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国学大师陈寅恪、钱穆、季羡林先生……读他们本人的作品,怕自己阅历太少,读不懂;而读别人写这些人的传记,又觉得没有真正了解大家的思想和内涵。对于一个想读书的学生来说,很矛盾!


想知道他们的学问和观点,只有本人的文章靠得住,这是说他人即使是专家,也难尽信,表达层面的差异之外,人们作的种种解读,容易夹带私货,也容易种种歪曲,引文则断章取义。

另一方面,本人的文字也有未必真诚的地方,有名文人笔杆子玩的溜,一些糗事很会装潢。也有的东西,不同的时地,当有不同的解读,需要把历史还给历史。这就需要了解人格,经历,时代背景这些,一般读书到了火候,想要完全懂得该人的思想感情,自然关心该人的种种,不待推荐,自会找些传记一类来看。


永远不要读非本人写的传记。

没有什么读懂读不懂的,只是多少的问题,但这是你思考研究的,得到的属于你的。

至少你接触的是那些大师真正的思想,道路和方向没有偏。

而读那些二手的演绎,很容易先被带偏了方向。

就算是一些经典著作,也都是从原文出发,再参考历代的注疏和解释才行。


下馆子是品尝菜肴,不是看厨子做菜。

当然学做菜,是另一码事儿。


作品反映的是人对这个社会以及背景和社会观的理解。但传记代表的基本都是他个人的一生,所以说你如果只是对这人感兴趣,你就读传记,如果对社会背景和社会观有兴趣,就读作品


肯定本人啊,传记只是生平,和他们的作品哪有太多联系。大师的作品也不见得全部晦涩难懂,总有稍微简单的,从简单得看,挑感兴趣的看,看多了自然顺著就读下去了,大师一般都是顺著自己的人生发展阶段写的,写了一生达到巅峰,从头看,慢慢的一本本看下去自然就懂了。不要担心太多看不完,你一旦看下去了,大师的魅力自然会让你情不自禁地看他的下一本书


当然是读原著最好,注释本会影响你的思想。


读作品收获的是自己的私货,思想深邃,读传记是接受别人的私货,人云亦云


这个不用担心,读就行了。如果时间充足可以看一遍他们本人的作品,再看一边其他人评论的,最后再看本人的作品。这个过程中不断记下自己的想法,相互印证。如果时间不够,可以先从大家们的小说类作品读起,偏理论的可以押后。如果实在没有时间,那就想看什么就看吧,虽然现在可能意识里不理解,但是这些东西会记住,慢慢地,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会豁然开朗。因为意识会潜意识思考这些问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