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輕巧,到了後期,盟軍到後期是越打越多,德軍越打越少,幾百萬德軍被全面包圍在了世界各地,想突破包圍圈的可能基本為零,而且柏林會戰時的元首也試圖讓他們回來,此時很多軍官已經不聽元首的話了,直接繳械投降,等到國會大廈被攻破,希特勒已經破罐破摔了,那可不嘛,都和情人結婚了,可不就是沒希望了嘛。


希特勒不是不想讓周邊的德軍回去救援,而是周邊數百萬德軍已經被盟軍和蘇聯圍困,沒有辦法趕回去救援,同時那些外圍的指揮官知道大勢已去,也不願意回去送死。

一、外圍的數百萬德軍已經分身乏術。

周邊的數百萬德軍,北部的德軍駐紮在挪威,由於通往德國的波羅的海已經被盟軍控制,德軍40萬精銳部隊根本沒有辦法回去救援

整個東線的德軍被蘇軍圍死死困在東普魯士,南線的德軍也基本被蘇軍殲滅了,殘餘的德軍也被蘇軍圍困在捷克斯洛伐克,西線德軍正在跟英美軍隊對持,一旦他們撤退回去救援,他們就會遭受到英美聯軍的圍攻,戰線瞬間崩潰。

在柏林戰役期間只有在德國中部的12集團軍有能力回去救援,但是12集團軍已經沒有了汽油等資源,機動部隊寸步難行,只靠士兵走路,由於距離柏林距離比較遠,也無法及時趕回去救援

也許希特勒也是在賭,想要在不把外圍部隊抽調回來的前提下守住柏林,給德軍以後的反攻留有一線希望。

二、周邊的德軍指揮官已經不願意服從希特勒的指揮

在希特勒的獨裁統治下,他的屬下也對他產生了不滿,尤其是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後,德國很多的指揮官已經對德國的局勢不抱任何幻想了。

而且當時蘇聯節節勝利,德軍那些外圍的指揮官眼看大勢已去,也不願意聽從希特勒的命令回去送死,所以柏林之戰只有希特勒自己帶著士兵抵死抵抗

擴展資料:

柏林戰役(又稱柏林衝鋒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上的最後一場重大戰役。大量蘇聯紅軍在東方進攻柏林,這場戰役發生於1945年4月尾至5月初。在這場戰役終結前,阿道夫·希特勒自殺。納粹德國在這場戰役結束後,5月8日,簽署無條件投降協議,宣示納粹德國正式覆亡,正式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事的結束。

背景編輯

由於蘇聯於1944年8月發動巴格拉基昂行動,粉碎德國中央集團軍羣,所以歐洲方向的蘇德戰爭相對地平穩。羅馬尼亞王國和保加利亞王國被迫投降並向德國宣戰。另外德軍損失了布達佩斯和剩餘匈牙利王國的大部分,通往波蘭平原的門已為蘇軍打開。

在華沙起義1944年10月初被德軍鎮壓之後,蘇軍在1945年1月奪取華沙。3日之後,4個紅軍方面軍組成一道寬闊的前線,由華沙越過納雷夫河展開攻勢期間,德國國防軍重新整合併在紅軍的正面作出戰略性後撤,以保留實力防守柏林城外的防線。4日後蘇軍成功突破並以每天30至40公里的速度向西推進,先後奪取波羅的海3國、格但斯克、東普魯士和波茲南,最後到達柏林以東60公里,並沿著奧得河集結。

2月24日,海因裏希·希姆萊帶領新建的德國維斯瓦河集團軍羣反攻失敗,蘇軍開進波美拉尼亞並清剿奧得河右岸。在南方的德軍企圖突破蘇軍在布達佩斯的包圍失敗,布達佩斯於2月13日落入蘇軍手中。阿道夫·希特勒堅持要奪回多瑙河,原因是德軍若能夠重奪多瑙河的控制權,位於柏林南部的軍隊便能夠站穩住,同時柏林正東的防線亦不會那麼喫緊,然而計劃失敗。蘇軍在同日反攻,在3月30日進入奧地利境內並於4月13日奪取維也納。

此後德軍戰敗只是時間的問題,戰爭已變成東、西方陣營的較量。德國油料不足,戰機和坦克的生產正顯著減少,即使生產出來的質素也比以前差很多。盟軍堅持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以換取時間讓難民在蘇軍到達前逃向西方。

希特勒不理其顧問反對,繼續留在柏林,在留守柏林的最後時期,希特勒動員全柏林城的人力物力(徵召勉強受過訓練的平民入伍),勉強整合了一個近120萬人的集團軍羣。雖然戰鬥力並不可靠,但這個集團軍羣是希特勒在柏林戰役中的唯一希望。這個集團軍羣分別有3個集團軍,另外有一個接近40萬人的預備集團軍,分別是國防軍第2國民集團軍、國防軍第8護衛集團軍、帝國衛隊第1菁英集團軍(這是希特勒在戰敗前仍然對自己帝國的迷思)、國防軍第16國民集團軍(這是一個預備集團軍)。

盟軍初步計劃空投傘兵至柏林,而且丘吉爾從政治的角度認為攻佔柏林可以提高美國和英國在二戰後的國際地位,主張盟軍進攻柏林,但最後取消計劃。因為艾森豪威爾認為不需要為一個戰後會落在蘇聯手中的城市而犧牲,而且執行計劃需要大量兵員和補給,不切實際。

蘇軍進攻編輯

準備工作編輯

斯大林不認為盟軍會在戰後把戰前屬於蘇聯的土地歸還,因此他要求蘇軍儘快向西方突進,但首要的任務是拿下柏林。因為柏林在戰後有很大的戰略價值,斯大林預想到戰爭結束後蘇聯和盟軍最終會分裂,佔領柏林能夠為他爭取更多政治籌碼,亦有機會得到希特勒的核武計劃。蘇聯佔領的德國地區就成為了後來的東德。

