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告子上》: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夷,好是懿德⑧。』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夷也,故好是懿德。』」


正好前两天在读对司马光的《疑孟》,他也提出了类似的质疑。司马光啊,人品道德确实没得挑,但是真的是不善于思考,呆板,难怪气得苏东坡骂他司马牛嘛。

「孟子以仁义礼智皆出乎性者也,是岂可谓不然乎?然不知暴慢贪惑亦出乎性也。是知稻粱之生于田,而不知藜莠亦生于田也。」——《全宋文·疑孟篇》

乍看之下是有道理的,但显然只看到了表面,司马光离孟子那差远了。说起孟子这人吧,说他是圣人吧,差了点意思;说贤人吧,有点委屈他了。所以叫亚圣嘛。铁定是个白羊座A型血,反正动辄骂人禽兽豺狼。。。其实他跟孔子的差距倒不在思辨能力上,而是少了那份平和中正之气。

所谓「性」,是指人不得不然的本质倾向。人性善恶的讨论的关键在于:能否在人性的根基处发现道德的基础?如果没有符合人的本质倾向的善,那道德就只能是后天人为的结果,从而必然导致某种习俗主义或者历史主义的道德观。在这个意义上,强调人性恶还是强调人性无善无恶,其实是一样的。

怎么透过人性中既有善又有恶这样的现象,看他的本质呢?

有朋友已经指出来了,孟子所谓的「四端」只是善根,也就是所谓的「体」,而不是已经实现了的善。而如果在实现的过程中,如果发生了「过」或者「不及」的情况的话,就产生了「暴慢贪惑」这种种的「恶」。比如,过度的恻隐之心就会表现为柔弱,「不及」的恻隐之心又会表现为残暴。羞恶之心过度,就容易太矫情;羞恶之心不及,又成了寡廉鲜耻。

而如果倒过来讲,恶的过和不及产生了善,这显然是讲不通的。孰本孰末应该很清楚了。(当然,霍布斯那套自然状态理论也有个解法,讲恶的制约产生了善,那是另外一回事了,至少在中哲里我们不讨论那些玩意)

人性善恶这个问题当然没有惟一解。但是我很不能接受的是,现在颇有几分以讲「性本恶」为荣的习气。一方面公然宣称人性自私,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另一方面社会分工已经精细到今天这个地步。如果今天我的最大利益,和我今天晚饭中的任何一个环节的他者最大利益碰上了,咋整?我还敢吃饭吗?

最后附上杨立华老师的两句话:1,带著体温去阅读。2,在仰视中成长。

共勉。


性本善,什么是性?只有源自自身、未受外界影响的才叫性,就人来说,生而为人,按照人模样去生存的追求,本身就是善

所谓嫉妒自私,只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选择,这种反应、选择是可改变的,所以,并不是性,而是受社会影响而生的习,通过学习、修炼是可以克服、改正的

而人之所以会认识到那些行为不善,正是因为人本性的善,当干了不善之事时,会羞耻、愧疚

其所以如此,是因为人是社会性存在,谋求社会认同是人存在的先天需要,这种需要会让人接受社会规则造福社会,通过共利提高社会地位,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会增加安全感、增加个人福利

所谓性善,就是人作为社会性存在对获得社会接受的需要


孟子的思想基本是属于理性主义,只不过局限在伦理学上,既然是理性主义,那必然有不出自于经验的基本原则存在,姑且称之为先验也好,超验也好: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1]

北宋的张载就说的更清楚了:

见闻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于见闻。[2]

所以对于孟子一系的儒家来说,良知其实就是先验理性[3],而良知具体是什么呢?就是你所提到的四端之心。那么既然孟子已然确立了人性本善,那么恶又是从何而来呢?

孟子曰:「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4]

孟子认为人性之善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是自然而然的,但是由于外力的作用,比如拍打水,那么水就会跳起来,沾湿你的额头,比如水被巨石阻拦,就会激起巨浪,从而穿山越岭。而这些并不是水原来的运行轨迹,是外力的作用。所以人性也是一样,如果受到外来环境的影响,恶自然就产生的,所以你所说的嫉妒心、自私心对于孟子来说,并非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环境造成的。

但要注意的是,孟子所说的外力或者环境并不是针对人际之间,而是自然环境

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至于日至之时,皆熟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硗,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5]

从上即是孟子关于性善论的一个较为完整的解释,就我看来,还是有比较严密的逻辑的。比如说他把外界影响限定在自然环境上,明显就是对」即然人都是善的,那么恶是怎么产生的「之类问题的解答。至于有没有道理,这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参考

