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发展,艺术会被取代吗?或者说科技和艺术有什么关系?


分享一款挺有深意的PS4游戏《底特律:成为人类》里的一段剧情。

这是一个讲述未来世界,人工智慧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或是陪伴家中的老人,或是为家里操办家务。突然有一天,其中几个人工智慧机器人觉醒了意识,并开始反抗人类的故事。

其中有一段剧情是这样的,三个主角之一的机器人的工作是照顾一个双腿无法站立,只能坐在轮椅上的艺术家,而这个艺术家也将他当成儿子一样看待,时不时与他讲述关于艺术的点滴,并希望他能学会艺术。

作为人工智慧,学习能力自然是强大无比的,任何名画他都能「像素级别」地模仿出来,如果这位老人是个假画贩子,估计得开心死。然而模仿名画对于老头子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因为身为艺术家的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每一幅画的诞生都有它独一无二的价值,这是画家经历过的人和事带来的灵感,而不是为了好看而模仿他人的作品。

于是老人对这个人工智慧机器人说,你不要再模仿画作,试著闭上眼睛,想像一下「人性」,于是这个机器人在一片黑暗中浮现了某个画面,并将其画了下来:上方是一只人类的手,下方则是一只机器的手,他们离著一段距离,却又互相靠近。

画家看到后,惊讶地说不出话,之后又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意识到,这个机器人已经不再是普通的人工智慧了,而事实上,这也是这位主角意识觉醒的开始。

剧情就分享到这里,下面说说我个人的看法。

所谓艺术,如上文所说,是艺术家在某一时间接触的人和事交相辉映后的产物,形式多种多样,带给后人的思考也各不相同。

所谓科技,是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而诞生的东西,帮助人类不断加速是其最大的意义。

那科技和艺术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呢?

摄影作为艺术的一大代表,从诞生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起初人们通过小孔成像、化学试剂来在胶卷上留下光的影子,再将其变成一张张纸质照片。时至今日,数码相机通过CMOS记录光,通过0101的数据将画面保存在手机、互联网上。

绘画同样是艺术之一,用纸和笔能够创作出印象派、抽象派等等的大师流派,而用数位板、iPad同样能绘制出精妙绝伦的画作。

电影不可否认的是艺术,曾经唯有电影院能够欣赏,今天窝在家里就可以用手机观看。

可以说,科技和艺术从来不是互相包含的关系,而更像是科技不断为艺术铺路,让艺术的诞生越来越容易、享受艺术的方式也逐渐变得简单。

哪怕人工智慧有一天真的拥有模仿一切的能力,只要他们的意识没有觉醒,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什么是艺术,而在此之前,科技依然会是人类探索艺术的工具,直到科技本身能够理解艺术为止。


艺术家从不吝啬对科技的探索与使用。

福楼拜曾说:「艺术愈来愈科学化,科学愈来愈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终将在山顶重逢。」

在这个技术革新的时代,大量的新型媒介、数字与互联网技术,也为艺术探索带来了丰富的新形式和新角度,随著技术藩篱的不断突破,新媒体艺术的边界和形式也在不断拓展。虚拟的、多维的、交互的、沉浸的,日益芜杂的新媒体艺术语言接踵而至。AI(人工智慧)、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等在艺术的运用上,也从表层借用逐渐走向深入,在方方面面渗透并发挥作用。

KAWS 推出全新AR虚拟艺术作品,降临全球12地!

