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都为优秀文化政治课上感觉教科书的态度是外来文化只能吸收借鉴成为自己的文化,为什么不能认同


这可不是民族主义,不过这个意识是一个对政治投机者分辨的方法。也是一个认识自己的方法。

而且是为了方便解释这么解释给你听的,用了一个上层概念而已。

文化内核,和文化符号的区别。

不要把文化符号当做民族文化的核心,那只是一层皮,这个皮换成什么都无所谓。当然也有所谓,这些皮可以带动就业和生产。

文化内核影响著你自己的自我塑造。换句话说,文化内核是社会经验的一部分。你要通过改变自我,和改变自我环境两种方法。才能导致所谓的民族文化改变。因为你需要社会经验的改变。

你只要看看一个人对改变自我,改变自我环境的态度就能看出来。

你学习别人,和你变得和别人一样,是一回事么。这里有一个关于自我的认识的问题。

改变现实生活状态,和维护传统,到底维护什么传统?改变现实状态的核心目的是什么?这里有一个关于人的发展的问题。

当然你要对自己的社会经验有足够的认识和积累。

有些人一看就不是国人,这个就是社会经验的差异。一些人你不要看一天享受著所谓的什么西方文化熏陶,学习著先进文化,一张嘴,你就知道这是国人。这可以解决一个不自知的问题。社会经验的认识。

改变自我,和改变自我的环境。就算真的不自知,没法掌握,那更好理解的就是,再说下去,就还是阶级问题而不是套到人种上。回归不到人种问题,那这个民族主义就未免有点不合格了。


解放以来,政治教科书一直变化。关于楼主提及的的认同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是指个人不接受西方某种文化的理念?认为那种思想不符合基本人性,是错误的?或者认为那种思想是中性,谈不上对或者错?或者个人认为西方某种思想是正确的,但不适合目前的社会环境?或者是个人即赞同外来思想,同时也接受它作为个人生活的主宰?。。。

不认同可以是个人认为某种西方思想不正确,不符合人性,所以拒绝。也可以是符合人性,但不符合目前的社会。对于大众来说,从本质的层面来讲,即使一个人绝对的喜欢某种外来文化,外来文化也不可能被个人所完全理解(所以也谈不上完全接受)。一种思想,绝不是孤立存在的。思想不仅和语言有关系,同时也与其配套的整个文化框架,社会组织,个人习惯,以及深层文化结构有关联。所以要想接受并且实践一种外来文化,必然要经历一番深刻的学习和反思的过程。如果要想将之用于社会,不仅要考虑思想本身的结构和内涵,还要考虑本民族目前的文化和社会环境。这样,任何外来文化都是一种逐渐吸收和借鉴的过程。即使作为个人,如果你想绝对的完全实现外来文化于自身,那也是做不到的,在无意识中,也必然是一种整合的过程。

楼主的意思,可能是指,某些人只认为自己的思想是正确的,从而忽略,拒绝,甚至批判外来思想,那么这是否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呢?个人认为,这是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似乎目前有一种思潮,特别是民间人士,产生一种唯有本民族文化高尚,而其他「蛮夷」文化落后的思潮,并且以此建立一种民族自信。我想这不只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了,通过这种方式而建立起来的自信,将来会破碎的更惨,因为只有那些找不到自信根基的人,还在企图使用如此方式来建立自信。似乎这种方式提升了本民族文化,但从长期来看,可能是对民族文化的更大打击。一种狭隘短视的视角,短时间会让人兴奋,但长期来看,它会再次证明这种被曲解的,民族文化的落后,从而会再次掀起「破四旧」,打碎旧世界的运动,从而彻底的葬送传统文化。本人不是专业学者,也只是一民间的普通民众,似乎本应该支持民间业余文化人士。但个人所看到的情况是,民间人士群体中,反而出现一批极端的狭隘民族主义者,绝大部分的专业学院人士,反而是更加理性。即使是那些比较保守的专业学院儒家人士,也保留著一些基本的学术严谨性。

