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态度指标能不能纳入KPI指标?


谢邀,我的回答是:当然不能

简单来讲,工作态度如何衡量?如何量化?如何衡量,又如何监视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工作态度好,就一定能带来好的结果吗?显然是不一定的,企业有大把这样的人,表面上听话,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但就是不出活,这样的人,我们通常称为小白兔。

小白兔有用吗,只能说无害,但绝对不能说有用,我们说做KPI考核,没有的指标能拿来考核吗?

实际上,指标提取,应该遵循SMART的原则:

工作态度,显然上面哪条都不占,也不能作为指标的依据。

关于绩效指标提取,在《全优绩效》一书中,有系统的论述,该书是微博85W粉丝大V李太林老师最新力作,书内附数十个行业事例,并附送独家配套视频学习资料,具有极强的实操和落地性,点击下面链接,马上购买:

全优绩效李太林 KSF薪酬 PPV 积分 OP合伙人股权激励淘宝¥ 39.90去购买?


工作态度为什么不能纳入KPI考核?

大部分的公司不去考核工作态度,但并不能说工作态度不能纳入KPI指标。要知道KPI的本质也是帕累托原则,用关键的指标去衡量经营和发展情况,从而提高整个绩效。关键用不用工作态度,取决于整个的环境指标体系里,工作态度是不是相对关键的那一部分。

举个例子,「在阿里绩效考核中,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考核占据了50%的比重」。「被考核的不是文化,而是你在公司中行为处事的准则。比如敬业的最好表现是什么?大家看到绩效考核之后就知道怎么做。」「价值观是用来激励人的工具,而不是惩罚人的工具。所以从2005年开始,我们严禁用价值观惩罚人。在评分时,主管必须用具体事例说明,不能笼统地定义价值观不好」

难道工作态度也不是公司行为处事的准则之一吗?难道工作态度不是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折射吗?难道工作态度不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吗?

举这个例子不是给阿里打广告,也不是盲目地模仿,而是想表示杀鸡杀屁股,各有各招数。

当然KPI尽量要符合SMART原则,工作态度很难用SMART衡量这确实是真的,也确实带有主观的部分色彩,至今还依稀可见很多公司工作态度考核栏仍有分值分布,猜想很多时候用主观来矫正最后KPI总分值的吧。

总结一下,KPI指标从微观上要符合SMART原则,但更主要是符合公司的发展中想强调的关键因素,如果工作态度是那个阶段的关键因素,且具备衡量评判能力,就可以放置上去。

那么除了这些之外,KPI还有哪些特点呢?给想深入了解的朋友推荐一本书吧

电子书关键绩效指标:KPI 的开发、实施和应用(原书第 3 版)作者 戴维·帕门特(David Parmenter)¥ 25.00去查看?

——这本书2017年出版的,已经是第三版了。算是KPI方面理论最权威人之一了。很多OKR的人批评说KPI已经过时了。其实KPI也在不断地更新变化,比如说书里KPI竟然也在强调考核指标和薪酬不关联了,和OKR一样,是不是很难想像?至于是选择KPI还是OKR,如同小马过河,不知其利弊则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靠公众号永远只停留在流行话题和碎片化知识里面。


当然可能,但是这是自寻死路

KPI是关键的,可量化的东西

工作态度能量化么?

原则上来说,只要把「态度」本身的客观条件研究的足够细致,确实是可以的——事实上那些「表情自动识别管理技术」还有「脑电波专注学习头套」,就是一种把「态度」某种程度上量化的行为。

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

1:你设置了一个KPI以后,你要考察KPI对于其它KPI的影响,毕竟工作的其中一个量化部份要能证明影响到了整体经营,而且要得知对经营的最终影响大概有多大。

这可就难了去了。

2:第一条不光是难,而且这些单个细节的影响在每个阶段中的波动可能会极大,也有可能被很容易的针对性钻空子。

这就意味著你必须设置一个极为「灵活变动」的KPI设置系统,这样才能让你设置的那个「局部工作态度」指标能够发挥管理作用。

但是这样一来,你是「牵一发动全身」的,你为了这么小个东西去消耗极其巨大的管理资源,花巨大的研究成本,每次换的时候其它系统也面对波动风险……

你不可能保证变动过程中其它系统是100%按照预设运行的,很可能要宕机。

而且KPI系统本来的好处就是稳定,难点就在于指标科学设置。

如果你这样做就等于消除了KPI的强项,又加大了它的难度。

那这不得不偿失么?

