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馆造型华丽,但是其内部空间是不是并没有达到和造型一样的水平?这是通往1楼的楼梯间

我们不难发现从外面看中国馆是由好多细长红色杆件堆积,但是从内部发现杆件并不是完整的一长条,而且从图上看并不受力而是由周围斜向的钢结构受力。所以应该如何分析或者评价中国馆的高低?


三张图就能看出来这个建筑不是以人的尺寸设计的

一般来说评判一个建筑的标准有很多,首先就是这个建筑为什么而存在,它的服务对象是什么

建筑狗都知道国家馆历来都是世博会上展现最新科技,炫耀国家力量的主体

这样的建筑不单是为人服务,自然而然得就被赋予了更高的意义

举个不太严谨的例子,诶菲尔铁塔

巴黎人民真的很需要被那座塔服务么

同理,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作为一个复兴时期中的建筑,要向外传递中国的开放姿态,是国外进一步了解中国的窗口,有对外输出中华文化的任务,要代表一个泱泱大国

这方面的体现大概表现在对中国古建筑建构斗拱的提炼后的建筑形态以及其喜气洋洋的大红色立面

再看设计立意 东方之冠

夸张点说 起这么有底气的名字若是体积只有安徽省博般大小可能上海人民的脸会被丢到昆山去

正经来说 一个建筑群是需要被统领的

尤其是世博会上每个国家地区馆都千奇百怪 都体现本民族的精神文化

此时在风格上统领自然行不通

于是 在空间上统领建筑群的方法自然会被采用

整个园区的尺寸就决定了中国馆的尺寸

作为上海地标性建筑,世博会后的中国馆在空间尺寸上对浦江两岸的文化建筑都是自然而然起到一个统领作用的

此外中国人的大国情怀从没消磨

为了塑造建筑的纪念性意义或者为了炫耀改革开放的成果

挑出超乎常理的檐部不仅是为了设计语言的完整表达也是对外展现国力雄厚的一部分

真的心疼钱就不会操办这次世博会了

如此看来 不仅是在建筑的纪念性表达的层次上还是国家在政治性表达上面或是在上海市城市规划的层次上面

巨大而不宜人的尺寸似乎就理所应当的成为了设计表达的选择

人在空间中的体验与建筑尺寸的处理息息相关,从古至今夸张的尺寸与轴对称的作用就被统治阶级与宗教利用创造出庄严沉重或者神圣肃穆的环境语言

不用进馆 只在中国馆的广场上站著就可以打心底的感觉到建筑物巨大尺寸对人产生的压抑感

尺度失真一方面有利于与周围城市环境的协调一方面会放大建筑对人的压迫感

并不算小的广场上光秃秃的

在上海地区没有遮阳措施的广场在夏天就是一块巨大的电饼铛

可见中国馆前的广场只是为了营造纪念性意义和满足疏散要求而存在的

在设计者费尽心思为了突出建筑的纪念性这方面来说 他确实做到了表达自己的想法

然而对于我个人来说即使去年暑假入馆只排了一会会的队我都闻到了自己身上散发著的吮指原味鸡的香气

然后就是门口硕大的两部楼梯以及入馆之后各种巨大的东西

说实话 入馆方式很特别也可能是我刘姥姥进大观园没见识

个人觉得空间的趣味性可能都集中体现在入馆大厅那个部分了

然后的观展中给我的印象就是哇这个好大 哇那个好大

可能是期望太高了进去之后有一点失落

或者是因为前期施工粗糙或者是因为后期维护不妥 建筑内部与外部的精致感觉有些反差

也可能是去的那天又累又热我匆匆忙忙进去参观了一下没有很认真的待在里面观摩

结构方面大学三年到现在自己没有认真学过不敢乱诹

但是结构与功能或者艺术的一致性是评判建筑的一个标准

貌似悬挑只是艺术目的 从这点看再次印证了这是一个纪念性意义大于其他的一个建筑 有些财大气粗的猎奇意味

关于内部空间的处理 其实是很套路的

快题的手法再结合更深层次的考虑就是营造空间感的做法

比如通高啊 擦楼板啊 屋顶花园啊 观景平台啊

中国馆内部好像都有体现

只不过这些年见的多了也没太多惊艳的感觉

此外考虑到改造后期的运行管理等要求很多平台都是游客止步的

所以内部空间感的塑造被削弱好像也是挺正常的了

可能也是后期改造的原因,内部的观展流线有些长

出馆的流线也是挺奇怪的 奇怪到我出去之后竟然有种超脱的快感

具体展览内容没拍照片忘记了 因为当时只想著妈的我要回床上躺著

虽然我知道博物馆展览馆内部是不要求自然采光的

但是在建筑内部一些区域的感觉就是有点奇怪

就像白天在家开灯的感觉一样

由于尺寸巨大 建筑四周的玻璃窗对内部的照明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奇怪的这一点大概是自然天光对展区照明灯光的干扰

其实去参观的是中华艺术宫

当时的中国馆是如何没有亲自去过不敢乱说

只举一个例子

为了不让视觉负残像现象对人眼造成困扰

中国馆的朱砂红是经过特殊调配的

换句话说 盯著红色后看天眼睛会看到绿色 盯著中国馆后不会

设计者对建筑的推敲由此可见一斑

私以为关于建筑的评论是有很大的主观性的

建筑学的学习也需要批判性思维

我说的不一定对 他说的也不一定对

重点是需要亲自去一趟观察一下外部立面或者体验一下内部的空间

想要更深入理解一个建筑的前提是自己在场所中的体会后以及之后的思考

比如你是否能体会到设计者在建筑中想要体现某种理念而花的心思 或者是设计者在这里做的空间你认为是否达到了他的目的

对我来说中国馆的纪念性塑造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提炼是非常值得我们这种刚上车的本科学生学习的

欢迎指导

ps 何先生在合肥做的安徽省博物馆立意是古今交融

然而尴尬的是那个体现古今交融的大坡道不符合规范一直不对外开放

内部四水归堂的立意也是有些局促的

其实很多建筑并不是设计师的境界不够

而是在甲方爸爸和造价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下不得已而为之

这也许就是课程设计和实际项目的区别吧

大闸蟹和大王八的例子就别和我举了

用老师的话说

没有职业操守

一个政治性大于一切的作品,你跟我提功能和结构!?别闹了,它摆在那儿的意义远大于使用和一切,给你打个比喻吧,鸟巢!你觉得鸟巢怎么样啊,可是能达到一年使用一次吗,当然演唱会除外啊,更多的都是当成了个景点,所以当一个建筑具有了政治意义的话,也就别提功能和结构了……顺便说点题外话吧,中国馆是一个学生在开大会时觉得无聊,随便在速写上面画了几笔,觉得不错,就拿给何老看了一下,然后何老觉得不错就继续做下去了,这也应该是起源

类似旧时官帽的中国馆体现的就是政治力量的高度威压吧,与中国精神有一毛钱关系嘛?无非是对权力的匍匐跪舔吧


我有个师兄是何老的学生 要不我问问他?
其实很不看好中间的两大电梯,这个采用直梯进门能有个大厅向下看会更好,但是碍于人流问题总扶梯也就无可厚非,不过内部无法感受外部造型的风格感受确实是个败笔,说实话这个设计真心不是设计师内心想要的,只是特定时代的特定产物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