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二戰是最後一場「誰掌握了海洋,誰就贏得了勝利」的戰爭,也是第一場「誰掌握了天空,誰就贏得了勝利」的戰爭。其中,對制空權(一些以陸戰為主要形式的國家不一定要爭奪制海權)的奪取在這場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從中國到太平洋,從北非到西歐,不管是單個戰役還是整個戰局,勝利者無不是掌控了天空的一方。

但在東歐的蘇聯衛國戰爭的戰場上,卻出現了令我目瞪口呆的例外。直到1945年初,東線的天空還是納粹德國空軍的新兵練兵場和王牌刷戰績的地方。可以說,直到戰爭的最後幾個月,東線的天空始終掌握在德國人的手中。

然而,就是在這種被敵人掌握著頭頂的情況下,蘇聯士兵們不僅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的勝利,還成功地一步步反推到了敵人的老巢,最終將法西斯挫骨揚灰。

我無意否認蘇聯飛行員們的英勇奮戰,但是他們的奮戰並沒能讓蘇聯奪下東線戰場的制空權。而在二戰這種制空權一旦喪失,陸軍就死定了的戰爭中,蘇聯軍隊居然還能取得那麼多的勝利,還把納粹的老家都端了。這實在讓人覺得有些難以理解和不可思議,希望有大神能為我解答這個疑問,謝謝!


給兩個數字:

白俄羅斯戰役開始時,蘇聯出動飛機7799架,德國出動飛機920架(Frieser);

羅馬尼亞戰役開始時,蘇聯出動飛機2200多架,而德國空軍在蘇聯發起攻勢時,在本地能運作的飛機只有43架轟炸機,57架攻擊機和72架戰鬥機,蘇軍幾乎佔了15:1的優勢(Mars)。

所以這兩場戰役蘇軍大勝並不意外,光是從飛機數量對比就可以看出來,事實上這兩場戰役,包括東線後期很多戰役,蘇聯飛機的數量比都是優勢最明顯的一項,動輒5比1以上,甚至要比戰鬥步兵和坦克數量優勢還要明顯。尤其是德軍被圍後,數量可觀的蘇聯空軍在敵方飛機相對很少的情況下,可以基本無阻礙的空襲,對阻止德軍突圍和加速被圍德軍瓦解起了很大作用。

倒是在很多前期戰役和歷次冬季戰役中,蘇聯的確經常「在沒有掌控制空權的情況下,還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挫了德軍」,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冬季雙方的飛機都不能大規模出動。


東線的主要問題在於廣袤的戰略縱深和漫長的正面,加之蘇德雙方的戰機飽受腿短和簡陋的野戰機場之苦(當然相對而言德軍在機場方面的狀況還是比蘇軍強不少的)——尤其對於進攻者而言,因而即使是在1941年,也會出現蘇軍在某一地段掌握制空權,或者1945年德軍在某一地段掌握制空權的情況

以維斯瓦河-奧得河行動為例,在2月的頭十天,負責支援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空軍第16集團軍僅執行了624次空中任務,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隨著霜凍化解,使得蘇軍的前線野戰機場都變成了爛泥塘,大大影響了蘇軍的出動效率;而與之相對應的是擁有內線優勢的德軍完善的永備機場,加之德國空軍將主要兵力都部署到了東線,制空權歸誰所有自然沒有疑問了——不過不久之後制空權又重新歸屬於蘇軍了

另外,我不知道1945年還有幾個德國萌新能在東線刷人頭,就連那些王牌尚且生存艱難

就隨便舉幾個例子吧


道理很簡單,被一般軍迷以為名義上取得了「制空權」就可以為所欲為……呵呵

典型的就是國共內戰時期的果菌,老共幾乎沒有飛機,果菌制空權100%,完全掌控天空,飛機可以肆無忌憚的隨便飛

然而果菌的制空權如何使用的呢,空軍影響地面戰鬥的三大功能:轟炸,偵查,運輸,果菌空軍哪點做得好?

邀功請賞倒是吹的天花亂墜,戡亂期間果脯空軍竟然自吹斃傷老共228萬………按果空吹法,果菌都不用打了,等著空襲結束上去插旗躺贏就行了,可實際呢,地面打的啥熊樣?呵呵

你空中力量不行,炸雞,運輸機,偵察機,數量不夠,就算對手辣雞在空中威脅不了你的飛機,可你空有所謂的「制空權」但是沒法有效利用,空中作戰對地面戰局影響微乎其微,這制空權又能有多大影響

從東線的情況來看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蘇德【兩支實力有限的空軍,在一個空間廣闊的戰場上,其空中作戰對於地面戰局影響有限】