本人是热情的传统中华文化爱好者,也可以说是一种「极端的」传统文化鼓励者。但从现实角度来看,恢复传统文化的道路是非常困难的。这种困难,不仅是指普通民众层面的传统文化普及困难,即使那些多年钻研传统文化的民间人士,也许存在著更大的传统文化认知障碍。大部分传统文化爱好者的视角,还主要是停留在儒家,甚至不能完整的理解也包括先秦的儒家内涵,而受限于汉之后的儒家框架。这股思潮,不仅是狭隘的民族主义,也是狭隘的儒家主义。重复这种狭隘的传统文化,最好的结果就是再次重复历史。即使对于儒家思想来说,这种狭隘的儒家泛滥,也许会给儒家带来更大的伤害。

吸收和借鉴中华传统文化,也许比借鉴外来文化更加艰难。虽然这不是我愿意看到的,但也许未来会实际走向一种逐渐和吸收外来文化的道路(马列思想,也是外来的)。中华传统文化,也许会逐渐的渗透到其他文化中,然后经过漫长的历史,再次返回到它的诞生地。

但这并不会打击我对传统中华文化的热情,无论国人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我都希望中华传统能扎根于国人的生命中,无论是一个人,三个人,五个人。。。,只要中华之火种存在,它就有希望再次进入人间。

(复活传统文化,不是复活曾经让中华死亡的狭隘思想。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全球的文明,看不到其他文明的灿烂,这不仅说明我们不理解其他文化,同时也说明我们不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在传统文化丧失的环境中,也许必须先走过其他还活著的外来文化,通过成长自身,然后发现超越的传统文化。但我还是希望,绕过那样漫长的过程,即使是少数人,我们能用自己的文字,自己的仪式去竖立起中华之灯塔,让世界知道,鲜活中华之种子,仍然存在于这个星球。无论是华人,还是其他族裔,只要他们愿意去探索中华,我们都会与他们同行。)


你读的哪国的书?


这种观念其实早已有之,「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不就是来自晚清洋务运动嘛,到今天基本原汁原味的保存完好,这件事自从鸦片战争开始,就是一个让人纠结的事情,到了今天还是挥之不去,唐朝时期好象就没有这种感觉,那是一个万邦来朝,上门求学取经的时代。一个民族创造了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文化反过来又作用于这个民族的生存氛围,如果这个氛围能让其中的人们勤于学习,勇于探索,认真做事,友善待人,那别人自然不敢轻视小看你,如果不是这样,那可能就有一个学习改进的工作要做,与时俱进才不会掉队,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从洋务运动开始,直到今天,我们不是一直在学习吗?现在提出要加大开放力度,那就是更要学习交流呀,其时你题目中的「坚持」和「认同」是一个伪概念,自己本身俱有的、经过几千年传承的东西你用的著「坚持」吗?你想丢都丢不掉的,再说了,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会去认同其它民族的文化的,文化不是科学,是不可能复制的,不同的文化之间,只有交流、学习的模式是唯一可行的。我给你举个例子,马克思主义引进中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产生的结果是历史事实吧,这就是典型的我们学习外来文化,并且将外来文化中国化,与本地文化完美融合,从而提高和丰富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实例,相信你不会不同意我 的观点吧?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因为永葆文化生命力和提升文化竞争力,都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况且书上原句是: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被称为「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一个民族如果连自己的文化个性都缺失,只是认同外来民族的文化,那这个民族一定没有生命力,因为这是一个失败的民族。狭隘的民族主义指的是消灭一切与本民族文化不同的文化,两者不一样的吧。
政治书上不会出现后半句这样的大失误,一直强调的就是兼容并蓄这样的观点。

但是新的政治书文化生活第38页有写「欢乐中国」使中国年被不同国家不同民族认同。难道可以说别的国家认同我们国家的文化(包括社会主义思想)而不能说我们国家认同别的国家的文化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