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至少對於歷史中的孟子來說,是不矛盾的。

這裡需要說明一下,儒學中的孟子和歷史中的孟子是有一定區別的,兩者不能混淆。

歷史中的孟子,主要活動時間在魏楚襄陵之戰至丹陽藍田之戰期間,具體是:

魏惠王末期,也就是襄陵之戰到魏襄王繼位前的5年時間;

在魏襄王繼位以後,孟子離開魏國轉至齊宣王統治下的齊國,大致在某個時間節點又離開了齊國,具體時間不明。

從孟子的具體言論看,孟子絕非反對兼并戰爭。他所主張的「王道」和「義兵」,具體來說,就是以經濟戰為主(降低農工商稅負),以軍事征服為輔(類似於湯武的軍事征服)的兼并戰爭。

放在具體的歷史環境,孟子批評魏惠王絕不是因為「窮兵黷武」——因為他活動的那幾年正好是列國最消停的時候——他真正反對的是以外交欺詐推動兼并戰爭,再或以兼并戰爭推動外交欺詐的兼并模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縱橫」。

大致在魏惠王后期,張儀和公孫衍的二人轉已經把魏國和秦國都弄成一個秦不秦、魏不魏的怪物。至魏襄王時期,秦魏兩國甚至變成了一個怪異的連體嬰兒。

(讀通史的朋友可能不太了解這方面。具體見《輯證》中秦惠文王一朝秦軍的出兵時間和攻擊半徑,以及秦魏兩國聯動的人事認命。)

張儀和公孫衍的行徑,也就被孟子斥為「娘炮」。

我們可以從孟子的言論中能夠明顯看出來,孟子本人並不太注重外交戰的作用,他只關注經濟戰和軍事手段。

就這一點上看,當子之把燕國搞亂的時候,孟子支持齊國的軍事行動就並不奇怪了。

按照孟子的觀點,只要齊國的農工商稅夠低,並且徭役對農民的干擾夠少(經濟戰手段),那麼齊國就是正義的。

而鄰國如果亂七八糟了,齊國去佔領這樣的諸侯國,那就是更加正義的(軍事手段)。

當然,齊宣王治理下的齊國雖然在孟子眼裡也沒那麼好。不過,齊國的鹽鐵專賣制度還是能讓稅收低一些。這時候打子之統治下的燕國還真沒什麼問題。

嗯……在孟子眼裡沒什麼問題,不代表真沒問題。前面說過,孟夫子是看不上外交那一套的。

於是秦國和楚國大眼瞪小眼的時候,忽然齊國來了那麼一出……還算齊宣王撤的及時,要真死賴在燕國不撤,保不齊丹陽藍田之戰就不打了,很有可能是秦楚馬上和好,裹挾著三晉轉頭揍齊國了。


沈同以其私問曰:「燕可伐與?」 

孟子曰:「可。子噲不得與人燕,子之不得受燕於子噲。有仕於此,而子悅之,不告於王而私與之吾子之祿爵;夫士也,亦無王命而私受之於子,則可乎?何以異於是?」齊人伐燕。或問曰:「勸齊伐燕,有諸?」曰:「未也。沈同問『燕可伐與』?吾應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則將應之曰:『為天吏,則可以伐之。』今有殺人者,或問之曰『人可殺與』?則將應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殺之』?則將應之曰:『為士師,則可以殺之。』今以燕伐燕,何為勸之哉?」 ------《孟子·公孫丑下》

不明白有哪裡不好懂。

首先,沈同以私人的名義來問孟子。我想任何一個人格健全智力正常的成年人,都應該知道有些話在私人場合說無傷大雅,但是在公共場合不能說。

舉個例子,一位辯護律師,可以在私下裡咬牙切齒認為自己的為之辯護的犯罪嫌疑人人十惡不赦,甚至死刑都嫌太輕。但是,在法庭上,他必須全力以赴為被告人辯護。無他,職責所在。

考慮到本段引文的情境,我個人認為是個很恰當的類比。

可以討伐燕國嗎?可以,但是要天吏才能夠去討伐。不然的話,這個討伐燕國的國家又和燕國有什麼區別?