導致,蘇德兩國,不論是戰爭前期德佬有制空權,還是戰爭後期毛子有制空權,都沒太大用,不管空中作戰情況如何,地面戰該怎麼打還怎麼打,就算丟了制空,敵人的飛機頂多隻是造成些麻煩,對於整個地面戰局沒法造成實質性影響

然而不論德粉還是毛粉都不願意承認這點


奪下來了嗷。

初期蘇軍確實喪失了制空權,但等到蘇軍「屢屢重挫德軍」的時候,德軍的制空權已經不存在了。

《被遺忘的士兵》這本書裏隨處可見德軍基層士兵對蘇聯空軍的恐懼對己方失去制空權的哀嘆。這本書是二戰期間德軍大德意志師一名普通士兵寫的回憶錄,他從42年下半年參軍一直打到45年投降。書中平均每過個把月就有一段作者的戰友被蘇軍空襲擊斃的細節描寫,其中以44年和45年為最。像大德意志師這樣的精銳部隊都嚴重缺乏空中掩護和支援,那二流部隊的情況和東線的總體情況可想而知。

書中描寫的蘇軍攻勢經常包括戰鬥機掃射和轟炸機投彈,甚至戰鬥機掃射出現的頻率還更高一些。意思是蘇軍戰鬥機都富餘得可以不去掩護轟炸機而是去追著步兵打了,這難道能說是「沒有制空權」嗎?

相反,書中對德國空軍的描寫少得可憐,且主要是防禦性作戰,基本都是「敵人的飛機摧毀了我們行進中的縱隊,我朋友開的卡車被炸翻了,人體組織炸得到處都是,這時候我們的戰鬥機趕來了,少打多,我們趁機從車裡竄了出來,躲到了路邊的溝裏」這樣的劇情。很少有「我們的轟炸機炸了敵人的炮兵陣地」或者「我們看到了一隊被空軍摧毀的敵方坦克殘骸」這種描寫。

我覺得這種第一手的描述是很難作假的。

另,建議在提出這種軍事問題的時候附上出處,哪怕【只給個書名、說這本書裏寫了蘇軍沒有制空權】都可以。這樣可以讓知友們和你進行更有針對性的討論。


「面對如此猛烈、大範圍的空襲,德軍上下都措手不及。沒有什麼比制空權被蘇軍奪取這點更能說明東線戰場的根本轉折了。

——歷史學家、原納粹黨衛軍軍官保羅·卡雷爾,著有《東進》、《焦土》等書。

這個問題我實在是不知道該如何吐槽,所以直接摘錄好了:

從1944年開始,隨著蘇軍牢固掌握制空權,「夜間女巫」甚至開始駕駛慢吞吞的Po-2在白天密集出動

現在對方(蘇軍)的優勢已不僅僅體現在數量上,他們的飛機也比我們的好。

Yak-9、La-5和La-7轉彎半徑更小,爬升更快。

蘇軍飛行員的技術水平也有了顯著提高,塗裝為紅色機鼻的俄國近衛軍飛行團更是可怕的對手。德國空軍第51戰鬥機聯隊聯隊史

反法西斯盟軍頭號王牌闊日杜布和他的拉沃契金飛機

蘇聯飛機的數量優勢沒有西方盟軍那麼明顯,但是他們的戰鬥機飛行員往往表現得更加出色。

歷史學家約翰·普里恩

你要說1943年蘇德兩軍還在就爭奪制空權打拉鋸戰的話我也認了,可自打1944年開始,但凡重大戰役爆發,天氣良好(畢竟俄國的自然條件和天氣之惡劣,從拿破崙開始就是舉世公認。)的情況下軸心國軍隊往往是這個畫風啊:

1944初冬季攻勢:

「若渡過德涅斯特河逃離,那將在蘇軍航空兵的攻擊下丟掉大部分的重裝備」

——曼施泰因「敵(蘇)機以日益猛烈的轟炸殺傷我軍」、「敵機的攻擊持續了一整天」(德第1裝甲集團軍)

1944克里米亞戰役:

「俄國空軍取得了空中優勢,對我軍(德軍)本地域的地面部隊非常不利,在遭受空襲時我軍只能得到很少的己方(德國空軍)掩護。」

「沿海道路上一片狼藉,到處都是燒毀的機動車輛和傷亡的馬匹,情形可怖!在這裡每個人的怯懦與勇敢,驚慌失措亦或是獻身精神統統暴露無遺。冒著猛烈的俄軍空襲與遊擊隊伏擊,也得益於部分仍能運作的車輛,第5軍的殘餘兵力總算是抵達了塞瓦斯托波爾的堡壘區。」

