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请教您们一个问题,关于一些比较小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在哪

因为老师给的主题是变化,经常听到爷爷奶奶在听鼓书,想了解一下这些年鼓书的变化,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都是我们的文化特色。

湖北的鼓书又叫善书,黄冈善书,劝人向善,讲引人入胜的传奇,内容包括正史、野史、言粉、公案等等,把这些内容加上身法、眼法、手法、步法、填词,平仄押韵节奏等等的讲究,以比较生动规范的形式讲出来。

一边打鼓一边打快板,加上说和唱,讲故事的民间艺术形式,我家乡是蕲春县,爷爷奶奶辈的老师傅们是从浠水县一位老师傅那里学的鼓书,几十位现在只剩下一位还在世,老先生77岁了。

我今天去采访了舒老先生,我是抱著一个很积极的心态去的,也想过这样活泼形象,生动的讲述又接地气的评书可能还是随著互联网手机电视的普及逐渐没落,毕竟不够鲜活。

但情况比我想像中要糟糕许多,虽然舒老与时俱进,创新了不少话本,比如我们的家乡是李时珍的故乡,他就参照古书原创了《李时珍初出茅庐》,但免不了晚景不佳。

他还记得很多口口相传下来的民间故事,能传下来的古书上没有记载,但是也很有价值,他还又新写了一个本子, 他到现在仍然在坚持看书,他说还记得四十本,没录下来。

但是,没有人能支持他,继续录下去了,政府本来是说支持,但也越来越敷衍。电台还拖著约好的录播钱不给。

是不是随著时代的变化发展,那些受众不够广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没办法作出完全适应时代和受众的改变,就没有继续生存的价值了?

还是说在过去的时间里,曾经已经发挥了作用就够了,日后留下一些资料,给感兴趣的后人稍微研究一下就可以。


在这个问题里,我觉得可以先聊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三条里面说:「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保护。」

也就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具有4项价值:①历史价值、②文学价值、③艺术价值、④科学价值。

湖北鼓书这个项目我不了解,简单查了一下,是一门以说、唱为主的曲艺形式。一般来说,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能够反映一个地区一个群体对社会、对自然、对世界的共同认识。比如湖北鼓书又名「善书」「说善书」,主要的书目里包括《花和尚》《罗成代嫁》《滴血成亲》等,这些故事里都反应了湖北人对善的理解和对人本性的要求,即树立了一个善的目标,也提出了向善的要求。从书目、剧目的演变,也可以看出人们的道德要求的演变过程。从细微处著眼,就能分析出很多社会人类学的东西来。

湖北鼓书的历史,正史记载甚少。从鼓书艺人的师徒相承关系追溯推测,清道光末年,即有有名的鼓书艺人卖艺授徒。在这之前的流传时间肯定更久。其中早期名艺人丁海洲(丁铁板)据说是由山东经河南来湖北武汉献艺谋生,他传授了黄玉山等五个徒弟,继有匡玉山、潘汉池、王鸣乐、陈谦闻、张明智等,共经历七代师徒传承。7代传承,百年历史,其中的经历,满满都是大时代的变迁。从头捋一遍这门艺术的发展史,其实就是这个地区的大历史。和一本正经的历史相比,这样的历史更为鲜活。这就无法比拟的历史价值。

湖北鼓书的一门曲艺艺术,但是不管是说是唱,内容都是传统文学的底色。它以方言为载体,其唱词以七字句、十字句为主,其中也穿插一些五字句。不管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具有独特的文学价值。

以上就是简单的罗列了一些关于湖北鼓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一些价值所在,我对这个项目不了解,只能简单的说这么一点内容。里面具体的、深层次的价值体现,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才能发现。

另外,我觉得你所说的价值,更多的是想是现实意义吧。受众萎缩、传承乏力是差不多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的问题,大势所趋之余,也没有太过悲观。据我所知,很多民间曲艺、戏曲也都还有这深厚的群众基础。一些小民间剧团虽然生存的环境整体比较艰难,但是也有不少做的好的能够脱颖而出,有不错的收入,能够招到新人来传承。最极端的例子,我们曾经都以为相声已经濒危了,但是从郭德纲开始,人民发现原来传统相声还是有很多人喜欢,甚至成了一种社会现象。

我觉得不用悲观,很多人都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做著努力。


1增加文化认同,出于这个原因,国家政府会花钱延续这些。

2也许某天会有新的价值。比如说近年发明的国学、汉服,比如说屠呦呦从本草纲目获得灵感提取了青蒿素,当然这是偶然。


是否有价值这个问题,眼光一定要放的长远些。

我记得袁隆平培养水稻时使用了形同杂草的野生水稻来抗倒伏,让新品种水稻不再容易折断。让更多的人吃饱饭。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个道理。我们并不知道何时会需要一门传统技艺和精神来获取灵感,创造新的价值。

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用文字,录音,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让我们在未来的某一天需要的时候拿的出来,用的出手。

如果有可能,在自愿的前提下消费他,支持他,宣传他。逐渐融入生活。

对于提问者,你甚至可以在获得允许之后录制视屏或者录音。

而且是注重先录制你所说尚未被记载的,传统的曲目。并且可以对手抄本进行扫描复制。和老人聊天,了解记录老人的师承,生平,从艺经历。

其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田野普查就是这么开始的。

你做的真的很棒。


当然是有价值的,当然非遗最理想的传承状态是有徒弟有广泛的受众,次之的情况是对这个项目进行数字化保护,包括拍摄、录音、文字记录等,在后继无人的情况下,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快记录保留下来,避免到了人亡艺绝之时,到了后世需要研究学习时却无处寻之。政府虽然对非遗保护有一些相关的法规和条令,但涉及到财政拨款则并非强制性的,所以在非遗保护的终端往往非常乏力,通常取决于某个地方的文化官员是否走心。在官方不保护不作为的情况下,也只能求助于一些民间机构、志愿者,或是媒体。

个人角度,从鼓书的艺术性来看,如果具有美育的特质,健康向上、易推广且朗朗上口,或许是比较适合进中小学校园的,成为学校课程中的一部分,但这需要教育部门和行政部门的推广,最少也是某个中学或小学校方的支持,建立校本课程,形成学习和传承的气候。

你的采访和田野也是有价值的,加油


价值就在于「非遗物质文化遗产」这几个字,什么是【非物质】?什么是【文化】?产品或者表演形式只是我们眼睛最直观的感受而已,但它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传承下去的,是文化,精神…


以你所描述的老艺人的状况,还是先把他们保存著的故事给记录下来,把他们的表演技巧记录下来,然后供后人去参考努力吧!

因为目前这类文化要能够传下去,不是靠著几个老艺术家就能够做到的。这需要一些发展。


既然是国家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一定有它存在的价值。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