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便宜且效果好的药,都被你无视了。

1940年代青霉素刚出来的时候,大约是200美元/剂。q6h就是800美元(青霉素重症感染可以用到q6h,但当年的一剂到底怎么用也不太清楚。也有可能更高剂量,姑且按这个算吧)。当年美元金本位的时候,35美元兑1盎司黄金,也就是一天22.86盎司黄金(相当于一天一斤黄金....)。

最近1盎司黄金涨到1500美元了吧。折算下来,当年青霉素一天的价格就相当于现在的34200美元...

后来,因为二战中大量伤员需要青霉素,所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研究。青霉素的每剂成本很快降低到0.5美元左右了。

降低了400倍吧?其实算一下,换算成今天的价格,那也是85美元/天(将近600块)....跟今天主流的「好药」,价格是差不多。

后来继续改进工艺降低成本,今天的青霉素,已经几毛钱一剂了。

我相信没人敢说青霉素不是好药。这是拿了诺贝尔奖的神药,号称拯救了上亿生命。

然而呢?让你用青霉素估计都不愿意用吧?

为什么?因为有更好的药。

这不就看出问题来了吗?

你追求的不是好药,而是最好的药。

那能便宜吗?

更进一步。

1940年的美国总统是谁?坐在轮椅上的罗斯福。

为什么坐在轮椅上?因为小儿麻痹症。

那么今天还有人得吗?

这个病基本已经快要消灭了。

而消灭这个病的药,脊髓灰质炎的疫苗,是免费的。

半个多世纪前,困扰美国总统的疾病。

今天一个糖丸就可以让你不得这个病,这个糖丸是不是效果极好的神药?关键还是免费的。

但你对此感恩了吗?没有,你觉得理所当然。

最后,最终极的问题:为什么医疗很贵?

因为可以解决的疾病,已经免费或者以极低成本帮你解决了。比如横扫欧洲的鼠疫,现在还有人得吗?

而人是要死的,这些已经解决的疾病变少了,人们得的病,当然都是需要花较大价钱的病了。

今天大家花钱了,医学进步了,30年后,我们今天天价的药物,也就便宜了。就像当年的青霉素一样。当然,人们也会面对更复杂的疾病、开发更贵的药物。

人类社会本来就是这样进步的。

得了便宜的时候,理所当然。

没有占到便宜,就上纲上线。

呵呵。

PS: 补充一下吧.....

医疗价格总体上是持续下降的,但是医药的价格下降,却没那么简单。

青霉素,之所以可能迅速降低成本到那么低的水平,除了政府重视、研究人员尽力、制药公司让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二战伤亡过亿。每天都是成千上万的伤病员,哪还管药品的安全性,只要有用就行。青霉素是成功了,所以为大家所熟知。还有多少药物失败了,大家都忘记了...

最典型的就是放射性同位素....镭最早出来的时候,很多人不知道其危害,拿来当保健品吃。当时镭那么贵,都是土豪们才吃得起。然后他们用生命和金钱,为后来的核素应用于临床当了第一批小白鼠,还是自带干粮的小白鼠。

我自己是甲状腺癌,做了碘131治疗。这几毫升的液体,就要万把块钱。而且当时还没进医保。贵吗?好像很贵。但这是几个诺贝尔奖级别成果的产物,外加无数土豪小白鼠们的试验,我们今天才能享用。我现在花钱支持医用核素的生产,30年后,说不定碘131说不定也会降低几百块的水平。

现代医学体系最可怕,也是最可敬的一点就在这里。

医学的每一步进步,都是无数人的财富和血泪为代价换来的。前人付出沉重代价的结果,我们都能轻松享受到。

反过来,我们的生命和财富,不管你愿不愿意,只要你想在现代医学体系下获取利益,都得为后面的人做贡献。

医疗的价格形成,其实是一个很复杂的社会现象。不要简单的用 成本-利润来考虑问题。

我知道问这个问题的人,肯定想说以药养医。以前以药养医,其实不仅是医院需要养。其实很多药企,也是地方的纳税大户。(不要说药了,就是鸿茅药酒都牵动多少人的利益)。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胡润百富榜里,基本上都有10个左右医药行业的。

