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首先先陳述我的觀點:二戰莫斯科不可能被攻佔。

其次再講講清楚莫斯科戰役時天氣對蘇德雙方的影響:

1.1941年的冬季是嚴寒,氣溫明顯低於往年。古德里安在日記中寫道:「發動坦克時,得先在底下烘烤一陣。燃料常常凍結,汽油也凍的黏糊糊的……由於天氣太冷,機關槍打不響,我們的37mm反坦克炮已經證明對付不了蘇聯的T-34型坦克。」

2.嚴寒對雙方的戰鬥水平都造成了影響,但是蘇軍比德軍在嚴寒中作戰的經驗更豐富(如1939年蘇芬冬季戰爭)。並且德國的後勤保障工作不到位,使凍傷引發的非戰鬥減員比蘇聯軍隊更嚴重。

3.寒冷的冬天使德軍的坦克不僅可以沿大路運動,而且可以不受道路限制,穿越樹林和開闊地帶。冰封的路面反而比秋季的泥濘道路更適合裝甲部隊的推進。

毫無疑問,「冬將軍」確實更「親」蘇聯,但是假如我們假設,1941年的冬季是個暖冬,德軍就一定能攻佔莫斯科嗎?


我覺得依舊不可能,原因如下:

1.蘇軍兵力充沛,裝備充足。

德國的情報機構在巴巴羅薩計劃前統計到的蘇聯軍隊數量是200多個整編師,但是截止1941年末,德軍所確定的蘇聯整編師數量就有360多個。而早在德軍實施巴巴羅薩之前,蘇聯和日本就已經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在德國入侵蘇聯後,蘇聯的情報機構在確定日軍不會北上夾擊蘇聯之後,就將西伯利亞的幾十萬精銳部隊調回東歐。至1941年末,來自西伯利亞的虎狼之師已經抵達莫斯科城下,這些部隊中的士兵大多經驗豐富,十分擅長冬季作戰和山地作戰。加上原地區的蘇軍部隊和民兵、預備役部隊,足足有上百萬的部隊。千萬不要被《兵臨城下》這部西方的電影欺騙了,蘇聯是工業國,工業國,工業國!兩個人只有一把槍是不存在的,鎮守莫斯科的蘇軍裝備充足,巷戰神器波波莎已經小規模列裝(cod5神槍,1942年中開始大規模列裝)像莫辛納甘這種基礎步槍正規部隊人人都能分到一把。子彈手榴彈莫洛托夫管夠。

2.巴巴羅薩計劃第一步的致命失誤

本圖片來自貼吧,不一定完全正確,侵權刪

巴巴羅薩計劃的第一步,不僅要求德國各集團軍羣和裝甲集羣佔領重要城市和戰略要地,還要求包圍並殲滅儘可能多的當地的蘇聯方面軍。在開戰初期,德國的中央集團軍羣就順利的包圍並殲滅了蘇聯西方面軍(司令巴甫洛夫事後被斯大林槍斃)的主力。使得德國中央集團軍羣能夠迅速向蘇聯的中心快速挺進。古德里安率領的第2裝甲集羣和霍特的第3裝甲集羣長驅直入。但是德國的南方集團軍羣確並未能及時包圍並殲滅蘇軍西南方面軍的主力,導致中央集團軍羣的側翼完全暴露。使得中央集團軍羣不得不分兵派往基輔方向作戰,知道9月19日基輔陷落,極大地拖慢了德軍向莫斯科前進的速度。

