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色陰的概念應該怎麼理解?網上搜了一下,基本沒有關於色陰概念的細說。好像這是學佛默認都知道的。鄙人愚鈍,望為解說。

2,凡夫看到花,是妄相。佛看到花,是看到實相嗎?我們凡夫看花是把心都放上去了;佛看花,是「花」進到了佛的眼裡。。這樣的理解對嗎?


其實因緣法本來是佛破外道無因論的。外道無因求果,故佛講因緣法,來破斥外道邪說的。

非自然性,也來破外道的自然論的。外道認為一個東西,是最初形成這個世間的根本,是自然而有的,不知因果是循環的。故佛講非自然性,來破除外道相說。

要講清色陰與因緣的關係,需要很大的篇幅。建議學習一下慧律法師講的《楞嚴經》講座。


回答過類似的問題.轉貼補充如下.

對楞嚴經這段要怎麼理解呢?

這段經文想說明觸覺與身體乃至一切事物(包括色陰),不是緣起的,不是由更基本的因素(更小的積木)和合而成,

也不是自有自生的.(是不是真得說明了我就不評論了)(其實因緣和合而生就是自然自生自有,比較具體而已)

如果你認為身體及其功能觸覺(或者色陰),來自細胞乃至基本粒子,愣嚴經的作者一定認為你是虛妄的.

愣嚴經是否定緣起性空的,否定搭積木的.

積木緣起是顯因假因.

真因密因是"空性起緣",即本明,如來藏,妙明真心,識精元明.........

也就是說,一起事物(包括色陰)不是積木搭成的,而是母雞生小雞,或蛋生雞.

這個蛋(或母雞)其實也可以稱為"道""天""上帝""真主""客觀存在""大自然""能量""先天""第一因"「根本」「本體」等等等等

如果你認為它只能是某某明,或空的虛的什麼什麼,就說明你在攀緣,攀光明這個緣,或虛空那個緣(虛空,就是古文的宇宙空間)攀緣妄想,執著於對體的想像,法執,法我執,也是愣嚴經所反對的。

楞嚴經里講的「色陰」指的是什麼?

色受想行識,五蘊,五層,從淺入深,從表及里,從顯意識到潛意識.

打個比方,從鏡中像,屏上影可以推知鏡或屏的存在.(五蘊皆空,都是空性的妙用)

好比從物質的運動與變化可以推知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的能量.

變動無常的相屬陰,不變不動的體屬陽.

陰陽要平衡,不能偏廢.不要認為陰暗是個貶義詞.

(暗由明顯,暗是相,明是體.暗相屬陰,明體屬陽)

執著於陽,執著於明,執著於體,並沒有比執著於色陰等等更高明.

"陰魔"一說有誤,應改成"陽"魔,

能量熱血過多,對體的想像過分,放不下法執,容易發狂入魔.

(體,諸如空性,本明,能量,道,客觀存在,上帝,真主等等等等,都是推想出來的概念,未必實有,

得道成佛,恕我直言,只是傳奇傳說,只是妄想的可能性很大很大)


上文有誤.

看得清變化或運動的就是"明",看不清的模糊的就是"暗".

因此可知可感可覺的相是明的,不可(確,全)知的只可想像的體是暗的.

(請注意:本明屬暗,無明屬明.莫被名號給騙了)

如果明屬陽,暗屬陰.

那麼"陰魔"一說就是對的.

"色陰"等五陰一說是錯的,應改為色陽或色明

再強調一下,陰暗不是貶義的,陽明不是褒義的,陰陽要平衡,不能偏廢

再更新一下。

現在我認為不僅應將"色陰"等五陰改為色陽或色明。

還應將五十「陰魔」改為陽魔或明魔或顯魔。

本體是永遠不可知不可見的總是在陰暗中的密因,把可見可知或可想像可命名的」明「」顯「的任何東西任何概念錯當成應該信奉的本體都是入魔或出偏(過於執著了)

陽光刺瞎了我們的眼,以至於我們迷花了眼,看不見我們真正的自己就是所謂的本體。

Were blinded by those things were seeing.


1、你眼前是個大屏幕,播放的是你的業力幻化出來的景象,你自編自導的電影,都是循業發現,本來就不是什麼因緣或自然的東東。

2、凡夫看到的花,是妄相,是因為花離眼睛太近了,一花障目,不見泰山。把花的界面拉遠一點,實相就顯現了。就象你眼前的電腦一樣,把瀏覽器的窗口開得太大,你就看不到系統的界面了。縮小一點,系統的界面就出現了。


說到感知的時候,我們佛教徒相信有數百萬種不同的感知。這是可以實際明顯體驗到的。

例如,你我對這朵花的感知,截然不同。可能你不喜歡這種顔色;可能在座有些人看著這朵花會覺得非常浪漫;可能在座有些人會感到厭惡,因為20年前看到類似東西時,正有著奇怪的經歷。諸如此類的,取決於不同的因緣,於是這朵花能引生不同的感知,因此存在著數百萬種的不同感知。

當我們談論這些感知時,為了方便溝通,於是我們會談六大類的不同感知。這些感知被分類為:地獄感知,餓鬼感知,畜生感知,阿修羅感知,天道的感知,以及人類的感知。這是非常粗略的概括而言。

?? 所以,取決於因、緣,而有不同的感知。正如我談論的那朵花,可能就在十天前你失戀了,因為你的戀人過去常常給你這種花,所以甚至看到這朵花都會令你感到極度空虛、生活毫無意義;而對於非常死忠的佛教徒來說,他們非常熱愛供佛,於是對他們來說,這朵花是一個供品。所以,由不同的因緣,會造成不同的感知。