「天吏」或許讓人迷惑,參考《尚書?秦誓》中「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師」一句,就可以很容易理解。就是一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者,就是天子啊。換句話說,只有一個大一統王朝的統治者才能夠討伐燕國。

難以理解嗎?好像有點。那就再舉個例子

比如,民國時期,一個名叫子噲的燕省省長因為很喜歡一個名叫子之的人而不向總統申請直接請這個叫子之的人做省長。合適么?當然不合適。那誰應該來興師問罪么?當然是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若是旁邊齊省的省長也不向總統申請就來討伐,那所作所為,和燕省的行為有什麼區別?誰又來討伐齊省呢?

這是即使放在今天都能輕易獲得認同的

軍閥混戰起來,後果恐怖啊,百姓受到的苦難恐怖啊。在網路時代,只要敲幾下鍵盤百度一下就能感同身受的民國時期的黑暗,那為什麼放在2000年前的先秦,就不能夠理解了呢?

所以,怎麼理解孟子推行王道卻「燕可伐與」呢?

儒家不過是想讓百姓能夠安居樂業罷了,孟子本人也不過是看到了戰國時百姓所受到的苦難罷了。雖然行事手段和方法工具必然會受到時代的限制(這是任何人都逃不掉的)

我想,如果當時有比周禮更成熟更順應時代,更能讓百姓安居樂業的制度,孔孟也會毫不猶豫的拋棄周禮從而去推行這個新的制度吧。

以下夾帶私貨,可以略過

(不,這部分徹徹底底就是私貨)

某些(其他問題下的)答主嘲諷儒家跪舔統治者,甚至直接說儒家發展到最後會與種姓制度相同。

且不說和種姓制度的差別有多大(種姓制度處於統治地位的是雅利安人,而首陀羅是被雅利安人征服的南亞印度次大陸土著)

這些答主所不能接受的,恐怕是頭頂有一個統治者的事實吧(笑

但是他們從來沒想過,若是說只要是統治者的存在的話,最終一定會發展成類似種姓的制度(先不說有多麼荒謬

從另一方面來看,若是放任自由或者無政府發展下去會是什麼樣呢?

軍閥混戰的結果姑且不說(笑

(圖片來自網路)

如圖所示,這種西方式的「滋油皿煮」,真的是這群人想要見到的么?(狂笑

(私貨部分結束)


無法理解。孟子粗疏,比荀子差遠了。孟子在從漢至唐長達一千年中,並沒有被儒家認為是聖人,到了宋朝,才被奉為聖人。但同時期的許多儒者,並不承認孟子是聖人。推薦你讀北宋李覯(泰伯)的文集,裡面有許多罵孟詩。金庸小說中的幾首罵孟詩就是李覯所做。


孟子好像是個偽君子吧……不是我一個人這麼說,我其實也不敢,我怕被噴,但是金庸先生,再射鵰里借黃蓉就痛罵了孟子一頓哈,孔子的黑點其實就夠多了,虛偽嗎,是有點,但不妨礙他教學生當老師,孟子就真是個偽君子了


沒什麼矛盾了。只要把齊王吹成是周武王的仁義之師,準備行王道,把燕國說成沒在行仁政,以仁義之師攻打不仁義的燕國,是符合儒教所推崇的 「義戰」,就可以了。

後面匡章確實也成功的打殘了燕國。


首先,你要知道燕國國君私自將王位讓給了相國之子而導致燕國大亂,如果所有的諸侯國都像這樣,那麼天下就會大亂,而這並不是孟子所希望的,所以孟子支持討伐燕國。

其次,沈同是以個人身份去詢問的,這時孟子說可伐,但是如果再進一步追問,誰可以去攻打燕國?孟子說只有上天可以。

所以這並不矛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