1945年4月9日,東普魯士柯尼斯堡落入蘇軍手中。令康斯坦丁·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得以向西推進至奧得河東岸。在4月首兩周,蘇軍作了一個開戰以來最快速的前線調動,格奧爾吉·朱可夫元帥把沿著奧得河部署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集結到希萊高地前,並告訴軍隊裏的每個人,沒有他的命令,全軍不得停止狂轟猛炸,除非德國守軍有人投降。後來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就代替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沿著奧得河部署。調動進行的時候,防線一度出現一些缺口令一直被困在但澤附近的德軍第2集團軍羣羣得以越過奧得河返回德軍控制區。

在南方,伊萬·科涅夫元帥把烏克蘭第1方面軍防禦重點由上西里西亞移向西北方的尼斯河。

3個蘇聯方面軍共有250萬人(78,556人屬於波蘭第1集團軍);6,250輛坦克、7,500架戰鬥機、轟炸機和攻擊機、41,600挺榴彈炮、加農炮和迫擊炮、3,255輛裝有喀秋沙火箭發射器的貨車(綽號:「斯大林風琴」)及95,383輛機械化車輛。

3月20日,哥德哈德·海因裏希將軍接替了海因裏希·希姆萊出任維斯瓦河集團軍羣的指揮官。他是德軍最傑出的防守戰術家之一,上任後立即展開防禦工作。他認為蘇軍進攻主力會由奧得河發動並沿著東西行的高速公路進發。他決定放棄以小規模戰鬥來防禦奧得河河岸,反而要求工程兵強化施勞弗高地的防禦工事,利用德軍的裝甲優勢及火炮威力將施勞弗高地建立成一個強力堡壘,施勞弗高地的戰略價值極為重要,它位置於在奧德河以西17公里、柏林以東90公里,可以俯瞰穿過奧得河的高速公路,施勞弗高地是進入柏林城的最後一道防線,防線之後已是柏林城外的郊區。故此,德軍把施勞弗高地視作第三帝國存亡的關鍵,把德軍尚餘最精銳的黨衛隊第7裝甲集團軍和兩個國民步兵師都調至施勞弗高地防線之上,並且將防線上大部分兵力集中在施勞弗高地周圍進行防禦。德軍工程兵在河上游的水庫放水把原本已經因為秋季融雪而泛濫的奧得河變成一個沼澤,並在奧得河後方建立3條防線一直到柏林外圍。這些地帶由反坦克壕溝、反坦克炮臺和大量戰壕和碉堡所組成。

此外海因裏希把原本駐防在柏林城內的國防軍外調,以增援在施勞弗高地的軍隊。的確,在當時柏林周圍仍然能抵擋蘇軍攻勢的軍隊中,國防軍是唯一可依靠的力量。

奧得河尼斯河的戰鬥

柏林戰役(又稱柏林衝鋒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場上的最後一場重大戰役。大量蘇聯紅軍在東方進攻柏林,這場戰役發生於1945年4月尾至5月初。在這場戰役終結前,阿道夫·希特勒自殺。納粹德國在這場戰役結束後,5月8日,簽署無條件投降協議,宣示納粹德國正式覆亡,正式宣告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歐洲戰事的結束。

背景編輯

由於蘇聯於1944年8月發動巴格拉基昂行動,粉碎德國中央集團軍羣,所以歐洲方向的蘇德戰爭相對地平穩。羅馬尼亞王國和保加利亞王國被迫投降並向德國宣戰。另外德軍損失了布達佩斯和剩餘匈牙利王國的大部分,通往波蘭平原的門已為蘇軍打開。

在華沙起義1944年10月初被德軍鎮壓之後,蘇軍在1945年1月奪取華沙。3日之後,4個紅軍方面軍組成一道寬闊的前線,由華沙越過納雷夫河展開攻勢期間,德國國防軍重新整合併在紅軍的正面作出戰略性後撤,以保留實力防守柏林城外的防線。4日後蘇軍成功突破並以每天30至40公里的速度向西推進,先後奪取波羅的海3國、格但斯克、東普魯士和波茲南,最後到達柏林以東60公里,並沿著奧得河集結。

2月24日,海因裏希·希姆萊帶領新建的德國維斯瓦河集團軍羣反攻失敗,蘇軍開進波美拉尼亞並清剿奧得河右岸。在南方的德軍企圖突破蘇軍在布達佩斯的包圍失敗,布達佩斯於2月13日落入蘇軍手中。阿道夫·希特勒堅持要奪回多瑙河,原因是德軍若能夠重奪多瑙河的控制權,位於柏林南部的軍隊便能夠站穩住,同時柏林正東的防線亦不會那麼喫緊,然而計劃失敗。蘇軍在同日反攻,在3月30日進入奧地利境內並於4月13日奪取維也納。

此後德軍戰敗只是時間的問題,戰爭已變成東、西方陣營的較量。德國油料不足,戰機和坦克的生產正顯著減少,即使生產出來的質素也比以前差很多。盟軍堅持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以換取時間讓難民在蘇軍到達前逃向西方。

希特勒不理其顧問反對,繼續留在柏林,在留守柏林的最後時期,希特勒動員全柏林城的人力物力(徵召勉強受過訓練的平民入伍),勉強整合了一個近120萬人的集團軍羣。雖然戰鬥力並不可靠,但這個集團軍羣是希特勒在柏林戰役中的唯一希望。這個集團軍羣分別有3個集團軍,另外有一個接近40萬人的預備集團軍,分別是國防軍第2國民集團軍、國防軍第8護衛集團軍、帝國衛隊第1菁英集團軍(這是希特勒在戰敗前仍然對自己帝國的迷思)、國防軍第16國民集團軍(這是一個預備集團軍)。

盟軍初步計劃空投傘兵至柏林,而且丘吉爾從政治的角度認為攻佔柏林可以提高美國和英國在二戰後的國際地位,主張盟軍進攻柏林,但最後取消計劃。因為艾森豪威爾認為不需要為一個戰後會落在蘇聯手中的城市而犧牲,而且執行計劃需要大量兵員和補給,不切實際。

