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思想是最系統又最有可行性的,是集世界觀與方法論為一體的非常成熟的理論。

儒家的世界觀是仁,也就是有差別的愛。方法論是忠恕,忠是指忠人之事,也就是做好自己分內之事,恕是指推己及人。為什麼要行仁政呢?因為性本善。你看這是一個非常完整的體系。

我們反觀其他理論,墨家和道家都非常極端。

墨家反對儒家,主張無差別的愛,這種違反人性的觀點很難施行。這裡面涉及的問題不是說僅僅是舉幾個例子,比如說墨家反對一切戰爭,這只是具體事例,墨家並不能在理論上說明怎麼施行無差別的愛,以及為什麼要這樣。

道家也反儒家,儒家提倡仁,道家就說天地不仁,並且提出道的思想。道德經把思想從關注人提高到關注天地宇宙的高度,這是一種進步,道家認為天地是無中生有,自有其規律,但是道德經並沒有說明為什麼是無中生有。後來的莊子,雖然也是一個大家,但是格局就小了,又把思想從天地宇宙拉回人生,提出人要順應自然規律,但是如何順應自然規律,他也講不明白。

儘管儒家的荀子提出性惡論,但是並不是顯學,在相當長的時間裡幾乎沒有中國人認同性惡論。荀子教出的徒弟又創立了法家。法家只有方法論,沒有世界觀,或者說,他的世界觀就是性惡論。法家強調法術勢,用嚴刑酷法治理國家。

雖然說叫百家爭鳴,但是我們看到,其他的主要思想流派都是以批判儒家為自己思想的出發點。但是這些思想都不成熟,不完整。我們中國人一般不太喜歡問為什麼,就是告訴你這樣,至於說為什麼這樣,很少提。道家告訴你無中生有,就是無中生有,至於怎麼無中生有,不知道,墨家主張無差別的愛,愛為什麼無差別,不知道。只有儒家的孟子會告訴你,為什麼要施行仁政,因為性本善,用西方哲學的話說,善是動力因。這種精神,是儒家最高於其他思想的的地方。


是質疑與顛覆。這是儒家文化,也是中國傳統文化。

我覺得中國人大多數都應該知道可是有人非要問。

那就說一個在有些中國人心裡特別大不敬的話。覺得說了這些話必然完蛋。可是古人還就說了,不但說了,還流傳千古。

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則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則失天下。

  ——《太公六韜·文韜·文師第一》節選

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陰陽之和,不長一類;甘露時雨,不私一物;萬民之主,不阿一人。

  ——《呂氏春秋·貴公》節選

天下者,中國之天下,祖宗之天下,群臣、萬姓、三軍之天下,非陛下之天下!」

——《方庭實上疏》 選節

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

摘自《明夷待訪錄·原臣》

從春秋到戰國,從宋到明,3000多年一脈相承質疑與顛覆。才讓儒家思想一直成為中國主流思想。

這不是那個帝王所想推崇的,而是帝王必須要遵從,敬仰的。不然

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孟子對曰:「於傳有之。」曰:「臣弒其君,可乎?」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諸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問帝王們怕不怕?


儒家不僅有學術系統,還包含學者群體。我們中國人從來都關心國家、民生、社會,學者借經學來參與地主階級的政治鬥爭,間接地抒發自己改良社會的理想,甚至不惜觸怒皇帝而身死。有理想抱負、責任擔當、人文情懷的中國人群體就是儒家的核心優勢。


這個事情有那麼簡單嗎?

聽說過一句話沒有,百代皆行秦制。

啥意思?

就拿儒學來說,禮記.禮運之天下為公。夫子在蠟賓觀上而談。

你以為百代千代皆行儒學。怕是理解力多差不說。可能連最後怎麼嗝屁的都不知道。

中庸右第二十七章,詩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謂與。

如果不理解儒學的最高境界,那麼怎能理解儒學中的素王夫子,亞聖到處遊走。

是不是那句話,都tm閑得。

無不無聊啊,真正的儒學中人可是要等夷狄文化與華夏文化決戰的時候。

不在乎今夕是何年。

儒學正統,保留其解釋權。


反手就是爹媽,下來就是兒女。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