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目前最大的洗脑手段,是通过各种资讯对消费者进行定义、划分、归类。

通过不断的洗脑宣传来打造某种文化,将商品和个人所期望的某种自我认同挂钩绑定。与其说购买的是「品质」「档次」,不如说买的是一种「我觉得我是什么样的人」的感受:借由消费行为来定义一个人或者定义自己,是消费主义控制人的无形之手。

你不是真正需要它们,你只是因为消费了它们而觉得你成为了某种你希望自己成为的人。

举几个栗子。

看不懂话剧,跑到剧场打卡一番,朋友圈炫耀自己文艺;完全不打篮球,买个AJ融入篮球文化;用轻奢的包包来改善自己的坏心情(「包治百病!」)内心却对整个世界缺乏足够的善意和包容。

内心对自己有期待有要求是好事,但也要明白,要满足这种期待,要实现这种目标,是需要时间和努力的,无法速成,更无法靠购物消费来速成。知识与修养不是用来招摇过市,良好的身体和运动技能不需要靠实物消费来展现,内心的平安喜乐来自于内在的自我满足而不是外在的暗示下实现的自我满足。

对抗摆脱消费主义的控制,最好的办法就是认清现在的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理想中的自己又是什么样的人,并愿意为之努力奋斗;如果无法成为理想中的自己,那么尊重现在的自己,降低要求,减慢速度,逐渐进步,赞美自己,从每一点精进中汲取获得感。


首先,要认清自己正常的消费

正常的消费一般有如下几个方面:

1.生活必需品。如房租,衣服,每天的饮食,洗漱用品,手机等产品

2.工作必需品。一般人都还是靠工作来维持自身的收入,那么工作所必需的,如某些工作需要自己也有电脑,有些甚至是很贵的如录音设备等,但如果是工作所必须,那就是正常的消费

但在这两项里依然有很多消费主义陷阱,比如衣服是买100块的,还是1000块的。这个别人很难替你回答。

建议单件生活必需品的消费不要超过单月收入的15%,单月生活必需品的总开支不要超过收入的30%,如果房租成本过高的城市,这个比例可以适当放宽到50%


其次,学会区分购买的是资产,还是负债。除非必要,尽量不要买负债

借用一个会计上的定义,资产就是预期未来能给你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东西

比如你是个文字工作者,一台笔记本必不可少,预期你写了文章能给你带来稿费收入,那么笔记本算是你的一项资产

如果你是个公司配有电脑的人,自己平时也用手机就足够,但为了玩某个游戏要买一台电脑或者笔记本,那么这个笔记本就算是你的一项负债

又比如,普通人买车只是为了出行更方便一点,那么车对于他来说,就是一项负债。而对于跑滴滴的师傅来说,这就是一项资产,他可以靠这个车来赚钱

学会了这个认知,建议把你生活中的东西或者你要买的东西分个类,资产类就可以尽能力去买,负债类就要衡量成本和收益再去买,能不买就不买

如果对这种资产和负债的划分不是很清楚的,建议去看看《富爸爸穷爸爸》的第一册,里面有很多关于此类划分的讲解


还有个比较实用的方法,就是试著存钱,按目标存钱

比如月初算好收入和大致开支后就开始存钱,到最后就算少吃少喝也要完成存钱目标。下个月初继续存,看情况比上个月高一点点的目标开始存。等你实践半年后,再去看你存下的钱,你的快乐会很容超过消费带来的快乐


最后,还有几个小常识帮你摆脱消费主义陷阱:

1.消费主义常常不提商品本身价值,而提很多商品之外的价值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宣传话术:

比如精致时尚的女孩子怎么会没有一整套口红色号?潮流的年轻人怎么可以缺少某个品牌球鞋的限量款?上班的白领不买一套轻奢就是对自己的残忍 等等

这样的话术主要引导消费者相信:你购买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这个物品背后赋予你的形象地位,只要购买了这个商品,你就能够成为他们口中文化中的一部分

要摆脱消费主义陷阱,就要知道,买了这些,除了快递和日渐消瘦的钱包,你不会收获的更多

但这不是说凡是有这种宣传就不能买,比如你很喜欢某个品牌的衣服鞋子,在你有购买能力的情况下完全可以购买,只是不需要每一季每一款不管是否适合自己都去买

买东西是衡量这个商品的属性(包括品牌溢价)是你真的所需要的。简而言之就是买之前你衡量过,知道自己在买的是什么,就可以

(当然,盲目相信品牌溢价能给你带来商品属性提升的,建议去了解一下相关品牌的生产链条,品牌能否给你带来愉悦是一回事,品牌真的就能带来更好的商品品质是另一回事)

2.消费主义往往让你看到大家都在抢购的现象

请记住,物以稀为贵。大家都在抢,拿到手后你必然不需要多久就觉得这个钱花的不值

3.不要让自己花呗,信用卡,白条这类信用支付都透支

最好只保留一种信用支付,其他的都注销掉。信用支付就非常容易让人觉得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完全不心疼

尤其用A信用卡套现还B信用卡的行为,一定要杜绝

不然看看银行,人家每天赚好几个亿,那其实都是你未来的血汗钱,这么想想你不仅在为自己的工作打工,还在为银行打工,是不是很不值?