蘇軍進攻編輯

準備工作編輯

斯大林不認為盟軍會在戰後把戰前屬於蘇聯的土地歸還,因此他要求蘇軍儘快向西方突進,但首要的任務是拿下柏林。因為柏林在戰後有很大的戰略價值,斯大林預想到戰爭結束後蘇聯和盟軍最終會分裂,佔領柏林能夠為他爭取更多政治籌碼,亦有機會得到希特勒的核武計劃。蘇聯佔領的德國地區就成為了後來的東德。

1945年4月9日,東普魯士柯尼斯堡落入蘇軍手中。令康斯坦丁·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得以向西推進至奧得河東岸。在4月首兩周,蘇軍作了一個開戰以來最快速的前線調動,格奧爾吉·朱可夫元帥把沿著奧得河部署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集結到希萊高地前,並告訴軍隊裏的每個人,沒有他的命令,全軍不得停止狂轟猛炸,除非德國守軍有人投降。後來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就代替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沿著奧得河部署。調動進行的時候,防線一度出現一些缺口令一直被困在但澤附近的德軍第2集團軍羣羣得以越過奧得河返回德軍控制區。

在南方,伊萬·科涅夫元帥把烏克蘭第1方面軍防禦重點由上西里西亞移向西北方的尼斯河。

3個蘇聯方面軍共有250萬人(78,556人屬於波蘭第1集團軍);6,250輛坦克、7,500架戰鬥機、轟炸機和攻擊機、41,600挺榴彈炮、加農炮和迫擊炮、3,255輛裝有喀秋沙火箭發射器的貨車(綽號:「斯大林風琴」)及95,383輛機械化車輛。

3月20日,哥德哈德·海因裏希將軍接替了海因裏希·希姆萊出任維斯瓦河集團軍羣的指揮官。他是德軍最傑出的防守戰術家之一,上任後立即展開防禦工作。他認為蘇軍進攻主力會由奧得河發動並沿著東西行的高速公路進發。他決定放棄以小規模戰鬥來防禦奧得河河岸,反而要求工程兵強化施勞弗高地的防禦工事,利用德軍的裝甲優勢及火炮威力將施勞弗高地建立成一個強力堡壘,施勞弗高地的戰略價值極為重要,它位置於在奧德河以西17公里、柏林以東90公里,可以俯瞰穿過奧得河的高速公路,施勞弗高地是進入柏林城的最後一道防線,防線之後已是柏林城外的郊區。故此,德軍把施勞弗高地視作第三帝國存亡的關鍵,把德軍尚餘最精銳的黨衛隊第7裝甲集團軍和兩個國民步兵師都調至施勞弗高地防線之上,並且將防線上大部分兵力集中在施勞弗高地周圍進行防禦。德軍工程兵在河上游的水庫放水把原本已經因為秋季融雪而泛濫的奧得河變成一個沼澤,並在奧得河後方建立3條防線一直到柏林外圍。這些地帶由反坦克壕溝、反坦克炮臺和大量戰壕和碉堡所組成。

此外海因裏希把原本駐防在柏林城內的國防軍外調,以增援在施勞弗高地的軍隊。的確,在當時柏林周圍仍然能抵擋蘇軍攻勢的軍隊中,國防軍是唯一可依靠的力量。

奧得河尼斯河的戰鬥編輯

參見:奧德河-尼斯河戰役

4月16日,清晨的戰鬥以炮擊揭幕,數以千計的大炮和喀秋莎火箭炮開始炮轟德軍陣地,炮擊持續了數天之久。日出前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越過奧得河展開攻擊。同日清早,烏克蘭第1方面軍也越過尼斯河展開攻擊。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雖然軍力強大,但分配予它的任務比較困難,更要面對大部分德軍。

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進攻一敗塗地,因為海因裏希已預料到蘇軍進攻,早於蘇軍炮擊前已經把第1道防線的兵力撤回。蘇軍原本有意用143盞探射燈的燈光擾亂德國守軍的視線,卻因為早晨的濃霧而分散,反而讓德軍看清楚蘇軍的編隊。而沼澤地亦妨礙了蘇軍的攻勢,還暴露在德軍炮火之下,蘇軍死傷枕藉。緩慢的推進令朱可夫感到挫敗,他收到斯大林的命令,把原本計劃直至有突破性進展才動員的後備軍也投入戰鬥。到傍晚時,蘇軍前進了大概6公里並取得一些地區,但德軍防線仍然原封未動。

在南方,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進攻按著計劃進行,朱可夫向斯大林報告希萊高地的戰鬥遇到一些挫折。斯大林為了刺激他,告訴朱可夫將向科涅夫下達由南方進攻柏林的命令。

第2天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把後方剩下的兵力都投入到戰場中,蘇軍的縱深作戰在這一地區徹底失敗。4月17日黃昏前,德軍的防線依然原封未動。在南方由費迪南德·舍納爾將軍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羣卻未能阻擋南方的攻勢。在他北翼的第4裝甲集團軍因為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攻勢而往後撤。他卻把自己的兩個裝甲師用來防禦南部,而不用來協助第4裝甲集團軍。這是這次戰鬥的轉捩點,黃昏後維斯瓦河集團軍羣和中央集團軍羣的南部已經不能防守,除非他們後撤到與第4裝甲集團軍連成一線。因為科涅夫輕鬆突破了舍納爾的差勁防禦後,也艱難拉開了海因裏希的出色防線。

4月18日,兩個蘇聯方面軍穩步推進,但傷亡仍然很多,黃昏時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已經奪取了霍斯,推進至德軍第3條、也是最後一條的防線,並準備向郊區進發。

