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


這是一個簡單的推理題。

有人行竊,找找原因,可能是他太窮了。他太窮了,可能是原本就沒什麼家業,加之自己也沒什麼技能。一個底層的人最容易變得渾渾噩噩、不思進取、沒有上進心等等等等。

他可能沒讀完初中,要麼在流水線上耗費完一生光陰然後給人拋棄掉,要麼在餐館當個服務員,等到35歲給人淘汰掉。

他不太可能像馬雲,覺得工作很有意思。

……

然後,你猜怎麼著?

你就忽然明白社會所有困難的起因。

2、

然而解藥是什麼?

有人坐在圖書館看了幾十年書,想解決這個問題,他的大學畢業作文是:一個人如果只是為了自己工作,那麼,他或許會是個很好的詩人、藝術家……

所以,這個人是有菩薩心腸的。

最可悲的是,行竊、看見他人行竊,這些事情,每天都在發生。

你可能會看見一個農婦,在你的小區門口賣小菜。那捆菜,就是白送給你,你也不會想要,因為成色太差了。你不知道她為什麼要守到天黑,都快沒人進出了還在那賣這一小捆青菜。

3、

然後你會分析,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得那麼焦慮、沉重,這又是為什麼。

偷竊,不得不偷竊,或者,不得不帶病追一輛公交車暈倒,就因為全勤獎300塊錢,這些人只是自私嗎?他沒權利要求自己能很好地生活下去嗎?

可是,當他這樣做,他就好像受到了束縛。

沒有人會無緣無故地偷竊,偷竊只是社會對他們造成的結果。

你問莊子會有什麼反應?

莊子和你的反應是一樣的。

4、

因為,就「救贖」來看,救贖存在在「認識」當中。

托爾斯泰在《復活》中說,叢林里發生的人吃人事件,源頭就在辦公室里。

如果我們能從內心結束這一切,就能結束外面的一切。

這就是「認識」為什麼會超過「行動」的原因。

5、

如果他發現整個社會的真實,那麼,他不會停留在「行動」上。

因為,他會發現,「行動」是社會本身的一部分。社會不會由於治理而變得治理。

它會知道,社會的變革是一種內部變革,而不是一種行為對另一種行為的御使。


莊子會靜待事情發展,孔子也許會仗義相助。


莊子和孔子在大街上看到有人行竊。

孔子先是低頭哀嘆:「禮崩樂壞,人心不古……

然後仰天感慨:「鬱郁乎文哉,吾從周。

感慨過後,孔子作為一個教育家,制止了這個盜賊的盜竊行為,並勸他改邪歸正,還向他傳授了五經,最後送了他一套《春秋》。

然而莊子嘛……

莊子白了一眼身邊的孔子,若無其事地走著了,嘴裡叨念著一句話: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孔子十分尷尬。

又過了幾天,孔子和莊子在大街上又看到有人行竊。

[這是一條神奇的大街,治安不怎麼好的樣子]

孔子這次一看到有人盜竊,就大呵一聲:「是可忍,孰不可忍!

說完就拔出腰間的三尺長劍,仗著自己一米八幾,黝黑壯實的身體,狠狠的教訓了盜賊。

看到有人打架,莊子很惡趣味的圍了過來,表情淡然超脫,不急不緩地說道:

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於傷性,以身為殉,一也

孔子突然想揍這個成天在浦水邊釣魚的夥計。我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為天下大義而奔走各國,你瞅啥?再瞅試試?

莊子很尷尬……

突然接輿冒了出來,唱著歌把莊子拉走了。

孔子也不好攔著接輿,畢竟自己以前說他是個賢人。

鳳兮,鳳兮,何如德之衰也!往者不可鑒,來者猶之可追,今之從政者殆耳……

孔子獨自在風中凌亂。

孔子突然想起了一句,自己自嘲用的話:

惶惶如喪家之犬

一時間感慨良多,而這個時候顏回和子路又過來煩他了。

孔子寵溺的摸著顏回和子路的頭,向他們講述「仁」的道理。


莊子看了可能沒什麼過激反應,因為盜會誘發捕快的發展。

孔子可能會教導一下,幫他指引正當點的生存方法,就像那個樑上大盜一樣。

以上均為個人主觀看法。


孔子不了解

莊子的話,外化而內不化,可能會報警

但是內心並不會憤怒,也不會興奮hh

畢竟,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孔子肯定會挺身而出,呵斥盜賊,然後教育一頓,最後感嘆一番世風曰下;莊子則不加理睬,他認為財物在誰那裡都一樣,沒有了這些財物不見得是壞事,得到這些財物也不見得是好事。


一天,A和B並排走在大街上。突然,他們看到前面有一個蟊賊在行竊。

A看見了,急忙便要去抓住他

但是B卻站在原地一動不動,好似沒有看見

A很疑惑,便問B:「你為什麼不同我去抓住他呢?」

B笑了笑,說:「我和天下最大的盜賊並排行走都毫不在意,更何況一個小竊賊呢?」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