惜朱太太依然似懂非懂,钱奶奶念叨著:「天津,我家,我老家……」她向著北方高声大喊,最后黯然垂泪。

包子,和绝大多数天津美食一样吗,都是日常、接地气的存在。天津人对生活的希望与热情,都融入到这些家常食品中,虽然朴实无华,但该讲究的绝不打折扣。

失去了这些,也就失去了天津包子的灵魂。


天津人。

不知道这是第几次在知乎答个「天津人为啥不吃狗不理」的问题了,肯定不是第一次了。

个人认为,劝退外地游客不要去狗不理,是天津市民的一种义务。

为啥不吃狗不理?

一,贵的离谱。

二,贵的基础上,你吃的还是包子,不是龙虾鲍鱼海参,包子天津有的是,做的比狗不理好的不敢说,但做的差不多的(口味差小于5%)没有50家也得有20家,但人家价格只有你狗不理的1/5-1/8。

三,贵的离谱、贵的不合适的基础上,狗不理用鼻孔看人,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人家定位是服务权贵,拿著鸡毛当令箭,你小老百姓我不尿,你外地游客来一个坑一个,人家的长期饭票不是你们这些俗人。。。直到那些不俗的都TM进去吃牢饭了,狗不理才知道得换打法了,可惜晚了。

最后,精神分裂的品牌让你吃出精神分裂的滋味。在北方肉包子打根儿上就不是什么「高级食品」,而是街头撂摊的平常百姓吃食。你把个包子做成个金的,它也是个包子。有兴趣的建议再去研究一下狗不理集团和它老板以及它老板名下的其他天津百年老字号,伪装成私企的国企说的就是这种。

所以,不推荐去狗不理吃包子,天津好吃的包子有的是,不难吃的包子满大街都是。


我是八十年代初出生的,土生土长在天津市区,我小时候,我奶奶有个外甥,是狗不理的厨师,我那时候就盼著他来看我奶奶,因为他每回来都会给我奶奶带点狗不理包子,那是真香,虽然不是现出锅,还是特别好吃,也许是八十年代人们肚子里还是缺油的缘故,我反正觉得是真好吃。我第一次吃先出锅的狗不理,也是我奶奶带我去的,山东路总店,人山人海呀,要不是我奶奶那个外甥给我们加三,我们根本排不上个,我记得那时候吃的是点红点的三鲜的,太好吃了,天津包子就得吃现出锅的,凉了真没意思了。怎么说呢,到了九十年代甚至二十一世纪初. 狗不理包子的水准其实都没下降,只是后来我们河东这边开了一个张记包子,我记得第一个店开在唐口地道靠近内环线那边,现在是加油站了。张记包子又比狗不理好吃了,个个有虾仁,主要还便宜。我和我奶奶是天津包子的死忠粉,又离我们家很近,时不时我就步行去排队买现出锅的张记包子,直到现在我机会每周都得跑去吃一次现出锅的张记包子,水平不如以前了,但是跟现在的狗不理一比,狗不理真不行了。作为一个天津人,除了偶尔一次速冻狗不理以外,我开二十年没去过狗不理吃包子了,首先是价格,自从狗不理卖给了那个药厂老板(天津宏仁堂 同仁堂药厂都被一个来自河北吴桥的老板私有化了)收购以后,搞上市,搞资本运作,开店扩张,不能说不对,当然到了今天好像狗不理的这套商业模式彻底凉了。只能说他们这么一搞,狗不理彻底变味了,价格虚高,已经不是普通天津老百姓能吃的起的了,再加上名声已经臭了,一提狗不理,天津老百姓马上跟坑人,坑外地游客联系起来了,再说天津这十几二十年崛起了好几个包子品牌,津门张记包子 老城里二姑包子 鸟市姜记包子等等,味道都不错,价格也接地气,外地朋友也许不理解,只要是个正经的天津包子铺,只要它位于老城区,一到中午晚上饭点,必然排队,老天津人一定要吃现出锅的水馅包子,哪怕得等。这个是老天津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以后的孩子就难说了 ,再加上城市人口的高度融合,外地朋友其实喜欢吃天津水馅半发面包子的真不多,这也就是狗不理没有在全国打响的最主要原因吧,不过狗不理已经成了天津包子的代名词了,不管天津人吃不吃,这个事实改变不了,这就是文化的传承品牌的力量吧。。。


很久前吃过,印象里那时的狗不理包子又白又圆,褶儿都是均匀分布的。味道没什么特别,跟普通的包子铺差不多。后来外地朋友来天津又去过一次,一小笼包子也就四五个吧,好几十块钱。然后就再也不去了。天津有几家包子铺还不错,老城里二姑包子总店,永胜包子都不错,性价比挺高,比狗不理强多了吧。


之前吃,尤其是他家包子拿回来自己热一下还挺好吃的。

但那是很多年前的事了....现在价格太高,味道也一般....服务态度也不行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