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大约从1760年代开始持续到1840年。标志:蒸汽动力的发明,纺织业的机械化和冶金工业的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大约从1860年代开始持续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标志:电力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还有石油化学工业、家用电器等新产业的出现。

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是被日本打断,标志就是甲午战争输了。至于历史上民国那个工业化被日本侵华打断是扯淡,民国有毛的工业化,民国基本上是轻工业,重工业有,但是不多。

清政府的工业我只谈教科书上,近代海军建设不说了,只说说工厂。有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金陵机械制造总局,福建马尾造船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天津机械制造局等等。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和蒸气轮船等新式武器。前些年有新闻看到,许多地方的铁路铁轨,现在都标识有汉阳造的字样

军队方面还有成立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这些军事院校都培养了不少新式军官。

从这个可以看出清的思路是对的,就是先发展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建国初期50年代也是)但是为啥失败呢?

中国历史上两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就是发生在清朝末年,第二次建国后的工业化。但是清朝末年很悲剧,他发生的时间实际上是第一次工业革命进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期,前期因为没有跟上世界潮流,错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但是想追赶,于是学第一次工业革命,好不容易学了一半,又发现世界到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了。这特么才是最蛋疼的,第一次工业革命的东西我砸了重金,现在又到重新砸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东西追赶,谁不累啊?好比你买台电脑,1070显卡加i7的cpu,觉得好爽,觉得人家最多也就1080嘛,自己用1070应该够了,结果才半个月,出了了i9,显卡人家变成了2090。你再想追,又得重新加钱买新的,谁不累啊?

但是问题在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比第一次工业革命更加深远。第一次工业革命与农业社会的代差有,顶多6比4的差距,差距肯定有但是不是很大。第二次工业革命就不同了,第二次就变成了天上地下的区别。这个时候第一次工业化都还没完成一半,人家第二次工业革命迅速就来临,怎么追?除非是全国上下一心,而那时候的清末又偏偏没有上下一心的条件。

工业革命的出现,一定要有一个适合工业发展和创新的土壤,当时的中国刚刚打开国门,怎么可能有这样的土壤,至少正常的中国人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都不会孤注一掷的豪赌变法,我活的好好的,为啥要变,何况我们还有那么厚的家底,于是中国的洋务派和统治阶层就希望慢慢改革,不像日本,日本真是铁了心全国上下一心要改革,因为日本太穷了,太想暴富了。中国就如同一个旧土豪,他是把钱全部存在银行里吃利息呢,还是到处投资砸钱呢。我相信大部分中国有一个亿都愿意做低风险的投资,存银行一年都几百万利息,不香么?日本不一样,他是借钱赌博,赌赢了暴富,输了大不了再回炉做个穷鬼,反正老百姓也过惯了穷鬼日子,再穷也无所谓。但是技术的发展和世界局势变化真的非常快,习惯了慢节奏的清朝不知所措,那时候的局势,容不得你改革十几年,几十年的去变法了。其实各国也没有想到技术增长这么快,但是都是被逼出来的。德国当时完成统一初期,压力很大,也是急需暴富,英国运气好是占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光,美国也是出于新大陆开发也需要。各种局势让他们变得急不可耐。对比下新中国的初期的「大约近」,是不是很相似,都是那么急切的想暴富。对于一个急切想改变命运的国家来说,追求「暴富」这个就是最大的变革动力,也是推动工业发展和富国强兵的唯一动力。而这种动力,当时的清末的中国还不具备,因为我们好日子过太久了,其实中国人的学习能力实际上很强,但是学习的动力却不强。

最典型的是北洋舰队,前期的北洋舰队的船很多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后期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前期产物,在当时确实是领先的,但是到了后期,技术不断发展,船只更新换代升级很快,很多朝廷的人就想啊,我这么多船,花了这么多,和欧美都差不多,应该够了吧,于是觉得那就够了(李鸿章前期也是这么想的),这么多铁甲船,摆在一起吓都要吓死小日本。实际上情况是,他们忽视了技术革新的速度,日本后期买的船都更新技术的船只,比北洋的更新更先进,虽然只有十几年,但是在技术爆炸的那个年代,更新就是这么快,十年前的舰艇和十年后的舰艇就完全不同。再加上打仗不仅仅是比武器,后面还得比工业资本,后面李鸿章虽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但也没有办法了,因为财政不会再继续支持下去,于是海军建设全面陷入停滞期。中国一旦休息停下,就输了,因为世界技术变化太快了,我前面说了中国人习惯慢慢来,于是成了龟兔赛跑,兔子看到优势不错,于是睡觉,一睡觉日本那个小王八就赶上了。然后工业化进程就此被日本打断。实际上呢,日本不打断工业化,洋务运动发展几十年,也能跟上世界潮流,但是那时候清朝没有多少时间了。

但是问题又来了,清朝当时急切追求工业就一定能变好么?中国有句古话,叫船大不好调头。所以一旦国家过于庞大,又处于中老年的时候,统治阶层一定要照顾好方方面面的利益。不存在向建国初期那么只追求多快好省的发展,那时候我们也是付出过惨痛代价的。所以呢?孰轻孰重?不好说,交给历史回答吧


不会 你有看过这世界上有屠杀自己平民百姓的奴隶制的殖民帝国成为世界第一的么?


翁同酥曾经说过一句话:窃闻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今求之一艺之末,而又奉夷人为师,无论夷人诡谲未必传其精巧,即使教者诚教,学者诚学,所成就者不过术数之士,古今来未闻有持术数而能起衰振弱者也。

这就是晚清洋务派面对的局面,翁同酥等人的话简直无懈可击,今天都没人能反驳,这一切都是程朱理学造成的,在明清以前对于外来的文化是持开放的态度,好的吸收,从明朝开始程朱理学成了国本,朱熹成了圣人,清朝是一切承自明朝,再发展到了晚清,谁能来救呢?

在加上清朝自雍正时期就彻底的闭塞了,乾隆又是特别的傲慢,后面的就更差了,一切也就错过了,到了西方工业革命的时候拿什么去追赶?


工业革命是民间资本势力崛起的产物,旧帝制国家想工业革命要一定程度的还政于民,要革自己的命来强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清朝在亚洲依旧是独一无二的强国,统治者不会自废武功。

何况在中国文化体系里,只要孔家一日不倒,就一日不会工业革命。


清朝只是不搞工业革命而已。

为什么不搞工业革命?这是文化问题,也是利益问题。清朝完全继承了明朝的儒家文化,有过之而无不及。儒家为什么受历代皇帝青睐?因为对自己好嘛。年年科举,压根不是为了选人才,而是为了选奴才。奴化教育已经深入骨子里。皇帝敢开民智吗?不敢啊,所以才有奇技淫巧的结论。

他们难道蠢到不懂新技术对社会的贡献和意义吗?太小瞧肉食者的智商了。地主们只要有奴才,幸福指数是满格的,何必开民智,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

只是,鸵鸟是救不了自己的,自己国民不造反,外敌也会要他们的命,这才有了洋务运动。利益的考量,文化的惯性,时局的动荡,让晚清的工业革命走得无比艰难,蹒跚,生生错过了2次工业革命。生生把一个烂摊子甩给了新中国。

新中国,不仅得造机床,还得改造人,改造思想,还得面对四面强敌,走得也是步步惊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