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便宜且效果好的葯,都被你無視了。

1940年代青黴素剛出來的時候,大約是200美元/劑。q6h就是800美元(青黴素重症感染可以用到q6h,但當年的一劑到底怎麼用也不太清楚。也有可能更高劑量,姑且按這個算吧)。當年美元金本位的時候,35美元兌1盎司黃金,也就是一天22.86盎司黃金(相當於一天一斤黃金....)。

最近1盎司黃金漲到1500美元了吧。折算下來,當年青黴素一天的價格就相當於現在的34200美元...

後來,因為二戰中大量傷員需要青黴素,所以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研究。青黴素的每劑成本很快降低到0.5美元左右了。

降低了400倍吧?其實算一下,換算成今天的價格,那也是85美元/天(將近600塊)....跟今天主流的「好葯」,價格是差不多。

後來繼續改進工藝降低成本,今天的青黴素,已經幾毛錢一劑了。

我相信沒人敢說青黴素不是好葯。這是拿了諾貝爾獎的神葯,號稱拯救了上億生命。

然而呢?讓你用青黴素估計都不願意用吧?

為什麼?因為有更好的葯。

這不就看出問題來了嗎?

你追求的不是好葯,而是最好的葯。

那能便宜嗎?

更進一步。

1940年的美國總統是誰?坐在輪椅上的羅斯福。

為什麼坐在輪椅上?因為小兒麻痹症。

那麼今天還有人得嗎?

這個病基本已經快要消滅了。

而消滅這個病的葯,脊髓灰質炎的疫苗,是免費的。

半個多世紀前,困擾美國總統的疾病。

今天一個糖丸就可以讓你不得這個病,這個糖丸是不是效果極好的神葯?關鍵還是免費的。

但你對此感恩了嗎?沒有,你覺得理所當然。

最後,最終極的問題:為什麼醫療很貴?

因為可以解決的疾病,已經免費或者以極低成本幫你解決了。比如橫掃歐洲的鼠疫,現在還有人得嗎?

而人是要死的,這些已經解決的疾病變少了,人們得的病,當然都是需要花較大價錢的病了。

今天大家花錢了,醫學進步了,30年後,我們今天天價的藥物,也就便宜了。就像當年的青黴素一樣。當然,人們也會面對更複雜的疾病、開發更貴的藥物。

人類社會本來就是這樣進步的。

得了便宜的時候,理所當然。

沒有佔到便宜,就上綱上線。

呵呵。

PS: 補充一下吧.....

醫療價格總體上是持續下降的,但是醫藥的價格下降,卻沒那麼簡單。

青黴素,之所以可能迅速降低成本到那麼低的水平,除了政府重視、研究人員儘力、製藥公司讓利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二戰傷亡過億。每天都是成千上萬的傷病員,哪還管藥品的安全性,只要有用就行。青黴素是成功了,所以為大家所熟知。還有多少藥物失敗了,大家都忘記了...

最典型的就是放射性同位素....鐳最早出來的時候,很多人不知道其危害,拿來當保健品喫。當時鐳那麼貴,都是土豪們才喫得起。然後他們用生命和金錢,為後來的核素應用於臨牀當了第一批小白鼠,還是自帶乾糧的小白鼠。

我自己是甲狀腺癌,做了碘131治療。這幾毫升的液體,就要萬把塊錢。而且當時還沒進醫保。貴嗎?好像很貴。但這是幾個諾貝爾獎級別成果的產物,外加無數土豪小白鼠們的試驗,我們今天才能享用。我現在花錢支持醫用核素的生產,30年後,說不定碘131說不定也會降低幾百塊的水平。

現代醫學體系最可怕,也是最可敬的一點就在這裡。

醫學的每一步進步,都是無數人的財富和血淚為代價換來的。前人付出沉重代價的結果,我們都能輕鬆享受到。

反過來,我們的生命和財富,不管你願不願意,只要你想在現代醫學體系下獲取利益,都得為後面的人做貢獻。

醫療的價格形成,其實是一個很複雜的社會現象。不要簡單的用 成本-利潤來考慮問題。

我知道問這個問題的人,肯定想說以葯養醫。以前以葯養醫,其實不僅是醫院需要養。其實很多葯企,也是地方的納稅大戶。(不要說葯了,就是鴻茅藥酒都牽動多少人的利益)。有興趣的可以去看看胡潤百富榜裏,基本上都有10個左右醫藥行業的。

