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主義目前最大的洗腦手段,是通過各種資訊對消費者進行定義、劃分、歸類。

通過不斷的洗腦宣傳來打造某種文化,將商品和個人所期望的某種自我認同掛鉤綁定。與其說購買的是「品質」「檔次」,不如說買的是一種「我覺得我是什麼樣的人」的感受:藉由消費行為來定義一個人或者定義自己,是消費主義控制人的無形之手。

你不是真正需要它們,你只是因為消費了它們而覺得你成為了某種你希望自己成為的人。

舉幾個栗子。

看不懂話劇,跑到劇場打卡一番,朋友圈炫耀自己文藝;完全不打籃球,買個AJ融入籃球文化;用輕奢的包包來改善自己的壞心情(「包治百病!」)內心卻對整個世界缺乏足夠的善意和包容。

內心對自己有期待有要求是好事,但也要明白,要滿足這種期待,要實現這種目標,是需要時間和努力的,無法速成,更無法靠購物消費來速成。知識與修養不是用來招搖過市,良好的身體和運動技能不需要靠實物消費來展現,內心的平安喜樂來自於內在的自我滿足而不是外在的暗示下實現的自我滿足。

對抗擺脫消費主義的控制,最好的辦法就是認清現在的自己是什麼樣的人,理想中的自己又是什麼樣的人,並願意為之努力奮鬥;如果無法成為理想中的自己,那麼尊重現在的自己,降低要求,減慢速度,逐漸進步,讚美自己,從每一點精進中汲取獲得感。


首先,要認清自己正常的消費

正常的消費一般有如下幾個方面:

1.生活必需品。如房租,衣服,每天的飲食,洗漱用品,手機等產品

2.工作必需品。一般人都還是靠工作來維持自身的收入,那麼工作所必需的,如某些工作需要自己也有電腦,有些甚至是很貴的如錄音設備等,但如果是工作所必須,那就是正常的消費

但在這兩項裏依然有很多消費主義陷阱,比如衣服是買100塊的,還是1000塊的。這個別人很難替你回答。

建議單件生活必需品的消費不要超過單月收入的15%,單月生活必需品的總開支不要超過收入的30%,如果房租成本過高的城市,這個比例可以適當放寬到50%


其次,學會區分購買的是資產,還是負債。除非必要,盡量不要買負債

借用一個會計上的定義,資產就是預期未來能給你帶來經濟利益流入的東西

比如你是個文字工作者,一臺筆記本必不可少,預期你寫了文章能給你帶來稿費收入,那麼筆記本算是你的一項資產

如果你是個公司配有電腦的人,自己平時也用手機就足夠,但為了玩某個遊戲要買一臺電腦或者筆記本,那麼這個筆記本就算是你的一項負債

又比如,普通人買車只是為了出行更方便一點,那麼車對於他來說,就是一項負債。而對於跑滴滴的師傅來說,這就是一項資產,他可以靠這個車來賺錢

學會了這個認知,建議把你生活中的東西或者你要買的東西分個類,資產類就可以盡能力去買,負債類就要衡量成本和收益再去買,能不買就不買

如果對這種資產和負債的劃分不是很清楚的,建議去看看《富爸爸窮爸爸》的第一冊,裡面有很多關於此類劃分的講解


還有個比較實用的方法,就是試著存錢,按目標存錢

比如月初算好收入和大致開支後就開始存錢,到最後就算少喫少喝也要完成存錢目標。下個月初繼續存,看情況比上個月高一點點的目標開始存。等你實踐半年後,再去看你存下的錢,你的快樂會很容超過消費帶來的快樂


最後,還有幾個小常識幫你擺脫消費主義陷阱:

1.消費主義常常不提商品本身價值,而提很多商品之外的價值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宣傳話術:

比如精緻時尚的女孩子怎麼會沒有一整套口紅色號?潮流的年輕人怎麼可以缺少某個品牌球鞋的限量款?上班的白領不買一套輕奢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等等

這樣的話術主要引導消費者相信:你購買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這個物品背後賦予你的形象地位,只要購買了這個商品,你就能夠成為他們口中文化中的一部分

要擺脫消費主義陷阱,就要知道,買了這些,除了快遞和日漸消瘦的錢包,你不會收穫的更多

但這不是說凡是有這種宣傳就不能買,比如你很喜歡某個品牌的衣服鞋子,在你有購買能力的情況下完全可以購買,只是不需要每一季每一款不管是否適合自己都去買

買東西是衡量這個商品的屬性(包括品牌溢價)是你真的所需要的。簡而言之就是買之前你衡量過,知道自己在買的是什麼,就可以

(當然,盲目相信品牌溢價能給你帶來商品屬性提升的,建議去了解一下相關品牌的生產鏈條,品牌能否給你帶來愉悅是一回事,品牌真的就能帶來更好的商品品質是另一回事)

2.消費主義往往讓你看到大家都在搶購的現象

請記住,物以稀為貴。大家都在搶,拿到手後你必然不需要多久就覺得這個錢花的不值

3.不要讓自己花唄,信用卡,白條這類信用支付都透支

最好只保留一種信用支付,其他的都註銷掉。信用支付就非常容易讓人覺得花的不是自己的錢,完全不心疼

尤其用A信用卡套現還B信用卡的行為,一定要杜絕

不然看看銀行,人家每天賺好幾個億,那其實都是你未來的血汗錢,這麼想想你不僅在為自己的工作打工,還在為銀行打工,是不是很不值?


