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权派人三番五次骂,最后气死的。陆逊确实是个人才,说孙权老糊涂了我也认了。但我依然觉得这件事依然不能定义孙权就是个渣权,太子之争本就是君王最忌惮的事,陆逊参与其中就应当做好可能被诟陷的准备,况且作为皇帝孙权多疑本也无可厚非呀。所以,我想问问看,诸位对孙权和陆逊这对君臣有什么看法?


谢 @仲景 邀。

孙权和陆逊是一对很奇特但又让人扼腕叹息的君臣。

孙家和陆家的关系一开始是敌对的形式,两家的恩怨很深,孙权的哥哥孙策曾经拜访陆逊的从祖父陆康没有得到接见。后来陆康和袁术交恶,孙策带兵进攻陆康导致陆家宗族死者近半,最后让年仅12的陆逊为之纲纪门户。

策昔曾诣康,康不见,使主簿接之。策尝衔恨。

时袁术屯兵寿春,部曲饥饿,遣使求委输兵甲。康以其叛逆,闭门不通,内修战备,将以御之。术大怒,遣其将孙策政康,围城数重。康固守,吏士有先受休假者,皆遁伏还赴,暮夜缘城而入。受敌二年,城陷。月余,发病卒,年七十。宗族百余人,遭离饥厄,死者将半。逊少孤,随从祖庐江太守康在官。袁术与康有隙,将攻康,康遣逊及亲戚还吴。逊年长于康子绩数岁,为之纲纪门户。

孙策攻打陆康的事件对其名声的影响极为恶劣,扬州牧刘繇原本是袁术的部下护送渡江的,因为陆康事件,两家彻底翻脸,大半个扬州和袁术敌对。后来孙策渡江建业,受到的阻力极大,从朝廷命官到当地士人多不愿为之效力,太史慈投降后孙策还要亲自解释自己当年攻打陆康是迫不得已,足见这一事件的影响。

陆康的儿子陆绩后来被孙策招为宾客,算是孙策向陆家示好的表现。但众人在讨论形势,认为应当用武力平定四方时,只有十来岁的陆绩当场提出反对,认为应该尊崇道德而非武力,与孙策的做法针锋相对。可以说,当时的陆家是并不支持孙策的。

事情在孙权时期得到改变,孙策的死代表了一种路线的失败,孙策的遗言其实也是暗示孙权应当以安定地盘作为要务。孙权的统治方针是政权的本土化,要想方设法让当地大族支持自己,因此他需要陆家。而孙权势力的日益壮大也令江东大族知道为了自身的发展存续必须与其合作,所以陆家也需要孙权。这样两个互相需要的家族便抛开了各种仇怨,开始了合作的历程。

然而孙权无法一开始就完全信任陆家,况且陆家自己意见也不统一,陆逊是愿意和孙家合作的,陆绩却一直以汉臣自居。三国演义里诸葛亮舌战群儒时陆绩是投降派之一,虽然历史上并没有陆绩支持投降曹操的记载,但这段剧情却非常符合陆绩当时的立场。

陆逊21岁出仕孙吴,35岁接替过世的凌统成为孙权账下右部督,孙权还把孙策的女儿嫁给了他,这表示陆逊此时已经成为孙权的亲信将领。史书记载这时期的孙权经常找陆逊咨询世务,这其中应该包含有孙权对陆逊才能的惊异,同时也是其对陆逊的一种试探和考察。以陆逊的才能,35岁才得到提拔重用,本身就是孙权对其有防范的体现。

之后陆逊在擒杀关羽期间表现优异,本来应该是继承吕蒙的不二人选,孙权却在吕蒙病危时再次向其询问继任人选。孙权的意思已经很明白了,他对于吕蒙之前推举的陆逊是有疑虑的,他认同陆逊的才能,但并不想让陆逊来坐这个位置,于是吕蒙举荐了朱然。

在擒杀关羽之后,陆逊已经官至右护军、镇西将军,是孙权手下地位数一数二的大将。而同年,一直与孙权有嫌隙的陆绩却死于被外放的交州郁林,年仅32。陆逊和陆绩二人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也走向了不同的结局。

