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楞嚴有惑。既然諸法因緣生,為何七大和十八界又不從因緣生???還請師兄賜教。


這是你其實沒有明白《中論》,《中論》說的是「八不」緣起,「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這其中,因緣並非能生,準確來說,是引生,不是a+b=c,而是a+b而有c的顯現,沒有a+b就沒有c的產生,但c不是a生,不是b生,也不是a+b共生,故而是「無自性」「無生」,這才是《中論》的「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觀因緣品」後文「果為從緣生,為從非緣生」的問題更有所破。經中,世尊常批評一些把緣起作簡單想的人,你所理解的因緣生,其實並沒有脫離《中論》所破的「他生」和「共生」。

而楞嚴經的分析,也是破了他生、共生,既然因、緣、自然三者的「能生」皆破,那麼諸法本來無生,無有自性,無自性即無生,於無生則無作無為,無作無為則為清凈,清凈者,為本來面目,即所謂「本如來藏性」,注意,不是「如來藏生」,是「如來藏性」。這樣,就於當下跨越了有為法和無為法的大鴻溝,也即「頓悟」的立足所在。

楞嚴經的論述對某些人可能有點跳躍,可以參考《大寶積經》的「普明菩薩會」和杜順大師的《華嚴五教止觀》里「於緣起法消息了之」的部分,此外《中論》最好真正的下功夫研習一番。另外有一部《佛說稻杄經》,裡面對因緣法的闡釋,也可以幫助理解中論。


朋友,《楞嚴經》是講「第一義諦」的,自然講「諸法本不生」,於是「七大」、「十八界」說到根本,不是「因緣生」、不是「自然生」,而應該是「本不生」。其是要破除眾生對「能生」、「所生」的貪執,頓入清凈的「無生」境地,得「無生忍」,隨得悟入本有的清凈「真如」。

「因緣生」,這是佛菩薩為了度眾生的方便,退了一步,相對於前面的「一真」的「第一義諦」,從「相」的角度來說的,「因緣」法還是講「能生」、「所生」,所以「因緣」法是「權法」,不是「實法」,這也是小乘法最終無法用於解釋大乘法的原因。

而如果問「因緣」從何生?「因緣」從「無明」生,這也正如「十二緣起法」所說。如果再問「無明」從何生?《楞嚴經》佛解釋說:「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輾轉相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也就是「妄即無因」,如果「無明」能講出它是從何而生,那「無明」也就不是「無明」了,也正因為「無明」之「妄」乃是「無因」,所以「無因」故「虛幻不實」,故「無明」本不生,「因緣」本不生,「諸法本不生」。眾生見有「相」生、「因緣」生、「法」生,實在是眾生的「無明」的「幻見有生」,正是因為眾生從無始劫以來被「無明」妄見熏習,所以天生就會「見相」、「執相」,而妄失原有的「妙覺明圓」,從而也就不能體悟清凈的「無相」之相。

不過「無明」也不離於「真如」而有,其是依於「真如」而幻生,而眾生想體悟「真如」還是需要藉由破除「無明」來返照,因為眾生的「妄覺」是依於「真如」的「明覺」而得顯,其實「無明」也不需「滅」,越「滅」反而越多,只需「知幻即離」。

佛法針對不同的根器,解說起來是需要分層次的,「深妙」之法,是不能用「權宜」之法來解釋,要反過來才行得通,在《楞嚴經》中,世尊在解釋完富樓那、阿難尊者與「無明」有關的問題後,就勸與會的眾生,捐舍小乘,入佛知見。不過如今末法就有一些人想用小乘的「緣起」來解釋大乘的「無生」,這當然解釋不通。


不生,指的是不自性生。

所謂不自性生,就是說不能在生之前有一個生的主體。因此,空為三輪體空。

換言之,生的主體,生的客體,生的行為都不存在。

例如說,不能說母親生了孩子。因為一旦承認母親生孩子,就承認了母親和孩子都是存在的,而生的行為也是存在。

但是空的含義就是相依緣起,沒有這些主體的生滅。

那麼,既然沒有這些的存在,生滅又是怎麼達成的呢?

