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態度指標能不能納入KPI指標?


謝邀,我的回答是:當然不能

簡單來講,工作態度如何衡量?如何量化?如何衡量,又如何監視呢?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工作態度好,就一定能帶來好的結果嗎?顯然是不一定的,企業有大把這樣的人,表面上聽話,勤勤懇懇,兢兢業業,但就是不出活,這樣的人,我們通常稱為小白兔。

小白兔有用嗎,只能說無害,但絕對不能說有用,我們說做KPI考覈,沒有的指標能拿來考覈嗎?

實際上,指標提取,應該遵循SMART的原則:

工作態度,顯然上面哪條都不佔,也不能作為指標的依據。

關於績效指標提取,在《全優績效》一書中,有系統的論述,該書是微博85W粉絲大V李太林老師最新力作,書內附數十個行業事例,並附送獨家配套視頻學習資料,具有極強的實操和落地性,點擊下面鏈接,馬上購買:

全優績效李太林 KSF薪酬 PPV 積分 OP合夥人股權激勵淘寶¥ 39.90去購買?


工作態度為什麼不能納入KPI考覈?

大部分的公司不去考覈工作態度,但並不能說工作態度不能納入KPI指標。要知道KPI的本質也是帕累託原則,用關鍵的指標去衡量經營和發展情況,從而提高整個績效。關鍵用不用工作態度,取決於整個的環境指標體系裏,工作態度是不是相對關鍵的那一部分。

舉個例子,「在阿里績效考覈中,企業文化和價值觀考覈佔據了50%的比重」。「被考覈的不是文化,而是你在公司中行為處事的準則。比如敬業的最好表現是什麼?大家看到績效考覈之後就知道怎麼做。」「價值觀是用來激勵人的工具,而不是懲罰人的工具。所以從2005年開始,我們嚴禁用價值觀懲罰人。在評分時,主管必須用具體事例說明,不能籠統地定義價值觀不好」

難道工作態度也不是公司行為處事的準則之一嗎?難道工作態度不是企業文化和價值觀折射嗎?難道工作態度不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嗎?

舉這個例子不是給阿里打廣告,也不是盲目地模仿,而是想表示殺雞殺屁股,各有各招數。

當然KPI盡量要符合SMART原則,工作態度很難用SMART衡量這確實是真的,也確實帶有主觀的部分色彩,至今還依稀可見很多公司工作態度考覈欄仍有分值分佈,猜想很多時候用主觀來矯正最後KPI總分值的吧。

總結一下,KPI指標從微觀上要符合SMART原則,但更主要是符合公司的發展中想強調的關鍵因素,如果工作態度是那個階段的關鍵因素,且具備衡量評判能力,就可以放置上去。

那麼除了這些之外,KPI還有哪些特點呢?給想深入瞭解的朋友推薦一本書吧

電子書關鍵績效指標:KPI 的開發、實施和應用(原書第 3 版)作者 戴維·帕門特(David Parmenter)¥ 25.00去查看?

——這本書2017年出版的,已經是第三版了。算是KPI方面理論最權威人之一了。很多OKR的人批評說KPI已經過時了。其實KPI也在不斷地更新變化,比如說書裏KPI竟然也在強調考覈指標和薪酬不關聯了,和OKR一樣,是不是很難想像?至於是選擇KPI還是OKR,如同小馬過河,不知其利弊則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靠公眾號永遠只停留在流行話題和碎片化知識裡面。


當然可能,但是這是自尋死路

KPI是關鍵的,可量化的東西

工作態度能量化麼?

原則上來說,只要把「態度」本身的客觀條件研究的足夠細緻,確實是可以的——事實上那些「表情自動識別管理技術」還有「腦電波專註學習頭套」,就是一種把「態度」某種程度上量化的行為。

但是這裡有兩個問題。

1:你設置了一個KPI以後,你要考察KPI對於其它KPI的影響,畢竟工作的其中一個量化部份要能證明影響到了整體經營,而且要得知對經營的最終影響大概有多大。

這可就難了去了。

2:第一條不光是難,而且這些單個細節的影響在每個階段中的波動可能會極大,也有可能被很容易的針對性鑽空子。

這就意味著你必須設置一個極為「靈活變動」的KPI設置系統,這樣才能讓你設置的那個「局部工作態度」指標能夠發揮管理作用。

但是這樣一來,你是「牽一髮動全身」的,你為了這麼小個東西去消耗極其巨大的管理資源,花巨大的研究成本,每次換的時候其它系統也面對波動風險……

你不可能保證變動過程中其它系統是100%按照預設運行的,很可能要宕機。

而且KPI系統本來的好處就是穩定,難點就在於指標科學設置。

如果你這樣做就等於消除了KPI的強項,又加大了它的難度。

那這不得不償失麼?