虽然仍旧对陆逊有怀疑,但在刘备伐吴时,孙权还是不得不把才能更为出众的陆逊提拔为大都督,让他率领众将对抗刘备。而在陆逊完美完成任务后,他终于成为了吴国的第一名将,孙权也将其作为了支柱,称周瑜终于有了后继者。这一时间孙吴政权的本土化基本完成,对于当时的孙权而言,没有比陆逊更好用的工具,论出身、论能力、论忠诚,陆逊都是最适合用来展示自己和江东世族合作成果的对象。

于是孙权让陆逊全权处理和诸葛亮的来往,还刻了个代表自己的印,让陆逊随便盖,甚至自己写给蜀国的文书还要拿给陆逊让他看看是否合适。这中间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向所有人宣布陆逊就是自己的诸葛亮,自己对待陆逊有如刘备对待诸葛亮。此时二人关系称得上亲密无间,石亭之战时,孙权亲自为陆逊执鞭,战后开庆功宴时不但把自己的外套赐给陆逊,还喝到兴头上跟陆逊一起跳起舞来。孙权称帝后,专门在武昌留了一套班底,让陆逊辅佐太子掌管整个荆州以及豫章等三个郡的事务,这待遇确实能和诸葛亮相比肩了。

备寻病亡,子禅袭位,诸葛亮秉政,与权连和。时事所宜,权辄令逊语亮,并刻权印,以置逊所。权每与禅、亮书,常过示逊,轻重可否,有所不安,便令改定,以印封行之。

魏大司马曹休侵我北鄙,乃假公黄钺,统御六师及中军禁卫而摄行王事,主上执鞭,百司屈膝。假逊黄钺,吴王亲执鞭以见之。诸军振旅过武昌,权令左右以御盖覆逊,入出殿门,凡所赐逊,皆御物上珍,于时莫与为比。陆逊破曹休。上与群僚大会,酒酣,命逊舞,解所著白鼯子裘赐之。陆逊破曹休,上为郡僚大会酒,与逊对舞,解所嘴畴军子裘赐逊。黄龙元年,拜上大将军、右都护。是岁,权东巡建业,留太子、皇子及尚书九官,征逊辅太子,并掌荆州及豫章三郡事,董督军国。

然而孙权终究不是刘备,这人喜欢左右横跳,他虽然将政权本土化,但对江东世族始终是有怀疑的,于是有了吕壹事件。而这种矛盾随著孙权年龄越大越发严重,最终以太子孙登的死作为导火索彻底爆发了,这就是二宫之争。

孙登是孙权一直著力培养的继承人,在吴国这种复杂的国情之下,作为国君必须要有号令大族的能力,否则容易为大族所制,受其摆布。孙权用了很长的时间让孙登与东吴的元老重臣以及青年才俊建立良好关系,令他拥有深厚的根基,足以担当重任,前面提到的给孙登和陆逊专门留一套班底便是其中的一环。

权欲登读汉书,习知近代之事,以张昭有师法,重烦劳之,乃令休从昭受读,还以授登。

太傅张温言于权曰:「夫中庶子官最亲密,切问近对,宜用隽德。」于是乃用表等为中庶子。后又以庶子礼拘,复令整巾侍坐。黄龙元年,权称尊号,立为皇太子,以恪为左辅,休右弼,谭为辅正,表为翼正都尉,是为四友,而谢景、范慎、刁玄、羊衟等皆为宾客,于是东宫号为多士。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时权太子登驻武昌,爱人好善,与骘书曰:「夫贤人君子,所以兴隆大化,佐理时务者也。受性暗蔽,不达道数,虽实区区欲尽心于明德,归分于君子,至于远近士人,先后之宜,犹或缅焉,未之能详。传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斯其义也,岂非所望于君子哉!」骘于是条于时事业在荆州界者,诸葛瑾、陆逊、朱然、程普、潘濬、裴玄、夏侯承、卫旌、李肃、周条、石干十一人。

然而孙登英年早逝,这代表孙权的努力全部化为泡影,孙权的其他儿子根本没有孙登那样雄厚的实力,而孙权也已经年满六十,没有更多精力从头开始培养接班人,此时强大的江东世族反而成了继承人的威胁。就如同朱标死后朱元璋开始滥杀功臣一样,孙权也开始使用极端的方式来为继承人铺路,于是便扶植了鲁王党。

