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观点: 学是一定要学的,但是要在纷繁复杂的经济学分支里面挑哪一些来学习,还需要自己去衡量。这种选择也是经济学里面「效用最大化」理论的的一种应用

英文economy源自古希腊语οικονομα(家政术)。οικο为家庭的意思,νομο是方法或者习惯的意思。因此,其本来含义是指治理家庭财物的方法,到了近代扩大为治理国家的范围,为了区别于之前的用法也被称为「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

这是来自于经济学说史的一种观点,经济学在最初的时候也是源自于我们生活,而才逐步发展到高于我们生活的。它从一开始的一种「家庭管理智慧」而慢慢演变发展到现在百家争鸣,各种学说喷涌而出的这个样子,实际上都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

「该如何用有限的资源来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

这句话言简意赅,通俗易懂,而且放之四海而皆准。

比如说,在工厂里,在老板眼里,原材料、工人、机器、厂房等都是有限的资源,该怎么安排这些资源之间的配比,从而生产更多的产品,获取更多的利润,这里面有经济学思维在指导;而在工人的眼中,时间也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如何将时间在工作与闲暇中分配,是加班赚更多的钱?还是按时下班休息放松?工人们也无意识地在作用著经济学的思维在思考。

又比如说,在菜市场里,相对于菜贩子来讲,每天能够从菜农那里搬到市场去卖的菜的总量是有限的,那么他也需要进行选择,估计衡量一下哪些菜种的利润更大,才送到市场去卖,这也是经济学的思路。而对于消费者而言,手里的零钱肯定是有限的,那么如何花最少得钱买到今天自己最想吃的菜,达到所谓的效用最大化,也是一种经济学的选择。

又比如说在投资市场上,无论是理财基金的理财经理,又或者是选择自行投资的散户,面临著的投资方向是多种多样的:股票、债券、银行定期、期货、期权、房地产、保险...唯一有限的,就是自己手里的资本,如何衡量各个投资渠道的风险系数与投资收益率,从而使总的收益最大,这毫无疑问也需要经济学尤其是金融学的知识。

这些都是一些比较实在可见的经济学的实用案例,但其实还有很多生活中的抽象的资源也需要我们运用经济学的思路去考虑。比如说我们一天内的精力,分配在哪项工作或者哪一门学科上的精力更多,能够带给我们的收益更多;在出行方式的选择中,是选择更贵更快的飞机,还是更慢但更便宜的火车,这其实也是在我们有限的时间金钱之间的一种平衡。

还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的案例,都在阐述一个观点:

经济学无处不在,它教会我们如何更好地做出选择。

综上所述,我是十分认可「无论是任何行业的从业者都可以学习一定程度的经济学」这个建议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都在无意识地运用过经济学,只是我们并不知晓。也缺乏系统性的归纳。

以上的说明应该解决了经济学「该不该学」的问题,至于「该学什么」和「该怎么学」,那就是更深入的两个问题了,在这里不作展开。就入门而言,可以从阅读开始迈出学习经济学的第一步: 读财经新闻,读科普书籍,读网路平台,都可以。


确实如此。经济学里面的很多思想方法其实并不难懂,也不需要很高深的数学,买一些科普的书籍就可以。这些经济学思想对于塑造一个人的处世方式还是有帮助的,但是想要系统的学习,就要接受经济学本身并不有趣这个事实了。


泻药!

我看了 @Rui Ho 的回答就挺好的。

我回答的话,逻辑不会比他更有条理。


非经济学专业的人学习经济学,不一定是要掌握它的研究技巧和方法,而是了解一些基本的经济学规律。对于自己的行为有更加理性地指导,对经济社会运行更加了解,减少盲目、恐慌、以及交易成本。


我是经济学专业出身的。

我认为这个建议非常的正确。

但我认为它正确的理由可能跟一般人想的不一样。

  1. 防被骗。我看到知乎上一些经济学讨论,很多都相当的幼稚,甚至一些经济学专业出身的人也在支持一些一戳就破的谎言。这个时候我会非常的焦虑,因为我会担心那些没有受过相当经济学训练的人会被他们欺骗。小到日常交易,大到国家大事,如果让一批不学无术的人垄断了话语权,小骗投资血本无归,大骗葬送家国未来。
  2. 现代生活对人的知识水平产生了新的要求。高中教育的经济学水平对于经济生活是远远不够的。很多普通民众在经济问题上都有认知的盲区。很多老百姓想买理财产品,可是他利率什么一点都不懂。更惨的是不知道自己不懂,利率大涨的时候他去买黄金了。有机会还是多学一点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