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下这个问题是什么意思呢?现在有这么一个说法,如今在上海排外的上海人都是新上海人。因为他们奋斗了很多年后才在上海落户或者是买房,觉得自己迈入了一个更高的层级,所以比较高傲,但内心也害怕那些后来上海的外地人,夺走、挤压他们现有的这个资源,所以比较打压。以上这些呢都是我听来的,我生活中有接触过土生土长的上海人,但没接触新上海人,所以就很好奇真实情况到底怎样。说明一下,我这个问题没有敌意,就是唠唠嗑,如果有接触过的,就在下面讲讲你们自己的看法。


先说结论,这批「新上海人」中的部分人真的不行啊。

上海的上一批移民是开埠后至民国的1920,30年代,由于战乱等原因来到上海的。而这些移民融入了上海,说上海话,成为了上海人。解放后,1950年至1990年期间,正是上海本地人和这批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在人均居住面积4.5平方米的艰苦条件下,平均每年为国家上交87%的GDP(约等于40年内复制了33个上海)。他们的辛苦付出为国家度过困难时期,为改革开放后上海的复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部分「新上海人」抱著捞金的思想来,在激烈的内卷中变得扭曲。一方面自己不愿意融入,对江南文化一无所知,对江南饮食,气候大加指责。另一方面在保持自己原有的身份和将自己视为上海人中反复横跳,对著后来的外地人歧视+秀优越。

经典语录:

对著上海人:

1.「往上三代数数你自己也不是上海人啊」

但我出生在上海,从小就是说上海话的上海人

2.「麻烦请说普通话。说上海话是歧视行为」

原来在自己的城市说自己的母语也是歧视行为

3.「我是来建设上海的,哪像你们上海人这么好吃懒做」

嗯,上海人才领工资,外地人都是白干的

对著后来的外地人:

1.「我们上海啊,各种好,小地方不能比的」

这时候开始歧视外地人来自「小地方」了

2.「你想在上海买房吗?你现在想买可就难了呢,现在的落户政策也不如当年好」

关你P事

3.「我这套房租给你们,你们可要珍惜。按理说上海是不能群租的,我就网开一面好了」

明知道群租房不合规但还是出租,还让人感觉欠了他/她人情似的

这些人的眼里往往只有利益,没有公平和规则。好处轮到他们的时候觉得都是靠自身的努力,和上海这个平台没有关系。轮不到自己的时候又愤愤不平说被排外了。这种又当又立的行为令人不齿,既不愿融入又不愿意「独善其身」的定位让人感到迷惑。


不论是哪里来的新上海人,凡是具有先进的工商文明素养的人,比如契约精神,公共意识,到了上海都是很容易融入的 !如果同时还具备江南的精明细腻的性格,就更容易融入上海了!反之,无论学历多高,骨子里仍然是渔猎游牧农耕小市民意识,则必然不受欢迎!


据我观察,新上海人里有少部分奇葩是非常不讨喜的,只是隐藏很深,很多想法做派令人厌恶。

这类人一般在本地是城市干部家庭出身,落了上海户口就开始洋洋得意,以一线大城市居民自居,先把城市等级分出个一二三来,似乎因此有了极强的鲤鱼跳龙门的优越感。

这类人号称是上海人,但理解上海文化仅仅局限于市区,对上海文化的江南乡土底色没有一点概念,也没兴趣了解。在他们的概念里,江南城市,周边乡村都是孤立的存在。他们理解的上海就只有上海市区本身。

这类人往往不理解江南地域的城乡关系,始终拿内陆家乡的城乡关系来生搬硬套,并因此产生莫名其妙的城里人优越感(即使在内陆也惹人讨厌),认为农村是低劣和贫穷的存在,城市则是文明和发达的象征。

这类人基本上拒绝理解江南的历史变迁,最感兴趣的是讨论前三十年的上海国有工业化多么成功,在工人新村寻找到了和家乡大院一样的记忆和气味。他们几乎天然拒绝一切「前共和国叙事」。