从孙权最后赐死孙霸的举动来看,他未必有多么疼爱这个儿子。鲁王党也好,鲁王本人也罢,不过是他所利用的一个工具,就如同之前的吕壹一样。孙权的目的是想利用鲁王党和太子党进行内斗,达到削弱大臣的效果,这样便可以使得继承人被强臣控制的概率降到最低。

但孙权的心思是很难懂的,常言道,伴君如伴虎,更何况是孙权这样一条喜怒无常的江东之虎。孙权是一个心思藏得很深,很难被猜透的人,他当县长时有事找管财务的吕范帮忙被拒绝,孙权因而气愤,功曹周谷利用职权帮了孙权,孙权很高兴,结果孙权上台后再也没用过周谷。孙权曾经怨恨校尉殷模,大家都来给他求情,结果越求情孙权越生气,最后是诸葛瑾帮殷模向孙权认罪才使其被原谅。校事吕壹以为自己摸透了孙权的脾性,帮他构陷大臣,结果最后做得太过火反而被孙权处死。孙权从来不会把自己想做的事直接告诉手下,而需要他们去猜,并且孙权也是一个经常变卦的人,但陆逊最后却没能猜中孙权的心思。

从孙权在陆逊去世前后的表现来看,他并不希望陆逊死。顾雍去世后,孙权任命陆逊为丞相,并让他继续执掌武昌,这表明此时的孙权依然重视陆逊。而陆逊死后孙权怒不可遏,还继续责问陆抗,说明孙权对陆逊的死是很气愤的。如果孙权的目的在于逼死陆逊,此时的他应该松了口气才对。

我个人认为,孙权是希望陆逊来陪自己唱一出戏。作为陆逊的前任,顾雍是一个让孙权很满意的丞相,他位高权重,是江东世族的代表人物,但很少对事情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正是孙权所想要的对象,他需要这样一个人来帮自己堵住江东世族的嘴。顾雍死后,江东世族里没有任何人比陆逊更适合来坐这个位置,陆逊的能力和威望都是其他人无法企及的,这样的人是最好的工具,孙权还需要他来帮自己忙。孙权希望通过打压陆逊来起到震慑整个江东世族的效果,因而陆逊的表现很重要,孙权想要用陆逊的狼狈和不堪来体现自己的权威,这样其他人就更加无法对抗自己的决策,陆逊如果学顾雍一样闭嘴当个吉祥物,孙权就可以逐步实现计划,这正是他想看到的局面。

陆逊在大家的印象里通常是这个样子:

或者这个样子:

然而真实的陆逊却是一个很严肃的人,史书中经常记载他一脸严肃地骂人,连皇子都会挨他的骂,活像一个中年版的张昭:

时建昌侯虑于堂前作斗鸭栏,颇施小巧,逊正色曰:「君侯宜勤览经典以自新益,用此何为?」虑即时毁彻之。

射声校尉松于公子中最亲,戏兵不整,逊对之髡其职吏。南阳谢景善刘廙先刑后礼之论,逊呵景曰:「礼之长于刑久矣,廙以细辩而诡先圣之教,皆非也。君今侍东宫,宜遵仁义以彰德音,若彼之谈,不须讲也。」

这样的陆逊在被孙权斥责后,因为激愤而死。原本孙权想要一个狼狈的陆逊,然而陆逊宁死不肯低头,大家为陆逊感到惋惜,更加痛恨鲁王党,局面开始失控。孙权是想要让陆逊来背黑锅,陆逊的责任是活著并听任孙权责骂,他却用死的方式把锅扔回给了孙权自己,孙权对于这样的结果十分错愕和震怒:「好,你正义,你聪明,你是忠臣,要流芳百世,而我是昏君,是老糊涂,我祸国殃民,会遗臭万年。你的家族可以继续繁盛,我的基业要谁来保护?到了最后这一步了,你也不肯帮我,只顾著成全自己的英名了,你混蛋!「

孙权原本以为吴国朝廷是自己的玩物,无论哪一方的大臣都在自己掌控之中,就像之前的吕壹事件一样,结果陆逊却计划外地死在了自己面前。随著二宫之争走向失控,事态发展远远出乎孙权预料,这场变乱对吴国的打击大到连敌国都知晓的程度,孙权也想方设法善待老将中硕果仅存的朱然,然而一切都晚了。孙权在病危时,向陆逊之子陆抗承认了自己的错误,并将当年责问陆逊的文书全部焚毁。