要么你经常变,去用全体适应细节

那本末倒置

要么你不变,但是这样细节就成为了作假和无用的考核点,浪费资源浪费人力徒增压力。

那好像还不如不做算了?对吧?

当然了,在未来技术高度进步,算力和演算法大大增加的情况下,同样的指标制定和信息搜集成本会降低

让现在不可能量化的态度指标变成可低成本量化和管理的指标

可是在同等技术条件下,它又不算「态度」了,态度变成更细节的东西啦。


逻辑上来说,工作态度对绩效影响很大,有的时候甚至是根本性的影响因子,但工作态度很主观,也很难界定,背后成因更是复杂无比,做成KPI指标后,如何有效的衡量和评估是个难以逾越的难题。

KPI是一种管理理念和工具,它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甚至它没法解决大部分问题,哪怕是绩效类问题。这是所有HR和主管在推行绩效管理时应有的自觉

单个员工工作态度出了问题,HR和主管应该及时找该员工面谈,了解背后的原因:家庭、朋友、同事、上级、下级、任务分配、目标、薪酬、个人发展……试著和该员工探讨解决方案(其实大部分时候你是找不到原因,更不用说解决方案了,但相信我,这么一轮沟通下来,绝大部分人是会调整他的工作态度的)。

大部分员工工作态度除了问题,那就要好好检讨一下公司的文化氛围、管理制度、工作内容、管理者能力等诸多因素了,这种情况其实是最可怕也是调整难度最大的。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考核

考核的目的无非有三:首先是定义价值,也就是告诉你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不重要的;第二是创造价值,就是通过考核牵引你做对的、重要的,而不做错的,不重要的;第三是分配价值,就是你做对的、重要的就有汇报,做错的、无价值的就没有汇报。

所以,是否将态度指标纳入考核,关键要看态度对于价值创造是否足够重要,是否对结果由重要影响。如果是,那么就应该纳入考核,如果不是,那么就不应该。

第二个问题:什么样的人应该考核态度,什么样的人不应该考核态度

那就要看什么样的人的态度,什么样的态度,对谁的态度。

如果你是海底捞的服务人员,或者是酒吧前台、奢侈品专柜的销售,毫无疑问,对客户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它对业务结果有著直接而重要的影响。

如果你是个研发人员,科研狂人,你的价值在于能够出成果,发论文,那么态度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如果你一年拿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10篇核心,那么基本上可以横著走,就是摔你们院长的门,他也得不敢扣你的奖金。

在企业里面,越是层次低的、接近客户的,态度就越重要,越是管理层次高的,离客户远的,结果就相对越重要,那么对于态度的考核就不大会放到考核里面,或者权重会降低。

第三个问题:如何衡量态度

绩效考核指标选择需遵循「SMART」原则,核心是可衡量。那么态度这个东西该如何衡量呢?

首先,关键要看被考核方的客户是谁:

如果你的客户是横向的流程下游,或者外部客户,那么考核的内容就应该是横向客户,包括外部客户满和内部客户。如果你的客户是纵向的上级,甚至有些情况下是纵向的下级(或者比你低的层级),那么就可以考虑360度评价、员工满意度评价、或者仅仅是上级评价。

第二,评价的方法,态度本身是软性的,没法直接用物理的尺子衡量,但不代表就无法衡量,常用的办法有:

五级评价法:即按照优、良、中、待改进、不及格五个层级打分,对应的得分就是5分、4分、3分、2分、1分,再加上考核权重,就可以很方便的与其它指标整合使用。

两两比较法:就类似于体育比赛中的循环赛,对同层级每个员工进行两两比较,好的得1分,差的得-1,持平的得0分,最后看所有人的累计得分,进行排队,就可以正常的衡量了。

好了,关于这个问题其实要展开讲还有很多内容,有机会再说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