3.血戰斯摩棱斯克

斯摩棱斯克是莫斯科的大門。1941年7月8日,德國最高統帥部給中央集團軍羣下達了任務:合圍西德維納河和第聶伯河的蘇軍,佔領斯摩棱斯克一帶,開闢一條通往莫斯科的通道。而接手蘇聯西方面軍的新司令是鐵木辛哥,擁有第16、19、20、21、22集團軍以及預備隊方面軍第24、28集團軍。至7月23日,德國中央集團軍羣的裝甲集羣和摩托化步兵損失兵力近一半,其餘步兵兵團損失兵力近20%,德軍統帥部被迫投入近一半的戰略預備隊。直至8月5日,德軍才成功殲滅了斯摩棱斯克包圍圈內的全部蘇軍(第19、16、20集團軍)。但斯摩棱斯克會戰並未結束,會戰中心開始向南轉移。直至9月10日,鐵木辛哥下令停止反攻,蘇軍轉入戰略防禦,斯摩棱斯克會戰結束。7.10-9.10,蘇軍傷亡和被殲滅俘虜48萬多人,德軍傷亡14餘萬人,陣亡4萬人。這場血戰成功阻撓了德中央集團軍羣前進的步伐。

4.泥濘

蘇聯落後的交通設施給德軍的後勤造成了巨大的困難。而秋季的降臨宣告著蘇聯雨季的到來,原本就凹凸不平的土路頓時變得泥濘不堪,導致原本風馳電掣的機械化部隊和裝甲部隊不斷地陷入泥淖之中,寸步難行,大大減慢了德軍的行進速度。而蘇聯的「焦土戰略」(燒毀一切有用的東西)使得德軍很難在行進過程中在當地進行補給。截止至11月底,大量原本已經應該送到前線的急需物資仍然滯留在華沙一帶,德軍的後勤補給線發生了局部癱瘓。

5.兵力對比

截止9月30日「颱風」計劃德軍兵力:中央集團軍羣74-75個師,180萬人,1700多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390架飛機,1.4萬餘門火炮和迫擊炮。投入3個坦克集團軍,外加第2航空大隊支援

蘇軍兵力:95個師,125萬人,990輛坦克,677架飛機,7600門火炮和迫擊炮。投入三個方面軍。

是不是覺得德軍穩了?

當時希特勒和德國統帥部也是這麼想的

德國宣傳部甚至報道說:「東線戰爭已經基本結束,蘇軍已經被殲滅。」

繼續看下去。

10月,僅三天之內,莫斯科就組織了12萬人的民兵師,169個巷戰小組和上百個反坦克班。全市45萬人參加建築防禦工事。蘇聯空軍出動2.6萬多架次。11月,莫斯科附近部署了320多千米的防坦克障礙和250多千米長的防步兵障礙,朱可夫臨危受命,成為莫斯科戰役蘇軍的總指揮。

10月底,德軍集中51個師,包括13個坦克師和7個摩托化步兵師開始強攻莫斯科外沿陣地。但蘇軍綿延幾百公里,密密麻麻猶如鐵通一般的防禦陣地,使得德軍困難重重,進攻十分緩慢。

11月15日,德軍向莫斯科發起第二次大規模進攻,這次德軍使用了3個野戰集團軍和坦克集團軍,總計74個師和4個旅。其中,德第9集團軍牽制蘇軍加里寧方面軍;第2集團軍牽制西南方面軍。在正面,德軍集中51個師,而蘇軍正面西方面軍的兵力是35個步兵師,3個坦克師,3個摩托化師、12個騎兵師和14個坦克旅(僅記錄正規作戰部隊,不算遊擊隊和民兵武裝)。在11月中下旬(11.15-11.30)的戰鬥中,德軍軍隊已經在北、西、南三面抵達距離目標三四十千米的地方。

此時德軍部隊已經達到了極限,持續5個多月的戰鬥使得德軍極為疲倦。就算是9月30日起對莫斯科周邊地帶發起大規模進攻算起,德軍已經持續高強度作戰兩個月了。當德軍離莫斯科三四十公里的地方之時,面對的仍然是密密麻麻的防禦工事和鐵通般的防禦網,德國中央集團軍羣總司令馮·包克卻不得不投入自己戰略預備隊的最後一個營。而此時莫斯科城內的後援已經到達,蓄力待發的幾十萬來自遠東的精銳之師和莫斯科周邊地區集結的上百萬的動員兵面前,德軍已經無力發起大規模進攻。因為此時,

攻守易形了!

