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發展,藝術會被取代嗎?或者說科技和藝術有什麼關係?


分享一款挺有深意的PS4遊戲《底特律:成為人類》裏的一段劇情。

這是一個講述未來世界,人工智慧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部分,或是陪伴家中的老人,或是為家裡操辦家務。突然有一天,其中幾個人工智慧機器人覺醒了意識,並開始反抗人類的故事。

其中有一段劇情是這樣的,三個主角之一的機器人的工作是照顧一個雙腿無法站立,只能坐在輪椅上的藝術家,而這個藝術家也將他當成兒子一樣看待,時不時與他講述關於藝術的點滴,並希望他能學會藝術。

作為人工智慧,學習能力自然是強大無比的,任何名畫他都能「像素級別」地模仿出來,如果這位老人是個假畫販子,估計得開心死。然而模仿名畫對於老頭子而言沒有任何意義,因為身為藝術家的他比任何人都清楚,每一幅畫的誕生都有它獨一無二的價值,這是畫家經歷過的人和事帶來的靈感,而不是為了好看而模仿他人的作品。

於是老人對這個人工智慧機器人說,你不要再模仿畫作,試著閉上眼睛,想像一下「人性」,於是這個機器人在一片黑暗中浮現了某個畫面,並將其畫了下來:上方是一隻人類的手,下方則是一隻機器的手,他們離著一段距離,卻又互相靠近。

畫家看到後,驚訝地說不出話,之後又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意識到,這個機器人已經不再是普通的人工智慧了,而事實上,這也是這位主角意識覺醒的開始。

劇情就分享到這裡,下面說說我個人的看法。

所謂藝術,如上文所說,是藝術家在某一時間接觸的人和事交相輝映後的產物,形式多種多樣,帶給後人的思考也各不相同。

所謂科技,是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為了提高效率而誕生的東西,幫助人類不斷加速是其最大的意義。

那科技和藝術有什麼直接的關係呢?

攝影作為藝術的一大代表,從誕生至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起初人們通過小孔成像、化學試劑來在膠捲上留下光的影子,再將其變成一張張紙質照片。時至今日,數碼相機通過CMOS記錄光,通過0101的數據將畫面保存在手機、互聯網上。

繪畫同樣是藝術之一,用紙和筆能夠創作出印象派、抽象派等等的大師流派,而用數位板、iPad同樣能繪製出精妙絕倫的畫作。

電影不可否認的是藝術,曾經唯有電影院能夠欣賞,今天窩在家裡就可以用手機觀看。

可以說,科技和藝術從來不是互相包含的關係,而更像是科技不斷為藝術鋪路,讓藝術的誕生越來越容易、享受藝術的方式也逐漸變得簡單。

哪怕人工智慧有一天真的擁有模仿一切的能力,只要他們的意識沒有覺醒,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什麼是藝術,而在此之前,科技依然會是人類探索藝術的工具,直到科技本身能夠理解藝術為止。


藝術家從不吝嗇對科技的探索與使用。

福樓拜曾說:「藝術愈來愈科學化,科學愈來愈藝術化;兩者在山麓分手,終將在山頂重逢。」

在這個技術革新的時代,大量的新型媒介、數字與互聯網技術,也為藝術探索帶來了豐富的新形式和新角度,隨著技術藩籬的不斷突破,新媒體藝術的邊界和形式也在不斷拓展。虛擬的、多維的、交互的、沉浸的,日益蕪雜的新媒體藝術語言接踵而至。AI(人工智慧)、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等在藝術的運用上,也從表層借用逐漸走向深入,在方方面面滲透並發揮作用。

KAWS 推出全新AR虛擬藝術作品,降臨全球12地!