  1. ^《孟子·尽心上》
  2. ^张载《正蒙·大心》
  3. ^所以说宋明理学被认为近似康德之说是有根据的。
  4. ^《孟子·告子上》
  5. ^《孟子·告子上》


总体讲,对旧儒家的「性本善」的批判还涉及对儒家的一个「隐恶扬善」观念的批判。

儒家的「性本善」是基于「人类社会文明」的一个概念,而非「自然人类」的一个概念。

善恶观,是在人类进入社会文明后或可讲是与人类社会文明同时产生的观念。这是善恶与人类社会文明的同一性。

在人类的自然状态中是无所谓「善恶」的,也即没有善恶观。人类文明态的「善恶」,对应自然态的「阴阳」。

儒家讲性本善,已经是人类文明向善的目的的趋向性含义了,这是在肯定自然人类生存与目的向社会发展向好的方面发展的角度动态看待人性了。

或可以说,儒家的人性本善,是对人类存在的自我肯定。而相反,儒家把性本恶,看作对人类本身存在的自我否定。

从「性」字的本意看:心,是内在;生,是生存,是向上成长。性,就是心生,是内在向上成长。

而「善」字的本意:吉,同意,义美,向好之意。羊,与衣食生存有关。善,也是赞美生存之意。

文字的含义产生,也是由文明的产生而产生的。

因此,儒家讲性本善,性与善配,在社会文明的角度下是合适的。

这是中华文明汉字的本意,也是人类社会文明的角度。

而,道家讲「善」即是「恶」,只有「阴阳」没有善恶。这是自然人的视角。也是通过对传统儒家「善恶观」的更深度阐释而产生的观念。

然而,文明的人类是从自然的人类过渡来的,人本身也是自然阴阳同体的,带入文明后,也是善恶同体的,也就是有善必有恶的。有善必有恶,并非是有好人必有坏人的意思,而是一个人的同一行为,即善也恶,无善也无恶。这是对自然人的辩证角度。而对文明人的相对角度看,一个人就会时善时恶,忽善忽恶,或至善至恶,或大善大恶。道家对此解释,就是阴阳四象。

从现代人的角度看,旧儒家的人性本善,是与「隐恶扬善」的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儒家言人性,只言善不言恶,或对世人多言善少言恶。

但,「隐恶扬善」的观念,有一个重大的缺陷,就是导致文明人的善恶难分(阴阳不调),对人自身也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如果把恶隐了,如同把善也隐了。

容易导致人们不明恶,也难明善。

因此,要全面理解旧儒家说的性本善,要连同旧儒家「隐恶扬善」,和道家自然观一起来批判。

而,荀子的性本恶,则是受了当时社会法家思想的影响。

但,总体讲,儒家的性本善还是可取的。

性本善,就是向善,向生的心性。儒家,也是饮食大家,生存第一要——民以食为天。


孟子说,「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又强调「乃所谓善」。所做的事,符合当时的情况,可以以此为「善」。或是用当今的话说,能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是「善」。饿了吃,是善;饿了拉,则不善。难过会失落,高兴会快乐,这都是不需要思考而得。但生活中,总有让人难过不敢表露,高兴不可手舞的时候,这是「不善」。这些不善,造就不少人的心理并不健康。

依上而知,善与不善,为合与不合情而已。我想,孟子所指的性,并不特指人性,「乃若其情」为善,则天下事物各若其情,则可以谓「善」。以此,不只人性本善,物亦性本善。

荀子中,恶对善。而孟子中,恶对羞。

两者善的概念不同,荀子却强糅合,以至现代人都在不休不止地讨论是人性是善,还是恶。就问题而言,我认为很是可笑。

既然性(天命谓性)都善。恶如何来?恶,与哑的「亚」意义相近,有闭塞不通之义。恶,是心的闭塞不通。心是天性在人身的反映,那么恶原义应指天性不能疏通,混乱的意思。比如,饿了拉。这是恶。财物于己足用而不满私囊,这是恶。既然足用,大脑却流形于收敛的快感上,忘却财物的实际意义,不能依天性而为,才是恶。如是足用,又以求家庭足用,又求乡里足用,又求人人足用,这是善。因为,等量财物于一人而言可算足用,但对多人而言不算,于情而合。合情合理,方谓善。如此,同是敛财物,却有不同的善恶理解。

然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或实事求是,对大多人来说cpu与内存不足用,以至总希望企求「简单粗暴」,不希望总是运算如何才算善才算恶而不知道善恶并不需要运算。因为他们并不在乎是否真善,他们更在乎是否有烟雾。有烟雾,才能喋喋不休。

以使两千年后,还在为善恶无谓争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