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不觉得丧是一种负能量,其实年轻人的丧更多的是像撒娇。

我们可能经常会说一些丧气的话,但是我们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没有停下自己的努力,即使晚上说人间不值得,但是第二天起来,还是努力,去学习,去上班,去积极的面对自己所面对的一切。


喜欢=接受

我心里的痛苦,别人都无法接受,他们只能接受你的正能量。

你负能量的一面,可能需要丧文化才能接受你,承认你,让你认识到,活著已经够了。

没有应不应该,只有可不可以。


「丧」这个词,第一次知道好像是因为李诞?(如果没记错的话),尤其是那句「人间不值得」,但是其实你看李诞这个人,却是一个又丧又努力的人…每种文化的产生跟时代背景分不开,现在的年轻人活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相对更对称,也更早地了解到自己的人生有很多努力也无法达到的事情。这部分,可能是产生丧的一小部分原因。

记得许知远采访马东的时候,马东说「人生的底色是悲凉的」,其实,这也挺丧的……但是,并没有影响他努力去生活。所以,其实丧并不可怕,丧也不代表丧失了希望,我们可以在沮丧时喊著人间不值得,但也并不耽误我们好好去面对生活。喜欢丧文化,有时候更像是心理安慰剂,比打鸡血、灌鸡汤好用的多……

人生的常态不是「快乐」,快乐之所以可贵是因为痛苦、麻烦、沮丧比较多……所以我们才会说追求幸福,因为幸福稀缺,所以珍贵。

推荐大家看一下蒋友柏在《你好这是我们的名片》里《小我的完全变态》那章,有关于小确幸和小确丧的论述,第一次看的时候很触动。


在拼的要死里子下,用丧的要死的文化来获得精神上的对比,从而取得一种间歇性的满足感

当代年轻人早就不满足嘴上笑嘻嘻,心里mmp了

所以更难搞


你弄错了,是部分,并不是所有年轻人都这样的。也有很多年轻人每天乐观积极,努力向上的,而且我感觉这部分占的比例不会比丧的少?当然,大部分还是普通人,平平淡淡过日子这个样子。


你的圈子是什么样,你就是什么样

当然不是所有的年轻人都喜欢丧文化,而且我觉得喜欢丧文化的人可能比较奇怪

要么经历太坎坷,要么心智不成熟

还是离这种「文化」远点。


因为是对生活的一种折射。


一些人是自嘲,一些人经历少智商低没看懂是自嘲,跟风说自己丧还以为是时尚。


渴望被注意

为什么我这么说,现代快节奏社会里,其实我们对人际关系的掌控是有问题的,很多人都不愿意去交际,也不愿意去交心。或者说即使有人愿意去也是带著纯目的去。当然不是说目的有什么不好,因为人都是趋向利益的。但是我们很少有以前那种享受纯净的享受自然的人际关系那种感觉。再加上现在生产力高速发展,每一个人的物质生活基本都能得到保障。催生了互联网交际。于是每一个好像都在被看见,但其实又没有真正的被看见,年轻人渴望成功渴望被注意到,一切求而不得时,人就会有丧气感和颓废感,而这种颓废感其实也是渴望被注意到的。

加之因为日本文学在17,18年的流行,芥川,太宰的书进入广大年轻人的视野,而日本特有的颓废流氓派也很符合当代媒体营销环境,让人觉得人生无意义,年轻人于是在一系列的心里转变里,加快了对丧文化的热爱,(但其实很大一部分丧文化的热爱著,会再工作后失去这种感觉)因为我自己不是心理学的专业,所以希望心理学大佬来补充这一块的空缺。我个人认为太宰先生的所谓丧文化失望文化是不合适的(可私信我交流)。在这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节点里我也希望这些年轻人,努力奋斗。

最后引用一句伟大革命战士鲁迅先生的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

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不必等候炬火。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