基曰:「昔孙权再至合肥,一至江夏,其后全琮出庐江,朱然寇襄阳,皆无功而还。今陆逊等已死,而权年老,内无贤嗣,中无谋主。权自出则惧内衅卒起,痈疽发溃;遣将则旧将已尽,新将未信。此不过欲补定支党,还自保护耳。」后权竟不能出。

诸葛瑾子融、步骘子协,虽各袭任,权特复使然总为大督。又陆逊亦(本),功臣名将存者惟然,莫与比隆。太元元年,就都治病。病差当还,权涕泣与别,谓曰:「吾前听用谗言,与汝父大义不笃,以此负汝。前后所问,一焚灭之,莫令人见也。」建兴元年,拜奋威将军。

但孙权并没有恢复陆逊的名誉,陆逊的追谥工作也是在孙休时期完成的。孙权焚毁文书的举动除了对陆逊有些许愧疚,更多还是希望陆抗能不计前嫌,继续为孙吴服务,就如同他父亲当年做的那样。而孙权本人,也许直到去世还是对陆逊怀有恨意的。


孙权陆逊曾是一对相知相得数十年,同心协力打赢夷陵大战,配合默契留下许多佳话逸事的君臣,最终却以悲剧收场。他们的冲突根源,是由他们各自出生的家族立场决定的,终不以彼此的个人意志和长久的君臣情谊为转移。

孙吴政权的致命伤,就是政治根基不足,统治合法性严重缺失。

孙氏一门出身寒微,孙坚之父、孙权的祖父孙钟仅仅是个瓜农,此前的祖先皆不可考,所谓「兵圣孙武子之后」纯粹是扯淡性质的攀附古人。论家世,别说和太尉之子曹操比,就算和比起本身是汉室宗亲、祖父举孝廉当过县令的刘备比,都相差甚远。

孙坚能得到长沙太守、乌程侯的官爵,完全是白手起家,一刀一枪打下来的基业。

孙策和其父一样,也是靠攻杀朝官、杀戮名士而立国开基。孙策为袁术部将时领兵攻打庐江,陆逊的堂祖父,陆家家主、庐江太守陆康与之苦战两年,病亡于战阵中,陆氏宗族上百口,一半人死于艰苦的围城战和后来的流离迁徙。孙陆两家,可说因此结下血海深仇。

陆逊当时年仅十三岁,就要帮年仅九岁的堂叔陆绩(陆康之子)支撑门户,率领族人返回吴郡。岂知不久后,大仇人孙策兵取江东,陆氏一族不得不从此在仇人眼皮底下讨生活,此时他们对孙氏的观感,自是可想而知。

孙策遇刺后,张昭受命托孤,辅佐孙权继领江东,与包括陆氏在内的江东大族力求和解。孙权将自己的侄女、也是孙策的女儿嫁给陆逊,并将他作为东吴的后备骨干苦心栽培,让孙陆两家得以在表面上化仇为亲。但双方内心的芥蒂,又怎是一桩婚事就能化解的?

陆绩后来被孙权派遣到新征服的交州郁林郡为太守,实为流放蛮荒,三十岁出头就英年早逝。陆绩临终时仍自言「有汉室志士吴郡陆绩」,拒不承认自己是孙氏的臣子,还狠狠立下六十年后南北必混一(也就暗喻孙氏灭亡)的预言。

等到孙策之子孙绍已成年,并一度承袭了「吴侯」之位,大约在孙权称「吴王」期间,被改封为「上虞侯」,可见孙权对其的防范。而作为孙策女婿、孙绍姊夫的陆逊,虽不至于因此被孙权猜忌,毕竟这桩婚是孙权许给他的;然而,却也肯定不能以孙氏之婿的身份,得到额外的好处。

孙权极信任的大将吕蒙,曾经高度赞扬陆逊之才,在诈病袭关羽时推荐他代替自己的职位。可是到荆州战役,陆逊已经立下率军阻断三峡峡口,打垮关羽留守军团数万的大功后,吕蒙临死前推荐代替自己的,却变成了孙权的发小兼死党朱然,这样的变更,本身就意味深长了。

【权问:「谁可代卿者?」蒙对曰:「陆逊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而未有远名,非羽所忌,无复是过。若用之,当令外自韬隐,内察形便,然后可克。」】