但現在過了那個野蠻發展的階段了。4+7帶量採購,不僅壓縮了國內的空間,連那一幫外企巨頭,都不得不低頭了。

現在能夠動這一塊,說白了,不論是醫院還是政府,都不需要靠來葯養了。

醫院也好,葯企也好,國家也好,維持其平穩運行必然存在成本。

這個成本最終都是大家埋單。至於以什麼形式?反正羊毛都是出在羊身上。

不論是以藥品還是服務定價,其實都是相對廉價的方式,這也就是中國醫院醫藥支出佔GDP比例不高的原因。國家僱傭模式(如英國、香港),總成本更好一些,但效率低,其實平均成本反而更高一些。而市場化+保險(如美國),代價肯定是最高的,美帝醫藥支出塊佔到GDP 20%了,雖然尖端的醫療水平很高,但國民健康水平卻是發達國家中最差的。

我當年也想過,中國肯定存在藥物濫用的問題,以前為什麼不去解決(現在是準備解決了)。

很多人都以為是利益問題。但其實,這不僅是利益問題,更是系統性問題。

如果真的像歐美那種模式,診療費用非常高,花了幾十幾百塊的門診費,搞了半天,然後說回去喝水....我相信絕大多數人都要炸了。

但總費用還是幾十幾百塊錢,只是診療費用極低,換成一些不痛不癢的藥物。其本質就是,早上3個晚上4個,還是早上4個晚上3個的遊戲。不要覺得當政者把普通人當猴耍,其實很多人連猴子都不如。

這種模式,肯定是有歷史的合理性的。

一些聰明的猴子當然想著能不能保持低診療費的同時,不要以葯養醫(比如像這個提問者)。我可以肯定的說,其他方面的開銷肯定會加大,比如診療費用、比如檢查費用,或者直接提高醫保費用。你想薅社會主義的羊毛,沒那麼容易。

跟其他行業不同,醫療的產品,不論藥品、器械還是服務,其價格都有歷史性。絕大多數,都會持續下降的。像茅臺酒或者可口可樂這類食品飲料,一個產品就維持高利潤幾十年錢,在醫藥領域基本是不可能存在的事情。

但是醫療本質上是一個無底洞,因為人都是要死的。所以醫療在任何時代,都是有限度的醫療。非要花錢,都可以花到病人不想再花錢為止。對於政府和社會來講,醫藥相關的各方面勢力,都會形成某種平衡。

我朝的社會主義優越性,使得這個平衡點對於普通人來說,其實還是比較友好的。

忽略了歷史性和系統性的因素,單獨討論一個藥物的成本、利潤,用貴的還是便宜的,其實毫無意義。


很有意思的提問

首先從葯企的角度上講,企業希望自己的產品不是說越貴越好,要考慮市場競爭力,葯企想要的是壟斷類產品,參考《我不是葯神》中的格列衛,別的廠家都生產不了,只有我有,市場就在我手裡,我想怎麼定價就怎麼定價。可惜在原研藥方面,我國葯企不爭氣啊。

度過了壟斷市場階段,比如神葯阿莫西林,沒人罵這葯貴吧,生產的企業多了,大家只能打價格戰了,從幾塊到幾十塊的都有,市場競爭下的阿莫西林價格便宜了,它的效果差嗎?要是阿莫西林只有一家能生產,一片賣它個10000那也是很正常的嘛。

其次呢因為實施藥品零差價政策和定量採購政策,醫院在葯這方面已經不賺錢,也就是藥品經銷商報100塊的葯,那這葯賣給患者就是100,醫院層面不僅沒有差價可以賺,還要拿醫療收入支撐藥房的支出,我們醫院的藥劑科從以前的『創收科室』到現在的賠本科室,人員待遇少的可不是一點半點。從醫院層面,讓醫生開貴的葯是沒有管理的動機的。