KAWS 创作的扩增实境Augmented Reality(AR)艺术作品,透过Acute Art 流动应用程式app 呈现,突破传统框框,创造全新拥有、买卖、与艺术共处的方式。

● COMPANION (EXPANDED)公共艺术展览由12件巨型COMPANION扩增实境雕塑构成的一个公共艺术展览,遍布非洲、亚洲、澳洲、欧洲、中东、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标志性地点。

结合崭新科技,此项目代表著全球艺术世界一个全新跨越地域界限、减少运送的展览模式。

● Edition of 25 – COMPANION(EXPANDED)

● Open Edition - AT THIS TIME(EXPANDED)

KAWS表示:「当我得悉扩增实境AR能呈现及体验的质量,我立即被其潜力所吸引。一直以来我的作品是在公众地方展览,这次让我开拓全新领域展示作品,场地与规模变得有无限的可能性,在这种媒介展开新对话令我感到莫名兴奋。」

对收藏家来说,这代表著他们的艺术品可以收藏于口袋中伴随四处游走,随时随地欣赏与交易这些出色作品。」

在KAWS 的Instagram,他发出人们使用Acute Art app的AR技术将雕塑摆放在任意位置的打卡照,同时在Instagram 搜索相关tag也可以看到一些明星的合照作品。

未来的场景NOTHINGART的视频 · 874 播放

这个视频是由伦敦设计师松田圭一(Keiichi Matsuda) 描绘的一个未来的场景。

这段六分钟的超现实视频探讨了松田对未来的概念。在未来,增强现实已经发展到一个极端,互动式虚拟界面充斥著城市环境,身份控制和数字平台表达成为可能。

松田表示,这部电影的意图是挑衅性的,并展示了「对未来的新愿景,在那里,物理和虚拟现实已经融合,城市的媒体充斥你的世界」。

松田还曾说到:我们的物理现实和虚拟现实正日益交织在一起,VR、AR、可穿戴设备和物联网等技术正指向一个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技术将覆盖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将成为每个互动和体验之间的粘合剂,提供惊人的可能性,同时也控制著我们理解世界的方式。

他认为这是令人兴奋但同时也是危险的。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的争议,但探索未知永远是我们人类天性。

对于艺术机构来说,AR作为另一种展览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有些甚至在足不出户就可以感受到AR艺术带给我们的不一样的艺术感受。

ARARThttp://arart.info/

ARART艺术网站提供高清艺术图片,观者需要下载ARART app并扫描该网站高清图片即可体验AR艺术。其中每个动画由超过 50 张图片组成,图片只包含运动的部分并在边缘做了模糊处理,这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真实。

泰特艺术馆https://www.tate.org.uk/

泰特艺术馆曾与Facebook的合作:由旗下Facebook创意店Creative Shop与The Mill合作,创建了一个AR展览项目。项目利用Spark AR平台重新解读了8个艺术作品,并允许参观艺术馆的观众,在虚拟环境中获取更多与作品相关的见解、背景和信息。

观众只需通过Instagram的相机功能,扫描泰特艺术馆的Instagram名称标签即可激活体验。

对于艺术家来说,AR不仅扩宽了虚拟与现实的关系,也扩宽了艺术家表达观念的新型工具

法国艺术家 「Adrien M」 「Claire B」 在2019年举办了一个叫做 「Mirages miracles」 的艺术展。这个艺术展的作品利用了AR技术。在里面参观的人,只需通过手持移动设备就可观赏每一件作品。基于摄像头实时呈现的画面中,观看到不同于平面之外的的作品。

Adrien Mondot是一个多学科的艺术家,他的作品主要通过杂耍艺术和计算机技术创新相结合。Claire Bardainne是一位视觉艺术家,她更喜欢研究视觉符号和空间的联系,探索真实和虚幻之间的自由转换。他们的合作,将艺术与科技结合起来,产生了新的感官体验,让我们看到了更有意思的数字艺术。


4th wall,以AR+艺术结合的方式挑战传统的公共艺术体验。

贝克·卡希尔将这款应用命名为「4th wall」,因为它既存在于一个边界,又可以从一个边界过渡到另一个边界。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的融合带来了新的创造可能性和组合——她发现这种可能性在概念上是无限的

《DESERT X》创造了对过去、现在和即将到来的环境灾难的感知


4th wall是可以集体分享的AR艺术作品。在这款应用中,她把自己的三维图通过AR技术展现给用户,这样他们就可以用这些作品创建自己的背景和内容,把它们放在世界的任何地方。