4月19日,戰鬥開始後第4天,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突破了德軍施勞弗高地的最後防線,往柏林的路線已經暢通無阻。德國第9集團軍的殘餘部隊仍然守著施勞弗高地。德國第4裝甲集團軍也有被烏克蘭第1方面軍包抄的危險,蘇聯的第3親衛集團軍、第3及第4親衛坦克集團軍已經突破了德國第4裝甲集團軍的防線,轉向北聯同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往柏林進發。其餘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向西方盟軍戰線推進。當天后,德軍東面戰線基本上已經不再存在,剩下來的只是一些被包圍的德軍反抗。這次戰鬥蘇軍代價非常大,由4月16日至19日損失超過2,807輛坦克。

對柏林的包圍編輯

4月20日是希特勒生日,蘇軍火炮向柏林中心展開炮擊,一直到柏林投降後才停止。戰後蘇聯指出柏林戰役炮擊投下的炸藥重量比盟軍轟炸機投下的總重還要多。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向柏林東及東北部推進。

烏克蘭第1方面軍穿越了北翼德軍中央集團軍羣最後一個陣地並經過特博格北部,佔據美軍馬格德堡易北河防線前一大片德國土地。北部斯特丁至施韋特由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佔領。

4月21日,蘇軍第2親衛集團軍向柏林北部推進了50公里,並攻擊威諾亨西南方。其他蘇軍部隊已經抵達柏林防線外圍。蘇聯計劃先包圍柏林然後包抄德國第12集團軍。

德國第4裝甲集團軍與德國第9集團軍被困霍斯北部,因此由第4裝甲集團軍轉隸第9集團軍,該集團軍仍然守著科特布斯。當第4裝甲集團軍成功向北方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作出反擊後,希特勒向第9集團軍下達死守科特布斯,並向西方設立一條新戰線的命令。這樣就能夠與由南方突圍北上的第4裝甲集團軍包抄烏克蘭第1方面軍。他們預計第4裝甲集團軍會在南方向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發動攻擊,而斯坦納將軍的武裝黨衛隊第11裝甲集團軍會由柏林南下包抄。但斯坦納將軍根本沒有足夠兵源發動反攻,海因裏希向希特勒的參謀表明,如果第9集團軍不立即撤退就會被紅軍包圍。他強調往西北撤回柏林已經太遲,一定要往西撤退,如果不獲希特勒許可向西撤退,他就要求解除自己指揮官的職務。

4月22日中午的會議,希特勒得知他的計劃並無實現而怒不可遏。他宣佈戰敗而自己會留在柏林直到最後一刻然後自殺。為了令希特勒冷靜下來,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將軍推測面對美軍的德國第12集團軍可以撤回柏林,他認為守在易北河的美軍已經不會再向東推進。希特勒同意這個想法,幾小時後禾特·溫克將軍收到命令,讓第12集團軍脫離美軍戰線向東北撤退增援柏林,海因裏希也收到向西撤退並與第12集團軍會合的命令。

蘇聯逐步向勝利邁進。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在奧得河東岸設立了橋頭堡,並與德國第3裝甲集團軍交戰。但第9集團軍受到來自東面的猛攻,失去了科特布斯。一支蘇軍裝甲先頭部隊已經集結在柏林東部,另一支已經突破了柏林內圍的防禦圈。

4月23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和烏克蘭第1方面軍繼續收緊包圍網,包括切斷德國第9集團軍與柏林的聯繫。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部隊向西面推進與企圖增援柏林的德國第12集團軍交戰。希特勒任命黑爾姆特·魏德林將軍為柏林防衛司令官。

4月25日,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突破了第3裝甲集團軍的防線。他們可以順暢地向西方的英國第21集團軍羣和向北方波羅的海港口施特拉爾松德推進。蘇聯第5親衛集團軍的第58親衛師在易北河與集結在託爾高附近的美軍第69步兵師成功會師。

柏林戰役

柏林市戰役是柏林戰役的最後階段。雖然在戰役中柏林被3支蘇聯紅軍圍攻,但不只是柏林,還有德國東部地區的易北河仍在德國手中,柏林市戰役詳細介紹了在柏林的戰鬥,及德國投降,全在德國首都內發生。

柏林戰役的結果在戰役中的初期階段已經決定。由於蘇軍封鎖柏林和阻擊他們的德軍被摧毀或被迫撤退,這個城市的命運是被包圍。然而,在柏林市內有許多激烈的戰鬥出現因為紅軍採取了市街戰及通過市中心的作戰方式。

1945年4月23日,首支蘇聯地面部隊滲透至柏林郊區。4月27日,柏林正式對外斷絕聯絡。市內的戰鬥持續至1945年5月2日。當日,柏林城防司令黑爾姆特·魏德林將軍向蘇聯第8親衛軍團司令瓦西里·崔可夫中將投降。崔可夫是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司令格奧爾吉·朱可夫元帥的下屬。

序幕編輯

奧德河-尼斯河戰役編輯

主條目:奧德河-尼斯河戰役

整個柏林戰役中大部分的戰鬥發生在施勞弗高地,這是柏林城外最後1條主要防線。施勞弗高地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後數場激戰之一。該戰役從1945年4月16日進行至4月19日,共4天。近1,000,000名蘇聯士兵和超過20,000輛坦克和火炮企圖突破由大約100,000名德國士兵和1,200輛坦克和大炮防守的「柏林之門戶」。

4月19日,戰鬥進行至第4天,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突破了德軍在施勞弗高地的最後防線。 伊凡·科涅夫元帥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前攻佔了弗羅斯特並在翌日進入開闊地域。一個強大的攻勢從東北面向柏林展開,而其他部隊則向西前進,與在柏林西南面易北河的美國軍隊會師。

截至4月19日結束時,法蘭克福以北圍繞施勞弗高地至南面的弗羅斯特的德國東部防線已不復存在。這次突破讓2個蘇軍方面軍包圍在法蘭克福以東口袋內的德國第9軍團,德國第9軍團後來發動哈爾伯戰役嘗試向西突圍。[6][7] 4月1日至4月19日的行動中蘇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損失 超過2,807輛坦克,[8] 包括最少727輛在施勞弗高地的戰鬥中損失的。

