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二宝也将近4岁了。

这个阶段孩子可以做的事情有很多,但不可以做的事情也很多。

其一就是什么也不要做。指什么,他到处翻东西的时候,不要阻止。他踩水坑,他抓米,他拿著锅盖敲敲打打,不要阻止,他玩泥巴,把篮球放锅里,死劲的拍你的乐器,不要去阻止。他在发现和好奇,研究整个世界,以及他所创造出来的世界。如果不想让他碰的东西,请放他碰不到的地方。

其二,多阅读,讲故事给他听。

其三,多带他运动,接触各种体育运动。

其四,多带他观察,体验。看别人修路,洗油烟机,修车子。

其五,多问他的想法,他的感受,他的决定,并尊重他。哪怕大冬天他只肯穿一条裤子,讲不通道理就需要让他多尝试。


只要孩子还没有成年。

教育永远是第一位。不仅仅是孩子,还有做家长的你。

教育本来就是一种思想传授,意义在于把优秀的知识继续给下一代。

对于4岁的孩子,教育方式应该依据孩子本身的特点进行。

孩子还小,对于世界具有很强的好奇心,时不时的对周围事物去摸,去看,去把玩。现在教育认知已经有很大的进步,知道以兴趣为导向,但却忽略人在千古历史中,进化的学习能力。对于这个阶段最大的学习重点就是——他会模仿你。

接触过很多家长,以及他们的孩子。会发现,有些小孩子很乖,会说话,会帮忙,也会体贴人。这类孩子相当多,但是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很多人长大后,却泯然众人矣?

其原因就在于,这个阶段在模仿大人的一举一动,甚至说话,甚至家长在教他怎么说话。没有自己的思维理解,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不断受到外界影响而逐步失去部分自然模仿状态。

所以这里推荐「引导式教育」,通过事物、事件给他留下具有正确观念性的记忆。其实这种方法很常见,很多家长用的很好。却忽略了这种教育其实具有局限性,就是家长的自身认知的能力。

举个例子:

?「苹果一定要洗了才能吃」。

很简单的一句话,许多家长都教给了孩子。但现实呢?孩子时不时的没有洗,然后你又教育一遍,又一遍??? ??? 然后有些家长就火了,吼孩子,甚有打孩子。(不要打孩子,划重点。)

因为孩子根本不懂为什么要洗,只知道拿起来吃。你需要引导告诉他「因为苹果很脏,有细菌,有病毒」。这一步其实一部分家长做到了,我这里想说「很棒」,很多很多的人其实带孩子是没耐心的。

这是解释给孩子第一层思维逻辑,但是孩子不懂什么叫做病毒、细菌,他对这些没有概念。这里就涉及到家长认知了,大部分家长是不可能具有其他行业专业知识,所以就需要形象的,具有画面感描述去解释。比如「细菌会让你生病,会让你肚子疼。你希望生病么?」

到这里孩子就对事物,具有清晰的认知关联性了。原来不洗苹果,我会拉肚子,会生病,会不舒服。多次引导下,你会发现对于后面相类似的教育很明显轻松多了,不仅仅洗苹果,洗手都能逐渐学的比别人快。

?「谢谢」

这也是一句很简单的话语,但是呢。同样问题,有时候会说,有时候不会说。

根据观察,很多家长教「谢谢」的时候,场景是这样的:

「快,跟小姨说谢谢!不然小姨下次就不对你这么好了!来,说谢谢」

孩子「谢谢」。

谢谢是因为小姨对你好你就说么?是不是如果别人没注意帮了倒忙,你就不说谢谢了?

有些家长说,不是这样的,我是想表达XXXXXXX

别解释,你的话语就是这样描述说的。孩子也就这样默认的对小姨帮助就说谢谢了,对其他人他没有这个思维应对。

应该告诉他,对于任何帮助他的人就应该说谢谢,谢谢不仅仅是感恩对方,也是对人家行为的肯定。

以上只是简简单单的教育方式,相信能在知乎学习这个问题的家长,都有很优秀的。在结尾,也想谈谈,你们是否知道「门当户对」这个词。「门当户对」不是说什么金钱上和地位上,其实最终定位在三观上面。你家孩子在成长中形成什么思维,什么认知,什么品行,最终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

其实原生家庭的影响,占据很大一部分。

很多孩子长大后,家长也会从嘴里说出。小时候如何如何多好多好,长大了,为什么成这样?

想一想,在孩子的教育路上,你是否也在成长,是否还能一直当他的老师。

伟大的人很远,遥不可及,

你是否能给他竖立一个离他最近的,

榜样。


做什么?你什么都不需要做,你能够放下手机,不在孩子面前总是刷抖音、王者、吃鸡,我觉得你已经超越了中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家长。


现代社会人们越来越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显得尤其重要,对于好多家长反映幼儿期的孩子不好管理,不爱学习,不听话等等的标签都贴在了孩子身上,家长这么做对孩子确实不公平,家长一定要注重对3、4、5岁孩子的陪伴,不要孩子在旁边看电脑家长在旁边看电视,这算不上陪伴,陪伴孩子一起玩耍,一起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一起做家务,一起出外活动等等,在玩耍中让孩子得到教育,在教育的同时让孩子获得双倍收获。家长们一定要把握好这几年的关键事情,塑造一个全面发展的好孩子。


做好榜样,你的行为会不知不觉的影响到孩子。不能过度宠爱,要养成他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