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涉及到理解-运用这两者的不对称:在对单个语词理解的思路有偏离时,对句子整体的运用情况却未必出现偏离。甚至对文学性文本也是这样。


外语学习者看到单词的心理感受,和母语者的感受一致,这确实证明学习者的语言水平高。

但是,这很难作为判断语言水平的依据。因为心理感受本身就具有主观性,每个人眼中都有不同的哈姆雷特。即使是同一个外语班的同学,都考100分,人不同,看到单词的感受也不同。退一步来说,即使感受相同,不同的外语学习者描述自己感受的时候,描述内容也不一定相同。所以,「心理感受」,在实际执行中,很难用来做依据。

一个通则是,判断依据,应该相对客观,且便于量化。


之前有看过好几篇关于心理辞汇的研究,等整理后再回答。


母语者之间看到一个相同的单词也不一定有一致的心里感受啊……而且心里感受这个东西要怎么测定?靠口述是不准确的,也许要通过测看到这个单词时的脑电波反应,然后再对比图像?这样要先对足够多的母语者进行测试,以得到母语者的平均脑电波图像;而且也不能只测一个单词,可能得测上万个。这个计划工作量太大,可行度不高。判断语言水平明明有其他更简便的方法,用不著这么麻烦???


这个肯定是很好的标准,但是没法检测,只能用说话时的用词是否接近母语者习惯来判断。


并无直接相关性。首先,感情色彩只是一个维度;其次,一个非母语人士并不会有本能的相关联想和情感反应,但这并不代表他(她)不能从逻辑上推理出母语人士应该会有的反应。正如你可以训练一个AI系统,它的心理感受为0,但仍旧可以模仿写出极具感情色彩的文章。


哈罗哈喽,闲来无聊,让我给个科学、全面然而可能有用的解释。

上结论:能也不能。

有理由有理由,如下:

1.每个人看到同一个词大脑的反应都不一样。你可以做个实验。你想到「老师」这个词大脑里面出现的画面是啥,你再问问周围的人的画面,反正我的画面是卡通的。

2.那你会问:Taylor Swift 和 Trump 看到mom大脑里面的反应虽然不一样但应该差不多,但是雷军看到mom可以想到的是嬷嬷。说英语的人和说汉语的人的大脑反应差别应该很大。问得有理,我无力反驳。

3.但是,大脑的反应和语言能力有没有很大关系呢?举个例子,一个说中文的研究数学的博士老赵和说英文的Jack看到同样的英文的数学文档,脑电波肯定是不一样的,假设他们都懂数学,他们的理解应该差不多的。专业的数学英语是很简单的,都是常见词。那么问题来了,老赵的英语到底是好还是不好?

4.答:老赵的数学英语阅读是母语水平,但是老赵英语的其他方面是什么水平我们就不好说了,说不定老赵其实姓雷。

5. 另外,如果你在考虑用心理反应测量语言能力,我有个突发奇想:你可以设计一系列简单任务,测试读题和做题的时间。比如,根据英文提示在特定位置画横线、抬桌子等等。。。对比母语者和英语二语学习者的反应速度。

对了,你为什么想问这个问题呢?你不说为啥,我们答不到点上啊。。。。。


不能如此机械地看待,看到某一单词时的心里感受反应的是大脑思维和认知,不同的语言虽然具有很多独特的特征,但也有很多共性,即在认知很多事物上思维方式也是基本相同的,所以不能机械地对应。判断语言水平的依据可以依据其他更具有可操作的标准,比如听说读写,语言的交际应用能力等等,毕竟语言就是信息传递和思维交际的工具。


大概不行。可以作为某种相关度很低的参考,但无法作为依据。

首先,我们可以极易设想一个反社会人格、缺少情感体验的非母语人士,但他具有美国博士学位,英语文章独立写作编辑,发布在各大期刊上。他英语语言能力肯定很好,但他在读到任何文字时不会有情感体验。

其次,非常重要的是,文字所引起情感体验应该是更多地和个人生活经验和过去的情感历史有关,而且语言能力不仅仅和单独某些个单词的认识或理解有关。例如如果你问我看到「 nipples 」有什么情感反映,我可能想到的是欧美左派女性 Free the Nipples 运动,因此有种激昂的感觉;或者是情人的乳头,所以有恋爱的感觉。别的人士可能想起妈妈的乳头所以感到温馨,或者想起乳腺癌乳房切割手术然后感到痛苦。这些情感反应都是合理,也没有高低之分,更不会一样。然而我读莎士比亚或者英译本普鲁斯特会有困难,尽管关于每个单词我可以进行无限的联想和情感反应。


谢邀。

我看到这段文字和你看到这段文字的感受,如何判断感受一样?

以上。


这个不一定的,母语者和二语学习者,使用语言的通道或者说模式不一定一样


不能吧。就好比母语者看到一个单词时即使心里感受一样,但是母语者的语言水平也不一样。

但是我觉得这确实可以作为判断语言学习者是否具有外语思维的依据。


提供一点思路

1.不同语言中,意思相同的单词不一定指向完全一致的对象。

比如人们常用的【可爱】一词,用Google搜索了【中,日,英,俄】的可爱,结果如下

汉语可爱——【可爱】
日语可爱——【かわいい】
英语可爱——【Cute】
俄语可爱——【Миловидная】

同是【可爱】一词,对象却指向了不同方向。

2.同一语言下,同一单词的指向也又可能不同。

题主认为下图哪位女性更符合心中的【可爱】定义呢?

我相信即使同是汉语使用者,也会有不同的答案。

相比之下我更加感兴趣的是,题主是如何定义【心理感受】?

如何将【心理感受】量化?


并不能。除了理解这个词的准确程度以外,一个词使人产生的心理感受如何往往还关系到人们对这个词的的主观认知。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单词对于不同的母语者来说也能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同一句话不同的人看见也有不同的感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