包圍柏林編輯

  • 主條目:柏林戰役: 包圍柏林

4月20日,是希特勒的生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蘇軍炮兵開始炮轟柏林的市中心,並直至該城投降前均沒有停止。戰後,蘇聯指出,在戰鬥中其炮兵發射炸藥的重量噸位大於西方盟軍轟炸機在該市投下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向該城東部和東北部前進。

烏克蘭第1方面軍已推進到費迪南德·舍納爾的德國中央集團軍北翼,並通過於特博格北面及已在前往易北河馬格德堡的美軍戰線超過一半距離的路上。在北部斯德丁和施韋特之間,康斯坦丁·羅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攻擊了哥特哈德·海因裏希的德國維斯瓦河集團軍的北翼,該北翼由 哈索·馮·曼陀菲爾的德國第3裝甲軍團防守。[7]

4月24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和烏克蘭第1方面軍已完成了對該市的包圍。[9]

第2天,即4月25日,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在斯德丁以南的橋頭堡突破了德國第3裝甲軍團的防線和越過了蘭多沼澤。他們現在可以自由地向西面的英國第21集團軍和向北面的波羅的海港口施特拉爾松前進。Zhadov的蘇聯第5親衛軍團的第58近衛師在德國的易北河近託爾高與美國第1軍團的美軍第69步兵師會師。[10]封鎖柏林的蘇軍是集合了領頭的蘇聯部隊以試探和滲透柏林城鐵環形防禦圈。截至4月25日結束時蘇軍在德軍防線上沒有什麼進展,但蘇軍攻佔該城的行動突然被阻及守軍與城外的德軍失去了聯繫被視為該戰役的決定性階段。[11]

準備編輯

參見:柏林市戰役戰鬥序列

在4月20日,希特勒下令德軍發動克勞塞維茲行動,將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裝親衛隊的行政單位自柏林撤走;這一現象表明了柏林將成為一個要塞城市。[12]

黑爾姆特·魏德林負責城內的防務,並指揮城內殘存的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裝親衛隊,共有45,000人,由警察、希特勒青年團及國民突擊隊成員組成。[13] 城內另有40,000人的國民突擊隊成員。

魏德林在城內組織了八個防禦地域,從A到H區,每個防禦地域都由軍銜在上校以上的軍官指揮,不過這些人大都沒有戰鬥經驗。[2] 城市的西部地區由德軍第20步兵師防守,城市的北部由德軍第9傘兵師防守,城市的東北部由明克堡裝甲師防守,城市的東南部由第11北歐裝甲擲彈兵師防守,而第18裝甲擲彈兵師則防守市中心。

蘇軍通常以6到8人組成1個班,並由地面炮火提供掩護。這些戰鬥單位被投入至城鎮戰,他們藉由從斯大林格勒到柏林的戰鬥中,改進了不少戰鬥技巧。[15]

柏林公寓及街區

德國的戰術則考量到以下3點:德軍在戰爭期間所累積的經驗、柏林城內的天然特徵和蘇軍所使用的戰術。柏林市中心有不少的街區及寬闊的道路,另有數條河川、公園、火車調車場。另有一些小丘,高度為海拔66米。許多建築物建於19世紀的後期,在許多地方,建築物都有庭院。

1945年7月3日,一條被摧毀的道路

由於蘇軍已在先前的戰役改進了城鎮戰技巧,因此德軍並不在路上設立容易被蘇軍炮火擊毀的路障。德軍在房屋的上層及屋頂設置了狙擊兵及機關槍陣地以躲避蘇軍炮火(因為蘇軍坦克不能將炮彈打到那麼高的地方)。此外,德軍將配有反坦克榴彈發射器的士兵佈置在地下室的窗邊,當蘇軍坦克經過時便可加以伏擊,這種戰術很快的便被許多希特勒青年團及國民突擊隊的成員使用。[16]

蘇軍為應付這種戰術,在坦克上加上了輔助的炮手,攻擊每座窗戶及門口,不過坦克不能快速的移動炮塔,因此蘇軍改使用重型榴彈炮(152 毫米及203 毫米)攻擊任何可能具有防禦設施的建築物,並使用高射炮攻擊位於房屋上層的德軍。蘇軍開始進行逐屋的戰鬥,他們穿過公寓及地下室以前往下一個建築物(蘇軍發現德軍的反坦克榴彈發射器非常實用),另一些人則在屋頂戰鬥。遮蔽戰術讓德軍得以襲擊坦克的側翼,火焰噴射器及手榴彈被證明相當好用,然而這也導致許多市民傷亡。

?

4月16日,清晨的戰鬥以炮擊揭幕,數以千計的大炮和喀秋莎火箭炮開始炮轟德軍陣地,炮擊持續了數天之久。日出前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越過奧得河展開攻擊。同日清早,烏克蘭第1方面軍也越過尼斯河展開攻擊。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雖然軍力強大,但分配予它的任務比較困難,更要面對大部分德軍。

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進攻一敗塗地,因為海因裏希已預料到蘇軍進攻,早於蘇軍炮擊前已經把第1道防線的兵力撤回。蘇軍原本有意用143盞探射燈的燈光擾亂德國守軍的視線,卻因為早晨的濃霧而分散,反而讓德軍看清楚蘇軍的編隊。而沼澤地亦妨礙了蘇軍的攻勢,還暴露在德軍炮火之下,蘇軍死傷枕藉。緩慢的推進令朱可夫感到挫敗,他收到斯大林的命令,把原本計劃直至有突破性進展才動員的後備軍也投入戰鬥。到傍晚時,蘇軍前進了大概6公里並取得一些地區,但德軍防線仍然原封未動。

在南方,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進攻按著計劃進行,朱可夫向斯大林報告希萊高地的戰鬥遇到一些挫折。斯大林為了刺激他,告訴朱可夫將向科涅夫下達由南方進攻柏林的命令。

