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藏真心本性(楞嚴經)

1,空性;

2,絕待性;

3,無生滅性;

4,非因緣非自然性;

5,不存在體相,周遍法界;

6,絕對空性,一切事究竟堅固;

7,一切正與常,一切諸法皆正常;

8,一切意識,不管真與妄,皆建立在如來藏性之上。

首楞嚴——不出不入,一切現成。

如來藏,第三層境界,山還是山,水還是水,只是此山此水已經非彼山彼水。


《楞嚴經》說為「而如來藏本妙圓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風、非火,非眼、非耳鼻舌身意,非色、非聲香味觸法,非眼識界,如是乃至非意識界。非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非老非死、非老死盡,非苦、非集、非滅、非道,非智、非得。非檀那、非屍羅、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禪那、非般剌若、非波羅蜜多;如是乃至非怛闥阿竭、非阿羅訶、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樂、非我、非凈。」

《法華經》寓於蓮藕中心之「孔」。《心經》明示為「五蘊皆空」之「空」。

《阿彌陀經》隱為「阿」、為「旦」。

二者不空如來藏。亦言有相之相。通常說為妄心妄相——天地萬法,後天造化。《楞嚴經》說為「即如來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風、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聲香味觸法,即眼識界,如是乃至即意識界。即明無明、明無明盡,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盡,即苦、即集、即滅、即道,即智、即得。即檀那、即屍羅、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禪那、即般剌若、即波羅蜜多;如是乃至即怛闥阿竭、即阿羅訶、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樂、即我、即凈。」《法華經》寓於蓮藕之肉及諸邊孔。《心經》明示為「色受想行識」之五蘊。《阿彌陀經》隱為極樂世界依正莊嚴。三者空不空如來藏。亦言無相無不相之相。通常說為不二法門——若言其空,其性真實,能不變隨緣而為萬有,是故真空不空,空即不空;若言其有,其相虛妄,能隨緣不變法爾一如,是故妙有不有,不空即空。《楞嚴經》說為「即如來藏妙明心元。離即離非,是即非即。」「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法華經》中,月光三昧,黑白一月。《心經》明示「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阿彌陀經》,「臨命終時」,斷常一命!

此三藏者,非並非縱,即並即縱。若言並者,三藏是一;若言非並,空與不空,及空不空,三相宛然。若言縱者,三藏是一;若言非縱,表有先後,及於中間,次第宛然。是故說為一心三藏,一心即三藏,三藏即一心,藏藏互即,萬法互即。《楞嚴經》說為真真如性!以別於諸經真妄空有之說,而總括真妄空有於一心,分別天地萬法於三藏。當知一心三藏、真真如性,說透了天地萬法來龍去脈及其相互關係。無量法界,上自佛菩諸聖,下至天人鬼畜,旁及無情萬類,總括為空與不空,及空不空,又及於身口意三業,無非真真如性,一心變現而已。或問:此真真如性,此一心如何變現三藏,變現無量法界?答:通常說為,真如不守自性,不覺一念而有無明,無明即法界。《楞嚴經》為引導眾生,特開方便門,演說真實義!硬是從一心分化出真心,從真真如分化出真如,即空如來藏,亦方便說為第九識(白凈識)。此識無形無相、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凈,雖離一切相,卻本具、自具一切法之性德。既如此,則萬法之顯現,只是時機問題,而且是隨時隨機。 《楞嚴經》第四捲雲:【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無同異中,熾然成異,異彼所異,因異立同,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概言其義,此空如來藏,有說為真心、真精、真空、第九識,有意無意「跑」(強說為生相無明)出一個「念」,即所謂【因明立所】,有說為業相無明。進而思惟,即所謂【生汝妄能】,有說為轉相無明。至此三相無明,有說為第七識(末那識)。第七識與第九識,和合而為第八識(阿賴耶識)。無量第七識共一個第八識。七、八二識,亦合說為一念,亦說為見分、見精、見性、意根、投胎種子識。此念帶妄顯真,為真妄和合之心,亦說為半真半妄之心,以別於真心、真精、第九識與妄心、妄見、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識心;亦可強說為虛空,即所謂【無同異】,以別於真空與三維世界。此念執著思惟,而有無情色塵互相連帶而出。《楞嚴經》說為一念堅相而有「地大」,一念潤相而有「水大」,一念溫相而有「火大」,一念動相而有「風大」。即所謂【熾然成異】,亦有說為相分。至此,第八識中「見相二分」嶄露頭角,「原料俱足」,則十法界中森羅萬相、千變萬化,只是隨機而遇、隨緣顯現而已了。《楞嚴經》說為【而如來藏,隨為色空,周遍法界】。

