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这位斯大林最强劲的党内竞争对手也有过「红军之父」的荣誉


向德意志国,宣战

向义大利国,宣战

向西班牙国,宣战

向法兰西国,宣战

向英吉利国,宣战

向美利坚国,宣战

向土耳其国,宣战

向葡萄牙国,宣战

向日本国,宣战

向中华民国,宣战

向芬兰国,宣战

......


众所周知,41年大败是斯大林指挥的,同年的莫斯科大胜是朱可夫指挥的,42年罗斯托夫失败是斯大林指挥的,同年斯大林格勒大胜算朱可夫指挥的,43年哈尔科夫失败就算斯大林指挥的,到了同年库尔斯克又算朱可夫指挥了。

同时我们又知道波兰战役前期胜利是托洛茨基指挥的,后期打华沙失败是斯大林指挥的。所以托洛茨基和某些人心中只打胜仗的朱可夫是可以代换的,苏军肯定在41年就赢麻了


3.15更新

看到有人 @草鱼 无缘无故发明历史,我又不爽了:

本军盲对苏德战争知之甚少,但还是知道在苏德战争第一年从外贝加尔和远东调往西部的红军部队一共不过11个射击兵师、5个坦克师和2个摩托化师,外加太平洋舰队的12个海军射击兵旅,且这些部队多数在莫斯科防御战役中已经损失惨重,因此显然谈不上什么靠西伯利亚师扬了中央集团军群。

冬季反攻中斯大林确实犯了贪多求大的错误,但至少是把主力都集中在了中央向上的,这一点可以从冬季反攻诸战役的投入和损失对比中看出来:

至于拿三哈来黑斯大林就更莫名其妙,身为最高统帅的斯大林当然要负一定责任但瓦图京和戈利科夫难道就没有问题?事实上瓦图京和戈利科夫对党卫军装甲军等一批生力军的出现以及苏军兵力不足和延伸过度等问题的认识还不见得比斯大林强,毕竟在西南方面军遭遇危机之际斯大林还是向西南方面军派出了坦克第3和第69集团军作为增援,虽说没起到什么实质作用。

战争后期斯大林放手不管了?我再一次怀疑我可能看了假书:

顺便吐槽一句,虽然不少人都诟病战争初期斯大林的微操,但这似乎是战争初期许多红军将领都干过的,甚至包括这位:

「一般历史,特别是革命的历史,是比最优秀的政党、最先进阶级的最觉悟的先锋队所想像的更富有内容,更多种多样,更生动活泼,『更巧妙』。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最优秀的先锋队也只能表达几万人的意识,意志,热情和想像,而革命却是在人的一切才能特别高度和集中地表现出来的时候,由千百万被最尖锐的阶级斗争所激励的人的意识,意志,热情和想像来实现的。」

所有托派或者在这个问题上持托派观点的人建议先去把这句话复习一百遍。


每当我看到有些人一蹦三尺高地表示「只要我先知在二次元上台,就不会有纳粹党,更不会有希特勒,只要容克贵物敢动一下,我先知就能发动百万「德国无产阶级」把他们扬了」的时候。

我就不禁想到——三次元真实历史中的1920年,图哈切夫斯基的红军兵临华沙城下的时候——托洛茨基也是如此信誓旦旦地保证「波兰人民起义扬了毕苏斯基」,并向列宁指天发誓保证红军在1920年8月16日「攻克华沙」的。

……从对局势的这一总体评估出发,总指挥部和所有军事部门的其他机关必须采取措施,全面确保我们快速有力地向前进攻,紧追正在撤退的波兰白卫军。

一分钟也不能削弱派去反对资产阶级贵族波兰的力量的同时,筹备好预备部队以防罗马尼亚昏了头,重蹈波兰的覆辙……

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托洛茨基

最后新生的苏俄在托洛茨基嘴中「波兰工农的大力支援」下得到了一份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直接奠定其十余载带国弟位的《里加条约》,托洛茨基都赢麻了。

在托洛茨基、图哈切夫斯基兵败华沙后,苏俄被迫签署丧权辱国的_______(填空题,3分),向东欧小国波兰割让了大片土地(黑斜线)并支付巨额战争赔款,标志著苏俄自此进入半殖民地社会。(狗头)

