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是苏东坡,苏东坡是我写文章最喜欢的人,不是那种引用,就是写著写著苏东坡就自己往外蹦。

前两天,有这么一个消息,国家水利部官网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里面赫然列出了十二位我国历史上的治水先驱,但是其中有一位治水名人明显让大家觉得很意外,这个人是谁呢?就是鼎鼎大名的苏轼。

为什么大家会对苏轼位列这样一个榜单而大感意外呢?因为这超出了大家对苏轼的一贯印象。

我们对苏轼的印象是什么呢?

首先,必然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伟大词人,乃宋词的代表人物之一,大开豪放词派。这是许多人都知道的,得益于我们从小接受教育的课本,不喜欢读书的人都知道这些。

从这一角度往下探究,苏轼不仅是名传千世万世的伟大作家,在他活著的时候,苏轼就已经是北宋当时杰出的文坛革新领袖。他的诗歌从思想和技巧上都达到了一个让后人难以逾越的高峰,代表了北宋诗歌的最高水平。

除此之外呢?我们对苏轼的印象还有哪些。

可能不喜欢读书的人还知道苏轼是一个大吃货。著名的东坡肉就是因他而来,还有那句捧荔枝的「不辞长做岭南人」的词句,表明了早在宋朝时期名人带货就有很强大的能量。

我估计大家对苏轼的印象大抵止于此了。

不知道的人都以为苏东坡只是一个词人,其实他是宝藏男孩苏东坡。

对苏东坡了解的越深,你就会越喜欢这个人,他是十项全能的全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宝藏男孩。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的封面是这样写的:工程师、瑜伽术修炼者、皇帝的秘书、慈悲的法官……

什么意思?当然是对苏轼的介绍,假如再出一个历史上杰出的工程师榜单或者杰出的法官榜单,苏东坡仍然位列其中,网友们是不是依然很意外呢?又超出了自己的知识范畴。

其实我们对历史上的人物了解太过局限,写诗写词的人留名下来,让我们几百年后的人还能了解到,固然是因为他的作品。但是,反过来讲,留名后世的诗人词人,不是一辈子专门写诗写词的,或者换一种说法讲,在他们的生活中,不是只在写诗写词。

大家都以为王安石就只会写墙角数枝梅,其实他是北宋推进变法改革的杰出的政治家;大家都以为辛弃疾就只是一个南宋的豪放派伟大词人,殊不知他是一位带兵打仗立志报国的将军,陆游说他的才能可比肩管仲和萧何;大家都以为王阳明只是一位提倡「知行合一」的哲学家,其实他还是一位带兵平叛仕途坎坷的文武全才。

说回苏东坡,苏东坡是一个经历丰富,多维度全方位发展的人,绝不是一个能够简单概括的人。

林语堂开宗明义道: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是这些也许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

用苏东坡自己的话来讲:「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人生充满了无限的可能,心境开阔,人生如清风掠过。

苏东坡的才华太过耀眼。他是北宋的文坛领袖,在诗词上成就达到高峰,在散文上,名列「唐宋八大家」,在书法上,位居「苏黄米蔡宋四家」之一,在绘画上也有很高的成就。

要问苏东坡为何文采斐然,可能和他坎坷的际遇分不开,苏东坡曾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的一生,仕途极其坎坷,几番大起大落,在无数的磨难中激发出了对人生的感悟。苏东坡认为,在这三个地方,足以概括自己的人生。

其实苏东坡一生漂泊,尽在贬谪,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甚至于最远处到了当时险恶的海南岛。

所以说,苏东坡的一生是出仕的一生,而不是写诗写词的一生,写诗写词是为了抒发当时所处的境遇的感想。

当苏轼步入政坛,在各地颇有成就时,他会豪迈的写下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密州出猎》这样的词作: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此时的苏轼,尚没有经历他人生中最大的变故——乌台诗案,仍充满了豪迈之情。

等到了七年后,苏轼被贬黄州,官职低微,心灰意冷,苏轼虽然是旷达的乐天派,但心底难免尽怀幽独与寂寞,便有了这样的词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诗作是表达境遇,抒发感悟所作,苏轼一生的主要事务,就是出仕做官,他判案,灭蝗灾,修浚西湖六井,疏浚河道,筑堤,祈雨,平息强盗,上书自己的政见,加强练兵,固定海防,救灾民,修桥,传学授课,他所作的就是一个平常出仕做官之人所作的事务,只不过他天生带著光芒,所以他所作的平常小事都变得熠熠生辉,光芒万丈。所以,以后不要在一个看似和苏轼毫无关系的榜单上看到他时,有任何的惊讶。

林语堂说:我若一提到苏东坡,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了。

我想是这样的。


家里有陆游的《剑南诗稿》,但讲真,我喜欢陆游这个人多过喜欢他的作品

辛弃疾不喜欢

李白是人云亦云

相比之下,还是喜欢苏东坡多一点


苏轼,一开始是因他那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喜欢他有三个方面,一是诗和词写得好;二是他热爱国家;三是他遇到挫折时的态度。

他对待困难真的是心态超好,我感觉这种心态很难能可贵,也值得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学习。


辛弃疾。

原来很喜欢他文武双全,觉得他写的词豪放,读起来气势特足。

了解了一些宋史过后,再来看他的那些豪放的词,才能真切的感受到词人内心深处的无奈与悲凉。

辛弃疾的祖父辛赞给他起名弃疾或许希望他能效仿霍去病,保家卫国。也把他培养成一名颇具军事才能的人才。然而南宋的统治阶级大多都没有收复中原的志向和魄力,偏安一隅,使得辛弃疾报国无门。

上学时学到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全篇刻画出的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梦幻影像,令人热血澎湃,然而长大了才明白,「可怜白发生!」才是词人的现实。

辛弃疾23岁能率50人闯入金营5万人大营捉拿叛徒,「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途骑渡江初。」的壮举却只能在晚年回忆里最后感慨「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大约也是有对现有统治阶级的不满,他所处的南宋再也找不到像刘邦、嬴政这样知人善任的君主。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甚至能读出词人的绝望,连遥望故土都做不到,更别说踏上故土。

当然,作为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也有很出色的婉约词作。

比如:

青玉案·元夕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 清平乐·村居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鹧鸪天·代人赋 鹧鸪天·送人 玉楼春·风前欲劝春光住


诗仙在此,这还怎么选?

太白天下第一赛高!

……

是从文学成就上说的,李白太高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