KAWS 創作的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藝術作品,透過Acute Art 流動應用程式app 呈現,突破傳統框框,創造全新擁有、買賣、與藝術共處的方式。

● COMPANION (EXPANDED)公共藝術展覽由12件巨型COMPANION擴增實境雕塑構成的一個公共藝術展覽,遍佈非洲、亞洲、澳洲、歐洲、中東、北美洲和南美洲的標誌性地點。

結合嶄新科技,此項目代表著全球藝術世界一個全新跨越地域界限、減少運送的展覽模式。

● Edition of 25 – COMPANION(EXPANDED)

● Open Edition - AT THIS TIME(EXPANDED)

KAWS表示:「當我得悉擴增實境AR能呈現及體驗的質量,我立即被其潛力所吸引。一直以來我的作品是在公眾地方展覽,這次讓我開拓全新領域展示作品,場地與規模變得有無限的可能性,在這種媒介展開新對話令我感到莫名興奮。」

對收藏家來說,這代表著他們的藝術品可以收藏於口袋中伴隨四處遊走,隨時隨地欣賞與交易這些出色作品。」

在KAWS 的Instagram,他發出人們使用Acute Art app的AR技術將雕塑擺放在任意位置的打卡照,同時在Instagram 搜索相關tag也可以看到一些明星的合照作品。

未來的場景NOTHINGART的視頻 · 874 播放

這個視頻是由倫敦設計師松田圭一(Keiichi Matsuda) 描繪的一個未來的場景。

這段六分鐘的超現實視頻探討了松田對未來的概念。在未來,增強現實已經發展到一個極端,互動式虛擬界面充斥著城市環境,身份控制和數字平臺表達成為可能。

松田表示,這部電影的意圖是挑釁性的,並展示了「對未來的新願景,在那裡,物理和虛擬現實已經融合,城市的媒體充斥你的世界」。

松田還曾說到:我們的物理現實和虛擬現實正日益交織在一起,VR、AR、可穿戴設備和物聯網等技術正指向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技術將覆蓋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它將成為每個互動和體驗之間的粘合劑,提供驚人的可能性,同時也控制著我們理解世界的方式。

他認為這是令人興奮但同時也是危險的。新事物的產生必然會引發一系列的爭議,但探索未知永遠是我們人類天性。

對於藝術機構來說,AR作為另一種展覽方式呈現在我們面前。有些甚至在足不出戶就可以感受到AR藝術帶給我們的不一樣的藝術感受。

ARARThttp://arart.info/

ARART藝術網站提供高清藝術圖片,觀者需要下載ARART app並掃描該網站高清圖片即可體驗AR藝術。其中每個動畫由超過 50 張圖片組成,圖片只包含運動的部分並在邊緣做了模糊處理,這使得整個畫面更加真實。

泰特藝術館https://www.tate.org.uk/

泰特藝術館曾與Facebook的合作:由旗下Facebook創意店Creative Shop與The Mill合作,創建了一個AR展覽項目。項目利用Spark AR平臺重新解讀了8個藝術作品,並允許參觀藝術館的觀眾,在虛擬環境中獲取更多與作品相關的見解、背景和信息。

觀眾只需通過Instagram的相機功能,掃描泰特藝術館的Instagram名稱標籤即可激活體驗。

對於藝術家來說,AR不僅擴寬了虛擬與現實的關係,也擴寬了藝術家表達觀唸的新型工具

法國藝術家 「Adrien M」 「Claire B」 在2019年舉辦了一個叫做 「Mirages miracles」 的藝術展。這個藝術展的作品利用了AR技術。在裡面參觀的人,只需通過手持移動設備就可觀賞每一件作品。基於攝像頭實時呈現的畫面中,觀看到不同於平面之外的的作品。

Adrien Mondot是一個多學科的藝術家,他的作品主要通過雜耍藝術和計算機技術創新相結合。Claire Bardainne是一位視覺藝術家,她更喜歡研究視覺符號和空間的聯繫,探索真實和虛幻之間的自由轉換。他們的合作,將藝術與科技結合起來,產生了新的感官體驗,讓我們看到了更有意思的數字藝術。


4th wall,以AR+藝術結合的方式挑戰傳統的公共藝術體驗。

貝克·卡希爾將這款應用命名為「4th wall」,因為它既存在於一個邊界,又可以從一個邊界過渡到另一個邊界。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的融合帶來了新的創造可能性和組合——她發現這種可能性在概念上是無限的

《DESERT X》創造了對過去、現在和即將到來的環境災難的感知


4th wall是可以集體分享的AR藝術作品。在這款應用中,她把自己的三維圖通過AR技術展現給用戶,這樣他們就可以用這些作品創建自己的背景和內容,把它們放在世界的任何地方。

