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华阳国志》:「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大司马。以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关羽为前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皆假节钺。又以黄忠为后将军,赵云翊军将军。其余各进官号。」即使四方将军没名额,为何刘备当时不给子龙一个四镇四征之一的重号将军,让其与前四位差距如此之大?是何故?

另,当时魏延为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督汉中。镇远将军虽然带镇字,但应该不是四镇四征里,所以可能并没有压过赵云的翊军将军?此时其地位是否超过赵云?

再者,根据《三国志?赵云传》:「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

而《华阳国志?刘后主传》:「建兴元年夏五月,后主即位……封丞相亮武乡侯;中都护李严假节,加光禄勋,封都乡侯,督永安事;中军师、卫尉鲁国刘琰亦都乡侯;中护军赵云,江州都督费观,屯骑校尉、丞相长史王连,中部督襄阳向宠,及魏延、吴懿,皆封都亭侯;杨洪、王谋等关内侯。

在后主即位这一年,赵云有都亭侯—永昌亭侯,征南将军—镇东将军。那在后主继位前,赵云何时封的征南将军,而刘备为何不在自己称帝时就封他一个征南,而是仅仅在翊军将军后加一个中护军呢?并且封给他征南,而不是征东,征西,可是与去南蛮一带的战役有关?

问题颇多,请赐教。


首先,赵云成为翊军将军是在平定成都以后,当时赵云单独带兵打下了江阳和犍为两个郡。

《三国志-赵云传》:【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

《华阳国志-刘二牧志》:【赵云自江州分定江阳、犍为,飞攻巴西,亮定德阳。巴西功曹龚谌迎飞。】

其次,益州平顶以后,关羽、张飞确实在武将当中出类拔萃,但是黄总、马超在官职上并没有高出太多,魏延地位也还不如赵云。

《三国志-关羽传》:【先主收江南诸郡,乃封拜元勋,以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驻江北。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

《三国志-张飞传》:【先主既定江南,以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封新亭侯,后转在南郡......益州既平......以飞领巴西太守。】

《三国志-马超传》:【先主遣人迎超,超将兵径到城下。城中震怖,璋即稽首,以超为平西将军,督临沮,因为前都亭侯。】

《三国志-黄忠传》:【自葭萌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

《三国志-魏延传》:【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关羽当时是荡寇将军加襄阳太守,张飞是征虏将军加巴西太守,马超是平西将军督临沮,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置县,「以其临沮水」得名临沮县,属南郡,直至东汉,不具备多大的实际意义,类似于需要驻军联络荆州地区,然后安排他去,还记得关羽死在哪里吧,就是临沮,这说明这个地方很可能就是给了马超一个空名头,关羽都突围到这里了,一支援军都没有。

黄忠就跟赵云差不多,就是一个将军名号,只不过名字不太一样,一个是翊军将军一个是讨虏将军,而赵云就是从牙门将军升上来的,可见魏延此时此刻还比不了他。

《华阳国志-刘后主传》:【建兴元年夏五月,后主即位……封丞相亮武乡侯;中都护李严假节,加光禄勋,封都乡侯,督永安事;中军师、卫尉鲁国刘琰亦都乡侯;中护军赵云,江州都督费观,屯骑校尉、丞相长史王连,中部督襄阳向宠,及魏延、吴懿,皆封都亭侯;杨洪、王谋等关内侯。】

《三国志-赵云传》:【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

基本上可以确定赵云在刘禅即位前就是中护军加征南将军,赵云在刘禅即位后升迁为镇东将军,受封永昌亭侯,但是赵云是没有参加征讨南蛮战役的,很多老将都没有去,那么赵云的这些升迁只能是新皇登基这一个理由,但是既然没有功劳那就不可能升迁两次。

《历代兵制-三国》:【蜀置五军,其左、右,将军、督、护一人;其中师,监、护、典、参军各一人;其前师,将军、监、护、督军各一人;其后,督、将军兼一人。其将校略如汉。而兵有突将、无前、宾叟、青羌、散骑、武骑之别,盖不全用蜀人也。】

结合此前刘备称汉中王,又称帝,那么应该是赵云在刘备称汉中王时当上的征南将军,然后在称帝时又多兼任了一个中护军,为什么我说征南将军在前呢,季汉的大多数制度是在刘备成为汉中王以后开始弄的,之前基本上是汉制,而历代兵制里面又提到了季汉设置中护军时已经非常完善,故而认为刘备为汉中王时为征南将军,称帝时兼任中护军。

刘备称汉中王的时候,关羽已经是遥遥领先,【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张飞紧随其后,【先主为汉中王,拜飞为右将军、假节。】,马超也是能和张飞持平,【先主为汉中王,拜超为左将军,假节。】。

黄忠略逊一筹没有假节,【迁征西将军。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先主曰:"吾自当解之。"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

黄忠和赵云在汉中之战以后都是四征之一,但是黄忠拿了一个夏侯渊的人头,所以搭上了末班车进入四将军之列,赵云最多不过是一个汉水遭遇战,而且云别传内容夸张,北山那个地形不适合大部队行动,追击被赵云击退的应该是偏师的偏师。

这个时候赵云和魏延个人认为差距不大,【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魏延的镇远将军不如征南将军,但是魏延多一个汉中太守,地位不会比赵云差了,但是从全军的反应来看魏延属于特别提拔,按照常理是不该到这个地步的。

再看刘备称帝以后,魏延地位开始超过赵云,【先主践尊号,进拜镇北将军。】,魏延的镇北将军已经高于赵云的征南将军,还多一个汉中太守,赵云征南将军加中护军已经有差距,但是差距还不算大。