这类人,表面看是维护上海,实际上是上海乃至整个江南文化的敌人,因为他们实际上要强化的,是那个想像的,去地域化的,全国统一的单位体制内的那个上海的「上海人」的身份。

这类人,往往最喜欢说「上海是全国人民的上海」,来捣浆糊,以消解和遮蔽本土文化;有时候又以貌似左翼的面目出现,把「全国人民的上海」进一步偷换成「人民的上海」,把一切49年前的上海乃至江南历史,全盘否定成「鱼肉乡贤的历史」「买办资本家的历史」,将江南乡土文化污名化。

这类人,往往特别集中于前三十年的重点工业城市,曾经的荣光让他们特别有「城市大院子弟」的特权感和优越感,为了在上海接续这种优越,他们就会将那种单位体制的叙事直接移植到上海。

这类人,也往往乐于把上海的发达文明,全部归于前三十年的国有工业化,你要他承认江南文化的熏陶是万万不能的,承认明清江南繁荣发达的商品经济,近代上海艰难草创的民族工业孕育了某种现代性的萌芽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那是「封建落后殖民买办剥削压迫的罪恶史」。

这类人,我在知乎就刚遇到,所谓的 @弃乎思变 (虽然也许您不是我说的这类出身但做派极为相近),满口「人民」,满口「国家」,认为并不存在所谓的上海地方文化,只存在统一的国家体制下的地方色彩的外壳,就是这种夹带私货的鸡贼思想的典型。真真令人厌恶。


六师附小的事情大家知道了吧,一帮子外地人变成上海人,隔手就开始歧视菜小,因为什么?因为菜小里外地孩子多啊,现实魔幻主义吧


这就是一个伪概念。——在下外地人。

多新算是新?我瞎编一个来抛砖引玉:自取得上海户口、习得上海市区话、适应上海气候饮食人文风俗之日起满五年且不满二十年的为新上海人?

新上海人这个概念带著奇怪的自我认知否定、带著要和过去割裂的忘本感。我甚至见过「新上海人,祖籍xx省」的自我介绍。要命唻,您是xx省土生土长他处读完大学刚来上海落户不满1个月的同志,您跟我说您「祖籍xx省」?

与之对比强烈的是我某苏北同学,该君穿著体面,谈吐得体,为人谦和,但是!但是!但是!这货最爱干的事就是附和别人、特别是上海人、尤其是「新上海人」吐槽苏北之后,在别人问他「小伙子,你看著蛮有腔调的,你哪里人」的时候,静静地说,我苏北人。

总之,不是自小在上海长大的,大大方方说自己是哪儿人有那么难吗?爱上海这座城市,不一定要通过自我身份混同的方式来实现。


就我在上海读大学四年的经验,在大学里的上海土著、新上海人后代、外地人三个群体中,新上海人后代是平均而言相对最好相处的。


1949年以前就住在上海的居民及其后代、1949-1978年之间进入上海的居民及其后代、1978年以后进入上海的太湖片地区居民及其后代、1978年以后进入上海非太湖片居民及其后代,是四个人群。一般说的所谓新,大概是指后二者。而后二者中,前者和后者又有区别。前者相对来说和前二者的区别不算很大。在最后一种人群中,存在相当数量具有各种形式「皈依者狂热」的人,这大概就是题主所描述的这种情况。


不存在什么新上海人排外吧。。。我感觉就是有小部分老上海人排外,你不会说上海话他们就有点阴阳怪气的


用眼睛看呗~

开玩笑哈哈,我倒是接触过这类所谓的新上海人,并没有你说的这种情况,大部分都是素质很高,为人很和善的这类人,可能是接触的不够多吧


不是很懂啥叫「新上海人」,但听起来挺。。。我还新河南人呢,不管是新上海人还是老上海人,歧视外地人都是不对的。还文化上的上海人,逼事也太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哪个地区,哪个阶层,哪个民族都是平等的,不是因为会了方言或是不会方言就是人上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