看到问题,我第一时间去查了什么是消费主义,之前确实没仔细想过

维基百科给的答案是:

消费主义指相信持续及增加消费活动有助于经济的意识形态。

百度百科给的答案是:

消费主义多数行为是追求体面的消费,渴求无节制的物质享受和消遣,并把这些当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价值。

看来官方在这个定义上也没有定论

如果是第一种定义,就很对啊

疫情期间,全国人民都不出门了,钱包也都捂得紧了,国家第一个想到的办法就是消费券,而后是地摊经济,因为消费真的能够促进经济,而经济够好了社会才能运转才能稳定

题主说被消费主义控制了,应该说的就是第二种,我查定义前的第一反应也是这个,为了更加规范,我们叫它精神控制式消费

能被控制,肯定是有所求,而消费本身就是有所求的

为了吃饱、为了穿暖、为了更好的教育、为了更好的生活体验

无欲无求是很正常的,求的太多太远才是问题所在

因为求的很多,根本等不及排个序,这个时候「我都要」真的是个好办法

因为求的很远,根本不知道哪个才是终点,这个时候「宁可买下所有,也不放过一个」真的是个好办法

无节制的消费对这样的人来说真的是最优解,他们很聪明

问题的矛盾点在于,无节制消费的同时没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做保障

看到这里,其实也很清楚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赶紧梳理一下,哪些是自己真正求的,想求到什么程度

比如,同样重视吃饭的人,能吃饱就行和必须吃的有营养,这两种肯定不是一样的消费

真的做到理清之后,肯定会砍掉一堆东西,这时如果剩下的仍超过支付能力,就在所求的第一条加上:

求富有


认识到消费主义是枷锁,是卖身契, ,无限提高对自由的渴望


「消费主义的控制

看到这个问题,我怎么想到了这类画面

对于戾气满腹,习惯了外在批判(投射戾气于外物),轻视自我精神修养和自我反思清理(批判)的当代许多青年来说,什么都是对自己的控制,万事万物都是资本主义的不是,哪怕是因自己精神缺陷,而入网赌,负网贷,借贷挥霍,负债胡花……最后造成恶果了,也都是资本主义、消费主义的不是,自己就是白莲花,纯洁无暇,都是资本主义害得云云,作茧自缚了到头来还缺乏自我反思,归咎于外在,推责于客观,怨天尤人,仇美恨资,有个球用?

说这么多,并非无端偏离主题!而是澄清主题:消费主义蒙著面拿著刀破门而入二话不说刀架在你脖子上「控制」你了吗?!

没有!你很自由。

如果你理解「自由来自于自律」,加强自律的话,除了你自己结合主客观现实给自己制定的合理有效的个人伦理原则,并且只在这些原则指导下做事,在原则范围内行动,什么外在的事物能够控制你?

换言之,你如果加强工作、生活、行为上的目标导向、价值导向、计划性,一切行动旨在完成目标,一切行为都具有价值,一切行为都有计划性的话,就是现在的消费主义在加深一百倍厉害一百倍,它也没办法控制你的行为!

再而言之,如果把自由错误地理解为随心所欲地做事,随心所欲地消费,也就是缺乏自律自控的话,即便消费主义不控制你,可能到头来法律、监狱都能控制你。

进而言之,对于自律的人来说,这些资本主义的商业网路媒介(支付宝,淘宝,微信,京东一类)和资本主义的广告宣传、意识形态只会要么让你称便道捷,要么为你所用。

比如我全都用支付宝和微信消费,基本上做到每个月消费都是等额的(误差控制在50块钱以内)。因为支付宝淘宝每月结算都有自动统计啊,太方便了,并且还提供给你消费大数据,这样反馈的数据,更有利于帮助你提升消费的目标导向、价值导向和计划性。

还有「消费文化」经常有一些「购物节」、优惠券一类,只要你消费是目标导向、价值导向,有计划性的话,那就不是消费主义控制你了,而是你利用消费主义。比如我6月计划买的几套书(购书计划年前制定的,循序完成,决不一时冲动全买,任何形式的冲动放纵消费,哪怕只有一次都不要做,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勿以恶小而为之),本来预算900,结果淘宝京东双节,货比三家,各种优惠,各种半价,加上领券,下来只花了600多,其中的一套上个月还是标价300多的,购物节买下来才花了150多。这种「消费文化」,真是顶呱呱!!!话说回来,如果管不住自己欲望,消费缺乏目标导向价值导向和计划性,随心所欲买买买,那这种「消费文化」才是陷阱,因为满减次数无上限,这条就足以害死许多自律性差冲动消费的人了!

大道至简,「摆脱xx控制」一类没有秘诀,不用你知乎发问,只要你加强自律自控,提高精神境界就行!

再简单具体点,加强一切行为的目标导向、价值导向和计划性就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