要麼你經常變,去用全體適應細節

那本末倒置

要麼你不變,但是這樣細節就成為了作假和無用的考覈點,浪費資源浪費人力徒增壓力。

那好像還不如不做算了?對吧?

當然了,在未來技術高度進步,算力和演算法大大增加的情況下,同樣的指標制定和信息蒐集成本會降低

讓現在不可能量化的態度指標變成可低成本量化和管理的指標

可是在同等技術條件下,它又不算「態度」了,態度變成更細節的東西啦。


邏輯上來說,工作態度對績效影響很大,有的時候甚至是根本性的影響因子,但工作態度很主觀,也很難界定,背後成因更是複雜無比,做成KPI指標後,如何有效的衡量和評估是個難以逾越的難題。

KPI是一種管理理念和工具,它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甚至它沒法解決大部分問題,哪怕是績效類問題。這是所有HR和主管在推行績效管理時應有的自覺

單個員工工作態度出了問題,HR和主管應該及時找該員工面談,瞭解背後的原因:家庭、朋友、同事、上級、下級、任務分配、目標、薪酬、個人發展……試著和該員工探討解決方案(其實大部分時候你是找不到原因,更不用說解決方案了,但相信我,這麼一輪溝通下來,絕大部分人是會調整他的工作態度的)。

大部分員工工作態度除了問題,那就要好好檢討一下公司的文化氛圍、管理制度、工作內容、管理者能力等諸多因素了,這種情況其實是最可怕也是調整難度最大的。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考覈

考覈的目的無非有三:首先是定義價值,也就是告訴你做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不重要的;第二是創造價值,就是通過考覈牽引你做對的、重要的,而不做錯的,不重要的;第三是分配價值,就是你做對的、重要的就有彙報,做錯的、無價值的就沒有彙報。

所以,是否將態度指標納入考覈,關鍵要看態度對於價值創造是否足夠重要,是否對結果由重要影響。如果是,那麼就應該納入考覈,如果不是,那麼就不應該。

第二個問題:什麼樣的人應該考覈態度,什麼樣的人不應該考覈態度

那就要看什麼樣的人的態度,什麼樣的態度,對誰的態度。

如果你是海底撈的服務人員,或者是酒吧前臺、奢侈品專櫃的銷售,毫無疑問,對客戶的態度是非常重要的,它對業務結果有著直接而重要的影響。

如果你是個研發人員,科研狂人,你的價值在於能夠出成果,發論文,那麼態度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如果你一年拿一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發10篇核心,那麼基本上可以橫著走,就是摔你們院長的門,他也得不敢扣你的獎金。

在企業裡面,越是層次低的、接近客戶的,態度就越重要,越是管理層次高的,離客戶遠的,結果就相對越重要,那麼對於態度的考覈就不大會放到考覈裡面,或者權重會降低。

第三個問題:如何衡量態度

績效考覈指標選擇需遵循「SMART」原則,核心是可衡量。那麼態度這個東西該如何衡量呢?

首先,關鍵要看被考覈方的客戶是誰:

如果你的客戶是橫向的流程下游,或者外部客戶,那麼考覈的內容就應該是橫向客戶,包括外部客戶滿和內部客戶。如果你的客戶是縱向的上級,甚至有些情況下是縱向的下級(或者比你低的層級),那麼就可以考慮360度評價、員工滿意度評價、或者僅僅是上級評價。

第二,評價的方法,態度本身是軟性的,沒法直接用物理的尺子衡量,但不代表就無法衡量,常用的辦法有:

五級評價法:即按照優、良、中、待改進、不及格五個層級打分,對應的得分就是5分、4分、3分、2分、1分,再加上考覈權重,就可以很方便的與其它指標整合使用。

兩兩比較法:就類似於體育比賽中的循環賽,對同層級每個員工進行兩兩比較,好的得1分,差的得-1,持平的得0分,最後看所有人的累計得分,進行排隊,就可以正常的衡量了。

好了,關於這個問題其實要展開講還有很多內容,有機會再說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