再者醫生這一塊,醫生第一想的是把患者的病治了,接下才是賺錢的事。

有些人要說了,我在診所看個感冒才幾十塊,到醫院就大幾百幾千,黑心醫院。只要肯施肥,莊稼自然長的好,診所的做法是管你啥癥狀,抗生素123456幹就完事了,不行就加量,再不行去醫院看看吧。到了醫院,特別是急診,有些醫生考慮的是,能跑到醫院來的自然不是小病,檢查肯定要做的,特別是老人小孩,漏診了那就糾紛啊,你也可以認為是過度醫療,也可以說是醫生自保性診療行為醫療,特別是經歷過醫鬧糾紛的醫生,無他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罷了。悄咪咪的告訴各位,其實診所纔是真的賺錢。

最核心的最關鍵的是醫生開藥是依據患者的病情,只有最合適的葯,沒有最貴的葯。在同類型葯中,貴的自然也代表療效好,葯的穩定性佳,不良反應率低,很多患者的訴求就是想快些好,那能怎麼辦,上好葯嘍。


如果你是外行,我就舉個淺顯點的栗子,

你感冒了,要買感冒藥,

現在問自己三個問題:

1.哪種感冒藥的療效最好?

2.多少錢的感冒藥算貴?

3.你會選哪種感冒藥?最「好」的還是最貴的?


你會發現,你會更關注問題1的答案,但問題1你沒法給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答案。

而問題2,主觀性很強,不同的人給出的價格底線是不一樣的。

至於問題3,你也要經過摸索,試過各種所謂最好、最貴、最便宜、進口、國產的感冒藥之後,才知道哪種感冒藥對你來說效果更好。也就是說,

更適合你。


作為醫生,我們也不是把把脈看看面相就能看穿一切的,我們也要試。

在各種所謂最好、最貴、進口、國產的葯當中找一款最適合你的。

至於貴不貴,其實真不是我們的考量範圍。如果最貴的正好是最適合你的…

但是沒辦法,畢竟醫生不是算命先生,不能一眼看透一切…


這是個偽命題。或者說是我們一廂情願的命題。醫學上的確存在物美價廉的藥物,但不多。更多的是療效好,而價格也貴的藥物。我在ICU,我就舉幾個ICU的例子吧。

1.一個嚴重肺部感染的病人,尤其是有多器官功能障礙的,這時候我們肯定需要抗感染治療,抗感染治療的方案往往是先經驗性治療,一開始就要使用強大的藥物把細菌鎮壓下去,不讓他們反覆,那麼這個抗生素就必須足夠強大,所以對於嚴重感染,我們可能一來就會用到亞胺培南西司他丁鈉、萬古黴素等等比較猛的藥物,尤其是第一個藥物,廣譜、強效,價格也是比較高,一天得幾百塊,如果是考慮真菌感染,那麼伏立康唑、卡泊芬凈等藥物價格更高,動不動就要上千元甚至幾千元一天的費用,看清楚哦,這是一個費用的價格。

這些藥物價格高是客觀的,但是療效好也是客觀的。但療效好不代表一定能對所有病人都有效果。這時候會有便宜的藥物,比如青黴素,或者頭孢拉定等等,這類藥物價格便宜,但是對於這類病人來說肯定不是物美的藥物,沒有一個正常思維的醫生敢在嚴重感染病人身上單純用這些藥物,那是找死的節奏。所以,這時候,不存在物美價廉的藥物。往往物美的藥物,價格都是很高的。你可以認為是一分錢一分貨。

2.再舉個例子,一個消化道出血的病人,同樣是奧美拉唑,醫生一般都會用進口的洛賽克,而不會用國產的奧美拉唑。兩者價格也是差很多。進口的奧美拉唑肯定效果不錯,國產的一定差麼?不好說,起碼很多時候沒看到證據,不敢用。寧願用昂貴的療效好的,也不用便宜的效果未必好的藥物,這是正常的思維。如果明知道國產的奧美拉唑效果跟進口的一樣好,那麼正常人都會使用國產的,當然,除非醫生跟葯代之間有不可告人的祕密。但事情不總是那麼理想的,為什麼你賣的那麼便宜,肯定有邏輯的。成分是一樣的,但是工藝等等是否完全一樣?難講。

不排除有個別醫生為了收益猛開藥,但是大多數醫生都是規規矩矩的按照章程使用有效藥物,至於價格高低有時候不是我們考慮的問題了。但有時候價格不得不被納入考慮,因為太高的價格家屬很難受,擔心他們不夠錢給醫療費,喫霸王餐,那麼醫生就苦逼了。所以,在能控制的前提下,可以選擇相對便宜的藥物,但是你想著便宜的藥物一樣有效甚至更好,那就是癡人說夢。