【权问曰:「卿如不起,谁可代者?」蒙对曰:「朱然胆守有余,愚以为可任。」蒙卒。】

夷陵之战期间,刘备遣吴班诱敌时,东吴诸将请战不成,都认为陆逊胆小畏敌,才会连退百里,不敢出战,因此「各怀愤恨」。

这正说明陆逊虽有卓绝才能,但在吴军中威信严重不足,已经年过四十还被诸将藐视,对比26岁即以中护军与张昭共掌军政大事的周瑜,可说天壤之别。这也深刻体现了吴军中众多孙氏嫡系的淮泗及寒门将领,对陆逊这个江东大族代表的本能排斥。

【诸将并欲迎击备,逊以为不可,曰:「备举军东下,锐气始盛,且乘高守险,难可卒攻,攻之纵下,犹难尽克,若有不利,损我大势,非小故也。今但且奖厉将士,广施方略,以观其变。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诸将不解,以为逊畏之,各怀愤恨。】——《吴书》

陆逊火烧夷陵,大破刘备,被东吴军民视为如同周郎复生的江东守护神,但出生江东大族的陆逊,和周瑜实有本质差别:周瑜食邑四个县,私兵部曲不过数千,而陆逊食邑只有一个县,历年征战通过胁诱、俘获、招募而得兵甚众,其私兵部曲竟可能达四万人以上。

【遂部伍东三郡,强者为兵,羸者补户,得精卒数万人,宿恶荡除,所过肃清。】

【郡民吴遽等果作贼杀祗,攻没诸县,豫章、庐陵宿恶民并应遽为寇。逊自闻辄讨,即破,遽等相率降,逊料得精兵八千余人,三郡平。】——《陆逊传》

ps:东吴私兵部曲情况:陆逊约4万人,诸葛恪约4万人,全琮约3万人,贺齐2万余人,张承1.5万,凌统万余人,孙瑜万余人,鲁肃万余人……(陶元珍先生的《三国吴兵考》)

所以,以孙权这样历史上出了名的雄猜之主,对陆逊如此做派,又怎么可能真的心神无二,信赖无间呢?

孙权在位晚年,任用吕壹,挑起「二宫之乱」,迫害陆逊、顾雍等出身江东士族的贤臣,更多不是他当真老糊涂了,如何昏庸暴虐,而是身为出生汉末之人,看不清之后的历史大势,不明白其后整整三百多年的士族当道、门阀天下,正是历史发展必然,非人力所能抗拒。

所以他才和陆逊为代表江东士族,做了一场持续几十年的唐吉柯德战风车的斗争,徒自损耗国力,摧残人才,埋下东吴的灭亡的隐患,这是其历史局限性所致。

其实孙权要是少自作聪明瞎折腾,痛痛快快顺应历史潮流,「孙与陆共天下」,向江东士族全面投诚,而不是与其内耗不休;没准东吴还真能顺顺当当地多维持几十年,熬到西晋自我爆炸,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之时,那之后接收源源不断的北人,就可以代替历史上的东晋,延命上百年了。

毕竟东吴与东晋、宋齐梁陈并称南方六朝,作为六朝的开启,亦是秦朝大一统后,第一个成功割据江南的政权,也算是开历史之先河。

而后来东晋能立国的关键,无非也是王导这个奇才居中调度,协调好了南渡世家和江南士族的关系,以南渡世家控制中枢,地方权益尽委于当地士族的利益分配,取得各方面一致支持。至于本身只是远支宗亲的晋元帝司马睿,仅仅是个招牌幌子罢了。司马睿本人可是对当地士族谦虚表示,寄居他人国土,不好意思的。

换言之,短短三十年,西晋朝野还并没有真正将江南当做自己的国土,某种程度上,东晋亦是东吴借尸还魂。


陆逊与孙权的纠葛,从他二十岁时(公元 203 年)开始,到他六十二岁去世时结束。


两人长达四十年的恩怨情仇,主要体现了士族与寒门的矛盾,此外还有本地人与外地人的矛盾。


从这些矛盾里面,就可以抽出东吴史的脉络。这两组矛盾不但在三国时代发挥作用,在之后的东晋和南朝,也是影响政治的重要因素,可以说这是贯穿六朝的两组矛盾。


陆逊是三国时代东吴最杰出的名将,没有之一。因为东吴四大都督中的周瑜、鲁肃、吕蒙都没有活到真正意义上的「三国时代」(公元 220 年~280 年),只有陆逊在真正的三国时代还活跃了 25 年。