答案是,通過名言(假名,概念)來達成。所謂名言來達成,實質上就是說緣起是主觀表象的緣起,而非客體真實存在的緣起。

因此如夢如幻,是為體空觀。

舉個例子,按照龍樹所說,

母親生孩子,這句話是錯的。正確表達是,母親生孩子孩子生母親。

為什麼呢?

因為說某人是母親,那麼暗含著她有孩子。反之推出,如果她沒有孩子,她就不能被稱之為母親。

所以孩子是母親的因

同時,如果母親不存在,也不可能有孩子。因此母親也是孩子的因

因此,母親和孩子相互為因,這就是相依緣起。

很明顯,這裡面暗含的不是客觀世界上的緣起,而是名言安立上的緣起法

因為在客觀世界之中,由於時空律是單向的,不可能出現孩子同時是母親的因。因此這個因果關係只是邏輯上的因果,而這個邏輯上的因果,只能存在於自身的主觀表象之中。

這裡的如夢如幻不是指客觀世界如夢如幻,而是指在經驗世界之中,由於經驗貫穿知和在,導致知和在同時被遮蔽掉。所以人類只能看見主觀表象世界(可註解為叔本華的世界是我的表象)。在這個表象之中,達成緣起理論,這就是大乘佛教的轉換。

因此,

眾因緣生法 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 亦是中道義未曾有一法 不從因緣生是故一切法 無不是空者

可註解為:

一切法(指人的主觀表象或名言安立上的法),我說他們都是主觀上的概念聚合。故我說他們為空。他們只是假名而無自性,這就是中道(不著有,也不著無)。

沒有一個法(指的是名言安立上的法),不是從主觀上安立的(能安立的機制就是因緣生)。故說一切法,都只是假名上的安立。離開假名之外,毫無存在。而名言本空,故空亦復空。故說一切法無不是空者。

因此,無論在名言之內,還是名言之外,都無自性,故說無生無滅

那麼何以為中道呢?

蘇格拉底是男的

蘇格拉底不是男的

這兩個例子,第一句話是指「蘇格拉底是男的」是有。下一句話為「蘇格拉底是男的」為無。

無論有還是無,都必須承認「蘇格拉底是存在的」。假如說蘇格拉底壓根不存在,那麼你何必說他是男,不是男呢?

而空離有無,怎麼離有無?否認蘇格拉底這個對象,就能徹底離開有無,這就是空。

龍樹的核心思想就是說,概念背後沒有意圖指向的對象,此之謂空。


因為楞嚴經是偽經,它的很多說法和大乘或者小乘佛教矛盾,因此越讀越稀里糊塗,和其他經論無法兼容無法協調。

佛教中我還沒見過7大的說法,我只見過6界的說法,就是地水火風空識,或者18界。這些事物除了18界中的無為法,其餘的都是因緣所生法。其實無為法在原始佛經中只有一種,就是涅槃,涅槃雖然不是因緣所生法,但是它應該算因緣所滅法,因為根據原始佛經記載,當菩薩證得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的時候,他就成佛了,因為這就是涅槃。有為法因為是因緣所生的,因此當因緣永遠不存在的時候,就會讓有為法永遠的斷滅,這就是滅諦的由來,它是指煩惱的止息或者苦的斷滅,因為煩惱或者苦都是因緣所生,當因緣不存在的時候,他們就會斷滅,這便是滅諦,也稱為涅槃,是原始佛經中唯一的無為法。還有一個就是四大的問題,其實四大本身的因緣佛教不討論,四大是組成宇宙的最基本元素,你可以暫且認為它非因緣所生,但是,佛教講四大的因緣的時候,是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的,四大的存在是基礎於你感知到了四大,而你為什麼會感知到四大?是因為業力牽引著你遇到了它們,因此四大的因緣就是業力牽引著你讓你感知到它們,所以它們才存在,這就是說業力是四大的因緣,沒有業力,四大的存在與否就和你無關了,也就是說你遇不到它們,它們就相當於不存在


