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首先先陈述我的观点:二战莫斯科不可能被攻占。

其次再讲讲清楚莫斯科战役时天气对苏德双方的影响:

1.1941年的冬季是严寒,气温明显低于往年。古德里安在日记中写道:「发动坦克时,得先在底下烘烤一阵。燃料常常冻结,汽油也冻的黏糊糊的……由于天气太冷,机关枪打不响,我们的37mm反坦克炮已经证明对付不了苏联的T-34型坦克。」

2.严寒对双方的战斗水平都造成了影响,但是苏军比德军在严寒中作战的经验更丰富(如1939年苏芬冬季战争)。并且德国的后勤保障工作不到位,使冻伤引发的非战斗减员比苏联军队更严重。

3.寒冷的冬天使德军的坦克不仅可以沿大路运动,而且可以不受道路限制,穿越树林和开阔地带。冰封的路面反而比秋季的泥泞道路更适合装甲部队的推进。

毫无疑问,「冬将军」确实更「亲」苏联,但是假如我们假设,1941年的冬季是个暖冬,德军就一定能攻占莫斯科吗?


我觉得依旧不可能,原因如下:

1.苏军兵力充沛,装备充足。

德国的情报机构在巴巴罗萨计划前统计到的苏联军队数量是200多个整编师,但是截止1941年末,德军所确定的苏联整编师数量就有360多个。而早在德军实施巴巴罗萨之前,苏联和日本就已经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在德国入侵苏联后,苏联的情报机构在确定日军不会北上夹击苏联之后,就将西伯利亚的几十万精锐部队调回东欧。至1941年末,来自西伯利亚的虎狼之师已经抵达莫斯科城下,这些部队中的士兵大多经验丰富,十分擅长冬季作战和山地作战。加上原地区的苏军部队和民兵、预备役部队,足足有上百万的部队。千万不要被《兵临城下》这部西方的电影欺骗了,苏联是工业国,工业国,工业国!两个人只有一把枪是不存在的,镇守莫斯科的苏军装备充足,巷战神器波波莎已经小规模列装(cod5神枪,1942年中开始大规模列装)像莫辛纳甘这种基础步枪正规部队人人都能分到一把。子弹手榴弹莫洛托夫管够。

2.巴巴罗萨计划第一步的致命失误

本图片来自贴吧,不一定完全正确,侵权删

巴巴罗萨计划的第一步,不仅要求德国各集团军群和装甲集群占领重要城市和战略要地,还要求包围并歼灭尽可能多的当地的苏联方面军。在开战初期,德国的中央集团军群就顺利的包围并歼灭了苏联西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事后被斯大林枪毙)的主力。使得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能够迅速向苏联的中心快速挺进。古德里安率领的第2装甲集群和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长驱直入。但是德国的南方集团军群确并未能及时包围并歼灭苏军西南方面军的主力,导致中央集团军群的侧翼完全暴露。使得中央集团军群不得不分兵派往基辅方向作战,知道9月19日基辅陷落,极大地拖慢了德军向莫斯科前进的速度。

3.血战斯摩棱斯克

斯摩棱斯克是莫斯科的大门。1941年7月8日,德国最高统帅部给中央集团军群下达了任务:合围西德维纳河和第聂伯河的苏军,占领斯摩棱斯克一带,开辟一条通往莫斯科的通道。而接手苏联西方面军的新司令是铁木辛哥,拥有第16、19、20、21、22集团军以及预备队方面军第24、28集团军。至7月23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的装甲集群和摩托化步兵损失兵力近一半,其余步兵兵团损失兵力近20%,德军统帅部被迫投入近一半的战略预备队。直至8月5日,德军才成功歼灭了斯摩棱斯克包围圈内的全部苏军(第19、16、20集团军)。但斯摩棱斯克会战并未结束,会战中心开始向南转移。直至9月10日,铁木辛哥下令停止反攻,苏军转入战略防御,斯摩棱斯克会战结束。7.10-9.10,苏军伤亡和被歼灭俘虏48万多人,德军伤亡14余万人,阵亡4万人。这场血战成功阻挠了德中央集团军群前进的步伐。

4.泥泞

苏联落后的交通设施给德军的后勤造成了巨大的困难。而秋季的降临宣告著苏联雨季的到来,原本就凹凸不平的土路顿时变得泥泞不堪,导致原本风驰电掣的机械化部队和装甲部队不断地陷入泥淖之中,寸步难行,大大减慢了德军的行进速度。而苏联的「焦土战略」(烧毁一切有用的东西)使得德军很难在行进过程中在当地进行补给。截止至11月底,大量原本已经应该送到前线的急需物资仍然滞留在华沙一带,德军的后勤补给线发生了局部瘫痪。

5.兵力对比

截止9月30日「台风」计划德军兵力:中央集团军群74-75个师,180万人,1700多辆坦克和强击火炮,1390架飞机,1.4万余门火炮和迫击炮。投入3个坦克集团军,外加第2航空大队支援

苏军兵力:95个师,125万人,990辆坦克,677架飞机,7600门火炮和迫击炮。投入三个方面军。

是不是觉得德军稳了?