在华沙战败后的第九次党代会上,鼓噪「攻克华沙」的始作俑者「苏俄李鸿章」自然遭到与会代表群嘲,毕竟「李鸿章」究竟有没有「一开始就反对进攻华沙」在座各位都很门清,并不需要X派去给他们普及「正确的历史记忆」——

应当直截了当地说,军事统帅部(托洛茨基和加米涅夫)脱离了现实情况。

否则,托洛茨基同志不会发出自己具有历史意义的命令。(暗讽托洛茨基不顾一切要求向华沙进军的命令)为什么托洛茨基同志使用「后方在前面」的表达?这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表达。但?是什么样的后方——是想像中的还是真实的?后方(托臆想中的「波兰工人起义」)没有出现在向波兰前进的红军前面,也不在这里。我们犹如滚雪球般前进,可一遇到尖钢锐铁,就不可避免地散落开来……

——康斯坦丁·尤列涅夫

有些「左人」甩锅斯大林也就算了,居然也敢让列宁背黑锅?怎么不看看是谁在该见好就收的时候继续上蹿下跳、煽风点火怂恿列宁的?

无疑,中央委员会应该做的第一件事是检查我们前线的状况。中央委员会(列宁)发出咨询,并于8月中旬收到电报,说我们将于8月16日攻克华沙。(此处指托洛茨基、加米涅夫和图哈切夫斯基保证「拿下华沙」。)

这条源于军事主管负责人(托洛茨基)的消息成为额外的砝码,比党中央委员会(列宁)继续进攻的意见更有分量。

托了先知和图哈的福,在二战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各国列强根据苏波战争经验对所谓「世界革命的火种」战斗力的评估……

1937年元首钦点 《孔祥熙与希特勒、戈林、沙赫特和里宾特洛甫的谈话》

除了各老牌列强,甚至连芬兰都在苏芬战争前扬言自己能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独自抵御赤俄大军半年以上以待英法王师来援……

因此非常黑色幽默的是——相较于苏俄自己丢盔弃甲、苏俄自己割地赔款、苏俄自己丧权辱国的苏波战争;在芬兰拥有坚固防线主场作战、并获得数万外国「志愿军」和飞机大炮援助的情况下还能以3个月解决问题,让苏联的敌人丢盔弃甲、让苏联的敌人割地赔款、让苏联的敌人丧权辱国的苏芬战争反倒让各国提升了对苏军的观感,从而大幅调整了对苏政策。

(苏联工农红军)已经展示了自己的强大与实力——出自芬兰谈判代表

哦对了,作为《里加条约》的衍生品,1939年9月苏联发起「解放进军」,兵不血刃的解放了此前割让的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并受到了「革命的波兰/西乌西白俄无产阶级」的热烈欢迎。

至于为什么彼时「革命的无产阶级」不鸟托洛茨基,此时却箪食壶浆欢迎斯大林的「悍然入侵」,我到现在还蒙在鼓里呢。


伟大的卫国战争,应该是苏联历史上最危机的一次事件和战争了吧,再上一次苏联遇到灭国级别的危机,应该是刚成立苏俄那会。因为在我们的历史位面,托洛茨基在1940年8月21日就去世了,他没有看到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因此,我不敢去评价他如果活在卫国战争期间会是什么表现,但我可以解释下苏俄刚成立那会,面对德奥联军和协约国干涉军的时候,托洛茨基的表现是什么。

嫌长可以只看黑体字,我已经标注出来了,足够说明问题了。

1917年12月27日(1918年1月9日),和会(指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谈)复会。苏维埃代表团成员有了变动,率领代表团的是当时任外交人民委员的托洛茨基。

屈尔曼代表中欧强国发言,他以协约国的态度为借口,声称坚决拒绝根据苏维埃的普遍和约建议来继续谈判,说现在只能谈单独媾和问题。次日会议大厅里出现了一个中央拉达代表团,它宣称,人民委员会的权力并不能扩展到乌克兰,所以它将独自进行谈判。这时第一次全乌克兰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布了乌克兰为苏维埃共和国,拉达已被推翻。乌克兰苏维埃政府派出以扎东斯基为首的代表团前往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因此,中央拉达代表团已经不代表任何人了。对这一切托洛茨基当然是很清楚的。然而他却说,他丝毫不反对乌克兰代表团参加和谈。