但现在过了那个野蛮发展的阶段了。4+7带量采购,不仅压缩了国内的空间,连那一帮外企巨头,都不得不低头了。

现在能够动这一块,说白了,不论是医院还是政府,都不需要靠来药养了。

医院也好,药企也好,国家也好,维持其平稳运行必然存在成本。

这个成本最终都是大家埋单。至于以什么形式?反正羊毛都是出在羊身上。

不论是以药品还是服务定价,其实都是相对廉价的方式,这也就是中国医院医药支出占GDP比例不高的原因。国家雇佣模式(如英国、香港),总成本更好一些,但效率低,其实平均成本反而更高一些。而市场化+保险(如美国),代价肯定是最高的,美帝医药支出块占到GDP 20%了,虽然尖端的医疗水平很高,但国民健康水平却是发达国家中最差的。

我当年也想过,中国肯定存在药物滥用的问题,以前为什么不去解决(现在是准备解决了)。

很多人都以为是利益问题。但其实,这不仅是利益问题,更是系统性问题。

如果真的像欧美那种模式,诊疗费用非常高,花了几十几百块的门诊费,搞了半天,然后说回去喝水....我相信绝大多数人都要炸了。

但总费用还是几十几百块钱,只是诊疗费用极低,换成一些不痛不痒的药物。其本质就是,早上3个晚上4个,还是早上4个晚上3个的游戏。不要觉得当政者把普通人当猴耍,其实很多人连猴子都不如。

这种模式,肯定是有历史的合理性的。

一些聪明的猴子当然想著能不能保持低诊疗费的同时,不要以药养医(比如像这个提问者)。我可以肯定的说,其他方面的开销肯定会加大,比如诊疗费用、比如检查费用,或者直接提高医保费用。你想薅社会主义的羊毛,没那么容易。

跟其他行业不同,医疗的产品,不论药品、器械还是服务,其价格都有历史性。绝大多数,都会持续下降的。像茅台酒或者可口可乐这类食品饮料,一个产品就维持高利润几十年钱,在医药领域基本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

但是医疗本质上是一个无底洞,因为人都是要死的。所以医疗在任何时代,都是有限度的医疗。非要花钱,都可以花到病人不想再花钱为止。对于政府和社会来讲,医药相关的各方面势力,都会形成某种平衡。

我朝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使得这个平衡点对于普通人来说,其实还是比较友好的。

忽略了历史性和系统性的因素,单独讨论一个药物的成本、利润,用贵的还是便宜的,其实毫无意义。


很有意思的提问

首先从药企的角度上讲,企业希望自己的产品不是说越贵越好,要考虑市场竞争力,药企想要的是垄断类产品,参考《我不是药神》中的格列卫,别的厂家都生产不了,只有我有,市场就在我手里,我想怎么定价就怎么定价。可惜在原研药方面,我国药企不争气啊。

度过了垄断市场阶段,比如神药阿莫西林,没人骂这药贵吧,生产的企业多了,大家只能打价格战了,从几块到几十块的都有,市场竞争下的阿莫西林价格便宜了,它的效果差吗?要是阿莫西林只有一家能生产,一片卖它个10000那也是很正常的嘛。

其次呢因为实施药品零差价政策和定量采购政策,医院在药这方面已经不赚钱,也就是药品经销商报100块的药,那这药卖给患者就是100,医院层面不仅没有差价可以赚,还要拿医疗收入支撑药房的支出,我们医院的药剂科从以前的『创收科室』到现在的赔本科室,人员待遇少的可不是一点半点。从医院层面,让医生开贵的药是没有管理的动机的。