第2天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把後方剩下的兵力都投入到戰場中,蘇軍的縱深作戰在這一地區徹底失敗。4月17日黃昏前,德軍的防線依然原封未動。在南方由費迪南德·舍納爾將軍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羣卻未能阻擋南方的攻勢。在他北翼的第4裝甲集團軍因為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攻勢而往後撤。他卻把自己的兩個裝甲師用來防禦南部,而不用來協助第4裝甲集團軍。這是這次戰鬥的轉捩點,黃昏後維斯瓦河集團軍羣和中央集團軍羣的南部已經不能防守,除非他們後撤到與第4裝甲集團軍連成一線。因為科涅夫輕鬆突破了舍納爾的差勁防禦後,也艱難拉開了海因裏希的出色防線。

4月18日,兩個蘇聯方面軍穩步推進,但傷亡仍然很多,黃昏時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已經奪取了霍斯,推進至德軍第3條、也是最後一條的防線,並準備向郊區進發。

4月19日,戰鬥開始後第4天,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突破了德軍施勞弗高地的最後防線,往柏林的路線已經暢通無阻。德國第9集團軍的殘餘部隊仍然守著施勞弗高地。德國第4裝甲集團軍也有被烏克蘭第1方面軍包抄的危險,蘇聯的第3親衛集團軍、第3及第4親衛坦克集團軍已經突破了德國第4裝甲集團軍的防線,轉向北聯同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往柏林進發。其餘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向西方盟軍戰線推進。當天后,德軍東面戰線基本上已經不再存在,剩下來的只是一些被包圍的德軍反抗。這次戰鬥蘇軍代價非常大,由4月16日至19日損失超過2,807輛坦克。

對柏林的包圍

4月20日是希特勒生日,蘇軍火炮向柏林中心展開炮擊,一直到柏林投降後才停止。戰後蘇聯指出柏林戰役炮擊投下的炸藥重量比盟軍轟炸機投下的總重還要多。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向柏林東及東北部推進。

烏克蘭第1方面軍穿越了北翼德軍中央集團軍羣最後一個陣地並經過特博格北部,佔據美軍馬格德堡易北河防線前一大片德國土地。北部斯特丁至施韋特由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佔領。

4月21日,蘇軍第2親衛集團軍向柏林北部推進了50公里,並攻擊威諾亨西南方。其他蘇軍部隊已經抵達柏林防線外圍。蘇聯計劃先包圍柏林然後包抄德國第12集團軍。

德國第4裝甲集團軍與德國第9集團軍被困霍斯北部,因此由第4裝甲集團軍轉隸第9集團軍,該集團軍仍然守著科特布斯。當第4裝甲集團軍成功向北方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作出反擊後,希特勒向第9集團軍下達死守科特布斯,並向西方設立一條新戰線的命令。這樣就能夠與由南方突圍北上的第4裝甲集團軍包抄烏克蘭第1方面軍。他們預計第4裝甲集團軍會在南方向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發動攻擊,而斯坦納將軍的武裝黨衛隊第11裝甲集團軍會由柏林南下包抄。但斯坦納將軍根本沒有足夠兵源發動反攻,海因裏希向希特勒的參謀表明,如果第9集團軍不立即撤退就會被紅軍包圍。他強調往西北撤回柏林已經太遲,一定要往西撤退,如果不獲希特勒許可向西撤退,他就要求解除自己指揮官的職務。

4月22日中午的會議,希特勒得知他的計劃並無實現而怒不可遏。他宣佈戰敗而自己會留在柏林直到最後一刻然後自殺。為了令希特勒冷靜下來,阿爾弗雷德·約德爾將軍推測面對美軍的德國第12集團軍可以撤回柏林,他認為守在易北河的美軍已經不會再向東推進。希特勒同意這個想法,幾小時後禾特·溫克將軍收到命令,讓第12集團軍脫離美軍戰線向東北撤退增援柏林,海因裏希也收到向西撤退並與第12集團軍會合的命令。

蘇聯逐步向勝利邁進。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在奧得河東岸設立了橋頭堡,並與德國第3裝甲集團軍交戰。但第9集團軍受到來自東面的猛攻,失去了科特布斯。一支蘇軍裝甲先頭部隊已經集結在柏林東部,另一支已經突破了柏林內圍的防禦圈。

4月23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和烏克蘭第1方面軍繼續收緊包圍網,包括切斷德國第9集團軍與柏林的聯繫。烏克蘭第1方面軍的部隊向西面推進與企圖增援柏林的德國第12集團軍交戰。希特勒任命黑爾姆特·魏德林將軍為柏林防衛司令官。

4月25日,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突破了第3裝甲集團軍的防線。他們可以順暢地向西方的英國第21集團軍羣和向北方波羅的海港口施特拉爾松德推進。蘇聯第5親衛集團軍的第58親衛師在易北河與集結在託爾高附近的美軍第69步兵師成功會師。

柏林戰役

柏林市戰役是柏林戰役的最後階段。雖然在戰役中柏林被3支蘇聯紅軍圍攻,但不只是柏林,還有德國東部地區的易北河仍在德國手中,柏林市戰役詳細介紹了在柏林的戰鬥,及德國投降,全在德國首都內發生。

柏林戰役的結果在戰役中的初期階段已經決定。由於蘇軍封鎖柏林和阻擊他們的德軍被摧毀或被迫撤退,這個城市的命運是被包圍。然而,在柏林市內有許多激烈的戰鬥出現因為紅軍採取了市街戰及通過市中心的作戰方式。

1945年4月23日,首支蘇聯地面部隊滲透至柏林郊區。4月27日,柏林正式對外斷絕聯絡。市內的戰鬥持續至1945年5月2日。當日,柏林城防司令黑爾姆特·魏德林將軍向蘇聯第8親衛軍團司令瓦西里·崔可夫中將投降。崔可夫是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司令格奧爾吉·朱可夫元帥的下屬。