这款应用可在特定地点的AR公共艺术展览进行体验。用户可以360度缩放、旋转、移动、放置和记录AR艺术作品,还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观看、记录和标记艺术体验。

《EVER NOW》永久沉浸式模拟和AR激活绘图装置,洛杉矶总部

Enklu平台,在旧金山成立了首个AR线下体验店:E.den,是一个基于线下实景布局的AR展览。

与其它艺术馆不同的是,E.den是基于AR技术的展览,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作者,并给自己的作品进行定价。这意味著,AR虚拟内容在不断增多,不断变化,你本次看到的可能和上次看到的不同。

Enklu公司战略顾问Leila Amirsadeghi表示:E.den的标签就是「玩、创造、分享」。你拥有各类出色的协作创作工具,E.den可以满足你一整天的游玩体验,一旦你沉浸到环境中,你可以轻松的创作的自己的数字化作品,并为其设定一个价格。

Enklu不仅仅是一个AR艺术馆,线下体验店,还是一个结合创作者+数字作品货币化的平台。

综合来看,AR艺术创作还存在两个门槛,一个是设备层面,另一个是AR艺术创作在分享与各个平台兼容性的问题。很显然,苹果、Adobe等大公司已经意识到AR创作的重要性,并推出消费级AR创作工具。

应用和平台方面,Instagram和Snapchat是目前主流的2个AR艺术创作分发平台,尤其又以前者为主。可以预见到,通过视频的方式分享AR艺术会被慢慢淡化,而通过原生AR分发则是未来趋势,包括苹果USDZ文件格式和AR快速预览功能,也会让AR艺术创作变得更方便分享和获取。

所有这些看起来很炫酷的AR艺术,每一个人也都可以进行创作呢。真是验证了「人人都是艺术家」。NAT给大家介绍两款平民化的AR创作工具:苹果《Reality Composer》和《Adobe Aero》,来试试看吧。再安利一个有趣网站(http://hyper-reality.co/)。

有任何问题或者想要更多的AR软体和平台,也可以随时来问我哦。


取代艺术?不会吧,我觉得二者是一直都是可以共存的。

并且二者不冲突呀,甚至是可以融合创作新的更多的艺术作品,我觉得问题应该要改成 「科技是否会取代艺术家」之类的问题,再延伸就是 「科技是否会取代人类」的问题之类的。科技与艺术自始至终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像动画片这么一个概念,那就是美学艺术理论和科技的结合的例子呀。还有就是像一些科技的设计,倘若没有艺术灵感美学视觉去设计草图结合物理知识,可能有些科技产品的销售就不会太好了,至少它会不那么好看,不受欢迎,反之有艺术感,第一视觉上给人感受就不一样了。

科技不会取代艺术,更不会取代人类,而是更多的走进我们生活,与之结合创造新作。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并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看上去如此强大的,比起互联网、AI、纳米、材料技术给现代人带来的感受而言,天文望远镜让众神隐退、照相术的发明让人看清了自己、蒸汽机代替了马车、电灯代替了蜡烛这些发明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的震撼可能更强烈。

艺术在此期间发生了什么呢?可以认为是全面的现代主义艺术转向,大师如群星闪耀高山林立。

艺术是人类的本能,与技术一同构成了作为人的存在的全部。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海德格尔就在他的《林中路》中深入分析过「技术主义」-甚至已经不是科学主义在日益侵蚀著人类的心灵而让精神世界变得萎靡。只有艺术是人类战胜这种萎靡的基本前提,因为艺术创造力代表了人类创造力最杰出的部分。

我们大体知道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是人类文明中平行的四大领域,互为资源并互相制约,目前至少没有见过这些领域里最杰出的人们宣称谁可以取代谁。

否则我们早都成了弗兰肯斯坦们的奴隶……


你说的很好

科技跟艺术有什么关系?

取代你*好不好,**?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