托洛茨基的声明严重地削弱了苏维埃代表团的立场。1月5(18)日,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霍夫曼将军在和会政治委员会会议上向苏维埃代表团出示绘有新的边界线的地图,并阐述了和约的条款。根据这些条款,原属俄罗斯帝国的西部领土,在战争过程中为德军所占领的波兰、立陶宛、拉脱维亚的一部分和白俄罗斯的一部分一一改归德国管辖。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以南的边界线应当同中央拉达缔约划定。

根据列宁的指示,苏维埃代表团前往彼得格勒讨论业已出现的局势和德国提出的和约条款,和会又休会十天。当时,苏维埃共和国除了接受霍夫曼提出的掠夺性条款外,别无其他出路。 列宁坚决要求尽快签订和约,因为国家迫切需要一个和平喘息的时期。在1月8(21)日提交党中央委员会和党的工作人员联席会议讨论的和约问题的提纲中,列宁全面地阐述了这一观点。列宁指出,国家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处于极端困难的状况。旧军队实际上已经瓦解,再也不能守住战线和保卫国防,而新的军队尚未建立起来。从保卫社会主义革命的利益出发,坚决要求即使在最苛刻的条件下也要签订和约,只要这些条件不损害基本的胜利成果——无产阶级专政。保持和巩固苏维埃政权是 促进全世界革命运动进一步蓬勃高涨的最好动力。

然后,你猜我们的托洛茨基和布哈林干了什么?

以H. H.布哈林为首的所谓「左派共产主义者」派别反对立即签订和约。他们认为签订和约就是同德国帝国主义「勾结」, 是对世界革命事业的「背叛」,他们建议拒绝德国的要求,停止同德国及其盟国的和谈并立即向它们宣布「革命战争。」这种情绪,当时也蔓延到某些地方党和苏维埃机构中。托洛茨基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釆取了有害革命的危险立场,他提出「既不要和约,也不要战争」,建议宣布战争已经结束,使军队复员,但不签订和约。托洛茨基宣称,德国无产阶级将起来革命, 将不允许他们的政府恢复对苏维埃共和国的军事行动。

列宁是怎么应对的?

列宁尖锐地批判了「左派共产主义者」和托洛茨基的观点。列宁指出,在最危险的时候需要清醒地分析情况。这个时候空谈革命的词句是极端危险的,同德国签订和约是保卫革命和苏维埃政权的最好办法。这是退却,然而是暂时的退却。如果苏维埃政府现在不签订和约,它就会在德国人开始进攻的时候,被迫在更为苛刻的条件下签订和约。"再也无法继续拖延了,因为我们为了故意拖延谈判,用尽了一切可能的和不可能的办法。」

中央委员会1月11日(24)日的会议决定千方百计拖延谈判,只有当德国正式提出最后通牒时,再立即签订和约。给苏联代表团团长托洛茨基也发出相应的指示,列宁再次著重指出:「……德国人不下最后通牒,我们就一直坚持下去,等他们下了最后通牒我们才让步。」

德国却很狡猾,霍夫曼充分利用了苏维埃乌克兰和中央拉达谁才是政权合法性这一点:

1月17(30)日,和会复会。在乌克兰获得胜利的苏维埃政权的代表,于当天抵达布列斯特。然而,屈尔曼和切尔宁借口托洛茨基已经同意承认中央拉达是独立的全权代表团,拒绝同乌克兰苏维埃代表进行谈判。这样,四国同盟的外交官们便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因为他们是要同实际上已不存在的政府签订条约。这种条约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同苏维埃俄国的谈判立即破裂,从而在德国和奥匈一月罢工达到高潮之际,在内政方面造成两国统治集团和军界所不希望的严重后果。为了讨论这些问题,屈尔曼、霍夫曼和切尔宁前往柏林。和会又中断几天。

1月23日(2月5日),德国和奥匈代表在帝国大厦举行会谈,决定同中央拉达签订条约,并要它向德国和奥匈提供粮食和原料。作为交换条件,将向乌克兰民族主义者提供他们为反对本国人民和苏维埃俄国所必需的军事援助。同拉达签订条约后,德、奥打算向苏维埃俄国提出最后通牒,如果遭到拒绝,则恢复东线的军事行动。

你知道这个时候,原本德奥两国是怎么想的么?