所以从他身上能够看出东吴建国前后的若干不同,而这些不同里面又能体现东吴政权与生俱来的多种矛盾。


陆逊是吴郡四姓「顾陆朱张」之一陆氏的族长,他的一生见证了以吴郡四姓为代表的江东大族,从武力豪族向文化士族转化的过程。


陆逊本人既是精通儒学的经师,又是能征善战的名将,是南方士族中最出类拔萃的人物,他的身上体现出南方士族巅峰时代的精气神。


陆逊出于世家大族吴郡陆氏,这是一支源远流长的大家族。吴郡陆氏的始祖陆烈,西汉初年担任吴县县令,子孙从此就居住在吴县,但是并没能马上成长为了不起的大族。


因为当时长江以南还是百越民族的土地,苏浙有吴越,浙南有瓯越,福建有闽越,广东有南越,湘赣有扬越,广西有西瓯,越南有骆越,大体上是风俗相近的族群。


这些族群操与南岛语系有亲缘的语言,为了适应南方湿热气候,一般都断发文身(断发是为了凉快,文身是为了让海中蛟龙误以为自己是同类不来加害),跟中原华夏民族的风俗迥异。


华夏族虽然也有不少人迁居到江南,但因为力量有限,只能占据适合农耕的平原地带。山林里则是越族人的天下,他们时不时出来杀杀人、抢抢劫。


华夏族的农民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跟他们斗智斗勇,财富积累自然会减慢不少。


另外,西汉从汉武帝以来,大部分时候对豪族的打击是残酷而血腥的,只要是力量强大的豪族,对朝廷稍有不服的全族诛灭;力量不那么强大的豪族,也在汉武帝诸般掠夺性的暴政里破产。


汉武帝打击豪族,并不真是为了什么国家利益,他一方面要抢夺豪族的人口和土地给自己挥霍,另一方面则要毁灭他们的独立性。

对豪族是一边杀一边还拿官位诱惑,只要肯低头,就让你做官,至于你做官贪不贪、酷不酷无所谓。


这种做法,等于是强行将豪族收编到官僚体系里面。


豪族在经过最初的困惑和蒙圈儿以后,很快就发现这是一个天大的利好,手上有权比在家乡做土皇帝可惬意多了。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西汉后期的汉元帝时期,豪族们通过朝堂上的势力,促使汉元帝停止了秦汉以来实行了上百年的迁豪政策。