再者医生这一块,医生第一想的是把患者的病治了,接下才是赚钱的事。

有些人要说了,我在诊所看个感冒才几十块,到医院就大几百几千,黑心医院。只要肯施肥,庄稼自然长的好,诊所的做法是管你啥症状,抗生素123456干就完事了,不行就加量,再不行去医院看看吧。到了医院,特别是急诊,有些医生考虑的是,能跑到医院来的自然不是小病,检查肯定要做的,特别是老人小孩,漏诊了那就纠纷啊,你也可以认为是过度医疗,也可以说是医生自保性诊疗行为医疗,特别是经历过医闹纠纷的医生,无他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罢了。悄咪咪的告诉各位,其实诊所才是真的赚钱。

最核心的最关键的是医生开药是依据患者的病情,只有最合适的药,没有最贵的药。在同类型药中,贵的自然也代表疗效好,药的稳定性佳,不良反应率低,很多患者的诉求就是想快些好,那能怎么办,上好药喽。


如果你是外行,我就举个浅显点的栗子,

你感冒了,要买感冒药,

现在问自己三个问题:

1.哪种感冒药的疗效最好?

2.多少钱的感冒药算贵?

3.你会选哪种感冒药?最「好」的还是最贵的?


你会发现,你会更关注问题1的答案,但问题1你没法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答案。

而问题2,主观性很强,不同的人给出的价格底线是不一样的。

至于问题3,你也要经过摸索,试过各种所谓最好、最贵、最便宜、进口、国产的感冒药之后,才知道哪种感冒药对你来说效果更好。也就是说,

更适合你。


作为医生,我们也不是把把脉看看面相就能看穿一切的,我们也要试。

在各种所谓最好、最贵、进口、国产的药当中找一款最适合你的。

至于贵不贵,其实真不是我们的考量范围。如果最贵的正好是最适合你的…

但是没办法,毕竟医生不是算命先生,不能一眼看透一切…


这是个伪命题。或者说是我们一厢情愿的命题。医学上的确存在物美价廉的药物,但不多。更多的是疗效好,而价格也贵的药物。我在ICU,我就举几个ICU的例子吧。

1.一个严重肺部感染的病人,尤其是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的,这时候我们肯定需要抗感染治疗,抗感染治疗的方案往往是先经验性治疗,一开始就要使用强大的药物把细菌镇压下去,不让他们反复,那么这个抗生素就必须足够强大,所以对于严重感染,我们可能一来就会用到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万古霉素等等比较猛的药物,尤其是第一个药物,广谱、强效,价格也是比较高,一天得几百块,如果是考虑真菌感染,那么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等药物价格更高,动不动就要上千元甚至几千元一天的费用,看清楚哦,这是一个费用的价格。

这些药物价格高是客观的,但是疗效好也是客观的。但疗效好不代表一定能对所有病人都有效果。这时候会有便宜的药物,比如青霉素,或者头孢拉定等等,这类药物价格便宜,但是对于这类病人来说肯定不是物美的药物,没有一个正常思维的医生敢在严重感染病人身上单纯用这些药物,那是找死的节奏。所以,这时候,不存在物美价廉的药物。往往物美的药物,价格都是很高的。你可以认为是一分钱一分货。

2.再举个例子,一个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同样是奥美拉唑,医生一般都会用进口的洛赛克,而不会用国产的奥美拉唑。两者价格也是差很多。进口的奥美拉唑肯定效果不错,国产的一定差么?不好说,起码很多时候没看到证据,不敢用。宁愿用昂贵的疗效好的,也不用便宜的效果未必好的药物,这是正常的思维。如果明知道国产的奥美拉唑效果跟进口的一样好,那么正常人都会使用国产的,当然,除非医生跟药代之间有不可告人的秘密。但事情不总是那么理想的,为什么你卖的那么便宜,肯定有逻辑的。成分是一样的,但是工艺等等是否完全一样?难讲。

不排除有个别医生为了收益猛开药,但是大多数医生都是规规矩矩的按照章程使用有效药物,至于价格高低有时候不是我们考虑的问题了。但有时候价格不得不被纳入考虑,因为太高的价格家属很难受,担心他们不够钱给医疗费,吃霸王餐,那么医生就苦逼了。所以,在能控制的前提下,可以选择相对便宜的药物,但是你想著便宜的药物一样有效甚至更好,那就是痴人说梦。