這款應用可在特定地點的AR公共藝術展覽進行體驗。用戶可以360度縮放、旋轉、移動、放置和記錄AR藝術作品,還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觀看、記錄和標記藝術體驗。

《EVER NOW》永久沉浸式模擬和AR激活繪圖裝置,洛杉磯總部

Enklu平臺,在舊金山成立了首個AR線下體驗店:E.den,是一個基於線下實景佈局的AR展覽。

與其它藝術館不同的是,E.den是基於AR技術的展覽,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創作者,並給自己的作品進行定價。這意味著,AR虛擬內容在不斷增多,不斷變化,你本次看到的可能和上次看到的不同。

Enklu公司戰略顧問Leila Amirsadeghi表示:E.den的標籤就是「玩、創造、分享」。你擁有各類出色的協作創作工具,E.den可以滿足你一整天的遊玩體驗,一旦你沉浸到環境中,你可以輕鬆的創作的自己的數字化作品,並為其設定一個價格。

Enklu不僅僅是一個AR藝術館,線下體驗店,還是一個結合創作者+數字作品貨幣化的平臺。

綜合來看,AR藝術創作還存在兩個門檻,一個是設備層面,另一個是AR藝術創作在分享與各個平臺兼容性的問題。很顯然,蘋果、Adobe等大公司已經意識到AR創作的重要性,並推出消費級AR創作工具。

應用和平臺方面,Instagram和Snapchat是目前主流的2個AR藝術創作分發平臺,尤其又以前者為主。可以預見到,通過視頻的方式分享AR藝術會被慢慢淡化,而通過原生AR分發則是未來趨勢,包括蘋果USDZ文件格式和AR快速預覽功能,也會讓AR藝術創作變得更方便分享和獲取。

所有這些看起來很炫酷的AR藝術,每一個人也都可以進行創作呢。真是驗證了「人人都是藝術家」。NAT給大家介紹兩款平民化的AR創作工具:蘋果《Reality Composer》和《Adobe Aero》,來試試看吧。再安利一個有趣網站(http://hyper-reality.co/)。

有任何問題或者想要更多的AR軟體和平臺,也可以隨時來問我哦。


取代藝術?不會吧,我覺得二者是一直都是可以共存的。

並且二者不衝突呀,甚至是可以融合創作新的更多的藝術作品,我覺得問題應該要改成 「科技是否會取代藝術家」之類的問題,再延伸就是 「科技是否會取代人類」的問題之類的。科技與藝術自始至終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依存的。像動畫片這麼一個概念,那就是美學藝術理論和科技的結合的例子呀。還有就是像一些科技的設計,倘若沒有藝術靈感美學視覺去設計草圖結合物理知識,可能有些科技產品的銷售就不會太好了,至少它會不那麼好看,不受歡迎,反之有藝術感,第一視覺上給人感受就不一樣了。

科技不會取代藝術,更不會取代人類,而是更多的走進我們生活,與之結合創造新作。


科學與技術的發展並不是從今天才開始看上去如此強大的,比起互聯網、AI、納米、材料技術給現代人帶來的感受而言,天文望遠鏡讓眾神隱退、照相術的發明讓人看清了自己、蒸汽機代替了馬車、電燈代替了蠟燭這些發明給當時的人們帶來的震撼可能更強烈。

藝術在此期間發生了什麼呢?可以認為是全面的現代主義藝術轉向,大師如羣星閃耀高山林立。

藝術是人類的本能,與技術一同構成了作為人的存在的全部。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海德格爾就在他的《林中路》中深入分析過「技術主義」-甚至已經不是科學主義在日益侵蝕著人類的心靈而讓精神世界變得萎靡。只有藝術是人類戰勝這種萎靡的基本前提,因為藝術創造力代表了人類創造力最傑出的部分。

我們大體知道科學、哲學、宗教、藝術是人類文明中平行的四大領域,互為資源並互相制約,目前至少沒有見過這些領域裡最傑出的人們宣稱誰可以取代誰。

否則我們早都成了弗蘭肯斯坦們的奴隸……


你說的很好

科技跟藝術有什麼關係?

取代你*好不好,**?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