蘇軍反攻德軍的油畫

12月6日,上百萬蘇聯軍隊開始了全面反擊,截止12月16日,蘇軍解放了加里寧,克林和葉利奇三座大城市,標誌著德軍在莫斯科的半弧形包圍圈被徹底打破。截止聖誕節,古德里安被迫撤退至蘇薩河—奧卡河一線的陣地。20天來,朱可夫繳獲了100輛坦克,1434門火炮。整個莫斯科戰役期間,德軍傷亡被俘共50餘萬人。


總結:「颱風」計劃的180萬人中需要大量的部隊進行對周邊陣線的防禦以及作為戰略預備隊保留。真正能夠投入對莫斯科進攻的部隊僅僅是一小部分。而蘇聯僅僅在莫斯科戰役中心地帶投入的部隊前後加上民兵至少150萬餘人。莫斯科戰役是蘇聯用鋼鐵和人肉堆出來的勝利,天氣只是其中的一個次要因素罷了。就像英國作家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裏說的那樣,決定國與國之間勝負的關鍵在於生產力。蘇聯擁有比德國更高的生產能力,擁有極廣的戰略縱深,擁有超兩億的人口,擁有更龐大的工業系統,蘇聯紅軍是大縱深理論作戰的締造者。(那些說蘇聯只會用人海戰術的,可以看一下我發的另一個回答:蘇聯大縱深理論體系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1073242/answer/1186705640)

並且還有英美等西方國家的持續輸血支持,蘇聯又是本場作戰,防禦戰爭,人民對戰爭的參與熱情極高(特別是德軍能把烏克蘭從反蘇大本營硬生生掰成蘇聯兵源大本營和遊擊隊大本營表現最突出)。

天氣,不過是戰爭中最平常不過的因素之一罷了。任何對二戰戰役的「天氣決定論」不過是那些不成熟的黃皮肥皂給自己的安慰和藉口推辭罷了。


手機碼字很累噠~這是我寫的第五個回答,新人,求關注~

我的高贊回答:德國盡全力能打贏二戰嗎?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9706378/answer/1176527990

圖選網侵刪,如有錯誤歡迎指出。


又是這種問題,德軍冷 蘇軍不冷?

德軍冬天在莫斯科喫敗仗是天氣太冷,在庫爾斯克喫敗仗是天氣太熱?

真實原因是德軍中央突擊到莫斯科的時候德軍的後勤已經拉到極限,德軍此時在莫斯科周圍兵力已經十分緊張,彈藥給養已經達到極限,進攻蘇軍已經加強過的整理已經十分喫力。整個戰役的德軍已經無法集中強大的預備隊來戰場機動,被蘇軍後期的反突擊後無法及時封堵防線破口,被迫全線後撤轉入防禦。


寫在前面:不是毛粉,不會幻想蘇聯紅軍一對一打的過德國國防軍

大多數人只知道莫斯科的寒冷,但此時長驅直入的德軍也遭到了巨大削弱。據古德里安回憶,此時一線步兵師的實力只有原來的兩到三成,裝甲師僅有三成。兵員損失同樣巨大,但任然要兵分三路進攻。

其實德軍無法佔領莫斯科的跡象在秋季開始就有些體現。連綿的雨季讓德軍的裝甲部隊和摩托化部隊陷入了爛泥之中,許多士兵回憶:終結閃電戰的不是蘇軍,而是糟糕的雨季。而此時的德軍並未準備任何冬裝,因為他們認為德軍很快即能佔領莫斯科(這一輕敵是致命的),致命的輕敵讓統帥部沒有及時抽調部隊補充這支疲憊之師,他們已經接連戰鬥了數月且損失較大。

問題在莫斯科戰役出現了,大雪使德軍的武器完全陷入了停滯。再沒有了裝甲和空中支援,許多士兵受凍失去戰鬥能力,甚至步槍槍栓都拉不動。就是這種情況下身著單衣的德軍還從掩體中爬出來進入戰鬥,即使如此他們還一度推進到莫斯科城區。隨後蘇軍反擊,沒有預備隊的德軍撤退。此役德軍傷亡50-60萬人(投降9萬人,被擊斃擊傷的僅有16萬9千人,大部分人是凍傷),蘇軍損失103萬人(陣亡達近70萬)。