序幕

奧德河-尼斯河戰役

整個柏林戰役中大部分的戰鬥發生在施勞弗高地,這是柏林城外最後1條主要防線。施勞弗高地戰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後數場激戰之一。該戰役從1945年4月16日進行至4月19日,共4天。近1,000,000名蘇聯士兵和超過20,000輛坦克和火炮企圖突破由大約100,000名德國士兵和1,200輛坦克和大炮防守的「柏林之門戶」。

4月19日,戰鬥進行至第4天,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突破了德軍在施勞弗高地的最後防線。 伊凡·科涅夫元帥的烏克蘭第1方面軍前攻佔了弗羅斯特並在翌日進入開闊地域。一個強大的攻勢從東北面向柏林展開,而其他部隊則向西前進,與在柏林西南面易北河的美國軍隊會師。

截至4月19日結束時,法蘭克福以北圍繞施勞弗高地至南面的弗羅斯特的德國東部防線已不復存在。這次突破讓2個蘇軍方面軍包圍在法蘭克福以東口袋內的德國第9軍團,德國第9軍團後來發動哈爾伯戰役嘗試向西突圍。4月1日至4月19日的行動中蘇軍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損失 超過2,807輛坦克,包括最少727輛在施勞弗高地的戰鬥中損失的。

包圍柏林

4月20日,是希特勒的生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蘇軍炮兵開始炮轟柏林的市中心,並直至該城投降前均沒有停止。戰後,蘇聯指出,在戰鬥中其炮兵發射炸藥的重量噸位大於西方盟軍轟炸機在該市投下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向該城東部和東北部前進。

烏克蘭第1方面軍已推進到費迪南德·舍納爾的德國中央集團軍北翼,並通過於特博格北面及已在前往易北河馬格德堡的美軍戰線超過一半距離的路上。在北部斯德丁和施韋特之間,康斯坦丁·羅科索夫斯基的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攻擊了哥特哈德·海因裏希的德國維斯瓦河集團軍的北翼,該北翼由 哈索·馮·曼陀菲爾的德國第3裝甲軍團防守。

4月24日,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和烏克蘭第1方面軍已完成了對該市的包圍。

第2天,即4月25日,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在斯德丁以南的橋頭堡突破了德國第3裝甲軍團的防線和越過了蘭多沼澤。他們現在可以自由地向西面的英國第21集團軍和向北面的波羅的海港口施特拉爾松前進。Zhadov的蘇聯第5親衛軍團的第58近衛師在德國的易北河近託爾高與美國第1軍團的美軍第69步兵師會師。[10]封鎖柏林的蘇軍是集合了領頭的蘇聯部隊以試探和滲透柏林城鐵環形防禦圈。截至4月25日結束時蘇軍在德軍防線上沒有什麼進展,但蘇軍攻佔該城的行動突然被阻及守軍與城外的德軍失去了聯繫被視為該戰役的決定性階段。

準備

在4月20日,希特勒下令德軍發動克勞塞維茲行動,將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裝親衛隊的行政單位自柏林撤走;這一現象表明了柏林將成為一個要塞城市。

黑爾姆特·魏德林負責城內的防務,並指揮城內殘存的德意志國防軍及武裝親衛隊,共有45,000人,由警察、希特勒青年團及國民突擊隊成員組成。城內另有40,000人的國民突擊隊成員。

魏德林在城內組織了八個防禦地域,從A到H區,每個防禦地域都由軍銜在上校以上的軍官指揮,不過這些人大都沒有戰鬥經驗。 城市的西部地區由德軍第20步兵師防守,城市的北部由德軍第9傘兵師防守,城市的東北部由明克堡裝甲師防守,城市的東南部由第11北歐裝甲擲彈兵師防守,而第18裝甲擲彈兵師則防守市中心。

蘇軍通常以6到8人組成1個班,並由地面炮火提供掩護。這些戰鬥單位被投入至城鎮戰,他們藉由從斯大林格勒到柏林的戰鬥中,改進了不少戰鬥技巧。

柏林公寓及街區

德國的戰術則考量到以下3點:德軍在戰爭期間所累積的經驗、柏林城內的天然特徵和蘇軍所使用的戰術。柏林市中心有不少的街區及寬闊的道路,另有數條河川、公園、火車調車場。另有一些小丘,高度為海拔66米。許多建築物建於19世紀的後期,在許多地方,建築物都有庭院。

1945年7月3日,一條被摧毀的道路

由於蘇軍已在先前的戰役改進了城鎮戰技巧,因此德軍並不在路上設立容易被蘇軍炮火擊毀的路障。德軍在房屋的上層及屋頂設置了狙擊兵及機關槍陣地以躲避蘇軍炮火(因為蘇軍坦克不能將炮彈打到那麼高的地方)。此外,德軍將配有反坦克榴彈發射器的士兵佈置在地下室的窗邊,當蘇軍坦克經過時便可加以伏擊,這種戰術很快的便被許多希特勒青年團及國民突擊隊的成員使用。[16]

蘇軍為應付這種戰術,在坦克上加上了輔助的炮手,攻擊每座窗戶及門口,不過坦克不能快速的移動炮塔,因此蘇軍改使用重型榴彈炮(152 毫米及203 毫米)攻擊任何可能具有防禦設施的建築物,並使用高射炮攻擊位於房屋上層的德軍。蘇軍開始進行逐屋的戰鬥,他們穿過公寓及地下室以前往下一個建築物(蘇軍發現德軍的反坦克榴彈發射器非常實用),另一些人則在屋頂戰鬥。遮蔽戰術讓德軍得以襲擊坦克的側翼,火焰噴射器及手榴彈被證明相當好用,然而這也導致許多市民傷亡。

?在部分地區,一些復仇心重蘇聯部隊(以後援部隊為主),在柏林市內掠奪、強姦(估計有10萬人)以及綁架平民,這種行為持續了幾個星期

Ruine des Reichstags nach der Schlacht (Juni 1945)
Die sowjetische Offensive gegen Berlin ab dem 16. April 1945
Br?nde nach einem Luftangriff auf Berlin (1944)
Sowjetische Artillerie vor Berlin (April 1945)

И ещё в конце марта — начале апреля 1945 года настаивал:

Я… придаю ещё большее значение вступлению в Берлин… Я считаю чрезвычайно важным, чтобы мы встретились с русскими как можно дальше на Востоке.

