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的「感觉」并不主要由文化程度所左右。文化程度并不绝对影响交流对象的价值观、广度、深度、感悟等,在共同话题下,往往影响的只是表达方式而已。当然,你非要对牛弹琴就另当别论了,与文化程度更是没关系。

表达方式而言,记得读书的时候有个讲授道家文化的老教授,一口湖北黄梅话,班上能清晰听懂的同学寥寥无几,老先生年纪又大不能大面积板书,这比「一句文字都有好几个错别字那种」严重多了,但我们不停的想法设法适应老先生的表达方式,阅读他的论文著作,课后相互之间互通有无,一学期下来居然收获颇丰,「感觉」非常好。

只要你愿意交流,总能找到办法去化解表达方式带来的困扰。

与此相反,我们经常碰到糟心的交流感觉,表达方式上毫无障碍,但三观完全不在一个频道上:

这些人文化程度不可谓不高吧,没有一个错别字,每一句话表达的意思都非常清楚明白,甚至逻辑看起来都很缜密,但跟他们就「狗」的事情交流你会有好的「感觉」么?

可列举的例子很多,比如听不识字的长者讲他的经历,这种「感觉」往往会很好;听郑晓芒讲海德格尔,完全懵逼……


个人经验,与他人交流的体验,往往取决于四个因素:

1. 双方的情商2. 双方的智商

3. 双方认知的契合度(不仅限于三观合否,也包括对已被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所承认的客观事实的认知)

4. 双方的意图

基于这四点可能出现的情况至少 2 x 3 x 2 x 4 = 48 种,有点多,所以姑且笼统、孤立地说下每个因素。

情商…

…与文化程度差异并无必然联系。

智商…

…与文化程度差异并无必然联系。

认知契合…

…或许是唯一与文化程度差异有所关联的因素。然而即使是文化程度相当的两人,也可能因为三观的差异、认知领域的不重叠而出现契合度极差的情况。

双方的意图…

…与文化程度差异无必然联系。……所以说到这儿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题主的问题了,因为和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人交流可能有的感受,与和一个文化程度高的人交流可能有的感受,差不多都一样 —— 如果这个结论有人无法认同,或许是我错,也或许某些人心里已经把"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具体是指发一句文字都有好几个错别字那种)"和某些特定的职业、社会角色或社会地位挂钩了吧。

很简单,用对方的语言模式交流。就像你和留学生朋友说essay,和不懂英语的人说论文一样。


分两种。

一种,比如不识字的老人,农村来的没上过学。谈一些琐事,对方能够接受的,避免涉及一切新概念和专有名词,问题不大。

另一种,我就觉得很尴尬。遇到港独台独的问题,有人从民主角度出发(仅仅谈论问题本身并没有支持台独港独),有人从爱国角度出发。然后,个别人开始喷那些谈论民主的人,我记得原话是「这种事情不存在民主」……港独台独怎么样暂且不谈,但就对方评论来看,明显是连「民主」这个词的定义都不知道。类似的现象比比皆是,我前几天就肃清主义问题提到社会学概论,对方回答我「社会学概论这种空想主义……」,但是社会学概论是一本书的名字啊,就算不知道这书也不应该下意识的做这种草率肤浅的判断,对方话一出口我压根没法往下接,因为辩论必须建立在双方认知水平相当的基础上,但明显对方基础知识不过关,辩论就很尴尬。

第二类人见多了,就反复提醒自己,对待任何问题千万要理性,不可过分自信于自己的知识水平,可不能单凭一腔热血想当然的说出无知话语,无知而不自知,甚至理直气壮,贻笑大方。
和他们聊天时,我会忽略语言的形式,尽量从他想表达的意思来理解。我们老家很多老人普通话说不好,不要说文字聊天了。忽略了文字,你会得到更多信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