你可能積聚了某些因緣——我們在談的是巨大的因緣——於是讓你長出小小的翅膀,成了蝴蝶,然後你會開始有蝴蝶般的行為,像蝴蝶一樣思考。那時對你來說,這甚至不是朵花,這會變成別的東西。

宗薩欽哲仁波切

這段出自楞嚴經卷二,先把原文貼出來再簡短解說一下:

《楞嚴經》卷二:

阿難。譬如有人,以清凈目,觀晴明空,唯一晴虛,迥無所有。其人無故,不動目睛,瞪以發勞,則於虛空,別見狂華,復有一切狂亂非相。色陰當知亦復如是。阿難。是諸狂華,非從空來,非從目出。如是阿難。若空來者,既從空來,還從空入。若有出入,即非虛空。空若非空,自不容其華相起滅。如阿難體,不容阿難。若目出者,既從目出,還從目入。即此華性從目出故,當合有見。若有見者,去既華空,旋合見眼。若無見者,出既翳空,旋當翳眼。又見華時,目應無翳。云何晴空,號清明眼。是故當知色陰虛妄,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意思就是說,色蘊就如同病眼所見的空花,虛妄不實,不是從虛空中自生,也不是從眼睛裡因緣而生,因為如果是從虛空中生,那麼空花有生滅,虛空也應該有生滅,但是虛空沒有生滅,所以不從虛空中生,如果從眼睛中生,那麼看到的空花就是實際存在的,而不能說眼有疾病,因此空花虛妄,不是自生也不是因緣所生。

首先有幾處佛理必須先澄清,不能混淆。色蘊是因緣所生的,一切生滅之法都是因緣所生,包括色蘊,楞嚴經此處的因緣所生是指從眼睛裡跑出來一個空花,的確,空花不是從眼睛裡跑出來的,但是空花如果沒有眼根或者眼識,是肯定不能產生的,因此空花必然是因緣所生,這個之間的邏輯一定不要混淆。

其次回答一下題主的問題,色蘊的蘊,在早期的翻譯中,稱為陰,意思是指蘊藏,蘊藏什麼呢?比如色蘊,蘊藏著上下左右前后里外的一切色法,同時也蘊藏了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色法,也就是指色蘊包含了時空中所有的色法,那麼色法是指什麼呢?佛教的色法是指所緣境,分為十一種,分別為色聲香味處,眼耳鼻舌身外加一個法處所攝色,這些統稱為色法,那麼時空中一切色法稱為色蘊。

花在凡夫來看是實相,因為花能看得見摸得著,但是花在佛看來是妄相,因為看得見摸得著不代表花可以脫離因緣而獨立永存,因此佛明白這個道理,不會認為一切生滅法是真實的,包括花,而凡夫因為不相信因緣所生之理,所以會認為一切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都是真實的,因此產生了貪嗔執著。

那麼在佛的角度有沒有實相?大乘佛教的中觀認為一切生滅法因緣所生這條規律是實相,或者非因緣所生的空性是實相,但是唯識宗認為規律或者空性都沒有實體,因此同樣是虛妄的,但是兩宗都認為因果規律或者空性是恆常的,至於假實不同,只是定義的標準或者角度不一樣。
百法里色法有明確定義,不贅述了,這裡強調的是色法不是物質,而且心的一種虛妄分別。第二個問題,凡夫看花是花,因為凡夫真覺得有朵花,佛看花是花,是佛看到我們凡夫心裡執著有一朵花。區別很大吧?

1.問的好,很少有人能問的這樣準確。『陰』是遮蓋義、覆蓋義,『色』用現在話說大體指物質,狹義上正確意思指眼睛所看到的就叫色,廣義上六塵皆名色。色陰是狹義的。用現在話說色陰就是:把物質當作是實在的,這是一個妄想,而這個妄想會遮蔽妙真如性。把物質當成實在的對妙真如性造成的遮蔽,就叫色陰。

2.凡夫看到花,有實相有妄相,凡夫之所以是凡夫正是他不知有妄有實,不知何妄何實。佛見一切相皆是實相。3.你的理解是徹頭徹尾地胡思亂想。

看古人書不要看現代人的書,要深思明辨。佛法很深很深。


我覺得您這樣研究 動機很好 值得讚歎

還是應該通讀一遍楞嚴經 這樣關於因緣的理解就明白了 這個問題不到最後是無法弄明白的 楞嚴經每個章節都是環環相扣 不回過頭結合自身反思 是不好弄明白的

我這裡給出寫提示

妄元無因 於妄想中立因緣性

知妄所起 說妄因緣 若妄元無 說妄因緣 元無所有

實相 —— 精真妙明 非留生死及諸塵垢 乃至虛空 皆因妄想之所生起 斯元本覺妙明真精 妄以發生諸器世間

五陰—— 欲知因界淺深 唯色與空 是色邊際 唯觸與離是受邊際 有念無念為想邊際 唯滅與生是行邊際 湛入合湛是識邊際

什麼是色因堅固第一妄想呢 這個一定要深入弄明白 說太細沒什麼用 自己要思考

色陰 一般伴隨其他四陰共同作用

最後本無凡夫與佛的差別 知妄所有說妄因緣 故有佛 眾生差別 若妄元無 人人皆是自性佛

性火真空 性空真火 隨眾生心 應所知量 循業發現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