汉武帝强制收编的豪族这时开始发挥自己的力量,可以说汉武帝是挖坑埋自己。


所谓「迁豪」,就是把关东地区(函谷关以东)实力强大的豪族,强迫迁徙到国都长安附近居住,一般是居住在皇帝山陵附近的陵邑里,由朝廷监视,为皇帝守灵。


这样关东地区的社会精英被拘束在关中,关东的社会力量就难以壮大,以关中为统治重心的西汉朝廷对关东就比较好管理和压榨。


但是以当时的交通状况和物质水平,豪族一大家子长途搬家,很可能就此败落了。


就算不败落,也打乱了发展进程,延迟了家族的壮大。


所以「迁豪」政策一停止,关东豪族就飞速发展起来,实力呈几何级数增长,很快就获得了影响政权的力量。


西汉末年,王莽之所以上位,是因为豪族对西汉朝廷的失望。而王莽上位以后又快速崩溃,则是因为他的新政大面积损害了豪族的利益。


汉光武帝刘秀能够推翻新朝,建立东汉,也是因为南阳豪族与河北豪族的鼎力相助。两汉之交,豪族已经是社会上重要的力量,其意愿足以左右天下局势。


东汉朝廷是在豪族的扶持下建立的,对豪族不可能像西汉那样残酷迫害,另外豪族的实力已经十分强大,即便想打击迫害也办不到。


东汉的开国君主汉光武帝颁布度田令,想要丈量天下土地,因为大面积触犯了豪族利益,最终也不得不草草收场,遑论其后代子孙。于是,豪族在东汉茁壮成长。


而且,随著东汉朝廷将儒学作为选官标准,以及儒学在社会上的广泛普及,大量豪族潜心于钻研儒学。


其优渥的物质资源是学术有成的保证,而学问一旦有成,经学成就则又为豪族增添了一项教育资源。


豪族们把学术中最精髓的部分传授给自己的下一代,形成了许多经学世家,这些经学世家依靠经学成就累世为官,实现了经济、政治、文化实力的三合一,从豪族演变为士族。


士族中出现了「四世三公」的高门,对政治的发言权日益增大。


而吴郡陆氏也从西汉后期开始壮大。


东汉初年,陆烈的十世孙陆闳担任了颍川太守这样二千石的高官,此后陆氏在仕途上开始显赫。


陆闳之孙陆续担任了扬州别驾(治中、别驾是一州刺史最重要的属官),陆续之子陆稠担任广陵太守,陆稠之侄陆康则官至庐江太守、忠义将军,而陆逊就是陆康的侄孙。


在家族实力增加的过程中,吴郡陆氏的文化水平也有明显提高,虽然江东地处偏远,士族的发育程度不及中原,陆氏的学术成就离中原士族也还有距离,但发育的轨迹是相似的。


陆康所处的时代,正是东汉末年的乱世。


在庐江太守任上,割据淮南的袁术向陆康借粮,陆康因为袁术此时已显示出诸多不臣的迹象(几年后袁术就僭号称帝了),一口拒绝。


袁术恼羞成怒,派部将孙策进攻庐江。


孙策,就是江东猛虎孙坚之子,吴大帝孙权之兄,是东吴政权建立的关键人物。


孙家祖籍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


汉末,江南比较发达的是春秋战国时代吴国的故都姑苏(今浙江苏州)、越国的故都会稽(今浙江绍兴)一带,其他地区都还比较蛮荒。


连今天的杭州市中心的上城区、下城区都还是比较偏远的蛮荒之地,遑论富阳区了。


所以孙家其实出自江南的偏远地区。


汉代的江南,汉人占领富庶的平原地区,控制主要城市,越人则占据较偏远的山林地区。


孙家虽是汉人,但居住在山林地区,受到越人风尚的影响,因此十分彪悍善战。


另外,孙家地位低微,连乡下土豪都算不上,孙坚的爸爸或者祖父孙钟还是个种瓜的。


出身底层的孙家人什么都没有,只有烂命一条,所以打起仗来更加不要命。


《三国志》说孙坚「世仕吴」,是不加辨别地采纳了韦昭《吴书》里为孙家贴金的记载。


孙坚年轻时靠打海盗展示一把武勇,因为吴郡的城市多处于越人的包围之中,经常跟越人发生冲突,需要军事人才。所以孙坚靠这个当上了郡里的武吏,这之后孙家才慢慢发展起来。


孙坚因为战斗力强悍,特别好使。


在东汉末年可以说是救火队员,哪里有叛乱就去哪里镇压,从西凉一路打到湖南,人挡杀人,佛挡杀佛,战功无数。


最终混到了长沙太守的高位,还获封乌程侯,这在豪族逐渐垄断官场的时代,可以说是底层人民拼搏的奇迹。


此后,凭借孙坚的官位和威名,孙家勉强从乡下平民进阶为武力豪族。


孙坚跟刘表作战时,因为轻敌冒进,被射成了刺猬(一说被石头砸死)。


因为孙家是暴发户,缺乏底蕴,在官场上也没人肯提携,其子孙策只好带著部属,投奔孙坚的主公袁术。


袁术出于「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袁家在士人中声誉极高,袁术跟其兄袁绍一起兴兵讨伐董卓,各自吸收了一批地方实力派当打手。