当时希特勒和德国统帅部也是这么想的

德国宣传部甚至报道说:「东线战争已经基本结束,苏军已经被歼灭。」

继续看下去。

10月,仅三天之内,莫斯科就组织了12万人的民兵师,169个巷战小组和上百个反坦克班。全市45万人参加建筑防御工事。苏联空军出动2.6万多架次。11月,莫斯科附近部署了320多千米的防坦克障碍和250多千米长的防步兵障碍,朱可夫临危受命,成为莫斯科战役苏军的总指挥。

10月底,德军集中51个师,包括13个坦克师和7个摩托化步兵师开始强攻莫斯科外沿阵地。但苏军绵延几百公里,密密麻麻犹如铁通一般的防御阵地,使得德军困难重重,进攻十分缓慢。

11月15日,德军向莫斯科发起第二次大规模进攻,这次德军使用了3个野战集团军和坦克集团军,总计74个师和4个旅。其中,德第9集团军牵制苏军加里宁方面军;第2集团军牵制西南方面军。在正面,德军集中51个师,而苏军正面西方面军的兵力是35个步兵师,3个坦克师,3个摩托化师、12个骑兵师和14个坦克旅(仅记录正规作战部队,不算游击队和民兵武装)。在11月中下旬(11.15-11.30)的战斗中,德军军队已经在北、西、南三面抵达距离目标三四十千米的地方。

此时德军部队已经达到了极限,持续5个多月的战斗使得德军极为疲倦。就算是9月30日起对莫斯科周边地带发起大规模进攻算起,德军已经持续高强度作战两个月了。当德军离莫斯科三四十公里的地方之时,面对的仍然是密密麻麻的防御工事和铁通般的防御网,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冯·包克却不得不投入自己战略预备队的最后一个营。而此时莫斯科城内的后援已经到达,蓄力待发的几十万来自远东的精锐之师和莫斯科周边地区集结的上百万的动员兵面前,德军已经无力发起大规模进攻。因为此时,

攻守易形了!

苏军反攻德军的油画

12月6日,上百万苏联军队开始了全面反击,截止12月16日,苏军解放了加里宁,克林和叶利奇三座大城市,标志著德军在莫斯科的半弧形包围圈被彻底打破。截止圣诞节,古德里安被迫撤退至苏萨河—奥卡河一线的阵地。20天来,朱可夫缴获了100辆坦克,1434门火炮。整个莫斯科战役期间,德军伤亡被俘共50余万人。


总结:「台风」计划的180万人中需要大量的部队进行对周边阵线的防御以及作为战略预备队保留。真正能够投入对莫斯科进攻的部队仅仅是一小部分。而苏联仅仅在莫斯科战役中心地带投入的部队前后加上民兵至少150万余人。莫斯科战役是苏联用钢铁和人肉堆出来的胜利,天气只是其中的一个次要因素罢了。就像英国作家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里说的那样,决定国与国之间胜负的关键在于生产力。苏联拥有比德国更高的生产能力,拥有极广的战略纵深,拥有超两亿的人口,拥有更庞大的工业系统,苏联红军是大纵深理论作战的缔造者。(那些说苏联只会用人海战术的,可以看一下我发的另一个回答:苏联大纵深理论体系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1073242/answer/1186705640)

并且还有英美等西方国家的持续输血支持,苏联又是本场作战,防御战争,人民对战争的参与热情极高(特别是德军能把乌克兰从反苏大本营硬生生掰成苏联兵源大本营和游击队大本营表现最突出)。

天气,不过是战争中最平常不过的因素之一罢了。任何对二战战役的「天气决定论」不过是那些不成熟的黄皮肥皂给自己的安慰和借口推辞罢了。


手机码字很累哒~这是我写的第五个回答,新人,求关注~

我的高赞回答:德国尽全力能打赢二战吗?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89706378/answer/1176527990

图选网侵删,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又是这种问题,德军冷 苏军不冷?

德军冬天在莫斯科吃败仗是天气太冷,在库尔斯克吃败仗是天气太热?