— Черчилль, из переписки с британским и американским командованием


因為希特勒錯誤的判斷,蘇聯來了一次大規模的戰術欺騙。讓希特勒認為,紅軍的主攻方向是捷克和匈牙利。古德里安曾經提醒過希特勒,把部隊調回柏林周邊,但是希特勒剛愎自用,沒有採納古德里安的建議。

導致,希特勒把重兵全部調往捷克和匈牙利守護油田去了。柏林只留下了一百多萬的部隊。紅軍集結了二百五十多萬的部隊,強攻柏林。德軍沒有制空權,制空權已被盟軍徹底擊潰。缺少火力兵器和重武器。

相比德軍自己來說,是「攻強守弱」。德軍更善於如何去進攻,對於堅守,那是不擅長的。紅軍分為三路大軍準備包圍柏林。使用一種古老而傳統的戰術「攻敵所必救」。圍住柏林,周邊的德軍一定會回來支援,紅軍的優勢部隊可以與德援軍展開決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但是事實上,大部分德軍已然喪膽,萎縮在戰壕,守著自己的陣地,不敢支援柏林,畢竟德軍中也有明白人,知道紅軍一旦完成對柏林的包圍,西線與盟軍作戰的德軍一旦回防柏林,戰爭其實就已經失敗了。然而確實如此,圍困柏林,是牽一髮而動全身。

地下室中希特勒,不知道地面上是什麼情況,希特勒已經瘋狂了,拚命的指揮著已然不存在的軍團,東線的德軍非俘即亡,西線的德軍拖住了盟軍,但是絕不能動,一動就會打破平衡。所以一部分將領已經不再服從希特勒的命令了。

柏林周圍的德軍,要麼被人數眾多的紅軍反包圍,要麼被蘇軍和盟軍牽制,進退兩難。但是有一點,他們明白,就是一旦回防,就是活靶子,因此堅守陣地

ヒトラーの判斷ミスのために、ソ連は大規模な戦術的欺瞞を思いついたのである。 ヒトラーに、赤軍の主戦場はチェコスロバキアとハンガリーであると思わせた。 グーデリアンは、ヒトラーにベルリン周辺の兵力を後退させるように警告していたが、ヒトラーは強情でグーデリアンの忠告を聞かなかった。

その結果、ヒトラーは重裝備の軍隊をチェコスロバキアとハンガリーに移し、油田を守ることにした。 ベルリンには100萬人ほどの軍隊しか殘っていなかった。 赤軍は250萬人以上の兵力を集め、ベルリンを武力攻撃した。 ドイツ軍には航空戦力がなく、制空権も連合軍に完全に敗れていた。 火力兵器、重火器の不足。

ドイツ軍そのものと比較すると、「攻撃に強く、防禦に弱い」ということになる。 ドイツ人は攻撃に優れていたが、守備は得意ではなかった。 赤軍は3つの大軍に分かれてベルリンを包囲する準備をしていた。 古くからの伝統的な戦術である「救うために敵を攻撃する」という方法が用いられた。 ベルリンを包囲することで、周辺のドイツ軍は必ず援軍に戻ってくるし、優勢な赤軍部隊はドイツ軍の援軍と決闘して、敵の生活部隊を壊滅させることができる。 結局、ドイツ軍の中には、赤軍がベルリンの包囲を完了すれば、西部戦線で連合國と戦うドイツ軍がベルリンを守るために戻ってきた時點で、実質的な敗戦となることを知っていた理解者もいたのである。 しかし、ベルリン包囲戦が髪の毛の引き金になったのは事実である。

地下にいるヒトラーは、地上で何が起こっているのかわからず、ヒトラーは気が狂ってしまい、もはや存在しない軍団を必死になって指揮し、東部戦線のドイツ軍は捕虜になるか死んでしまい、西部戦線のドイツ軍は連合國を足止めしているが、一歩でも動けば均衡が崩れてしまう。 將軍たちの一部は、ヒトラーの命令に従わなくなっていたのだ。

ベルリン周辺のドイツ軍は、數で勝る赤軍に逆に包囲されるか、ソ連と連合國に抑え込まれるかのジレンマに陥っていた。 しかし、彼らが理解していたのは、防衛線に戻れば、自分たちは生きた標的であるということであり、そのためにポジションを維持していた。


你看過《帝國的毀滅》嗎,2005年的電影,講述了希特勒最後的12天,裡面有這個問題的解答,因為周邊的德軍被美軍牽制著,動彈不得,而且攻進柏林的有500萬蘇軍,德國人回來就是送人頭的


坦克沒油了,鐵路炸爛了,拿兩條腿救啊?


「只要施泰因納發起進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元首,施泰因納…」

「施泰因納沒有足夠的兵力,沒能發起進攻……」


巧了,某個人也想過「只要屎蛋發動進攻,一切都會好起來的」


是不是被分割包圍了,我猜的,具體我也不清楚,看懂這段歷史的大佬們怎麼答了。


沒辦法回去,即便回去了也是白白送死而已。

坦克沒油了,制空權也在蘇軍這邊。

守城是要用大量的武器彈藥的,面對蘇軍的坦克怎麼搞,後期鐵拳的生產原料都沒多少了。

就二戰的那種戰爭形勢,或者說從一站,日俄戰爭,甚至19世紀的是克里米亞戰爭的時候,對於武器處於劣勢的一方,單純的堆人數已經沒有多少意義了。

就蘇聯對德國人的仇恨,德國守的人多了無非就是多轟幾炮的問題。


因為大部分德軍正忙著往西面跑呢,投降晚了可就要去西伯利亞咯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