而此時蘇軍還在抱怨克里米亞南部山區地形複雜,無法派出大編隊或者中重型飛機炸個爽,只能用強擊機的2機小編隊做小俯衝或者水平轟炸呢……

然而就是這樣克里米亞德國軍隊從北部前線跑到塞瓦斯托波爾,還是因為空襲丟掉了70%的大炮和75%的反坦克炮……

而到了1944年夏季的白俄羅斯戰役(巴格拉季昂行動)

納粹德軍甚至破天荒地出現了因為害怕被蘇軍飛機羣毆,高射炮部隊面對蘇軍空襲不敢開炮的神跡:

在戰區中我軍(德軍)高炮部隊失利的一個原因就是畏懼對方(蘇軍)的猛烈空襲……這也是被炸怕了的結果。

——德軍第18高炮師

丟掉制空權的德軍自然而然地被打出了「死亡公路」:

沿公路後撤的行軍縱隊遭到了俄國人極為兇狠的空中打擊,而我們的德國戰鬥機卻連個影子都看不到,這使得士氣降到了最低點。

有時候,就是我們自己的鸛式(Fi-156 Storch)聯絡機出現在空中都會引起巨大的恐慌,人羣四處奔逃尋找隱蔽所。除了造成嚴重的傷亡,(蘇軍)空襲還造成了另一個後果:為了儘快逃跑,(德國)軍人在沒有遭到攻擊的情況下就將車輛和武器丟棄或乾脆毀掉,各類裝備沿著撒退線路扔得到處都是。

德國第4集團軍司令官蒂佩利斯基爾赫將軍後來回憶:

重型炮兵技術裝備、高射炮兵連和各種車輛源源不斷地沿著早已被破壞了的,然而卻是在別列津諾附近橫跨別列津諾納河唯一可用的退卻之路艱難地移動。

敵(蘇軍)航空兵不間斷的空襲讓我們損失慘重(包括2名德國軍長和1名師長死於空襲)且在撤退的隊伍中引起一片混亂。俄國攻擊機不時的破襲別列津諾附近的橋樑,每次襲擊後東岸都要積壓大量的車輛。

這兩年我也不知道為啥有那麼多吹芬蘭白軍政權的,甚至有人跟我講「蘇聯空軍被芬蘭空軍虐待」這種架空歷史。

也許是近幾年芬蘭駐華、駐日大使館文宣經費到位?

不過1944年把芬蘭打到退出戰爭的維堡與斯維裏—彼羅扎沃茨克戰役,畫風也和他們的納粹戰友大差不差:

「神乎其神的芬蘭空軍」看著6月13-17日蘇聯空軍瘋狂出擊6705架次毫無辦法,硬著頭皮勉強出擊才和人打了33場空戰……最後還是納粹德軍支援了5個戰鬥機、攻擊機大隊才稍微改變了芬蘭「抱著腦袋護著臉、撅起屁股和蘇聯空軍英勇搏鬥」的場景。

然而也並無卵用,在蘇軍強力空中絞殺下芬軍飽受打擊,數以千計的芬軍官兵做了逃兵,蘇芬戰爭期間蘇軍花了幾個月才啃下來的曼納海姆防線這次用了十天就打個透心涼。

不過從1945年開始,蘇軍反而面臨德國空軍全力以赴的超大規模攻擊,而這又是不是題主說的「蘇軍沒掌握制空權」呢?

原因其實也簡單,先總統 蔣公名言曰:

亡於帝國主義,我們仍能當亡國奴,若亡於共產黨,則縱肯為奴隸亦不可得。

納粹黨想了想也是這麼個理兒,所以一邊和英美單邊媾和、企圖「聯盟反蘇」做有條件投降,一邊把德國空軍所有可用飛機調去對付蘇軍。而國防軍還特別命令把德國空軍所有庫存燃油全部供應東線空戰:「其他任何戰區的重要性,和東線相比都不值一提。

在這種情況下甚至出現了許多經過人員特訓和機體改裝,專門對付盟軍戰略轟炸的重火力Fw-190精銳中隊都得被納粹黨棍摁著頭去舔地的奇景。

儘管如此,1945年除了維斯瓦河·奧得河戰役先是丘吉爾催促紅軍發動進攻解阿登危局,從而在暴風雪中全面進攻令飛機不能出動,而後遇上大範圍雨雪天氣及泡壞野戰機場,使依託本土混凝土永備機場的德空軍豬突得手幾次,付出重大代價後取得幾個可憐的戰術或戰鬥勝利供戈培爾與今日德棍吹噓之外。[1]紅色空軍在1945年幾乎所有重大戰役中都牢牢掌握住了總體制空權,保證了己方的空中優勢。

參考

  1. ^否則1941年蘇軍以老舊伊-16和伊-153雙翼機頻繁低空突防,炸的德軍人仰馬翻,是不是也算德空垃圾、沒掌握空中優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