后来讨董半途而废,袁术跟袁绍争起了地盘,袁绍的势力圈里有兖州曹操、荆州刘表;袁术则有徐州陶谦、幽州公孙瓒以及放弃地盘的佣兵集团首领孙坚,和在公孙瓒手下混的刘备。


但是袁术很快就因为贪暴无度,声名扫地,袁术系的诸侯实力和才能也不及袁绍系,在中原大战中纷纷败北。


陶谦(以及后来割据徐州的吕布)被曹操揍趴,公孙瓒被袁绍打垮,孙坚死在刘表手上,刘备则改换门庭投入袁绍系。


袁术失去了争中原的能力,跑到扬州治所寿春,驱逐了扬州刺史,从此在淮南混日子。


袁术的势力实际上已经败落,但淮南好歹比较富庶,手下还有孙策这样能打的小狼狗,对周边州郡逞逞凶的能力还是有的。


所以他向庐江太守陆康勒索粮草,陆康不给,他就直接派孙策去打。


吴郡陆氏此时已经从武力豪族进化为儒学士族,陆康劝汉灵帝不要胡乱加税的奏表,充分显示了其儒学修养的深厚。在为政上,陆康也秉承儒家思想,宽厚为本,所以深得民心。


孙策围攻庐江期间,已经休假的官兵都争先恐后地潜回城中,帮助陆康守城。


虽然陆康以前也镇守边陲,打败过贼寇和蛮族,还深得庐江百姓的支持,但跟孙策这种职业佣兵相比,在战斗力上还是有差距的。


庐江虽然坚守了两年,但最终陷落,吴郡陆氏待在庐江的宗族百余人,折损过半,陆康自己也病逝在庐江。


陆逊最初也在庐江,在叔祖父陆康身边伺候。后来陆康眼见孙策要来攻城,自知凶多吉少,于是从宗族挑选少年英才,遣回家乡吴郡吴县,万一自己城破身死,吴郡陆氏也能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他挑中的少年英才中,最著名的就是儿子陆绩和侄孙陆逊。


因为陆逊比陆绩还年长几岁,才能也杰出,所以陆康死后,是陆逊而不是陆绩出任吴郡陆氏的族长。


庐江之战,让吴郡陆氏与孙家结下了血海深仇。但陆氏还没来得及报复,孙策就以袁术部将的名义打到陆氏的老家吴郡来了,并且短时间内就席卷江东。


吴郡陆氏是与孙家对抗到底、鱼死网破,还是改弦更张、腼颜事仇?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最低 0.3 元/天开通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购买该盐选专栏查看完整 55 篇内容

盐选专栏

宿命三国

桓大司马 资深历史研究者,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研究尤深。

¥29.00 会员免费

发布于 2020-03-10继续浏览内容知乎发现更大的世界打开Chrome继续璧月莲灯璧月莲灯天涯常病意,岑寂胜欢愉

还是咱魏粉最实在。

荀彧粉虽然也吹和曹操君臣相得,一起筚路蓝缕创建基业,饱受信重大权在握,儿女婚姻……

但是,荀彧粉至少承认,早就有分歧,有根本分歧,十几年间分歧越来越大,最后关系破裂。

陆逊粉不承认,

他们解释为,二人因重重误会,几个月内关系迅速破裂,从相爱到相杀。

说实话,类似的故事我是见过的,隔壁绿·帝当年喜欢皇后喜欢得不行,结果发现皇后给自己戴绿帽还咒自己早死,所以关系迅速破裂,绿·帝遗诏宰了皇后……

但是十万和陆议毕竟没搞过,对吧?要是搞过也轮不到鲁班小朋友来兴风作浪了。

希望十万黑能尊重逻辑,尊重现实。


还是咱魏粉最实在。

荀彧粉虽然也吹和曹操君臣相得,一起筚路蓝缕创建基业,饱受信重大权在握,儿女婚姻……

但是,荀彧粉至少承认,早就有分歧,有根本分歧,十几年间分歧越来越大,最后关系破裂。

陆逊粉不承认,

他们解释为,二人因重重误会,几个月内关系迅速破裂,从相爱到相杀。

说实话,类似的故事我是见过的,隔壁绿·帝当年喜欢皇后喜欢得不行,结果发现皇后给自己戴绿帽还咒自己早死,所以关系迅速破裂,绿·帝遗诏宰了皇后……

但是十万和陆议毕竟没搞过,对吧?要是搞过也轮不到鲁班小朋友来兴风作浪了。

希望十万黑能尊重逻辑,尊重现实。


一句话总结:

掐头去尾的君臣佳话。

知乎非要让我论证,不然就折叠我,我真是醉了,这白纸黑字有什么可论证的哦:

头?庐江围城战

尾?二宫之争

佳话?什么石亭对舞什么金环什么主上执鞭百官屈膝就不解释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并刻权印,以置逊所」……当年我还不满12岁,被感动到泪水涟涟——来自废柴的羡慕。

最后放一张我和小管家申诉的时候引用的话:

以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