印度大乘佛教中觀學派的創始人龍樹菩薩造的《中論》云:

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亦為是假名,亦是中道義。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是故一切法,無不是空義。

如果把上文理解為"緣起性空",或緣起性無,緣起性沒有,緣起性不存在,緣起性無意義,緣起性不值得動情........

那麼的確是與愣嚴經有矛盾之處的.

  《楞嚴經》第一卷 第十三章

  佛告阿難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 。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凈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所謂識精元明能生諸緣,即"空性生緣""空性起緣"

(這個"空性起緣"有可能是答主的獨創,屬於野路子,野狐禪,僅供參考)

空性起緣與緣起性空表面看來正好相反,其實,空性起緣並沒有否定緣起性空.

只是認為之所以有緣起性空這個現象(例如搭積木成城堡,聚樹木成森林)不是因為諸如森林城堡種種事物或現象的本質是"無""沒有""不存在",從而沒意義,不值得動情等等等等,

(積木,樹木的緣起是基本粒子,基本粒子的緣起是無,沒有,不存在嗎?)

而是因為生起一切的先天第一因(所謂密因)屬空.

此空,不是無,不是沒有,不是不存在,

而是空白之空,空口袋之空.

其特性不是什麼"無一物",而是容一切物,納各種可能.

好比空白的屏幕,如果不空,已有固定的形象,就會影響破壞其他影像例如電影的放映.

我們可以通過像的變化運動推想不動不變的鏡.但是我們無法修鍊修證出個不顯像的純鏡.

就如同我們可以從物質的運動變化推算出守恆的能量,但是我們不可能提煉出不附諸於物質的純能量.

(以至於有人懷疑能量的客觀存在,認為這只是個方便計算的概念)

為了防止人們錯把像認做鏡(例如愣嚴經中的五十陰魔境界),

先人強調這是個"空"鏡,絕不是一切不存在,全都沒意義,不值得動情的意思.

回到龍樹的中論"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這個"因"或許也可理解為愣嚴經的"密因"

如此二者就不那麼矛盾了.

其實,先有生滅的假象,才有從何生的問題.他生?自生?共生?從空中生?無中生有?自有永有? ......

既然飛矢不動,每個瞬間都是固定永恆的,那麼所謂變化來去生滅,只是前後看似不同而已.

看似相同我們就以為沒滅沒去沒變,還是同一個.

永嘉圍著六祖轉了三圈,意為將過去現在未來分別視之,不認為是同一個.

但是他否定有個自己的主觀在分別,認為那是客觀事實.

當慧能說"如是如是"時,未必是在點頭.

可能是在提醒他沒有主觀的"意"在,哪有如是如非,如來如去,如生如滅.

生命有限無法修證無限,似乎很渺小可憐無意義,

(即便假設你能在將來修成全知遍知,也改變不了你現在的"不知")

但是沒有生命之眼,時空宇宙再浩渺壯觀又給誰看呢?意義何在?

沒有不知為背景,知也不成立,

沒有做過螞蟻的上帝對螞蟻的世界是無知的.

好比把電影的膠捲打開,一眼看到開頭與結尾,還有意思嗎?