难道就没有物美价廉的药物么?也不是没有,还是有的。比如对于一个缺乏维生素C的患者来说,花2块钱买一瓶普通的维生素C,和花50元买一瓶保健品的维生素C,治疗效果差不多,但是价格肯定是前者便宜了许多,可以认为是物美价廉,但其实也是有区别的,普通的维生素C口感差,对于有钱人来说,不简单就是物美,而保健品的维生素c不单只包装高大上,而且口感不错,他们觉得这些药物值这个价,不认为50元很昂贵,所以他们选择保健品的维生素C。

医学发展越来越进步,人们不要再认为「花钱越少治好病就一定是好医生」这样的观念。花钱少,意味著药物轻微,检查少,即便能耐再大,也非常有可能漏诊、误诊甚至用错药物,导致悲剧发生,到时候媒体就不会宣传他花钱少了,只会宣传他技术不到家,不会选择该做的检查,庸医,鉴定完毕。

难!

但凭良心!

我是李医生,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听李医生说,有更多精彩医学故事跟你分享。


不知道从何时起,大家开始用「看病花费少」来评价一个医生的能力了。我这里想说一件事「便宜,不代表一定好;贵,不代表一定差」。

就拿「扑尔敏」这个药来说,为什么现在临床变少了,一是利益关系,二是风险问题。

利益关系,有答案已经讲了;这里我讲一讲风险问题。

扑尔敏作为第一代组胺药,服用的风险问题,也是被弃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类药物不良反应主要有中枢神经系统抑制,表现为乏力、头昏、困倦,嗜睡等。

本药还有锥体外系反应、胃肠道功能紊乱及光敏性皮炎、血相紊乱等反应。抗组胺药因其嗜睡副作用,用药后病人不宜驾驶车辆、操纵机器,也不宜饮酒。

来自网路新闻

而二代抗组胺药,如「盐酸西替利嗪」的副作用:

偶见轻度的困倦、头痛、头晕、口干与胃肠道不适。

临床选择药物,优先考虑的是安全性,其次才是价格,不然有违医学「不伤害患者」的道德要求,也就是医德的要求,同时也是法律的要求。

曾经有个新闻「郑州2岁幼童出红疹 医生4分钱扑尔敏药到病除」,估计不少人觉得是良心吧,但是仅仅 2 岁幼童,在有更安全药物选择情况下,给予能影响「中枢神经」的药物,我就不知道为什么要大肆宣扬。

注:无原则性错误,我是觉得并不值得大肆宣扬,以免形成误导。

再举一个便宜、见效快但因为风险被废弃的疗法:鼻炎的封闭疗法。

来自抖音视频

这类疗法呢,还有一些所谓的「良心医生」在用,如上图,图中患者自述打完立马通气,只花了几十元。

那可能有朋友就好奇了,封闭疗法为什么被废弃了呢?又是「黑心医生」要害人了吗?

封闭疗法:激素+麻醉剂+葡萄糖溶液,激素有用地米、曲奈安德等,曲奈安德持续时间比较长。

有神医会对外说3-4针根治,其实一是不可能根治;二是对鼻粘膜会有直接损伤,甚至导致结构改变;三是激素的长期使用会导致诸多全身副作用。


我讲这些呢,只是想说,不要以价格为唯一衡量标准,盲目追求便宜,受伤的真的只有自己。

我希望的是,能够通过监管、医疗教育,让治疗更规范。


最后,在说说临床的选择治疗/检查的指标:疗效、安全性、方便、价格。医生并不是都推荐贵的,比如腹部很多情况下,其实看 CT 效果更好;但是由于 B 超更便宜、零辐射、更方便,往往作为首选检查。

当然这也就有点不好,就是由于本身限制 B 超可能看不清的时候,部分病人得再做 CT,这也会引起不满:黑心医生,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做 CT。

谈一谈,我曾经被吐槽过的话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