難道就沒有物美價廉的藥物麼?也不是沒有,還是有的。比如對於一個缺乏維生素C的患者來說,花2塊錢買一瓶普通的維生素C,和花50元買一瓶保健品的維生素C,治療效果差不多,但是價格肯定是前者便宜了許多,可以認為是物美價廉,但其實也是有區別的,普通的維生素C口感差,對於有錢人來說,不簡單就是物美,而保健品的維生素c不單只包裝高大上,而且口感不錯,他們覺得這些藥物值這個價,不認為50元很昂貴,所以他們選擇保健品的維生素C。

醫學發展越來越進步,人們不要再認為「花錢越少治好病就一定是好醫生」這樣的觀念。花錢少,意味著藥物輕微,檢查少,即便能耐再大,也非常有可能漏診、誤診甚至用錯藥物,導致悲劇發生,到時候媒體就不會宣傳他花錢少了,只會宣傳他技術不到家,不會選擇該做的檢查,庸醫,鑒定完畢。

難!

但憑良心!

我是李醫生,歡迎大家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聽李醫生說,有更多精彩醫學故事跟你分享。


不知道從何時起,大家開始用「看病花費少」來評價一個醫生的能力了。我這裡想說一件事「便宜,不代表一定好;貴,不代表一定差」。

就拿「撲爾敏」這個葯來說,為什麼現在臨牀變少了,一是利益關係,二是風險問題。

利益關係,有答案已經講了;這裡我講一講風險問題。

撲爾敏作為第一代組胺葯,服用的風險問題,也是被棄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類藥物不良反應主要有中樞神經系統抑制,表現為乏力、頭昏、睏倦,嗜睡等。

本葯還有錐體外系反應、胃腸道功能紊亂及光敏性皮炎、血相紊亂等反應。抗組胺葯因其嗜睡副作用,用藥後病人不宜駕駛車輛、操縱機器,也不宜飲酒。

來自網路新聞

而二代抗組胺葯,如「鹽酸西替利嗪」的副作用:

偶見輕度的睏倦、頭痛、頭暈、口乾與胃腸道不適。

臨牀選擇藥物,優先考慮的是安全性,其次纔是價格,不然有違醫學「不傷害患者」的道德要求,也就是醫德的要求,同時也是法律的要求。

曾經有個新聞「鄭州2歲幼童出紅疹 醫生4分錢撲爾敏藥到病除」,估計不少人覺得是良心吧,但是僅僅 2 歲幼童,在有更安全藥物選擇情況下,給予能影響「中樞神經」的藥物,我就不知道為什麼要大肆宣揚。

註:無原則性錯誤,我是覺得並不值得大肆宣揚,以免形成誤導。

再舉一個便宜、見效快但因為風險被廢棄的療法:鼻炎的封閉療法。

來自抖音視頻

這類療法呢,還有一些所謂的「良心醫生」在用,如上圖,圖中患者自述打完立馬通氣,只花了幾十元。

那可能有朋友就好奇了,封閉療法為什麼被廢棄了呢?又是「黑心醫生」要害人了嗎?

封閉療法:激素+麻醉劑+葡萄糖溶液,激素有用地米、曲奈安德等,曲奈安德持續時間比較長。

有神醫會對外說3-4針根治,其實一是不可能根治;二是對鼻粘膜會有直接損傷,甚至導致結構改變;三是激素的長期使用會導致諸多全身副作用。


我講這些呢,只是想說,不要以價格為唯一衡量標準,盲目追求便宜,受傷的真的只有自己。

我希望的是,能夠通過監管、醫療教育,讓治療更規範。


最後,在說說臨牀的選擇治療/檢查的指標:療效、安全性、方便、價格。醫生並不是都推薦貴的,比如腹部很多情況下,其實看 CT 效果更好;但是由於 B 超更便宜、零輻射、更方便,往往作為首選檢查。

當然這也就有點不好,就是由於本身限制 B 超可能看不清的時候,部分病人得再做 CT,這也會引起不滿:黑心醫生,為什麼不一開始就做 CT。

談一談,我曾經被吐槽過的話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