那麼德軍到底有沒有機會攻下莫斯科呢?當然是有的。有人說此時德國的戰線過長,供應困難,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無法決定戰役,此時德軍完全可以從烏克蘭輸出補給到前線同時他們也這麼做了。所以一線部隊並沒有缺乏食物藥品與彈藥補給,他們缺乏的是最高統帥部所認為不必要的援軍和冬裝。其次,此時的德軍實力遠高於蘇軍。在蘇軍在莫斯科戰役結束後發動反攻時集結了優勢兵力,但是此時的德軍轉入守勢,收縮戰線,並且得到了補充(來自西歐的12個師又2個旅),僅僅是這十餘萬人的補充就擊潰了蘇軍的反擊。可以說很可惜援軍到達的太晚了,若是莫斯科保衛戰時到達,莫斯科極有可能不保。

看到下面回答有人說庫爾斯克戰役時不冷,德軍照樣輸了,此時已經是1943年了,此時北非德軍全軍覆沒,在向義大利駐軍對抗向義大利登陸的盟軍。大西洋壁壘正在建立,數十個師進入海岸陣地。挪威在原有的15集團軍的基礎上增派了350個炮兵連,此時的第三帝國已經進入了多線作戰(遠遠不止兩線了)。加上駐紮各地維持治安的部隊,使得德軍參加庫爾斯克戰役時兵力僅有90萬人,蘇軍則有190萬餘人。但是德軍的進攻任然一度推進了數十公里。但是他們缺乏戰略預備隊,缺乏援軍。而蘇軍儘管丟掉了陣地,仍然有40萬人的草原方面軍的預備隊。在戰損上可以看出蘇軍人海戰術的勝利:在蘇軍第5近衛坦克集團軍與德國第二黨衛裝甲軍的坦克戰中蘇軍損失822量坦克,其中絕大部分為絕對損失,德軍損失坦克70-80輛。要知道此時的德軍可是強弩之末了,但是戰鬥素養仍然遠高於蘇軍。

因此如果德軍統帥部不輕敵,派遣援軍,發放冬裝的話,即使是寒冷的情況下德軍仍然可以很容易地攻佔莫斯科。但是如果在缺乏援軍和補給的狀態下,這支已經連續作戰數月的疲憊部隊面對以逸待勞的紅軍,很難取得勝利。

另外補充:沒有美國參戰,德軍極有可能完全佔領蘇聯了(那樣的話挪威,法國,義大利和北非的數百萬大軍可以調到東線),此時蘇軍的動員能力已經到達了極限,而德軍兵力卻極其分散,若能集中兵力是完全有能力打敗蘇軍。


蘇聯秋天的泥濘讓德國坦克直接趴窩哦,只能騎毛驢打仗,蓋伊薩傑的書裏有說過。


這個問題,跟知乎上常見的「如果德軍怎樣怎樣,就會取得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是一個性質的。 符合歷史事實與基本邏輯的答案肯定是「不可能」三個字。根因是德軍攻勢的終末階段,蘇軍積攢下來多少新銳預備隊人員裝備,準備發動大反攻?

莫斯科會戰,德軍在1941年11月30日達到了攻勢頂點,也徹底精疲力盡了。這個時候蘇軍為頂住德軍的最後瘋狂(攻勢),使用了哪些方面軍預備隊? 答案是庫茲涅佐夫的突擊第一集團軍(主要由太平洋艦隊水兵編成),把渡到莫斯科-伏爾加運河東岸的德軍登陸場全殲。這個時候,斯大林的統帥部預備隊、朱可夫的方面軍預備隊已經在莫斯科會戰的戰役淺近縱深積攢了40萬新銳部隊。對此,上自希特勒、總參謀長哈爾德,下到最前線幾個集團軍司令官參謀長,誰掌握了? 如何做夢這些新銳蘇軍不存在,蘇軍不可能在12月6日全線大反攻,德軍可以奪下莫斯科??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