那时,德、奥两国政府已把要求不割地、不赔款、立即同苏维埃俄国签订和约的一月罢工镇压下去。

那时,德、奥两国政府已把要求不割地、不赔款、立即同苏维埃俄国签订和约的一月罢工镇压下去。

那时,德、奥两国政府已把要求不割地、不赔款、立即同苏维埃俄国签订和约的一月罢工镇压下去。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就因为托洛茨基这么一打岔,德奥直接与乌克兰的中央拉达谈判,然后把中央拉达签订的卖国条约强加给苏维埃身上。

1月27日(2月9日),德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同中央拉达签订了条约,而中央拉达为了酬谢四国同盟所给予的用以反对布尔什维克的军事援助,答应在1918年7月31日前, 向四国同盟各国提供一百万吨粮食、五万吨活牲畜、四亿只禽蛋 以及油类、大麻纤维、亚麻纤维、镒矿石和其他种类的粮食与原料。柏林刚一得到关于这方面的报吿,威廉二世就毅然要求立即向苏维埃代表团提出最后通牒,非接受德国的和约条款不可,要俄国放弃从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到纳尔瓦、普斯科夫和德文斯克一线。当晚,屈尔曼严厉要求苏维埃代表团立即根据德国提出的条款签订和约。

然后我们的托洛茨基又是怎么做的?

在1月28日(2月10日)的晚间会议上,托洛茨基宣读了苏维埃代表团的答复。他违反列宁的十分明确的指示,背叛性地宣布苏维埃俄国将不签署和约,但要结束战争,复员军队。德国代表团团长向托洛茨基指出,如果拒绝缔结和约,「停战协 定就会失去其作用,协定中所规定的期限一满,战争就要恢复」。但托洛茨基断然声明不可能继续谈判。

就连德国人也觉得托洛茨基是友军啊!

托洛茨基的这种立场为德国和奥匈帝国主义者提供了充分的行动自由。德国代表团1月29日(2月11日)发往柏林的电报证明了这一点。电文说:「此间几乎普遍认为,不会有比托洛茨基的决定对我们更有利的了。当然,乍一看来,这个决定是非常令人吃惊的,托洛茨基通过这个决定放弃了一个在进行战争中签订和约的国家的一切有利地位。本来我们在签订和约时总要对托洛茨基作出重大让步,现在我们可以为所欲为。」

顺便科普下 ,这段文字中的乌克兰中央拉达是什么。

中央拉达系1917年的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在乌克兰建立的反革命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政府」。中央拉达企图利用臆造的乌克兰民族是统一的和无产阶级的这种蛊惑人心的口号,并以争取实现「独立的乌克兰」来建立当地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统治。伟大的十月革命之后,拉达明显地站在敌视苏维埃俄国的立场上,并成为最大的反革命中心。

看看,本来苏俄与德奥的谈判,原本就是以列宁「拖延政策」为方针,借用德奥两国国内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逼迫德奥两国放弃侵略殖民苏俄的计划,最终得到和谈的目的。

我们的托洛茨基作为苏俄代表团团长干嘛了?

先允许已经灭亡的乌克兰资产阶级伪政府中央拉达参加谈判,等于否定了苏维埃乌克兰的合法性;德奥趁机与乌克兰中央拉达签订一大堆卖国条约,然后拿这些条约去胁迫苏俄。

谈判谈到山穷水尽的时候,托洛茨基又拒绝签字,又解散军队。

这叫啥?这叫自杀式不作为吧,当年秦桧和金国谈判的时候,也没说要解散南宋的军队吧????

所以,我先不管托洛茨基的军事水平如何,反正签布列斯特和约的时候,我是没看出这个人有什么领导人的魄力与智慧。

也许他会成长会进步,但他不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他是一个领袖,不是说犯的错就打碎个花瓶翘课去网吧。让这种人去领导伟大的卫国战争,我是不信。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