眾生迷惑,妄以色空「相傾相奪於如來藏」,故有輪迴之苦,塵勞之相;佛聖在覺,以妙明元「合如來藏,圓照法界」,故而超越,成解脫樂。所謂【無同異中,熾然成異】,念念相繼而有時間,物物拉距而有空間,盤根錯節而有萬相……【以是因緣,世界相續】。無情色法與心念相互作用,而有各種生命體,即所謂【色心連持為體】【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由明暗(色塵)、動靜(聲塵)、通塞(香塵)、恬變(味塵)、離合(觸塵)、生滅(法塵)等六塵十二相【粘湛然之性】,而發見、聽、嗅、嘗、覺、知等六根,進而根塵相映、相結、相卷、相納、相絞、相摶、相攬,而成眼、耳、鼻、舌、身、意等六體肉團,亦謂【色雜妄想,想相為身】。【以是因緣,眾生相續】。由殺盜淫妄、貪嗔痴慢疑……無量妄想、習氣,總為身口意三業,涉入人與人、畜與畜、人與畜乃至天、仙、鬼、神等眾,旁及山河大地、風雲雨霧、樹木華草……此情無情界,千類萬輩,常在爭鬥纏縛,彼此上下左右、是非你我。【以是因緣,業果相續】。此一心三藏,開方便門,示三相續,囊括了十方三世森羅萬相、千變萬化之來龍去脈及其相互關係。古今中外,各宗各教,各黨各派,無數哲學家、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英雄豪傑、聖哲大賢,孜孜不倦、夢寐以求的所謂「真理」、「上帝」、「本性」、「本來面目」……直於此際,和盤托出!《楞嚴經》說為【因緣自然,義極於此】。【如是三種顛倒相續,皆是覺明,明了知性,因了發相,從妄見生山河大地諸有為相。】天地萬法,無非一真之人一念變現而已呀!所謂「萬法唯識所變,唯心所現」。識者,即報身功德——智慧妙用,機謀權變,出神入化。心者,即法身功德——性具真如,天然本具,原來如此。所變所現,即化身功德——人文萬法,豎窮三世,量周沙界。

既說為變,豈可唯一?十法界中,雲吞霧繞,天堂地獄,同分別業,唯各自招。所謂「無分別不妨分別也」。

既說為現,豈可不一?如來藏中,誰不是誰?心外無法,法外無心,唯是一念。所謂「分別不妨無分別也」。 既說變現,則生何曾生?死何曾死?父何曾父?子何曾子?人何曾人?鬼何曾鬼?佛菩諸聖,六道正依,又何嘗異?徹法源底,了義終此。情無情界,天地萬法,無非一真之人一心變現而已!縱講第二義諦,無量劫中,一切眾生,都曾多生多世互為父母兒女至親骨肉啊!眾生迷不自知,妄自執著,互不認親,反相計較,乃至相害,故有輪轉,枉受苦報!如人在夢,夢境萬千,夢中人事,豈關他人,何關別事,無非夢人,一念變現!諸佛出世,良苦用心,無非勸導,迷濛等輩,醒夢歸真!試問,倘若地球公民,人人明於此理,個個曉於此義,何來人我是非?怎會兵連禍接?該是地球人覺悟的時候了!飯僧印廣2015.1.19于海口


還是有不少問題的,因為這個涉及第一義諦,我也沒有實證如來藏,所以還是引用善知識的文章吧

八個奇妙的心?

mp.weixin.qq.com圖標第23集 如來藏的體性 正圜老師?

www.sanmodi.cn

第39集 阿賴耶識就是如來藏 正德老師?

www.sanmodi.cn


看到提問者是誰就知道肯定不正確了,如果你哪天不會再天天網上提問,而是老老實實去看經論,能提出來真正有標的的問題,言辭不再混亂、堆砌名詞了,再來問這句話吧。


建議善友讀一讀《宗鏡錄》卷四,卷五。

會對如來藏真如本心有更深刻的認識。

我也在學習中。共勉共勉


如來藏分三如來藏,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空不空如來藏。這個得說啊,這是根本,需要解釋清楚的。你卻沒說。也許本來就不知道。

如來藏真如所具有的三種體性。遍計執性、依他起性、圓成實性。這個你也沒說,這是重心,大概也不知道吧。

還是好好學習吧,別急吼吼的講。


你解的遠超偽楞嚴了。或者說,你把偽經里參雜著的真經成分儘可能地挑出來了(雖然有兩三條不是)。相信你若讀真經,一定比較不會犯多數人的毛病——誤讀誤解。

請讀真楞嚴:《佛說首楞嚴三昧經》

阿彌陀佛。


一看是楊一心提的問題,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


恕我直言,我說三點:

第一,你這個總結里有好幾個錯誤。我只說第5條:不存在體相,周遍法界。什麼東西能周邊法界呢?它既然沒有體,怎麼能周邊法界呢?它為什麼就不是法界呢?你這個總結顯然是錯誤的。由這一個錯誤可以推測,你其他的認識也是不正確的。

第二,你是在研究佛學,而不是在實際修證。佛所教的東西,重在實證。沒有了實證,這些研究的意義不大。無論你做多少研究,都沒有什麼大的意義,而且研究結論正確的可能性很小。理論和實踐相結合,對於佛法修證也是一種很重要的方法。而且,無論有沒有理論,實修都是必須的。

第三,說說你的研究路線,這個問題以前的回答中說過,給你提過建議,你看來是沒有重視過。你這個研究路線是不正確的。一門深入才是正確的方法。你沒有實修的基礎,也沒有一門精通的基礎,那麼現在的這些做法都是博大而龐雜的,反倒會造成思維上的錯亂,互相干擾。對於專精和博學的關係,你沒有搞清楚。從你提出的各種問題來看,你都是在猜測。你沒有辦法確認你學到的東西、想到的東西是不是正確,沒有標準。但實際上,佛經中,以及後世的大德,對這些東西是提出過明確的驗證標準的。你沒有重視這些內容,所以這些研究是捨本逐末的。

願你能重視。人生有限,提高效率。一門深入的實修才是最有效率的。古人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


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苟不凈。——心經

不出不入,自性本定。——首楞嚴三昧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