看到問題,我第一時間去查了什麼是消費主義,之前確實沒仔細想過

維基百科給的答案是:

消費主義指相信持續及增加消費活動有助於經濟的意識形態。

百度百科給的答案是:

消費主義多數行為是追求體面的消費,渴求無節制的物質享受和消遣,並把這些當作生活的目的和人生的價值。

看來官方在這個定義上也沒有定論

如果是第一種定義,就很對啊

疫情期間,全國人民都不出門了,錢包也都捂得緊了,國家第一個想到的辦法就是消費券,而後是地攤經濟,因為消費真的能夠促進經濟,而經濟夠好了社會才能運轉才能穩定

題主說被消費主義控制了,應該說的就是第二種,我查定義前的第一反應也是這個,為了更加規範,我們叫它精神控制式消費

能被控制,肯定是有所求,而消費本身就是有所求的

為了喫飽、為了穿暖、為了更好的教育、為了更好的生活體驗

無欲無求是很正常的,求的太多太遠纔是問題所在

因為求的很多,根本等不及排個序,這個時候「我都要」真的是個好辦法

因為求的很遠,根本不知道哪個纔是終點,這個時候「寧可買下所有,也不放過一個」真的是個好辦法

無節制的消費對這樣的人來說真的是最優解,他們很聰明

問題的矛盾點在於,無節制消費的同時沒有足夠的支付能力做保障

看到這裡,其實也很清楚了,最好的辦法就是趕緊梳理一下,哪些是自己真正求的,想求到什麼程度

比如,同樣重視喫飯的人,能喫飽就行和必須喫的有營養,這兩種肯定不是一樣的消費

真的做到理清之後,肯定會砍掉一堆東西,這時如果剩下的仍超過支付能力,就在所求的第一條加上:

求富有


認識到消費主義是枷鎖,是賣身契, ,無限提高對自由的渴望


「消費主義的控制

看到這個問題,我怎麼想到了這類畫面

對於戾氣滿腹,習慣了外在批判(投射戾氣於外物),輕視自我精神修養和自我反思清理(批判)的當代許多青年來說,什麼都是對自己的控制,萬事萬物都是資本主義的不是,哪怕是因自己精神缺陷,而入網賭,負網貸,借貸揮霍,負債胡花……最後造成惡果了,也都是資本主義、消費主義的不是,自己就是白蓮花,純潔無暇,都是資本主義害得云云,作繭自縛了到頭來還缺乏自我反思,歸咎於外在,推責於客觀,怨天尤人,仇美恨資,有個球用?

說這麼多,並非無端偏離主題!而是澄清主題:消費主義蒙著面拿著刀破門而入二話不說刀架在你脖子上「控制」你了嗎?!

沒有!你很自由。

如果你理解「自由來自於自律」,加強自律的話,除了你自己結合主客觀現實給自己制定的合理有效的個人倫理原則,並且只在這些原則指導下做事,在原則範圍內行動,什麼外在的事物能夠控制你?

換言之,你如果加強工作、生活、行為上的目標導向、價值導向、計劃性,一切行動旨在完成目標,一切行為都具有價值,一切行為都有計劃性的話,就是現在的消費主義在加深一百倍厲害一百倍,它也沒辦法控制你的行為!

再而言之,如果把自由錯誤地理解為隨心所欲地做事,隨心所欲地消費,也就是缺乏自律自控的話,即便消費主義不控制你,可能到頭來法律、監獄都能控制你。

進而言之,對於自律的人來說,這些資本主義的商業網路媒介(支付寶,淘寶,微信,京東一類)和資本主義的廣告宣傳、意識形態只會要麼讓你稱便道捷,要麼為你所用。

比如我全都用支付寶和微信消費,基本上做到每個月消費都是等額的(誤差控制在50塊錢以內)。因為支付寶淘寶每月結算都有自動統計啊,太方便了,並且還提供給你消費大數據,這樣反饋的數據,更有利於幫助你提升消費的目標導向、價值導向和計劃性。

還有「消費文化」經常有一些「購物節」、優惠券一類,只要你消費是目標導向、價值導向,有計劃性的話,那就不是消費主義控制你了,而是你利用消費主義。比如我6月計劃買的幾套書(購書計劃年前制定的,循序完成,決不一時衝動全買,任何形式的衝動放縱消費,哪怕只有一次都不要做,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勿以惡小而為之),本來預算900,結果淘寶京東雙節,貨比三家,各種優惠,各種半價,加上領券,下來只花了600多,其中的一套上個月還是標價300多的,購物節買下來才花了150多。這種「消費文化」,真是頂呱呱!!!話說回來,如果管不住自己慾望,消費缺乏目標導向價值導向和計劃性,隨心所欲買買買,那這種「消費文化」纔是陷阱,因為滿減次數無上限,這條就足以害死許多自律性差衝動消費的人了!

大道至簡,「擺脫xx控制」一類沒有祕訣,不用你知乎發問,只要你加強自律自控,提高精神境界就行!

再簡單具體點,加強一切行為的目標導向、價值導向和計劃性就行!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