(答主不可能知道古人客觀上在說什麼.以上無非借題發揮,談點個人主觀觀點而已.僅供娛樂)


諸法因緣生,因緣即法體。無常即實相,無我即如來。懂不。一切因緣所生,那就是一切無生。


依文解義,三世佛冤。

若不見性,雖聞不明。

知之非真知,真知須親證。

親證自無疑,無緣且放下。

ps:心生,則種種法生。法因心生,心生參考「十二緣起法」(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


從諸法那個層面看,諸法都是因緣生的。

從真心自性那個層面看,諸法是真心自性顯現的。

就象你玩的電腦遊戲一樣,你可以說,我扣動扳機是因,開槍是果,這個因果關係是在遊戲的層面說的。但如果從編程的層面來看,這些所謂的因果關係是在程序里寫好的,並不是真的有什麼因果,也不是一開始就自然存在的。。。


未曾有一法,不從因緣生√

本非因緣,非自然性√

一個從事上講,一個在理上講。

大乘怎麼講緣起呢?問題很嚴重了!近代絕大多數都落入了斷見!都說「緣起性空,性空緣起」,都知道這是佛法的中觀正見,實際上一點修證修持功夫都沒有,所以始終不能擺脫生老病死的痛苦,甚至可以說是因為學了佛,生老病死變得更嚴重。何以如此?因為自己的著作、言論、說法犯了更錯的因果,斷了人家慧命;認為一切法緣起性空,空就是沒有。假如空就是沒有的話,我們也不用學佛,去研究西方唯物學派哲學好了。

佛學的中心是修證,但是現代全世界都把它當成一種思想學問,幾乎與唯物論不分,嚴重曲解了緣起性空,認為空就是什麼都沒有。沒有可不是空噢!沒有是斷見!佛說一切法皆從因緣所生,這當然沒有錯,但要注意,因緣所生講體相起用,現象界的東西、應用的東西都是緣起,是因緣所生。但是自性功能並非緣起的,這一點千萬要注意!不過,我們說自性功能是用現代的語言來講,可不要又執著一個自性、執著一個功能,因為凡有所執著就不對了。所以緣起性空這個道理非常深,《楞嚴經》有段話非常重要:「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凈本然,周遍法界。隨眾生心,應所知量,循業發現。世間無知,惑為因緣,及自然性,皆是識心,分別計度。但有言說,都無實義。」在這段話之前,佛一路講唯物的地、水、火、風,一切物質是緣起性空的。由四大的地水火風,說到五大的地水火風空、六大的地水火風空覺乃至到識大,最後說到「非因緣,非自然性」,這是講物質的最高理論物理,現代的理論物理已經快走到這個邊緣了。一切法非因緣,非自然性。關於這一點,有一次打禪七時,曾經有幾位老參們還議論紛紛,認為是我說錯了。我可沒說是我說的,這是佛經上寫的,要問去問佛吧!佛說非因緣,非自然性,是指本體而言,是法身境界。性空的空,可不是因緣空得了,也不是自然空,自然空就成了自然外道了。所以講本體而言,是非因緣,非自然性;講起用而言,世間一切法都是因緣所生,並非自然生,也無主宰,因為它是性空緣起。所以講緣起之理,這還沒講修證,要能「深入緣起」,才能「斷諸邪見」。換言之,如果你沒有證悟到緣起性空的境界,你即使學佛,許多的知見仍然還是邪見,因為沒有證道。現在流行參禪,從古以來許多禪宗的祖師都是從緣起上悟道的,不是理上悟入。有丟一塊石子開悟的,有看到花開悟了,就是由緣起而悟入。如香嚴禪師,因為擊竹開悟。這類的例子很多,不是全體。溈山祖師說:「從緣悟達,永無退失」,從因緣上悟道才不會退掉,光是從定力上參出來還不對。這是一種說法,可是我反對這個說法,從緣入者,反而容易退失,偶爾瞎貓碰著死老鼠身心一下空了,進入空性,雖然定在空性,若這個色身、業力、習氣一切都還沒有轉,還是要退轉的。所以趙州和尚八十仍行腳天下參善知識,因為此心不穩。大乘的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如果沒有真修實證,儘管理論上講得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中觀正見,那只是口頭佛法,甚至是邪見。所以經文說一切菩薩要「深入緣起,斷諸邪見」。——南懷瑾先生《維摩詰的花雨滿天》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