至于说赵云为什么在升迁道路上被减速,个人认为和益州平定以后那场经济纠纷有关系。

《三国志-先主传》:【蜀中殷盛丰乐,先主置酒大飨士卒,取蜀城中金银分赐将士,还其谷帛。】

《三国志-刘巴传》:【注引零陵先贤传曰:初攻刘璋,备与士众约:"若事定,府库百物,孤无预焉。"及拔成都,士众皆舍干戈,赴诸藏竞取宝物。军用不足,备甚忧之。巴曰:"易耳,但当铸直百钱,平诸物贾,令吏为官巿。"备从之,数月之间,府库充实。】

刘备在战前激励将士,打下地盘以后允许他们去拿好东西,但是打完以后,刘备还是比较厚道,拿府库里面的钱去买将士手上的东西,然后还给老百姓,用牺牲府库来两全其美,一度造成了经济问题,靠刘巴献策才解决问题。那么云别传当中的故事基本上就是发生在这个环境下。

《三国志-赵云传》:【注引云别传曰:益州既定,时议欲以成都中屋舍及城外园地桑田分赐诸将。云駮之曰:"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令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今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先主即从之。】

这个地方应该是刘备和赵云的一个双簧,刘备说了我不干预,他不好直接出面来制止,然后选一个忠诚的老革命加入川之战有功劳的人,由他来提出这个提议,刘备再顺坡下驴把这个事情给办了,关羽和张飞各自有任务是不能进行这项工作的,赵云是最合适的人选。

但是为问题就在于,赵云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断人财路,那么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招众怒,再加上赵云没有单独指挥大军团的表现,升迁不够快也是情理之中。


根据汉制,大将军,车骑,骠骑,卫将军以下是前后左右四大将军,其他都叫杂号将军。名义上杂号将军都在一个水平线上。但因为征镇平安这四个类别,一般都是实职,所以位次要高。汉朝最长设的杂号将军就是征西将军,所以征西可以说是杂号的顶峰。

前后左右被关张马黄占了,所以赵云封啥将军号,没有当时季汉的职官表,不是太容易分清高低。


华阳国志这段根本没有刘备在之前就以赵云为中护军的意思。

刘备时期根本没有中监,中护,中典,中参,中军师这种职务的任何记录,任何人都没有。

所以很可能师监护典参是诸葛亮开相府后为统军需要而建立的一套新的体系。

回到这段,所有人能考证的官职,除了没有变化的,不可考的,有变化的,全是当年的官职,其实说的是封侯时的职务,应该诸人都是先升官,再拜侯,即是拜侯前的职务,这是包括建兴元年的。

所以这不能证明刘备时赵云就是中护军,征南将军。

建兴元年夏五月,后主即位……封丞相亮武乡侯;中都护李严假节,加光禄勋,封都乡侯,督永安事;中军师、卫尉鲁国刘琰亦都乡侯;中护军赵云,江州都督费观,屯骑校尉、丞相长史王连,中部督襄阳向宠,及魏延、吴懿,皆封都亭侯;杨洪、王谋等关内侯

一个个列出来,先不看赵云。

诸葛亮,李严不变,在刘备时就分是丞相,中都护。

刘琰,有变化,卫尉是后主时才有的:

后主立,封都乡侯,班位每亚李严,为卫尉中军师后将军,迁车骑将军。

李严的光禄勋都是后主时才有的,何况是班位每亚李严的刘琰?显然这里没有卫尉是刘备时就有的意思。

费观,不变。

王连

建兴元年,拜屯骑校尉,领丞相长史,封平阳亭侯

很明显,屯骑和长史都是建兴元年才有,没有王连在刘备时就是屯骑和长史的意思。

向宠:

建兴元年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兵。

向宠这里直接就是错的,向宠是先封侯,再为中部督。自然不可能刘备时就是中部督。

其它人皆不可考。

再看赵云。

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

显然就是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镇东将军可能是几年后才得。

这种写法作者并没保证后面的官职和前面的官职是同一年的。

比如李福

建兴元年,徙巴西太守,为江州督、杨威将军,入为尚书仆射,封平阳亭侯

李福的江州督是接李丰之后,不是建兴元年的事。

至于魏延,镇远将军班位与赵云的翊军将军应该在同一个层次,班位前后都可能,但魏延以汉中太守督汉中,那重要性肯定比赵云重。而魏延在刘备时期已经升到四镇将军,班肯定在赵云之前。

至于为什么不晋升赵云,可能是功劳不够,黄忠每战先登,阵斩夏侯,才得了征西将军,赵云毕竟没有立下大功,杂号将军都是两千石,换个军号,其实只是班位变化,相互之间也没有实际的上下级的关系。

另一方面,诸葛亮上位后,李严以中都护掌军在东线,成都这边中军肯定需要新的统领,诸葛亮拨关兴为中监军,赵云为中护军,也是为此吧。


中护军已经是个高官了吧?不太合适用「只给」这个说法了吧

虽然三国时期,各方对中护军的具体定义可能有差别,但是都是沿袭汉制,差别应该不大,曹操对中护军韩浩相当的依赖,证明这绝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职位。刘备让赵云作中护军,显然应该是重用和信任的体现吧


我个人感觉是因为赵云反对刘备大肆封赏群臣,得罪太多人了,不好太中用…,要给群臣一个面子嘛。


这话题啥意思大家都懂。

赵云官职低,那肯定是刘备不重用他。

马超官职高,那肯定是刘备不重用他。


大家心目中那种打打杀杀的纯武将是将军。然后实际上,那个时代,有的将军不是大家想的那种将军。那群人要安排更高级的位置呀。举个例子,粟裕,从小兵做起,成了大将,大家心中肯定觉得他是将军。那么问题来了,出场就带兵的周恩来,是不是将军?


其实为啥从征南降至镇东才是个问题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