真实原因是德军中央突击到莫斯科的时候德军的后勤已经拉到极限,德军此时在莫斯科周围兵力已经十分紧张,弹药给养已经达到极限,进攻苏军已经加强过的整理已经十分吃力。整个战役的德军已经无法集中强大的预备队来战场机动,被苏军后期的反突击后无法及时封堵防线破口,被迫全线后撤转入防御。


写在前面:不是毛粉,不会幻想苏联红军一对一打的过德国国防军

大多数人只知道莫斯科的寒冷,但此时长驱直入的德军也遭到了巨大削弱。据古德里安回忆,此时一线步兵师的实力只有原来的两到三成,装甲师仅有三成。兵员损失同样巨大,但任然要兵分三路进攻。

其实德军无法占领莫斯科的迹象在秋季开始就有些体现。连绵的雨季让德军的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陷入了烂泥之中,许多士兵回忆:终结闪电战的不是苏军,而是糟糕的雨季。而此时的德军并未准备任何冬装,因为他们认为德军很快即能占领莫斯科(这一轻敌是致命的),致命的轻敌让统帅部没有及时抽调部队补充这支疲惫之师,他们已经接连战斗了数月且损失较大。

问题在莫斯科战役出现了,大雪使德军的武器完全陷入了停滞。再没有了装甲和空中支援,许多士兵受冻失去战斗能力,甚至步枪枪栓都拉不动。就是这种情况下身著单衣的德军还从掩体中爬出来进入战斗,即使如此他们还一度推进到莫斯科城区。随后苏军反击,没有预备队的德军撤退。此役德军伤亡50-60万人(投降9万人,被击毙击伤的仅有16万9千人,大部分人是冻伤),苏军损失103万人(阵亡达近70万)。

那么德军到底有没有机会攻下莫斯科呢?当然是有的。有人说此时德国的战线过长,供应困难,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无法决定战役,此时德军完全可以从乌克兰输出补给到前线同时他们也这么做了。所以一线部队并没有缺乏食物药品与弹药补给,他们缺乏的是最高统帅部所认为不必要的援军和冬装。其次,此时的德军实力远高于苏军。在苏军在莫斯科战役结束后发动反攻时集结了优势兵力,但是此时的德军转入守势,收缩战线,并且得到了补充(来自西欧的12个师又2个旅),仅仅是这十余万人的补充就击溃了苏军的反击。可以说很可惜援军到达的太晚了,若是莫斯科保卫战时到达,莫斯科极有可能不保。

看到下面回答有人说库尔斯克战役时不冷,德军照样输了,此时已经是1943年了,此时北非德军全军覆没,在向义大利驻军对抗向义大利登陆的盟军。大西洋壁垒正在建立,数十个师进入海岸阵地。挪威在原有的15集团军的基础上增派了350个炮兵连,此时的第三帝国已经进入了多线作战(远远不止两线了)。加上驻扎各地维持治安的部队,使得德军参加库尔斯克战役时兵力仅有90万人,苏军则有190万余人。但是德军的进攻任然一度推进了数十公里。但是他们缺乏战略预备队,缺乏援军。而苏军尽管丢掉了阵地,仍然有40万人的草原方面军的预备队。在战损上可以看出苏军人海战术的胜利:在苏军第5近卫坦克集团军与德国第二党卫装甲军的坦克战中苏军损失822量坦克,其中绝大部分为绝对损失,德军损失坦克70-80辆。要知道此时的德军可是强弩之末了,但是战斗素养仍然远高于苏军。

因此如果德军统帅部不轻敌,派遣援军,发放冬装的话,即使是寒冷的情况下德军仍然可以很容易地攻占莫斯科。但是如果在缺乏援军和补给的状态下,这支已经连续作战数月的疲惫部队面对以逸待劳的红军,很难取得胜利。

另外补充:没有美国参战,德军极有可能完全占领苏联了(那样的话挪威,法国,义大利和北非的数百万大军可以调到东线),此时苏军的动员能力已经到达了极限,而德军兵力却极其分散,若能集中兵力是完全有能力打败苏军。


苏联秋天的泥泞让德国坦克直接趴窝哦,只能骑毛驴打仗,盖伊萨杰的书里有说过。


这个问题,跟知乎上常见的「如果德军怎样怎样,就会取得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是一个性质的。 符合历史事实与基本逻辑的答案肯定是「不可能」三个字。根因是德军攻势的终末阶段,苏军积攒下来多少新锐预备队人员装备,准备发动大反攻?

莫斯科会战,德军在1941年11月30日达到了攻势顶点,也彻底精疲力尽了。这个时候苏军为顶住德军的最后疯狂(攻势),使用了哪些方面军预备队? 答案是库兹涅佐夫的突击第一集团军(主要由太平洋舰队水兵编成),把渡到莫斯科-伏尔加运河东岸的德军登陆场全歼。这个时候,斯大林的统帅部预备队、朱可夫的方面军预备队已经在莫斯科会战的战役浅近纵深积攒了40万新锐部队。对此,上自希特勒、总参谋长哈尔德,下到最前线几个集团军司令官参谋长,谁掌握了? 如何做梦这些新锐苏军不存在,苏军不可能在12月6日全线大反攻,德军可以夺下莫斯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